采煤技术世界领先?古人如何采到深埋在地下的煤? 我国古代人民早在三千年前就发现了煤,那个时候的煤,仅仅被用作石雕材料。到了西汉时期,人们发现这种黑色石头可以燃烧,而且火力旺盛,燃烧时间持久,比干草、木材好用得多,于是开始大规模地开采来做燃料。河南巩义铁生沟西汉冶铁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用煤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煤块和煤饼,煤显然已经成为冶炼行业中的主要燃料。西汉时期的采煤工艺比较简单,基本是露天开采,挖采出来的煤质量不是很高。 魏晋时期,地下采煤工艺开始出现。三国时期,魏国武安城的煤井深八丈,这在当时已经相当深了。一些地方志记录了当时采煤的艰辛:工人挖好井穴,举着火把裸身而入,井...
“鲤鱼”为什么成了水文记录员? 白鹤梁位于重庆涪(f)陵城北长江上游水道中,本来是长江中的一座小岛,与长江水流平行,常年隐没在江水之中,只有在江水枯落到一定程度、冬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才会露出水面。古人有江水退,石鱼见,即年丰稔的说法。与长江水流平行、时而沉没时而露出的这两个地理特征,使白鹤梁具有了观察和记录水文的天然地理优势。 最迟在唐代,古人开始用凿刻文字、鲤鱼的方式记录当地水情变化,巧合的是,人们在这里刻的第一条石鲤鱼的位置恰好与长江中上游的零点水位非常接近,这使白鹤梁上的石鲤鱼成了当地水位观测的参照物。根据白鹤梁石鲤鱼的情况,长江中上游的水位情况也可以参照当地...
高颜值的漆器防腐、耐酸、耐碱、耐潮、耐高温,古人使用了什么样的高超技艺? 和各种艺术品。漆有生漆和熟漆之分。生漆是直接从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汁液,这种黏稠状汁液呈乳白色,又称天然漆,俗称大漆。天然生漆经过脱水以后,就会变成黏稠的深色液体,也就是熟漆。用漆做涂料,涂在器物的表面上,能起到防腐、耐酸、耐碱、耐潮和耐高温等独特的作用,而且可以使器物表面高雅华丽,光彩照人。制作漆器时,要用木、竹蔑、麻布等材料作为胎骨,上涂一层细灰,再把漆涂在灰土层的外面。在漆中加入各色颜料,制成彩漆,可以使作品大为增色。为了使器物看起来更加美观,人们还会在漆器的表面雕刻各种花纹,或镶嵌贝壳、金箔等作为装饰,这样制作出的漆器更是精美...
孔明灯和诸葛孔明有关系吗? 孔明灯又叫天灯,通常呈球形或者长方形,它用轻薄的竹片编制,外糊薄白纸成为灯罩,开口朝下,底部的支架上放着沾有油的麻布等可燃物。人们将燃料点燃,给灯内的空气加热,部分空气受热膨胀被挤出孔明灯。当灯内的空气比外部的空气轻时,孔明灯就飞起来了。 孔明灯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已经无法考证,它为什么叫作孔明灯呢?一种说法是,因为灯的外形和画像中诸葛亮的帽子非常像,诸葛亮字孔明,灯因此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孔明灯就是诸葛亮发明的。事实上,孔明灯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创造和发明。在民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人们用他的名字给孔明灯命名,表达出劳动人民对...
走马灯是怎样让马走起来的呢? 走马灯是我国传统灯笼的一种,点亮时,一个个骑马的人物就在灯笼里团团转动,好像在互相追逐,非常赏心悦目。走马灯是怎样让马走起来的呢?这就要从走马灯的构造说起。 走马灯通常呈圆柱形或方柱形,内部由灯座、灯轴、叶轮组成。灯座中间有一根可以旋转的灯轴,灯轴上用轻薄的材料扎好了骑马的人物,灯轴上方水平安装一片轻巧的叶轮。点燃放在底座上的蜡烛时,一部分热空气上升,外面的冷空气进入,冷热空气产生对流,带动了叶轮旋转,灯轴上的人物也随之转动起来。于是,就看到了马团团旋转的情景。蜡烛燃尽时,灯笼就会慢慢停止转动。走马灯能够自动旋转,是因为古人巧妙地利...
