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对文学作品中文与道关系的一种概括。最初的说法是文以明道。文以明道的思想在《荀子》中已初见端倪,在其《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荀子把道看做客观事物的规律,又把儒家的圣人看做客观规律的体现者,总理天地万物的枢纽。因此,要求文以明道。汉代的扬雄进一步提出遵循自然之道的问题,并认为儒家的圣人及其经书能够最好地体现自然之道。所以,又把明道与宗经、征圣联系起来。这些初步的明道思想对以后的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产生了直接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设有《原道》篇,更加明确地论述了文以明道的问题:道沿圣...
《诗经》的艺术手法及其特点 《诗经》六义并称,《周礼春官大师》说: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道: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成为义。他认为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是包括《诗经》在内的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按照朱熹的解释,赋就是陈述、铺陈的意思。这种表...
曹操与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又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的女儿,生卒年不详。蔡文姬自幼博学多才,喜爱诗辞文赋,又精通音律,是汉魏年间著名女诗人。 16岁时,蔡文姬嫁给河东卫仲道,丈夫早逝,又没有孩子,蔡文姬只好回到娘家。汉末天下大乱,董卓占据洛阳,蔡文姬亲身体验到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亲眼目睹了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悲愤诗》)的悲惨景象。在董卓军队的强迫下,蔡文姬与洛阳的百姓一起西迁长安,一路颠沛流离,同行的平民常常遭到毒打和虐待,陷入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悲愤诗》)的悲惨境地。 汉献帝兴平二年(195),蔡...
曹操和曹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汉魏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从小就机警有智谋,20岁开始任官。黄巾起义爆发后,参与镇压起义军,壮大了势力。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五年(200)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208)拜丞相,率兵南下讨伐荆州,在赤壁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建安十八年(213)封魏公,建安二十一年(216)进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在洛阳病逝。曹丕称帝后,尊曹操为魏武帝。 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他的诗都是乐府诗体,大概分为两类:一类记述时事...
饮中八仙 饮中八仙指唐代八位喜爱饮酒的文人,他们是贺知章、张旭、李白、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焦遂。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描绘了他们的生活和醉态: 知章骑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 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辩惊四筵。 这八人中,李白、贺知章是唐朝著...
诗鬼 诗鬼指的是唐代诗人李贺。李贺(790~816),字长吉。祖籍陇西,是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家居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后世称李昌谷。李贺十五六岁时就精于乐府诗而与他的前辈李益齐名。唐宪宗元和二年、三年间(807~808),李贺到洛阳拜访韩愈,韩愈回访时,李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李贺父亲名晋肃,晋和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该避父讳不考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但李贺最终没能金榜题名。后来做了3年奉礼郎,郁郁不得志。在京城时,李贺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人结为密友,常一起出游,一个小家奴背着破锦囊骑驴跟随,李贺路上写的诗就投进囊中...
诗豪 诗豪指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自称江南客。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他是匈奴后裔。刘禹锡自幼好学,熟读儒家经典,浏览诸子百家。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考中进士,两年后任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贞元二十一年(805),唐顺宗即位,推行改革,刘禹锡当时是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之一。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多,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而失败,唐顺宗被迫退位。刘禹锡由此开始了长达22年的贬谪生涯,先后在朗州(今湖南常德)、连州(今广东连县)等边远地区任刺史、司马等职,所到之处,访问民间疾苦,受到人民爱戴。唐文宗大和...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合称。八大家最早见于明初朱右编的《八先生文集》。八位文学家并提,是因为他们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实践者。古文是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究对偶声律的散文。魏晋以后骈文盛行,骈文句法整齐,辞藻华丽,形式与内容脱节。八大家倡导古文运动,就是要反对骈文的不良风气,恢复先秦汉代内容充实、长短自由、质朴流畅的散文传统。古文运动最早由韩愈发起,得到柳宗元的响应,他们共同推翻了盘踞文坛600多年的骈体文。 韩愈(768~824),字退之,祖籍昌黎,称韩昌黎。任吏部、刑部侍郎,谥号...
苏门四学士 苏门四学士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的并称。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声誉很高,与他交游或受他指导的人很多,黄、秦、张、晁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和提携。在众多门生中苏轼最欣赏和重视这四人,最先将他们并提并加以宣传的就是苏轼本人。但苏门四学士这一称号只是表明这四位作家受过苏轼的指导和影响,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上四人受苏轼影响的程度各有差别,文学见解和作品风格也各不相同,例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秦观以词著称,但风格与苏轼不同,以婉约纤丽为主。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洪州分宁...
