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 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母系社会又称母系氏族制。在其前期,人类体质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称做新人,属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晚期。到母系氏族制后期,现代人形成,属于新石器早期,距今4万至1万年前。1万至6000万年前是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期,考古学上属于新石器时期。大约在4000年前,开始进入父系社会,又称为父系氏族制。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有一个很长的时期是以女性为中心,主要生产劳动是采集和狩猎,女子在采集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制。妇女是生产和生活的主持者和指挥者,成年男子则是她们的公共丈夫和部属;妇...
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婚姻制度 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婚姻制度如何,没有确切的史料文字记载。但是从考古学家的发掘、古代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中,我们可以发现原始社会的婚姻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群婚 群婚包括非血缘群婚和血缘群婚。非血缘群婚发生在人类从动物状态向人类过渡的杂交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原始群中,任何两个不同性别的人都可以成为夫妻,没有辈分之分。《吕氏春秋恃君览》说: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管子君臣》也说: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神话传说女娲造...
男耕女织 在中国传统的农业自然经济时代,男耕女织是主要的自然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既是男女在生理基础上的自然分工,又符合了农耕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在原始的采集狩猎社会,采集果实是妇女的事,而男人们则从事狩猎和打仗。原始社会后期,随着金属工具(先是铜的,随后是铁工具)的出现和金属加工的发展以及纺织、酿酒、榨油等新的生产活动大量产生,手工业又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也发展到先进的犁耕农业。这时男子就担当起需要强劳动力的田间劳作,女子则在家纺纱织布,从事手工业劳作。虽然中国在原始社会后期也曾经历了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
男尊女卑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的前期,人类社会处于母系社会时期,女性在人类社会中处于中心和核心地位,财产也实行母系世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性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超过了女性,逐渐掌握了经济大权,女性的地位越来越下降。中国古代称男子为阳,为健,称女子为阴,为顺,在父系社会中女性逐渐成为男性的附属物和私有财产,父权制的家庭也出现,父亲在家庭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女性在社会中越来越没有地位。 父系社会以后,财产继承按照父系继承,世系随父系计算。男子为了把自己的财产传给自己血统的子女,必然要对妻子的贞操开始严格要求。此后的社会对女子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女子已经...
官媒和私媒 媒妁在中国古代有多种形式。官媒和私媒是依据媒妁在说合婚姻中的不同特征而分的。 官媒 所谓官媒是指在特殊情况下由政府设置的官方媒人,他负责在一定情况下的男女婚姻的缔结。如古代长江下游的吴越地区,一些贫穷人家的男子没有钱成婚,地方官便筹集资金等,为他们寻找对象成婚。 1.不同时期官媒的称呼 据文献记载,最早设立官媒的是在周代,当时的官媒叫做媒氏,他们拿着国家的俸禄,专管判合的事,责任也重大。《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在春秋战国时期,官媒称为掌媒。《管子入国》有:凡国、都皆有掌媒取鳏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这是说官媒撮合丧偶的...
收继婚 收继婚也叫做转房婚或收房婚,指的是如果丈夫早逝,妻子不能外嫁,必须转嫁给夫家的其他男子,如死者的兄弟、堂兄弟甚至死者的父辈和子辈。这种婚俗在春秋时很盛行,直到汉代才明文规定禁止实行收继婚。然而,由于古代经济的、政治的等因素的作用,收继婚仍然风行,不管是在王公贵族还是在平民百姓之中,仍然有收继婚的发生,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更是有收继婚的风俗。在以后的各个朝代虽然都对收继婚有所限制,但是在民间仍然持续不断。 收继婚根据所收人员的辈分不同,分为同辈收继婚和隔代收继婚。 同辈收继婚 同辈收继婚是指哥哥死后,弟弟娶他的寡嫂为妻;或者弟弟死后,哥...