七巧板的前身是排座游戏?它是如何演变的? 最早的七巧板起源于宋代的室内游戏,它那时候不叫七巧板,而叫燕几图。燕几是古人休息、端坐时倚凭用的一种小几。北宋有一位叫黄伯思的学者,他博学多思,对数学、几何图形很有研究,同时还热情好客。为了宴请宾客,他设计了一种用6张长方形小桌子组成的燕几。这种燕几包括长宽比例为4比1的长桌一张,长宽比例为3比1的长桌两张,长宽比例为2比1的桌子三张。黄伯思依据客人的多少、位置的朝向来组合这六张桌子,能满足不同人数、不同风格的宴会的要求。由于这种室内几案的布置方式颇具趣味性,后来逐渐成为文人宴会时的一个游戏内容。 后来,有人在燕几图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张小几,...
鱼洗就是小型的“音乐喷泉”?它为什么会喷水? 洗,在古代指的是一种用来盛水的盆形器皿,外形与现代的洗脸盆相似。会喷水的鱼洗诞生于唐宋时期。这是一种特制的铜盆,盆沿上竖着两只对称的耳朵,洗的底部雕刻着鱼形花纹,象征着富裕和吉祥。往洗里注水时,鱼仿佛在水中跳跃游动,就像活鱼一样。更奇妙的是,加入半盆水后,用手轻轻搓动鱼洗的双耳,洗中的水就会波浪翻滚,就好像是盆底的鱼儿搅起了浪花。不停地摩擦双耳,盆中还会涌出水柱,同时,鱼洗还会发出嗡嗡的声响,简直是一个小型的音乐喷泉。 鱼洗为什么会喷水呢?原来,古人运用了物体振动的奥妙。人们用手有节奏地摩擦双耳时,鱼洗中就产生了两个振源,形成的两道...
古人把香炉放到被子里取暖,无论怎么滚动,香都不会洒出来,这是为什么? 西汉司马相如写过一篇《美人赋》,里面记载了一种香炉,从外观上看是一个闭合的镂空金属球,金属球的里面有香在燃烧,人们把它放在被子里取暖,任它随意滚动,里面的香都不会洒出来。这是因为香炉中的香在一个半球形容器中燃烧。容器和圆形外壳之间有两个同心圆环,叫内环和外环,可以自由转动。燃香容器支撑在内环上,内环支承在外环上,外环又支承在外壳内壁上,三者之间的支承轴线互相垂直。所以由于重力作用,无论球壳如何滚转,燃香容器却可以保持不动,炉口总是水平的状态,不会把点燃的香灰洒在被褥上。 这种创造相对水平静止环境的方法叫作平衡环原理,这个原理最早是由...
两千多年前古人就摸索出了照相机的光学原理,世界上第一次小孔成倒像实验是谁做的? 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照相机,它的光学原理小孔成像已经被大家熟悉。是谁第一个发现了它呢?他就是我国战国时代的伟大学者──墨子。 大约两千四五百年以前,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墨经》中有这样精彩的记录: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这句话的意思是,物体的投影之所以会出现倒像,是因为光线为直线传播,在针孔的地方,不同方向射来的光束互相交叉而形成倒影。它的注释里还提到,照射在人上部的光线,则成像于下部;而照射在人下部的光线,则成像于上部。于是,直立的人通过针孔成像,投影便成为倒立的。物距越远,像越小;物距越近,像...
清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自行车,它的哪一处构造和现在的自行车不一样? 清代时,我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自行车,它的发明者叫黄履庄。黄履庄出生于康熙年间,是江苏扬州人,从小就对各种结构精巧、功能复杂的器具颇感兴趣,经常制作一些让人惊讶的小发明。通过偶然的机会,他阅读了一些欧洲传教士写的科技著作,积累了几何、代数、物理、机械等方面的知识,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发明家。 黄履庄一生刻苦钻研,创造发明很多,自行车正是他的重要发明之一。清代张潮的《虞初新志》详细记载了这种小车的尺寸、大小和行驶情况。小车车身长三尺多,它的前后各有一个轮子。车上可以坐一人驾驶。这种车不需要推拉,可以自动行进。车停下来时,拉动车轴旁边的一...