苏门六君子 苏门六君子是后人在苏门四学士外,把陈师道、李廌列在四学士之后,合称苏门六君子。陈师道是江西诗派的重要成员,先后学习过黄庭坚、杜甫的诗,也曾受过苏轼的指导。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五言、七言律诗较出色,有的诗感情质朴,如《示三子》;有的恬淡有味,如《绝句》;有的华美绚丽,如《放歌行》。散文也较有成就。有《后山集》、《后山诗话》。 李廌少年时就受到苏轼的称赞,苏说他笔墨澜翻,有飞沙走石之势。他的诗以山水、行旅、酬赠、题画为内容,风格雄健奇丽,七言古诗、绝句较出色。散文说古论今,条理通畅,很有逻辑性。《答赵士舞德茂宣义论宏词书》、《师友谈记》是...
中国十大悲剧 悲剧是戏剧的主要类别之一,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中国十大悲剧包括: 《窦娥冤》元代关汉卿 《汉宫秋》元代马致远 《赵氏孤儿》元代纪君祥 《琵琶记》明代高则诚 《精忠旗》明代冯梦龙 《娇红记》明代孟称舜 《清忠谱》清代李玉 《长生殿》清代洪昇 《桃花扇》清代孔尚任 《雷峰塔》清代方成培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著名的代表作,描写一个弱小无依的寡妇反抗强暴宁死不屈,却被诬陷杀人,最后冤死的故事。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它强烈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的残酷现实和统治者的罪恶,表现了封建社会下层妇女的悲惨命运。剧中窦...
中国十大喜剧 喜剧是戏剧的主要类别之一,一般用夸张手法讽刺和嘲笑丑恶现象,突出这种现象本身的矛盾及其与健康事物的冲突,往往幽默诙谐引人发笑,结局大多是圆满的。中国十大喜剧指的是: 《救风尘》元代关汉卿 《西厢记》元代王实甫 《墙头马上》元代白朴 《看钱奴》元代郑廷玉 《李逵负荆》元代康进之 《幽闺记》元代施君美 《中山狼》明代康海 《绿牡丹》明代吴炳 《玉簪记》明代高濂 《风筝误》清代李渔 《救风尘》是关汉卿杂剧中有代表性的喜剧,写的是妓女赵盼儿营救同行姐妹宋引章的故事。汴梁妓女宋引章年轻不谙世事,受纨绔子弟周舍的欺骗,不听赵盼儿苦苦相劝,一心要悔掉与秀才安...
《红楼梦》的魅力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全书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著,后40回由高鹗续写。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要线索展开全书的情节,通过描绘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广泛深刻地展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腐朽和黑暗,同时也展示了新的进步思想和进步力量的萌芽。《红楼梦》是曹雪芹以毕生的心血创作的文学巨著,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长篇小说。它以贾府的大观园为舞台,以钟灵毓秀的女儿为主角,传唱着人物命运各异的悲剧颂歌,蕴涵着宽广深厚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作品在集中塑造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
曹雪芹的背景 曹雪芹(?~1763),名霑,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辽阳。曹雪芹可确定的最远的祖先是籍贯东北辽阳的曹世选。曹世选一家是汉族的读书人家,明朝天启元年(1621),努尔哈赤统帅的后金军队攻占沈阳、辽阳及辽河以东的70多座城池,并将首都迁到辽阳。曹世选一家大约是在这一年被后金军队俘获而沦为满族皇室的包衣。包衣是满语译音包衣阿哈的简称,是家庭奴隶的意思。他们主要从事农业耕作和家务劳动,编入八旗编制,为主子私有,世代为包衣。 曹世选的儿子曹振彦是曹雪芹的高祖,父子都是多尔衮属下包衣,属于八旗中的正白旗。曹振彦早年在满洲官办学校教书,清顺治元年(1644)随...
“红学”的派别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部长篇小说,气势恢弘,博大精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从它问世之日起就已经开始,200多年来经久不衰,蔚为大观,成为我国文学研究的第一门显学。红学就是在研究和评论《红楼梦》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学批评的学术体系,这一学术体系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派别,主要有点评派、索隐派、评论派和考证派几大派别。 点评派是红学中最传统的派别,主要以脂砚斋为代表。该派主要是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和艺术感受,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或感想,比较零碎,而且缺乏深度的研究和全面系统的把握。点评派几乎从《...
