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和《广陵散》

三国时期的魏国,统治阶级内部司马氏和曹氏之间的政治斗争日益尖锐,司马氏为了达到篡位的目的,一方面残杀异己,剪灭曹氏的羽翼;另一方面拉拢名士,扩张自己的势力。而嵇康在政治上倾向于曹氏,痛恨司马氏的专权,因此对于试图拉拢他的司马氏,嵇康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整日饮酒抚琴,作诗论文,还时常赤着胳膊在院子里打铁。这些言行引起司马氏的忌恨,最终给嵇康招来了杀身之祸,以“不孝”的罪名被司马氏处死。《广陵散》是嵇康临刑前弹奏的一支曲子。
 
《广陵散》是古琴曲,又名《广陵止息》,是汉、魏时期流行于广陵(今安徽寿县境内)的民间乐曲,既用于合奏,也用于独奏,曾用琴、筝、笙、筑等乐器演奏。现存最早的琴谱见于《神奇秘谱》,乐曲共45段,分为开指(1段)、小序(3段)、大序(5段)、正声(18段)、乱声(10段)、后序(8段)。此外还有《西麓堂琴统》等传谱。关于《广陵散》的来历,多数琴家按照聂政刺韩王的民间传说来解释。据《琴操》记载:聂政为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因误期而被杀。聂政为报父仇,上泰山苦练琴艺。10年后漆身吞炭,改变音容,返回韩国,在离王宫不远处弹琴。其高超的琴艺使行人止步,牛马停蹄。韩王得知后召他进宫演奏,聂政趁其不备,从琴腹中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为了免于连累母亲,聂政毁容死去。后人为琴曲《广陵散》所加的分段标题,有的以故事相应的情节取名,如各种版本琴谱的分段小标题均有“取韩”、“投剑”等章目。乐曲所表现的情绪,与这个悲壮的传说也确实有不少相通之处。
 
嵇康弹奏的《广陵散》声调绝伦,传说是神鬼所授。《世说新语·雅量》篇说:“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认为他死后,能够演奏得如此神妙的《广陵散》从此再也听不到了。由于《广陵散》所表现的聂政刺韩王的悲壮故事,正适合表达嵇康对曹魏王权岌岌可危的痛心,对司马氏的专断独行和篡位之心的愤恨,以及这种情绪无处发泄的心理状态,因此,嵇康弹奏的《广陵散》应有一定的加工,实际上已经是属于另一种形态的创作了。
 
《广陵散》曾一度失传,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众多琴家的努力下才将它译奏出来。乐曲定弦十分独到,第二弦与第一弦同音,低音旋律可同时在这两条弦上奏出,达到强烈的音乐效果。乐曲以刚劲有力的泛音和带有叙事性的音调开始。正声是全曲的主体,标题“徇物第八”,是在低音区运用浑厚的按滑音,奏出时松时紧、顿挫跌宕的节奏,表现出一种压抑郁愤的情绪。这一内在积蓄的力量,到不可遏制时,便像苏醒的火山,迸发出炽烈的熔岩。“冲冠第九”、“长虹第十”,以古琴中最强烈的拨刺手法,在一、二弦同时奏出慷慨激昂的音调。“会光第十六”则是以泛音和散音高低音区的强烈对比、同音急促的反复以及逐步紧缩的节奏,来表现一种英雄气概。“投剑第十八”运用拂的手法,恰似破竹裂帛,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广陵散》以磅礴的气势、独特的风格、庞大的结构,受到历代琴家的推崇。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