树皮、破布都可以用来造纸?蔡伦造纸的奥秘就在这里! 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把字写在竹片上,叫作竹简,再用皮带子或绳子把一片片竹简编串起来,就成了册。竹简的缺点很多,不仅太重、太占地方,而且字容易被抹掉,竹片容易生虫。 东汉时,人们已经学会了养蚕取丝:把煮好的蚕茧用棍子敲烂,铺在席子上,就成了丝绵;把丝绵取下后,将留在席子上的一层薄薄的纤维晒干,就成了纸。有人发现丝纸可以书写文字,用起来比竹简方便多了。但这种丝纸产量少,价格昂贵,一般人使用不起。 那时,龙亭侯蔡伦常到乡间作坊察看。他看见蚕妇缫丝漂絮后,竹簟(din)上尚留下一层短毛丝絮。他将这层剩下的丝絮揭下来,发现它薄薄的,又很难扯断,而...
毛笔不是蒙恬发明的?那他为何被称为“笔祖”? 毛笔是文房四宝之一,是古人离不开的书写工具。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驻军边疆,经常要向皇帝奏报军情。由于边情瞬息万变,文书往来频繁,用刀刻字速度太慢,于是蒙恬随手从士兵手中的武器上扯下一撮红缨绑在竹竿上,蘸着颜色用来写字。人们认为蒙恬使用的就是毛笔的雏形,因此,蒙恬被后人尊为笔祖。 其实,早在蒙恬生活的时代之前,就已经出现毛笔了。考古发现最早的毛笔制作于战国时期。1954年,在湖南长沙出土的一座战国楚墓中,发现了一支毛笔,长约21厘米,直径0.4厘米,笔头用优质的兔毛制成,与现在使用的毛笔非常相似。这支楚笔就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毛笔。 在秦统...
纸币防伪是历代造币业的重要技术,古人有哪些高招? 伴随着雕版印刷术的产生,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被称为飞钱,到了宋代前期称为交子。不过最初的这种纸币并不参与市场流通,它相当于现在的存折,或者说是商业信用凭证,上面记载着提钱的地方和钱币的数额。这时的纸币防伪措施比较简单,仅仅是在纸币上刻简易图案、画押、盖图章等。到了北宋前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纸币,交子由商业信用凭证变成了官方法定货币。为了防止不法分子制造伪钞,各个朝代均采取了一些防伪措施。 首先是选用优质纸制钞,并管制制钞材料。官方选用当时制作工艺非常先进的川纸作为纸钞材料。川纸是四川成都特制的楮纸,这种纸全部用楮树皮制作,...
汉代就有铜制“游标卡尺”?它到底有多精确? 我国最早的长度标尺是一把殷墟出土的商尺,用兽骨制成,长17厘米,上面雕刻有10个等长的单位。随着朝代的更替,尺的长度和形制都经历了多次变化。人们在改进尺的长度标准的同时,也改进了尺的结构。1992年,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县甘泉乡的一座东汉墓室中出土了一件铜卡尺。考古发现的汉代铜卡尺,已经具有了最重要的游的特点。这件游标卡尺由固定尺和可以自由滑动的活动尺组成,通过滑动上面的活动尺,就能方便地量出物体的长、宽、厚以及直径、深度等,满足人们的不同测量需要。 汉代的铜卡尺制作工艺十分精致,不过它们的精度还不能和现代的游标卡尺媲美,除了可以游动以外,其他...
这个不起眼的工具被发明出来后,古人才省时省力地得到了精细的米面,它是什么? 古代人们要吃米粉、麦粉或者豆粉,都是把米、麦、豆放在石臼里,用石棍来捣。这种方法费时费力,发明了石磨之后,粮食加工才方便起来。 石磨,最初的名字叫硙(wi)。两块有一定厚度的扁圆柱形的石头垒在一起,就成为磨盘。上面的叫上扇,其上有眼,称为磨眼,下面的叫下扇,固定在木架子上,中间装有立轴,上扇正好套在立轴上。绕轴转动上扇,石磨就开始工作。上扇和下扇之间的空隙叫磨膛,磨膛的外周是一起一伏的磨齿。谷物通过磨眼流入磨膛,均匀地分布在上扇和下扇之间,随着上扇的转动,就被磨成细细的粉末,从四周夹缝中流到磨盘上。人们用竹筛筛去杂质,就得到比较精细的...