林纾的翻译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号冷红生,晚年称蠡叟、补柳翁、践卓翁、长安卖画翁。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年轻时博览群书,能诗文、善绘画,有狂生之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北京五城中学任中国文学教员,由于所作的古文受到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推重而任北京大学讲师。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的正志学校教学,后在北京以译书售稿和卖画为生。 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这是第一部进入中国的西洋小说,一时间风行全国,备受赞扬。紧接着林纾受商...
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是近代小说流派,发端于20世纪初叶的上海十里洋场,辛亥革命失败后开始兴盛。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加剧,他们霸占租界,开辟洋场,使半封建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生活乌烟瘴气,畸形怪异,呈现出光怪陆离的面貌,于是反映这种都市生活的作品也应运而生。这类作品最初热衷的题材是言情小说,往往是佳人和才子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因此称鸳鸯蝴蝶派。这一派的早期代表作为徐枕亚的《玉梨魂》,是用四六言骈俪文加上香艳诗词写成的哀情小说。 鸳鸯蝴蝶派以游戏笔墨,备人消遣为主要宗旨。他...
五声和七音 五声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的合称,也称五音。五音的五个阶名分别是一宫、二商、三角、四徵、五羽,分别对应于简谱中的1(do)、2(re)、3(mi)、5(sol)、6(la)。我国几种传统的音阶形式,无论是古音阶、新音阶、清商音阶,还是五声音阶或六声音阶、七声音阶,其中都包含这五个音级。在同一个五声音阶的音列中,分别以各音作为主音时,就构成不同的调式,此时即根据主音的阶名来命名调式。例如以宫音为主音时,就命名为宫调;以商音为主音时,就是商调。依此类推有角调、徵调、羽调。《淮南子》有一律而生五音,律在这里指的就是主音,这句话讲的就是根据主音来确定调式。例如...
十二律和三分损益法 律在我国古代乐学中指乐音的音高标准,也指乐音的有关法则或规律。十二律是中国古代乐律学名词,是以黄钟律为标准音而创建的一套律制。中国历代所谓的定律,一般指确定黄钟一律的音高,并以此为标准,推算其他各律的律数。因此,历代的黄钟律就是历代的标准音高。十二律从黄钟标准音起,按照一定的生律法,在一个八度内连续产生十一律,使每相邻两律之间都成半音,这十一律加上作为标准音的黄钟律,合称为十二律。十二律的名称由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的单数各律称阳律或律,双数各律称吕,合称律吕。...
“黄钟”“大吕”的意思 黄钟、大吕分别是十二律的第一律和第二律。按中国历代所谓定律,一般指确定黄钟一律的音高,并以此为标准,推算其他各律的律数。因此,历代的黄钟律就是历代的标准音高,这个标准音高依据朝代的不同会有所变化,但不管如何变化,黄钟都是十二律中声调最洪大响亮的。《史记律书》:黄钟者,阳气踵黄泉而出也。也是这个朝代音乐创作的标准和起点,可见其重要性。 大吕是十二律的第二律。《汉书律历志》:大吕:吕,旅也,言阴大,旅助黄钟宣气而牙物也。可见和黄钟相比,大吕的音调要相对低沉一些,甚至是作为黄钟的衬音而出现的。 由于古代讲究礼乐制度,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音乐不仅...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阳春白雪是古代琴曲,相传是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创作,也有说是齐国刘涓子所作。唐代显庆二年(657),吕才曾依照琴中旧曲为阳春白雪配歌词。《神奇秘谱》将《阳春》列为上卷宫调,将《白雪》列为中卷商调。在《白雪》的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荡漾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可见《阳春》《白雪》都是清雅的音乐。下里巴人指的是战国时期流传于楚国的民间歌曲。下里指乡里、乡村,巴人指巴蜀的人民,二者表明作歌曲的人和地方。 《文选宋玉〈对楚王问〉》中有这样的记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
声无哀乐 声无哀乐是三国时曹魏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他的音乐美学论著《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观点,这是他音乐思想的基本点。 《声无哀乐论》全文约7000字,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的八次论辩来阐述声无哀乐的论点。这个论点用嵇康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也就是说,音乐是客观的存在,而情感是主观的存在,两者并无因果关系。音乐主要是好不好、美不美,和人的哀或乐无关;人的哀或乐主要是人有所感受,进而表达出来,和音乐并没有直接关系。 从秦客和东野主人的论辩中可以看...