和亲 和亲,按照《辞源》的解释,是与敌人议和,结为姻亲。从这个解释可以看出,最初的和亲主要是为了换取和平而与敌人结成婚姻关系,它属于政治婚姻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上层的政治联姻。后来和亲逐渐成为一种为了实现某种政治目的而与其他国家或民族联姻的稳定的姻亲制度。 先秦时期的和亲 历史上最早的和亲是东周国君周襄王娶犬戎之女的事。由于周王室衰微,周襄王逃难到郑国时,郑国的国君对他很怠慢,并且想取而代之。周襄王自己的军队很弱,他只好借助犬戎的军队来共同伐郑。为了让犬戎能够为他出兵,他专门娶了戎狄女为后即狄后。当他在与郑国的冲突解决以后,又后悔娶了狄后,...
王昭君的改嫁 王昭君,名嫱,西汉元帝时宫女,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汉宣帝时,匈奴内部分裂,亲汉的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请求汉宣帝帮助他打败其他的匈奴势力。汉宣帝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以后呼韩邪单于一心与汉朝和好。汉宣帝死后,汉元帝即位。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汉元帝答应了他的要求,并决定挑个宫女给他。而王昭君久居宫中多年,虽然长得很漂亮,但是根本没有机会见到皇帝的面,所以她主动请求出宫嫁给匈奴单于。汉元帝同意了王昭君的请求。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汉宫都为之生色,很后悔将这么一个美女放走...
王羲之和东床快婿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原籍琅琊(今属山东),定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时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人尊称为书圣。王羲之不但书法艺术成就很高,他所构建的完整的书法风格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在他身上的成语典故也很多,东床快婿即其中之一。 王羲之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琅琊王氏,他的祖父王正是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任淮南太守,他的伯父王导更是赫赫有名,是东晋时的丞相,与谢晋、谢安齐名。在两晋时期,名门大姓为了保住自己的显贵门第,往往实行门阀婚姻。因此那时的婚姻特点就是士庶互不通婚,只有同一阶层的人才能结婚。两晋时期的大姓琅琊王氏和谢氏就...
陪嫁 陪嫁,一般是指女子出嫁时,女方派人跟从女子随嫁到男方,以便在男家伺候嫁娘。 陪嫁最初指的是古代的媵。所谓媵就是指送,即送女子出嫁之人。所以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跟随其出嫁的男女也叫媵,如商朝著名的大臣伊尹就是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妻时,自愿作陪嫁的媵臣。他到商之后当了商汤的厨师,于是他就以烹调、五味为引子,分析天下大势与为政之道,帮助汤完成了灭夏大任。由此可见,在商代时就有陪嫁的奴隶了。 周代继续沿袭商代的这种媵臣制,并且发展为媵品制。所谓媵品制,指一女出嫁其姊妹也跟随她出嫁给同一个男子的制度。《仪礼士昏礼》中有:媵御馂。郑玄注:古者嫁女...
童养媳 童养媳是旧中国社会特有的一种婚姻形式,是指男家在儿子尚年幼时,就为他领养或者买一个年幼的小女孩为养女,等她长大后与其子结婚。这种情况早在三国时期就有,据《三国志》记载,东夷的诅国国君有个女儿,快到10岁时,其夫家就接回家当媳妇养着。《后汉书》后记说,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将从小就在皇宫中长大的三个女儿宪、节、华做汉献帝的三位夫人。从这里可知,东汉末年至三国时就已经存在童养媳的事实,只不过没有童养媳这个名称罢了。 童养媳的由来估计是从周代的媵妾制演变而来。周代诸侯娶一国的女儿,那么她的侄女或妹妹就会陪嫁到男家。其中,侄女或妹妹尚在年幼的时...
填房 填房,按照《辞源》的解释,就是旧时女子嫁人做后妻叫做填房。男人死了妻子再娶女子作为正室叫做续弦,而能成为填房的女子一般是没有结过婚的。填房,在人们看来不是一件很好的事,一般都是家境不好或自身条件不好的女子才会去做填房。因此,过去人们会对女子做填房表现出不屑。 填房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姐姐死了,妹妹顶替姐姐担负妻子的职务而嫁给她的姐夫,这也叫做填房。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土家族还有这种填房婚。 在福建地区的婚俗中,如果是娶再嫁妇女,礼仪酒席从简,仅请长辈做主,拜祖先、公婆即可。另外,填房者不管是黄花闺女还是寡妇,其地位均不如原配妻子,都...
