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和私媒
“媒妁”在中国古代有多种形式。官媒和私媒是依据媒妁在说合婚姻中的不同特征而分的。
官媒
所谓“官媒”是指在特殊情况下由政府设置的官方媒人,他负责在一定情况下的男女婚姻的缔结。如古代长江下游的吴越地区,一些贫穷人家的男子没有钱成婚,地方官便筹集资金等,为他们寻找对象成婚。
1.不同时期官媒的称呼
据文献记载,最早设立官媒的是在周代,当时的官媒叫做“媒氏”,他们拿着国家的俸禄,专管判合的事,责任也重大。《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在春秋战国时期,官媒称为“掌媒”。《管子·入国》有:“凡国、都皆有掌媒……取鳏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这是说官媒撮合丧偶的男女重新建立家庭。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称官媒为“媒官”。《三国志》记载了汉武帝派媒官到蛮荒之地管理婚姻,并设立学校进行礼仪教化。元代的官媒叫做“媒互人”。明清时期,因担任官媒这一职务的大多数是年老的妇女,所以,这一时期称她们为“官媒婆”。她们在担任官媒的同时还私下给别人做媒,撮合成亲。这又做着私媒的事,一人身兼两役。
2.官媒的职责
据《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禁迁葬者与嫁殇者。”从这段记载里,可以看出当时媒氏的职责:一是记录人的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媒氏的这一职责可能是为了方便他以后给人配对。二是督促男女按时成家,以及规定婚嫁的年龄。如果有超过年龄不结婚的要受到惩罚。三是“仲春之月,令会男女”,给男女未婚青年创造相识的机会,以便于他们在农闲时能够谈情说爱。四是规定婚嫁的彩礼数量不得超过五两币帛。五是禁止冥婚。六是主管民间的婚姻诉讼,这一职责相当于现在的法院所属。
另外,官媒在以后的不同时期还担负着不同的职责,如在战国时期官媒帮助丧偶的男女重新建立家庭;元代时的官媒还管生活有困难的妇女,如《元史·吕思诚传》说平民张复的叔母是个寡妇,又是个瞎子,靠要饭生活,朝廷就让“媒互人”养她;明清时期,官媒只为犯了罪的女犯和贵族之家外放的奴婢择配婚姻。
私媒
私媒,指在民间以给人做媒并取得报酬而生活的人,或者自己有职业和一定的收入而兼职做媒人的人。专职做媒人的多由年老的妇女担任,而兼职做媒人的人则五花八门,什么人都有。在西周私媒就已出现,唐以前官媒盛行,唐以后私媒逐渐盛行。民间对媒人的称谓有很多,比如媒婆、媒妪、牙婆、红媒、大红媒、月老、红娘等。
1.私媒的反面形象
媒婆在唐宋元明清时是撮合婚姻的重要的角色。在民间印象中,她们往往贪财好利,在说媒的过程中凭借一张口,走家串户,能把白的说成黑的,黑的说成白的,用欺骗隐瞒的手段骗取男女双方的钱财,坑害了好多青年男女。
如有一则古代故事:
有个媒人给一对男女说媒。她对那个女的说:“这个男人过日子真是一把好手。”那个女的听了很高兴,同意相亲。媒人又对那个男的说:“这个女的什么都好,就是有点儿嘴不严。”那个男的听了也认为好,翻点闲话不是什么大毛病,也同意相亲。当他们在媒人的安排下相亲见面时,只是远远地互相望了几眼。只见那个男的倒背一只手,气宇轩昂;那个女的拿手帕捂着嘴,显得有点儿羞羞答答。两人都很满意。然而等到入洞房的时候,这个男的才发现那位“羞羞答答”的原来是个豁唇(俗称兔嘴);而那个女的也发现这位“气宇轩昂”的一只手有残疾。两人都十分气愤,都去找媒人讨要“说法”。媒人却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我早就告清楚你们了,一个是‘一把好手’,一个是‘有点嘴不严’。并且你们也经过相亲同意了,怎么现在找起我的麻烦了?”
显然,这个媒人并没有瞎,只不过是她在介绍各自的情况时,利用了语言的模糊性。蒙骗了双方。因此,媒人在民间的名声很坏,常被人瞧不起和唾骂。许多历史文献、野史小说、民间文学也都矛头指向媒婆,骂她们骗吃、骗喝、骗财。《骂媒歌》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如渝北民谣的四首《骂媒歌》中的两个:
(一)
背时媒人来到家,我在菜园种苦瓜;
苦瓜苦瓜快发芽,媒人吃了烂掉牙;
苦瓜苦瓜快牵藤,媒人吃了死男人;
苦瓜苦瓜快开花,媒人吃了烂牙巴;
苦瓜苦瓜快结子,媒人吃了烂肚子。
(二)
豌豆开花角对角,对门来了打卦婆;
厚起一块牛皮脸,大起一双黄瓜脚。
你在娘家有话说,你在婆家哄吃喝;
又夸婆家有田地,又夸娘家陪奁多。
婆家有田在哪里,娘家陪奁莫乱说。
没得田地你莫夸,没得陪奁莫乱说;
冷菜冷饭我吃得,冷言冷语受不得。
从这两首《骂媒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媒婆的憎恶程度是多么强烈。这些被骂的媒婆多数都是靠说媒而收取酬金的专业媒婆。她们往往走家串户,了解各家情况,为说媒提供方便。《醒世恒言》第十六卷《陆五汉硬留合色鞋》的陆婆“以卖花粉为名,专一做媒做保,做马泊六,正是他的专门”。陆婆“卖花粉”只是为了更好地做媒。有些媒婆还利用自己的便利为他人通奸做中介,如《喻世名言》第一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薛婆拿了陈大郎的钱,通过卖珠子去接近蒋兴哥的妻子三巧儿,从而成功地使陈大郎与三巧儿通奸。
2.私媒的美好形象
当然,并非所有的媒妁都是那么不受人欢迎,像“月老”、“红娘”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还是美好的。月老又称月下老人,是男女青年寄托自己美好愿望的“幸福之神”。关于月老,唐朝李复言编的《续幽怪录》里有个传说:唐代有位名叫韦固的人晚上出去散步,看到一老人靠着一个大布口袋,在月光下翻着书,他觉得奇怪,于是上前问道:“你看的是什么书?”老人回答说是婚书。韦固忙问自己将来的妻子是谁,老人就告诉他是街上卖菜人的三岁女儿。韦固很生气,觉得不可能。一怒之下去杀那个女孩,恰巧没有杀死她只伤了那女孩子的眉心。韦固还以为女孩已经死了呢。过了十多年,韦固当了兵,文才武略,官升得很快。刺史王泰把女儿许配给了他。这姑娘体态窈窕,花容月貌,可就是眉间总黏着贴花。韦固大为奇怪,问其缘由,才知道她就是当初他要杀死的那女孩,老父死后,被王刺史收养,当成了自己的亲闺女。于是后世就把“月老”作为媒人的代称。
红娘是元杂剧《西厢记》中女主人公崔莺莺的婢女,她聪明勇敢,天真爽朗,蔑视封建礼教,热情促成莺莺和张生的结合。之后民间也称热心促成别人姻缘的人为“红娘”。京剧《花为媒》中两个媒婆阳光灿烂,简直就是老了的红娘。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