中国古代乐器 中国古代民族乐器的发展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最早可上溯到距今7000~8000年的上古时期。1931年在山西万泉县荆村曾出土三个石器时代的陶埙,其中一个呈球状,顶端有一个吹孔,埙体有两个孔,能够奏出三个音。20世纪70年代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又出土了古哨,这种古哨用禽类的肢骨制成,长度在6~10厘米之间,有1~3个孔,能吹出动物鸣叫的音调。由此可以推断,早在周代以前,先民对音高已有明确的概念,在乐器制作上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据文献记载,周以前的乐器就有鼓、钟、哨、埙等20多种。乐器的发展是和生产劳动有着密切关系的。据《吕氏春秋》记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先民在...
嵇康和《广陵散》 三国时期的魏国,统治阶级内部司马氏和曹氏之间的政治斗争日益尖锐,司马氏为了达到篡位的目的,一方面残杀异己,剪灭曹氏的羽翼;另一方面拉拢名士,扩张自己的势力。而嵇康在政治上倾向于曹氏,痛恨司马氏的专权,因此对于试图拉拢他的司马氏,嵇康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整日饮酒抚琴,作诗论文,还时常赤着胳膊在院子里打铁。这些言行引起司马氏的忌恨,最终给嵇康招来了杀身之祸,以不孝的罪名被司马氏处死。《广陵散》是嵇康临刑前弹奏的一支曲子。 《广陵散》是古琴曲,又名《广陵止息》,是汉、魏时期流行于广陵(今安徽寿县境内)的民间乐曲,既用于合奏,也用于独奏,曾用...
唐代管理音乐的机构 唐代管理音乐的机构称为教坊,又称为乐坊,是教习音乐歌舞的场所,专门培养歌舞艺伎,同时也负责杂技的组织和训练,是一个功能比较健全完备的官方机构。教坊最初是在唐初武德年间由唐高祖开设的,隶属太常寺。武则天在位期间(684~704),教坊曾一度改名为云韶府,唐中宗初年(705)恢复旧称。唐玄宗爱好俗乐,将俗乐引入宫廷。开元二年(714),唐玄宗将教坊重新进行规划和设置,分为内教坊和外教坊。内教坊设置在蓬莱宫旁边的东内苑,外教坊有两处,设在东京洛阳;此外禁城外又设有左、右两处教坊。右为光宅坊,左为长乐坊,右善歌,左善舞。这些教坊都由宫廷委派内监担任教坊使...
工尺谱 工尺谱是我国传统的记谱方法,约产生于隋唐时期,因为用工、尺等字记录和书写唱名而得名。工尺谱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联系密切,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等艺术形式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它的历史悠久,在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写本唐人大曲谱,其所用的谱式是唐以来的燕乐半字谱,这是工尺谱最早的前身。后来宋代的俗字谱,如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所用的旁谱、张炎《词源》中的管色应指字谱、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指法谱等,已经开始一步步朝着工尺谱发展。到明清时期,工尺谱最终成型并在民间和艺术界通行。 工尺谱最初可能是...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因此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诗》被朝廷奉为经典之一,《诗经》的名称由此出现并沿用至今。其内容按照作品性质和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国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据史书记载,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歌的官员,称行人,他们四处搜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各地的民歌由此得以集中起来。风就是按照地域性进行划分的,分为周南、召南、邶、睟、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风...
屈原和宋玉:楚辞 屈原(约公元前339前278年),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人,也是战国时期楚国重要的政治家。 屈原出身于王族,楚怀王时官至左徒,职位仅次于令尹,曾直接参与楚国内政外交的重大决策,并两次出使齐国。屈原的政治活动是和当时的历史变革相联系的。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群雄并立,屈原辅佐楚怀王时,正是七雄激烈争斗之时。他主张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和立法图治、选用贤才的政治措施,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权势和利益,遭到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军破楚,悲愤绝望的屈原自沉汨罗江。传说屈原死于农历五月初五,每年这一天,楚人纷纷划船寻觅屈原,并往江中...
楚辞和音乐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的人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汉代刘向所辑的《楚辞》中,收入了屈原等人的60多篇作品。因此,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到《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6世纪有《越人歌》和《楚人歌》。《...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最早提出七子之说的是曹丕的《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伟长、陈留阮蠫元瑜、汝南应!德琏、东平刘桢公。这七人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以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孔融(153-208年),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汉献帝时任少府,因不满曹操的作为而被免职。好士待客,声望很高,遭到曹操忌恨而被杀。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名儒,为建安七子之首。他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大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风格典雅,善于引古论今和运用巧妙的比喻,因此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