古人如何去除粮食中的杂质?靠风力还是靠扇子? 在没有现代化机器的古代,人们收割下来粮食以后,要想去掉其中混杂的树叶、秸秆、秕谷等杂质,应该怎么办呢? 最原始的办法是借助自然风来清理粮食。人们用铲子或簸箕等工具,把混有杂物的粮食抛向空中,风力便把较轻的杂物吹走,较重的粮食颗粒则落在地上,于是就得到了干净的谷粒或麦粒。 扬谷扇车的发明使这个工作变得简单起来。有一种轮扇,即把扇叶装在轮轴上,摇动轮轴,转动的扇叶就可以产生强大的风力。人们把这种轮扇装在一只木箱里,再安装上盛放谷物的器具,就制成了旋转式扬谷扇车,专门用来吹净粮食。河南济源的西汉古墓中就出土过陶制的扬谷扇车模型,可见扬谷扇...
古人是如何将杂乱无序的毛、棉、麻、丝等纤维纺成线的? 最早的纺线工具是纺专,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许多遗址中都有发现。纺专由专盘和专杆组成。专盘是陶质或石质的圆块,专杆是插在专盘中间的一根直杆。工作时,麻和其他纤维的一端缠在专杆上,另一端垂下。人一手提杆,向左或向右旋转专盘,不断添加纤维,就可以纺出线来。这种纺织方法非常笨拙,出来的线也很粗糙。 后来,人们发明了手摇单锭纺车,纺车的木架和手柄为新增的设备,绳轮相当于专盘,锭子相当于专杆,等于把纺专机械化了。后来,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人们又发明了脚踏纺车,与手摇纺车的工作原理一样,只不过它用脚踏取代手摇,将人的双手都解放出来,一个人也就可以同...
养好蚕宝宝有哪些技术要点?在古代,掌握它们就能成为享受政府优待的高端人才! 中国人养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生产丝绸在那时就是很重要的经济活动了。商代墓葬中发现有形态逼真的玉蚕,到了周代,栽桑养蚕已经在我国南北广大地区蓬勃发展起来。据《管子》记载,战国时,对精通蚕桑技术的人,政府要特别优待,给予金钱和免除兵役的奖励,并请他介绍养殖生产经验。 要发展养蚕,就必须繁殖桑树。至迟到公元5世纪的南北朝时期,压条法已经应用在桑树繁殖上。《齐民要术》中讲述了这种方法,即将桑树的枝条埋压土中,使之生根后再成为独立的新植株。压条法用桑树枝条来繁殖新桑树,比用种子播种缩短了好多生长时间。 这一时期,人们对...
中国古代的丝绸织造技术为什么世界领先?古人掌握了哪些核心技术? 古代中国人对蚕的崇拜以及对于丝绸生产的重视,促进了丝绸生产的发展,远在商周时期,中国的丝绸生产技术就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商代的丝绸工匠们不仅会缀丝,很有可能已经掌握了并丝和练丝的技术。这个发明的意义之重大,不亚于丝织机具的发明,因为对于丝绸来说,练丝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非常重要的工序,只有经过练,把生丝上黏附的丝胶去掉,才能使蚕丝的优越性能充分显示出来,产生出有珍珠一样的光泽、柔软滑溜的手感和优美的悬垂波纹的绸子。对此,古代丝绸工匠已有充分的认识,并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套操作程序: 因丝胶在碱性溶液中有较大的溶解度,故先用较浓的碱性溶...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是如何从“蓝”里提取出来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富于哲理的名言,这句话也侧面反映出我国古代印染生产的情况。青色是底层百姓使用的颜色,需求量最大。那么,青是如何从蓝里提取出来的呢? 蓝指的是可以提取靛蓝的蓝草。能制靛蓝的蓝草有好多种,古代最初用的是菘(sōng)蓝,后来逐渐发现了蓼蓝、马蓝、木蓝、苋蓝等蓝类植物。 提取靛蓝的过程,在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著作《齐民要术》中有详细记载。首先把蓝草倒竖在坑中,倒入水,使蓝草全部浸在水里。浸泡一定时间后,将浸液过滤,加入石灰水,用木棍快速搅动。等到坑里的物质沉淀下来,倒掉清水,留在底部的泥状物就是靛蓝了。我国古代这种运用靛蓝...
