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壤和大禹治水 《山海经》中有一则大禹治水的传说:鲧采取堵的方法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虽然先发治水,但洪水依旧横流。后来鲧的儿子禹以疏导的办法让百川归海,卒布土以定九州。息壤者,乃可生长不息之神土也。 按史籍记载,鲧、禹治水,有不同的方针。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治水九年不成功,帝尧即令祝融杀鲧于羽渊(羽渊,在今连云港羽山。见于《山海经》、《淮南子》、《史记夏本纪》等);鲧自沉于羽渊,化为玄鱼,或为三足鳖,蛇之精(《拾遗记》、《述异记》);大禹为父守孝3年后,帝尧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禹治...
我国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算盘 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算盘究竟何时由何人发明,现在无从考证,但它的使用应该是很早的。据东汉数学家徐岳所著的《数术记遗》记载: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甄鸾注云:刻板为三分。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各当一。可见汉代即有算盘,但形制与今不同。不过,中梁以上一珠当五,中梁以下各珠当一,则与现代相同。又据徐岳说,他的老师刘洪曾问学于道家天目先生,天目即曾传授珠算之法,可见至迟在东汉已出现算盘。有些历史学家认为,算盘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元代学者刘因撰写的《静修先生文集》里。在《元曲选》无名氏《庞居全误...
“算经十书”包括哪些书 算经十书是指汉、唐1000多年间的10部著名数学著作,它们曾经是隋唐时候国子监算学科(国家所设学校的数学科)的教科书。10部算书的名字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五曹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缀术》。 这10部算书中,以《周髀算经》为最早,但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据考证,《周髀算经》成书的年代当不晚于西汉后期(前1世纪)。《周髀算经》不仅是数学著作,更确切地说,它是讲述当时的一派天文学学说盖天说的天文著作。就其中的数学内容而言,书中记载了用勾股定理来进行的天文计算,还有比...
《墨经》中的自然科学 《墨经》指《墨子》一书中,由战国末期的后期墨家所撰写的《经上》、《经说上》、《经下》、《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的合称。在《墨经》中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几何学理论的雏形。如把圆定义为圆,一中同长也。意思为:圆有且仅有一个中心,从圆心到圆周上任何一点距离相等。这与古希腊欧几里得的提法基本一致,但比欧氏要早100多年。在《墨经》中还有许多几何命题,如两条平行线之间等距、三点共一直线、同圆的半径相等、矩形四角皆为直角等。 《墨经》中还论述了物理学的内容,有力学、声学和光学等,最早提出杠杆原理、浮力原理、成像原理等。其中最精辟、最受人推崇的...
李冰父子和都江堰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创建的一项闻名中外的伟大的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灌县城西岷江上游,为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父子率众兴建。汹涌的岷江水经都江堰化险为夷,变害为利,造福农桑,使川西平原成为千百年来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引岷江之水,浇灌川西平原十几个县的农田,使四川省的这一水旱灾害频繁的地区,成为天府之国。但是岷江原来却并不流入川西平原,而是经平原的西沿注入长江。故每年夏秋季节,岷江洪水泛滥,而它东边的平原却发生旱灾。因此,引岷江水到川西平原就成为改变这里大地面貌、为我国西南地区的发展提供条件的一项关键措施。 大约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
中国古代的三大铸造技术 中国古代的三大铸造技术是泥范铸造、铁范铸造和熔模铸造。 泥范铸造 我国自新石器晚期,就进入铜石并用时代。从河北唐山等地出土的早期铜器看,有锻打成形的,也有熔铸成形的,说明范铸技术在我国源远流长,很早就发展起来了。 夏代已经能熔铸青铜。最初的铸型是使用石范。由于石料不容易加工,又不耐高温,在制陶术发达的基础上,很快就改用泥范,并且在长达3000多年的时间里,砂型铸造以前,它一直是最主要的铸造方法。 商代早期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作为标志,已经用泥范铸造铜锛、铜凿等小型生产工具和铜铃、铜爵等日用器具。稍后,以郑州二里岗作为标志,青铜冶铸业开始发达...
我国古代物理学的成就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经历了几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为形成时期;从秦、汉经三国、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前221~960)是发展时期;宋、元至明初(960年至15世纪)是鼎盛时期。在漫长的2000多年中,中国古代物理学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只是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欧洲近代物理学的兴起,它才显得落后了,可以称为衰落时期。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物理学汇合于世界物理学,呈现出不同于古代物理学的新面目。 先秦时期的伟大哲学家墨翟(约前468~前376)及其墨家学派(4世纪~前3世纪),在他们的论著《墨经》中记述了大量的物理知识,这是春秋战国时...
