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背景
曹雪芹(?~1763),名霑,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辽阳。曹雪芹可确定的最远的祖先是籍贯东北辽阳的曹世选。曹世选一家是汉族的读书人家,明朝天启元年(1621),努尔哈赤统帅的后金军队攻占沈阳、辽阳及辽河以东的70多座城池,并将首都迁到辽阳。曹世选一家大约是在这一年被后金军队俘获而沦为满族皇室的包衣。包衣是满语译音“包衣阿哈”的简称,是家庭奴隶的意思。他们主要从事农业耕作和家务劳动,编入八旗编制,为主子私有,世代为包衣。
曹世选的儿子曹振彦是曹雪芹的高祖,父子都是多尔衮属下包衣,属于八旗中的正白旗。曹振彦早年在满洲官办学校教书,清顺治元年(1644)随清军入关到北京,顺治七年被派往平阳吉州任知州,两年后升任大同知府。三年后又调任两浙都转运盐使司运使,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要职。多尔衮死后,他生前掌管的正白旗由皇帝接管,曹振彦一家随之归属内务府,成为皇帝本人的家奴。
内务府是管理宫廷事务、直接为皇帝服务的机构。曹振彦的长子曹玺、次子曹尔正都在内务府任职。曹玺为曹雪芹的曾祖,做过顺治皇帝的侍卫,其妻孙氏是康熙皇帝幼时的保姆。满人家庭有尊重保姆、乳母的习俗,这就加深了曹家与皇室的关系,尤其是与康熙皇帝有了特殊的关系。康熙二年(1663),曹玺出任江宁织造。当时江宁(今南京)、苏州、杭州三处设织造,负责供应宫廷衣料及祭祀、封诰、赏赐所用的织物。曹玺作为皇帝的家奴,除了本职事务外,还要为皇帝搜刮山珍海味、文玩古董;特别是要充当耳目,向皇帝报告吏治民情,以便加强对江南的控制。曹玺既忠心又得力,深得康熙皇帝的宠信。曹玺在江宁织造一直供职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病逝。
曹玺有两个儿子,曹寅、曹宣。曹寅字子清,号荔轩、楝亭,是康熙年间很有影响的人物,早年是康熙的伴读,担任过御前侍卫,协助康熙铲除鳌拜。康熙二十九年(1690),曹寅出任苏州织造,两年后调任江宁织造,继承了父业。任职期间,他还一度和李煦(苏州织造)轮流兼任两淮巡盐御史。曹寅的政绩受人称道,康熙皇帝对他十分倚重,视为心腹。曹寅每次密折陈奏,都要详细报告江南各方面的情况,细到雨水、庄稼收成、物价等,但重点是江南的舆论和社会动向。对于见闻,曹寅都如实呈奏,很有胆略。曹寅的两个女儿,都由康熙皇帝指婚嫁入皇家成为王妃;康熙皇帝曾6次南巡,后面4次都是由曹家接驾,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曹家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曹寅55岁病逝,由他的儿子曹颙接任江宁织造,曹颙任职仅3年就病逝了。康熙下旨将曹宣的儿子曹过继给曹寅的妻子,并接任江宁织造。曹颙、曹是曹雪芹的父辈。
曹寅在世时,曹家处于赫赫扬扬的盛世,但实际上荣华中已潜伏着衰败的危机。两淮盐务和织造署都出现巨额亏空,这其实主要是康熙皇帝的几次南巡造成的;与此同时,宫廷内部争夺帝位的斗争也日趋激烈,作为康熙的家臣,曹家难免会被牵连,曹寅在世时已经意识到了潜藏的危机。雍正继位后,曹家果然在劫难逃,曹两度被罢官抄家,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正应了曹寅生前“树倒猢狲散”的口头禅。曹雪芹这时十二三岁。
曹家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家庭。作为包衣,他们是皇帝的奴仆,没有人身自主权。但是自曹振彦以来,他们家许多人都有官职,也有自己的家奴、庄地、房产,拥有巨大的财富,特别是他们作为皇帝宠信的家臣,地位显贵,炙手可热。出身于这样一个既卑贱又显贵的家庭,又目睹了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曹雪芹形成了自己特殊的经历、特殊的品格和精神世界。
曹家还是一个书香世家,虽然是包衣,但有很高的学问和文化修养。曹家的人能以包衣的身份受到重用,原因就在于此。曹振彦是贡士,即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地方官。曹玺善于作诗,有较高的文学造诣,经常与著名文士来往,曹寅兄弟俩从小就受到熏陶。尤其是曹寅,童年时就能作诗,才艺惊人,22岁时就编成第一本诗集《荔轩草》,后来又有诗集《舟中吟》和《西农词》问世,并著有剧本《北红拂记》、《续琵琶记》、《太平乐事》、《虎口余生》。曹寅喜欢藏书,《楝亭书目》是他的藏书目录,共收书3200多种,两万多册,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曹寅还精于勘印书籍,《全唐诗》、《佩文韵府》就出自他的书局,经他勘印的书籍很多都是精品。此外,曹寅还和康熙年间许多知名文士、学者有密切的交往,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文士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曹雪芹出生时曹寅已经去世,但还是赶上了曹家最后的一段繁华,并且从小耳濡目染,受到家学的熏陶,诗、词、曲、赋、画无所不能,又从祖父留下的藏书中汲取了广博的知识,从而为《红楼梦》的问世打下深厚的基础。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