招赘 招赘,即女子不出嫁,招男子入住女家为婚的婚姻形式,称入赘、招上门、招亲、倒插门。招亲时在女家办酒席,举行婚礼。订立特定婚约,约定男方改名换姓(从女性的姓氏),婚后所生子女从女方的姓氏,财产继承、赡养女方父母等问题也都由双方共同解决。20世纪50年代后,男到女家成婚,男方多不改姓,婚后所生子女归属、财产继承、赡养等问题,男女双方及其父母协议即可。 行招赘婚者,男女双方各有不同的用意。从女方来说:大多是因家中有女无儿,招赘为传宗接代,继承家业,养老送终;也有因家中女多男少,且女家男儿小,招赘以补充劳动力,维持家计,管理家产。从男方来看,上门...
面首 面首是我国古代上层社会的一种风俗,是女皇帝、太后、皇后、公主等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公开地有一个或者多个情夫,因为这些情夫都很有姿色,所以称为面首。面首即是男妾。 据《南史》记载,面首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刘宋的前废帝刘子业后宫有很多的佳丽,他的妹妹山阴公主为此愤愤不平,和前废帝争论,说她和前废帝都是一父所生,刘宋的皇帝有后宫万人,而她只有一个驸马,认为很不公平。刘子业便给她置面首30人。山阴公主仍然不满足,她看到他的姑姑巴西公主的驸马褚渊漂亮,就把褚渊劫持到家中,逼迫他做自己的面首,褚渊被关了十几天,一直坚决拒绝,才被释放。《南史》还...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婚姻形式 魏晋南北朝以后我国的许多婚俗已经出现,而且影响很大,一直都影响整个魏晋以后的社会。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门第婚、财婚和冥婚等婚姻形式,这些婚姻形式在魏晋以后也都存在。 门第婚 门第婚是以等级婚姻为典型特征。其以血统、门第、出身当做衡量人们社会地位及身份价值的尺度,婚姻也竭力保持血统的纯化,因而形成了世族婚姻的两个特点:一是重门第,二是地缘性因素比较突出。门第婚长期存在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及以后的各个时期。比如,魏晋时期我国的世族之间依据政治地位、社会名望和家庭势力结成比较稳定的婚姻关系。各名门大户为了保住他们的显贵门第,便以婚姻为重要的...
食色性也 长期以来,人们误以为食色性也是孔子说的,其实不然。这句话最初是由告子说出来的。 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有个老先生名叫告子。他提出了很多独特的哲学观点,比如性犹湍水也,决诸东则东流,决诸西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比如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当时的人们喜欢进行学术辩论。告子在和另一位比他小很多的学问家孟子辩论时,提出一个观点就是食色,性也。他的意思就是说,吃饭和男女这两件事情,是人的本性。这个故事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则不以为然,因为他认为人性本善。 这里所说的男女,就是为了解决性欲问题而创立的婚姻;...
聘礼的演变 聘礼,就是古代六礼中的纳征,指婚姻习俗中男方送给女方的财物,又称聘币、聘财,宋明以后通称财礼。聘礼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一种影响深远的婚姻习俗。不论贫富贵贱,也不论是什么民族,在结婚的仪式中聘礼都必不可少。在不同的时代、地区、阶层以及不同的民族中,聘礼有着很大的差别,其数量和种类也各不相同。 周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的聘礼 在周代,聘礼主要是物品玄和束帛等。但是周代的礼制规定,不同的阶层必须用不同的聘礼,因此聘礼也分等级,不能僭越。周天子娶后,所用的聘礼为束帛和谷圭。《周礼春官宗伯》记载说:谷圭以和难,以聘女。又《周礼冬官考工记》说:谷圭七寸...