中国古代铜镜的制作 铜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生活日用品,用以照面。在铜镜未流行前,人们用铜鉴盛水照面,故镜又称鉴。铜镜的正面平滑有光泽,背面一般都铸有各种题材的花纹或字铭,是研究古代装饰图案的重要资料。不同时期的铜镜有不同的艺术特点,它的发展演变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较兴盛的时期,最突出的是战国、汉代和唐代。过去研究铜镜的资料多为盗掘出土,并且多出于淮河一带。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发掘,出土了几面商代的铜镜,把过去认为铜镜产生于春秋时期或战国时期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几百年,但其制作仍以战国、汉代和唐代最为精美。铜镜的合金成分主要是铜、锡、铅,其中铜...
天坛回音壁的声学原理 明代建成的天坛中有一处建筑名叫回音壁,围括皇穹宇和东西配殿的高大的圆形围墙,周长193.2米,直径61.5米,墙高3.72米,厚0.9米,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院内东西配殿后的墙下,均面部朝北对墙低声说话,可像打电话一样互相对话,极其奇妙有趣,这就是回音壁得名的由来。 天坛的回音壁是利用声波反射原理,具有独特声学效果的建筑物,成为中国利用声学原理设计的四大奇妙的回音建筑之一。为什么会有这种奇妙的现象呢?原来,这是声学原理在建筑上的巧妙运用。因为围墙是圆形的,且又磨砖对缝,墙面十分光洁,再加上围墙顶部盖有檐瓦,声波不易散失,便可沿着圆墙连续反射传递而产生回音...
指南针和宋、明时期的中国航海 宋代以后,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一般用于航海,朱彧的《萍州可谈》中,即有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的记载。 在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即有中国海船使用罗盘定向导航的记载。这一年赵汝适写了记载海外各国地理情况的著作《诸蕃志》,书中谈到他从泉州去海南岛乘的是海船:舟舶往来,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可知那时指南针在航海中指示方向的作用已经更加重要。比起11世纪时只在阴雨天才用指南针,仅仅作为指示方向的辅助仪器的情况是更进一步了。《诸蕃志》中所说的已不是指南针而是罗盘了。若无罗盘上的指向分度便不可能做到守视惟...
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与中国古代的化学 丹即丹砂,是中国古代方士的术语,也是道教的道术之一。原指将朱砂放于炉火中烧炼,以制长生不死丹药(即金丹)。后有内丹、外丹之分。将人体拟作炉鼎,以静功和心法修炼精、气、神的,叫做内丹;用炉火烧炼药石的,叫做外丹。晋代葛洪的《抱朴子金丹》对还丹的化学反应有一个概括: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丹砂就是硫化汞。对丹砂进行烧炼,其中所含的硫变成二氧化碳,游离出水银,再使水银与硫黄化合,便生成硫化汞。这不但开了我国古代化学之先河,而且也是现代化学之先声。 虽然炼丹术不能得到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药,但是伴随着迷信炼丹术的是化学科学的起源,使古代...
这个厉害的小发明让马跑得更快、出力更大!它是什么? 马力得到充分的利用,这主要得益于科学、巧妙的胸带挽具的发明。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使用了可靠的马挽具。这时候的马挽具是脖子上方的一个硬轭(),硬轭上穿有与车辕相连接的绳子,人们又增加了一根套在胸部的皮带,使马的负重由胸骨和锁骨来承担,马怎样出力都不会影响到马力的发挥。这样的挽具显然比项前肚带挽具先进多了。后来,人们去掉了硬轭,完全以马胸前的皮带为牵引,这种挽具更符合马的生理特点,使马行的走、用力更加方便了。 肩套挽具也叫颈圈挽具,这是我国古代利用马匹的最优良的发明。通常认为,颈圈挽具出现在我国西汉时期,就是把一只颈圈套在马颈下部,完...
锯和刨据说诞生于一场“意外”,究竟是怎么回事?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工匠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他从小就跟随家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的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据说有一次,鲁班到山里伐木,走着走着,忽然觉得手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一看,手被划出一道血口子。鲁班仔细地在周围观察,发现是丝茅草划的,这种草的边缘长着许多细齿,所以非常锋利。 鲁班灵机一动,用毛竹做了一条竹片,上面刻了很多像丝茅草叶那样的锯齿。用它去锯树,只几下树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树干出了一道深沟。鲁班灵机一动:如果把铁条做成锯齿状,那锯树不是会很轻松吗?鲁班马上请铁匠做了许多带锯齿的铁条,用...