为什么说我国古代提花机的运作原理和现在的计算机程序是一样的? 提花机是我国古代的纺织机器。商代以前,我国织出的布在纹样上比较简单,大多是平纹或者非常简约的几何纹。后来,为了使织物更加美观,古人开始用挑花杆来挑花。这种方法比较原始,挑织的图案和花纹也比较简单,工作效率低下。 两汉时,人们发明了多综多蹑的提花机,综指的是吊起织物经线的装置,蹑指的是脚踏板。织布时,一蹑可以控制一综来织出花纹。花纹越复杂,需要的综和脚踏板数也就越多。最早在东汉时期,古人就尝试用一种固定的方法来约束经线和纬线的走向以及布局。那时的织匠们制出了花本,把复杂的制作织物花纹的流程,都固定到一个模板里。每种纬线穿过时经线应当提...
本来想炼丹成仙,却一不小心成了化学家!他对化学发展有哪些贡献? 陶弘景是南朝人,曾在南齐任诸王侍读及太医,后弃官归隐于江苏句容的句曲山,后来又到屿山和福泉山居住。他在山上采药、炼丹、著书,还免费替人治病。南朝很流行炼丹术,认为吃了丹药能强身健体,甚至长生不老。陶弘景对炼丹也很在行。 古代的炼丹术依方法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加热使固态物质发生反应,称为火法;另一类是通过溶解固态物质使其发生反应,称为水法。这两种方法也是现代化学反应最基本的形态。 在炼丹时,陶弘景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掉在水银里的黄金竟然化成了泥!陶弘景觉得十分稀奇,他又拿来一块银子试了试,银子也被水银融成泥了。那么可不可以...
威力强大的连弩是诸葛亮发明的吗? 弩是古代一种威力强大的兵器。它其实是弓箭的变种。使用弓箭对人的臂力有很高要求,需要依靠经验来瞄准,而且箭只能一支支射出,不能形成大规模的杀伤。弩的出现,针对性地弥补了弓箭的这几个缺点。 弩利用的是机械的力量。与普通的弓相比,它在弓和弦之间增加了一个木臂。木臂正面是放箭的矢道,槽的后部是一个匣,称为弩机。匣内有挂弦的钩,称为牙,牙的下面连接着扳机,称为悬刀。弩机上还装有瞄准器,称为望山。发射时,先将弓弦向后拉,挂在钩上,把弩箭放在矢道上,瞄准目标后,扣下悬刀,牙就缩下,牙钩住的弓弦就把箭迅速弹出。用弩代替普通的弓箭,不仅节省力气,瞄准...
风筝原本是一种军事武器?这是怎么回事呢? 风筝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造飞行器。风筝能够起飞,是巧妙地借助了风的力量。起飞时,下方的空气受到风筝面的阻挡,流速减低,气压升高,于是把风筝往上托,这样风筝就升到了空中。风筝的出现,最初是由于军事活动的需要,比如古书中记载,鲁班做木鸢就是为了监视、侦察敌方兵营的情况。在战争中,风筝也被用作重要的通信工具。南朝时,梁武帝被侯景的叛军围困,都城建康(今南京)被包围得水泄不通。有人为梁武帝出了个主意制作一只风筝求救。风筝做好以后,系着皇帝讨救兵的诏命,顺风飞出。风筝还可以用作武器。宋朝时,人们在风筝上装上火药,用一段点燃的香作引线,放飞...
世界上第一个用科学方法测量子午线长度的人是谁? 子午线也叫经线,是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线。测量子午线的长度可以确知地球的大小。 早在周朝时,人们就通过测景台来测量日影,主要是用来测量日影长短和寒暑变化之间的关系。西汉时,负责天文观测的官员认为日影一寸,地差千里,也就是说,在同一时刻的两个不同地方日影的长度相差一寸,那么这两个地方的距离就有一千里,第一次将日影与地面距离联系起来。 后来日影一寸,地差千里的说法受到了质疑,唐玄宗时期国力强盛,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测试提供了基础。公元721年,才能出众的僧人一行受命主持制订新的历法,其中有一项准备工作,就是通过观测日影进行大地测量。 这次测量区域...