唐代的婚礼习俗 唐代的婚姻继承了传统的六礼,结婚时的礼仪也保留了以往的习俗,如催妆、障车、却扇、拜堂、撒帐、闹洞房、撒谷豆、看新妇等。又由于唐代是个开放的朝代,它对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也表现出尊重和吸收。因此唐代的婚姻过程,结婚时还吸收了各个少数民族的一些婚姻礼仪,如青庐、转毡、坐鞍、结发等。下面简要介绍这几种婚俗礼仪。 催妆 迎亲时,新郎到新娘家,用诗词催请新娘早点上车。这个习俗来自北朝,盛行于唐代民间。唐人的催妆用诗,叫做催妆诗。催妆诗均临时出口,傧相、贺喜之人、新郎都可以作催妆诗。据《唐诗纪事》记载:云安公主下嫁时,文武百官推举陆畅为傧相...
抛绣球 抛绣球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择婿的方式之一。它兴起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不过,在元杂剧里就有士宦贵戚大族结彩楼抛绣球的习俗。如元代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借郑恒的口说出了当时的风尚:张生中了探花之后风风光光地游街三天。当游街第二天的时候,卫尚书家18岁的小姐还没有定亲,于是就结彩楼准备在这时择婿。当张生刚到卫尚书家的门口时,卫尚书的小姐正好把绣球打在了张生的头上。张生不同意,说自己已经有妻子了,但是卫尚书是权贵豪势之家,根本不理这个,于是就命粗使丫鬟梅香等十来个人硬是将张生拖到了家里。又如元杂剧《李云英风送梧桐叶》里也描写了抛绣球招亲的事,如当...
民间婚俗 定情信物 定情信物是恋爱中的男女互相赠送信物,表示爱情的忠贞不渝。互相赠送定情信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如《离骚》中就说:解佩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从古到今,从汉族到边疆的少数民族,都有赠送定情信物的习俗。而且赠送的定情信物一般是能够代表男女双方心意的东西。在不同的时间、地区、民族及不同的个人间,信物也往往不同。三国时繁钦的《定情诗》描述了一对恋人用各种信物盟誓,来笃定他们的情缘。这些信物有臂钏、戒指、耳环、耳坠、手镯、玉佩、簪、绣花鞋、罗帕,等等。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她已经心有所属。所以结缡便成为古时成...
洞房花烛 中国古代历来认为人生有四件大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而在这四件事中洞房花烛又是排在第一位的。所谓洞房花烛,就是新郎、新娘拜堂完毕后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进行一系列的洞房仪礼之后,完成真正的夫妻之实。 1.洞房的由来 为什么结婚那天晚上称为洞房花烛夜呢?史书无具体的记载,只留下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帝尧到姑射山仙洞沟牧马坡与牧民谈论如何驯服牲畜,巧遇鹿仙女,两人一见钟情,遂以山洞为房。成婚当晚仙洞对面两座山峰就像红烛一样高照。所以,后世将帝尧与鹿仙女成亲的洞称做洞房,两座山峰称做蜡烛峰,于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就有了...
闹洞房 新婚之夜,亲戚朋友进入洞房,对新娘百般戏谑,称为闹洞房,又称闹新房、闹房、戏新娘、暖新房、弄新妇、戏妇、谑亲等,它是中国男女成婚时亲朋好友对他们表示祝贺的一种礼俗,其目的都是使婚礼喜庆热闹,同时祝一对新人幸福、欢乐、美满。此习俗源于汉朝,兴盛于近现代,在汉族地区广泛盛行。汉末仲长统的《昌言》中记载: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新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之也。可知,闹洞房的习俗从汉时已经出现。闹的方式各种各样,各地有同有异,有文闹,有武闹。文闹就是向新娘出对子、作诗、猜谜等...
撒谷豆 撒谷豆就是在新娘下轿进门时把谷和豆大把大把地往新娘身上撒,同时念诵赞辞,意在压避青羊、乌鸡、青牛三煞神。撒谷豆又叫做撒草或撒喜果,它源于汉代。据说京房的女儿与翼奉的儿子订立了婚约。翼奉选了个日子准备为儿子迎娶新娘。京房认为翼奉所选的日子不吉利,因为这一天有三煞附在门上。凡是三煞附门的时候,新娘就不可以入门,如果违犯了,隐身附在门上的三煞神就会附到新娘的身上,从而损伤尊长,而且婚后无子。翼奉于是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当新娘入门时,用谷豆和草撒向新娘来辟邪。后来的人在结婚时仍然沿用这种做法,逐渐形成了撒谷豆的习俗。可知在汉代已经有撒谷豆这...