有些青铜器的体积如此巨大,古人是如何把它铸造出来的?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整体一次铸造成型,一种是分体多次铸造、铸接成型。整体一次铸造成型的方法叫作块范法。所谓块范法,就是先通过铸造外范和内范来确定青铜器的模型,然后在范中添加青铜溶液,一次铸造成型的铸造方法。它一般用来制作体型巨大、结构简单的青铜器件。外范一般选用陶或木、竹、骨、石等各种质料作为底坯。底坯表面的形状、花纹和即将铸造出来的青铜器物完全一致。底坯做好后,外层用特制的泥土敷上,等到半干,再用刀划成若干块范,然后揭下来一一做好标记。内范的制作方法和外范基本一致,它塑造的是器物的内部,内范外壁要和器物内部的大小、尺寸...
古人也能3D演示天体运行情况?他们用了什么样的神器? 早在宋代,人们就用仪器来模拟天象了。这种仪器叫作水运仪象台,能形象、立体地演示天象的变化,类似现在的3D展示。水运仪象台的设计者叫苏颂,他被称为宰相科学家,苏颂精通天文和医学,同时还是一位发明家。1088年,苏颂在京城汴梁制成了水运仪象台,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这台仪器广泛吸收了在此之前各种天文仪器的精华,并灵活运用了民间机械设备―水车、桔槔(jigāo,俗称吊杵,是一种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凸轮和天平等,融浑仪、浑象和报时为一体,简直就是一个自动化的天文台。 从外观上看,水运仪象台是底座为正方形,下部宽、上部略窄的木质建筑。它高约12米,底宽约7米,...
古人竟然能将潮汐运动计算得接近现代潮汐学研究成果!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潮汐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在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下,海洋的水面会出现周期性的涨落,白天称为潮,夜间称为汐,总称潮汐。早在三国时代,我国就出现了论述潮汐的作品。吴国大臣严畯写了一篇《潮水论》,可惜文章早已失传。到了唐代,窦叔蒙的《海涛志》问世,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潮汐学专著。 《海涛志》共分为总论、论涛数、论涛时、论涛期、论朔望体象、论春秋仲涛解六大部分,分析了潮汐生成、运动以及周期变化。总论当中,窦叔蒙论述了潮汐形成的原因,他认为潮汐现象和月亮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而且还有一定的规律。论涛数当中,窦叔蒙进一步说明,海水每天有两...
没有现代化的仪器,古代天文学家是如何观察日月星辰的? 古代的天文学家观察日月星辰,除了依靠肉眼,也有一种专门的仪器浑仪。 浑仪得名于古人的一种宇宙观浑天说。浑天说认为,天包裹在地的周围,日月星辰围绕着大地,像车轮一样旋转运行。根据这种理论,要确定日月星辰的坐标,就要以人站立的大地为中心。所以浑仪从外形上看是一个由许多同心圆环组成的球形,一个同心圆环对应一种天体的运行轨道。用于支撑这些同心圆环的叫作极轴。早期的浑仪比较简单,只有两个同心圆和一根金属轴。一个同心圆垂直于地面,叫作赤经环;一个同心圆平行于地面,叫作赤道环。圆环上面都标有刻度。金属轴与赤经环相交于两点,形成北天极与南天极。金属...
史书上记载的神秘“客星”来自何方?它真的是不祥的征兆吗? 古代史书中对客星的记录非常多,人们认为它是吉祥或不祥的征兆,预示着战争或灾荒。客星到底是什么星呢?古人的记录准确吗? 古代的客星,在现代天文学上被称为新星和超新星。亮度一下子增加几千甚至上百万倍,随后慢慢变暗的这类恒星叫新星。亮度增强几千万倍甚至几亿倍的恒星就是超新星,超新星的爆发意味着一颗大恒星的暴死,是大多数恒星最后的生命归宿。新星和超新星都是爆发型变星。所谓变星,就是亮度不断变化的恒星。变星在天空中忽然变得非常明亮,然后又逐渐变暗,甚至消失,好像在天空中做客一般,因此古人把它们叫作客星。此外,由于彗星在天空中突然出现,更像是神...
望远镜发明之前两千多年,中国人是如何观察到木星卫星的? 天文学是我国古代最为发达的自然学科之一,它最初是数术的一种,主要用来推测吉凶。古人把日月星辰奉为神明,占星家通过天象的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 石申夫是战国时魏国的星象家,他每天要通过观测星象的变化预测天意,当时没有精密的观测仪器,石申夫只能靠肉眼对天空中的恒星进行长期细致的观测。一天晚上,石申夫正盯着璀璨神秘的夜空,忽然意识到行星的运动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木星运动有快有慢,经常偏离黄道向南北移动,火星甚至还会逆行! 惊喜的石申夫继续观察下去,推算出木星的回合周期为400天整,只比现在准确数值398.88天差1.12天;还推算出水星的回合周期是136日...