古代也有“空调房”?古人的这些纳凉方法你可能想不到。 古人借助很多出色的发明创造,可以轻松地度过夏天。将普通的扇子加以改良和组装,就成了特别的降温设施,类似于现在的电扇。汉代能工巧匠研制了叶轮拨风大型风扇,可以产生强劲的风力。 到了唐代,长安等地出现了凉屋。凉屋在靠水的地方建造,采用水车运转的方式推动一只大扇轮,将凉气送入屋中。有的屋子里还出现了人工瀑布水帘洞:先在屋子的中间造一个水池,然后用水车把池中的水运到屋顶,再冲入水池中,这样循环往复,流水带走了屋中的热量,气温就降下来了。这时还出现了一种水亭,人们在池塘里建造起亭子,利用机械将池塘里的水运送到亭子顶上,并用水罐贮存起来。天热的...
馊饭变美酒?酒是这样酿出来的吗? 你可能想不到,香醇的酒竟然会和馊饭联系在一起。在原始社会,收获的粮食由于保管不善,生芽、发霉的情况时有发生,人们舍不得扔掉,就把它们蒸煮了来吃。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些坏掉的粮食竟然变甜了,如果再放置一段时间,就变得非常香。原来古人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了酒曲酿酒。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在温度、湿度合适的情况下,会产生霉菌,这些霉菌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最终完成化腐朽为神奇,变馊饭为香酒。 在商代,人们将发霉的谷物与发芽的谷物区别开来,用作不同的酒曲。前者称为曲,后者称为蘖(ni)。曲、蘖不同,酿造出来的酒也不同。 最迟到西汉时期,古人改进了曲...
古代也能做外科手术?这要归功于一种花? 《后汉书华佗列传》和《三国志华佗列传》里都有华佗做腹腔手术的记载:当疾病出现在人体的内部,用药物和针灸都无法治愈时,大夫就会让病人伴酒喝下麻沸散。等到病人像酒醉一般没有知觉的时候,大夫就可以动刀把病人的腹腔剖开,切除里面的病灶,然后对切断的部位进行缝合,并在缝合处敷上有神奇疗效的膏药。大约四五天之后,伤口就可以愈合,一个月之后病人就完全康复了。 相传,曹操曾患头痛,华佗建议先利用麻沸散将其麻醉,再进行开颅手术。但曹操性格多疑,以为华佗是要加害自己,于是将他处死了,麻沸散的配方从此失传。 麻沸散的配方虽已失传,但其中的主要成分曼陀罗花...
没有显微镜的帮助,晋代医学家葛洪却弄清了传染病的病原和传播途径,他是如何做到的? 葛洪,人称葛仙翁,是东晋著名的医学家和炼丹家。他从小就喜欢学习,曾拜南海太守鲍靓为师,鲍靓精于医药和炼丹的技术,见葛洪虚心好学,年轻有为,就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葛洪不光医术了得,他的观察力也十分敏锐。一次,他到一个岭南的村落看病,那里不少村民都有一种奇怪的皮肤病:早期症状是皮肤上有小米小豆子那么大的红疙瘩,用手摸的话,痛得像被刺扎一样。三天后,关节就开始痛了,而且发寒热,红疙瘩上生疮,再没过多久,病人越来越难受,最后会一命呜呼。 他仔细给病人做了检查,又从病人的饮食起居上开始了更详细的调查,发现病人有一个共同点:村后有一条小...
现在我们用火柴、打火机可以迅速点火,古人要快速点火靠什么工具? 火镰是一种比较久远的取火器物,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东汉以后逐渐流行,因其外形酷似镰刀而得名。火镰点火要借助另外三个物件:火石、火绒、火媒。火石一般由坚硬的石头充当,火绒是柔软、蓬松、易燃的植物纤维,火媒一般使用纸筒、干草、麻秆等。如果要点明火,首先要用火镰打击火石,溅出火星,然后通过火星来引燃火绒,再把缓慢燃烧的火绒放到火媒上,还要有技巧地吹气,使火媒燃烧,才能得到明火。 到了汉代,炼丹家用炼丹的主要材料硫黄制作发烛,点火非常快捷,即将硫黄沾在小木棒上,借助火刀、火石敲击溅出的火星,使之点燃,这和现代火柴已经很接近了。到了南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