贴“囍”字 在中国的婚礼中,车上、门上、窗户上、床上、家具上等地方到处可见大红的囍字。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吉庆和欢乐,而且在中国人看来,红色能够防止妖魔鬼怪的侵犯,保护自己。所以在所有庆典和节日活动中,随处都能看到红色。囍字由两个喜字组成,则是代表喜事加倍,不同一般的高兴和喜庆,也表示给新人带来好运气和幸福生活,还象征着作为婚姻吉祥物的喜神。因此红囍字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吉祥符号。 据传,囍字为宋代王安石所创。王安石赴京赶考,高中状元,非常高兴,便来到街上闲逛,见一大户人家张灯结彩,悬挂一上联:洞房花烛夜,并告示说,有能对出下联者,将女儿许配...
抢亲 抢亲又叫做掠夺婚或抢婚,是一种古老的婚姻形式,它是男子通过运用暴力抢劫手段将女子掠夺为己有并结成婚姻,而不管女方是否同意。抢婚在对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母系氏族崩溃的时代就已经产生。早先的抢婚具有暴力强制性,到了后世才成为象征性的表演。现代社会中自由婚姻增多,因此,抢婚实际上已失去它原来的意义。但抢婚作为婚礼的仪式依然保留,多见于我国西南云、贵、川、藏等省、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地区。另外,抢亲所需的花费和彩礼少,因此多为贫寒家庭所采用。 1.抢亲的性质 抢婚具有两种性质,即暴力抢婚和模拟抢婚。暴力抢婚,顾名思义,就是不经过媒聘,纯粹诉诸武...
义绝 义绝是法律上强制要求男女离婚的条件。其实义绝的说法早就存在,但何时被引入朝廷的律令不得而知。从汉朝开始律令上就有义绝这个条令,只是犯了义绝这一条不一定非得离婚。到唐朝时律令上则明确记有义绝一条,并且规定如果犯了义绝这一条,就必须离婚,违者还要受到处罚。 义绝的具体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也有所不同,长孙无忌所制定的唐律规定义绝为如下六个方面:一是(夫)殴妻之祖父母、父母,杀妻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二是(夫)杀妻之祖父母、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三是妻殴詈(骂)夫之祖父母、父母,杀伤夫外祖父母、祖叔父母、兄弟、姑、姊妹...
协离 协离即现今所说的协议离婚,这种离婚方式一般存在于民间,非官方的强制离婚。古代男子可以根据七出或义绝来休妻,主动权掌握在男子的手中。但是如果妻子没有犯七出或义绝的禁令,那么男子就不能随意休妻,否则会受到法律制裁。然而,古代夫妻是以义合,也以情合;因此,如果他们之间已经不存在情义,那么国家也规定有和离的方法,那就是协离。唐代的《户婚律》上就规定:如果夫妻二人相处得不和谐,经二人商量后,同意和离的话,法律予以承认。在协议离婚中,一般都是女方主动要求离婚,男方同意之后,写份离婚书,或按个手印,离婚正式生效。女方主动离婚的例子要数东汉的朱买...
青楼文化现象 青楼,原本指显贵人家的闺阁,也就是大户人家住的房子。后来随着妓女的产生、发展,青楼逐渐成为妓院的代名词。因此,所谓青楼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与青楼相关的文化现象或者在青楼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在古代的诗、词、曲等文化中,青楼文化现象有很多,可以说青楼文化现象是古代诗词曲发展的推动因素之一。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与古代妓女的艺术才华和聪明才智以及文人墨客的留恋声色有关。 古代的妓女大多数色艺俱全,尤其是在唐代,妓女的等级地位划分不是以色作为衡量标准,而是以技艺为主,其次才看色貌如何。因此她们用以谋生的更重要的是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