为什么古人用预测日月食来检验历法是否准确?背后有什么玄机? 历法是人们为了生产实践的需要而创立的纪时系统。阴阳合历是我国古历的特色,它既包含了太阳运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包含了月亮的运动、月相变化和人们的生产活动的关系。人们还创立了大小月和闰月,把太阳与月亮的运动周期和运动规律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因为这个原因,推算日月食成了历法计算中要求最严格的一项,一部历法是否严密,通常都用预测日食与月食发生时间是否准确来检验。 因为对日月食发生时间近乎痴狂的关注,古人很早就在历法中给出了计算和预测日月食的具体方法。西汉时期,天文学家落下闳(hng)根据历代积累的观测数据,在《太初历》中测算出了13...
中国人每年都要过的春节是谁定下来的?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的日期是谁定下来的呢?那就是西汉时的天文学家落下闳。 从小生活在乡间的落下闳一直醉心于天象观察,读书识字后,他偶尔看到了一部天文方面的书,爱不释手,这本书解答了他的好多疑问,给他开了另外一个世界的大门。 落下闳从此认真钻研起天文学来,经过一段时间,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他用天文学知识也帮助了不少人。 西汉建立初始,仍沿用秦代历法,即颛顼(zhuānxū)历。到了汉武帝元封年间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误差积累已很明显,所以汉武帝决定改历法,于是从全国各地找来了有才能的民间天文学家,和官方的天文学家一起合作。 落下闳的名气在家乡...
古人用什么来划分广袤天空?这个创造在天文学中影响深远!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开始对天空区域进行划分了,只不过那时候还比较原始,由于人们对恒星认识不足,并没有以它作为参照物来划分天空,而是按照四象等方位来划分。这四象就是四个方向,即东方青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因为四象过于宽泛,这种做法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星座说,也不利于古人对星象的观察与记录。 最迟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先民创造出了有中国特色的星区划分体系,那时古人发现的恒星已经有几百颗了,为了更好地认识它们和观测天象,人们开始对天上的恒星进行分组,一共分有二十八个组,被称为二十八星宿。二十八星宿的提出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创...
原来司马迁不光会写历史,还是位天文学“大伽”,他有哪些天文学成就? 说到司马迁,我们第一反应就是他编撰了《史记》,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天文学家,他写了《历书》和《天官书》,开创了中国史书系统记述天文学资料的优良传统。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日食和月食是不可预测的天变现象。在惊惧之下,人们认为这是上天的示警,但是司马迁分析了历代的月食记录,他打破月食不可预测的成见,总结出月食现象的发生存在一种周期性的规律。 在司马迁之前,人们虽然早已观测到五大行星有逆行,但认为除了火星和金星的逆行之外,其他都是一种反常的变异;司马迁分析了汉兴百余年来的史官行星观测记录,并结合他自己的观测验证,他发现,在五个行...
坎儿井有防御功能吗?为什么被称为“地下长城”? 坎儿井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一种古老的灌溉系统,被称为地下的万里长城,但它并不是用作军事防御的。在干旱荒漠地区,人们巧妙地通过地下渠道,把地下水引导至地面,用来灌溉田园、供应生活,这种地下渠道就是坎儿井。 从整体构造来看,坎儿井主要由竖井、暗渠、地面渠道和涝坝(即蓄水池)四部分组成。竖井不仅是通向地面的通道,同时也是井内的送气通风口。一条坎儿井有十多个到上百个竖井,竖井与竖井之间的距离一般为20至70米,井深因地势和地下水位高低而有深有浅,最深可达90米,井口则有圆有方。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一般高2米,宽1米,最长可达25公里。挖掘暗渠是一项艰苦...
龙骨水车是用龙骨做成的吗?看完大跌眼镜! 龙骨水车又叫翻车。它的发明者是东汉末年的宫廷发明家毕岗。三国时期,发明家马钧改良了龙骨水车,使它变成了灌溉设备,广泛地运用到了农业生产当中。 龙骨水车主要由水槽、叶板链条、叶板、轮轴等部件组成。装好叶板的链条安置在矩形的水槽当中,水槽的上下两端各装有一只轮轴,上端是一只大轮轴,下端则是一只小轮轴。使用水车时,把水槽的一部分和小轮轴没入水中。转动大轮轴时,叶板链条带动底部的小轮轴也开始旋转,同时叶板不停地把水刮上来,从水槽的上端将水送出。这种装置构造简单,运转稳定,可以有效地把河流、湖泊中的水汲入农田。龙骨水车是纯粹的木质结构,因为叶...
既不用人力,更没有电力,筒车怎样把水抽上来呢? 古人用自动筒车浇灌菜园,省时省力,既不用人力,更没有电力,筒车就能不停地旋转,水就会不停地被提上来倒进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 筒车的主体是一个竖立的大转轮,可以非常灵活地转动。转轮的边缘有许多片竹制或木制的轮叶,轮叶之间装着许多只竹制或木制的小筒。小筒的安装非常精巧,随着转轮的旋转,上升方向的小筒筒口总是略微朝上,下降方向的小筒筒口总是略微朝下,在转轮的底部和顶部,小筒则保持着水平方向。筒车的侧旁,安装着一只倾斜的水槽,小筒的筒口正好对着水槽中间,小筒中的水正好经由水槽流入庄稼当中。筒车只能在水流较急的河流边上安装使用,要保证大转轮...
古人有了这种“高科技”工具就可以“日种一顷”,这个发明背后有什么秘密? 西汉的时候,出现了可以规模化播种的农具耧(lu)车。 耧车又称耧犁,根据造型分为两脚耧犁和三角耧犁。它的发明者叫赵过,是西汉著名的农业专家。耧车由耧架、耧斗和耧铲组成。几根木条搭成一个斜面和一个平面,就是耧架。耧架上放着耧斗,耧斗里放着种子,耧斗下方有很小的开口,正对着开口的位置装着耧铲。播种时,牛或马在前面牵引着耧车,耧铲刨开前面的土地,人在后面控制着方向,边走边轻轻摇动耧车,种子就从耧斗的开口滑下,掉进耧铲挖开的土沟中,撒种完毕,再覆上土。有耧车的帮助,一个人日种一顷并不是什么难事。后来,耧车又得到了改进,人们使用耧车能一次性完成...
古代人是怎样“科学种田”的?来看看这位农学家的巧思妙想! 现在我们去乡下,偶尔还会见到农民种田时会在种子上粘上一层粪壳作为种肥,这种方法是西汉末年一位叫氾(fn)胜之的农业学家发明的,叫作溲(sōu)种法。 氾胜之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栽培很感兴趣,喜欢研究农业技术,注意搜集、总结家乡农民的生产经验,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后来,他做了朝廷命官,也时时想着农业丰收,惦记着百姓的温饱。 瓠(h)子是当时西安地区的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但它既不耐旱又不耐涝,产量一直较低而且不稳定。氾胜之听说有一位农民是种瓠子的行家里手,就亲自登门拜访。 氾胜之脱下官服,换上粗布衣和草鞋,住在老农家里,每天...
古人用的这款自动化“收割”神器,堪比现代的手推收割机? 从西汉到近代,镰刀一直是农人手中最重要的农具之一,但镰刀工作面小,收割速度慢。于是,人们开始尝试发明一种收割范围大、效率高的镰刀,宋元时期,出现了自动化的推镰。 推镰为木头所制,柄大约七尺长,方便手握,接触地面的一端分为两个叉,叉中嵌着镰刀,两叉中间用横木贯通,横木两端各有一只小轮。使用时,农人手握木柄,推着推镰,推动庄稼地里的稻、麦。随着木轮的滚动,麦秆和稻秆纷纷被切断,省时又省力。推镰的工作方法,类似于现代的手推割麦机。《农书》中强调说,推镰推拥捷胜轮走坡,也就是说,这种工具在不平坦的田地上也可以轻松运转,很好操作。推镰可以说是...
怎样挑选一匹好马?中国古代相马术有什么秘决? 《齐民要术》里,贾思勰总结了前代以来的相马经验,在马的外形鉴定上,提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方法,极大地发展了中国古代的相马术。 首先是外形鉴定法。《齐民要术》记载着先要淘汰劣马,而劣马的特征是三羸(li)五驽(n),就是各种羸弱无力、身体瘦弱的马和迟钝少力、走不快的马。 除去劣马后,然后再去考察其他方面。鉴定一匹马,首先要观察头、目、脊、腹、四肢等部位。《齐民要术》指出:马:头为王,欲得方;目为丞相,欲得光;脊为将军,欲得强;腹胁为城郭,欲得张;四下为令,欲得长。意思是马头的重要性好比国王,要长得昂扬有威势;马眼要如丞相,要目光明亮、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