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婚礼习俗
唐代的婚姻继承了传统的“六礼”,结婚时的礼仪也保留了以往的习俗,如催妆、障车、却扇、拜堂、撒帐、闹洞房、撒谷豆、看新妇等。又由于唐代是个开放的朝代,它对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也表现出尊重和吸收。因此唐代的婚姻过程,结婚时还吸收了各个少数民族的一些婚姻礼仪,如青庐、转毡、坐鞍、结发等。下面简要介绍这几种婚俗礼仪。
催妆
迎亲时,新郎到新娘家,用诗词催请新娘早点上车。这个习俗来自北朝,盛行于唐代民间。唐人的催妆用诗,叫做催妆诗。催妆诗均临时出口,傧相、贺喜之人、新郎都可以作催妆诗。据《唐诗纪事》记载:云安公主下嫁时,文武百官推举陆畅为傧相,脱口作了一首催妆诗:“云安公主贵,出嫁五侯家。天母亲调粉,日兄怜赐花。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催妆不但风行于士大夫家,在民间也很盛行。据《敦煌掇琐》记载:新娘在家拜别祖先,辞别父母之后,哭三五声,就等着傧相作催妆诗了。
障车
此习俗盛行于唐代,即在新娘的车到中途时,游人相拥拦住新娘的车,戏乐新娘,索要酒食、喜糖。《唐会要·嫁娶》记载了当时的障车情形:“往者下里庸鄙,时有障车,邀其酒食,以为戏乐。近日此风转盛,上及王公。乃光奏音乐,多集徒侣,遮拥道路,留滞淹时,邀致财物,动逾万计。”《新唐书·安乐公主传》也记载:安乐公主下嫁武崇训,武崇训死后,安乐公主嫁给武延秀。结婚当天,安乐公主乘车,从皇宫送到武延秀的府邸。皇帝与皇后亲自到安福门观看,并下诏让雍州长史窦怀贞为礼会使,弘文学士为傧相,相王障车,赐给金帛不等。
青庐
即以青布为屋,设于门前,婚礼在其中举行。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旧俗。东汉末年盛行于民间。北朝婚礼,也在门外设立青庐并在其中行交拜之礼。唐朝继承北朝的这个礼仪,嫁娶时都用阴阳八卦法来选择吉利的地方设立青庐,并在帐中行交拜礼。《新唐书·汴哀王璥传》记叙了王孙子弟结婚的这个习俗:太子结婚时不住在东宫,而是到别的宫院。太子、亲王、公主婚嫁,设帐于崇仁礼院。
转毡
新娘到家门口的时候,脚不着地,用毛毡铺在地上,让新娘踏着毛毡进到房子里。这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北朝时就有了。到了唐代,民间也改席为毡,流于奢侈。
坐鞍
这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取崇尚骑马的意思。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记载,这一习俗的大概情形是:结婚当天,在堂中将两个椅子相背,在上面放置一个马鞍,让新郎坐上去,等到新郎喝完三爵酒之后,新娘家人派人三次请新郎下来,于是新郎下来,然后举行婚礼。也叫上高座。
却扇
用扇子来遮住脸。婚礼用却扇,始于晋代。唐代继承这一习俗,从皇室到民间,结婚时无人不用却扇。唐代的士人都会作诗,所以却扇上就都有诗,像催妆诗一样,叫却扇诗。如李商隐代董才的却扇诗为:“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唐以后却扇习俗已经不见了。
撒帐
男女交拜过后并行坐在床上,有人拿金钱等撒向婚床,取吉利、多生子。唐代公主下嫁,用特别铸成的金钱来撒帐。如唐荆山公主下嫁给薛伯阳时,特地铸制了明钱用来撒帐,钱放在绢中,每十文系一条彩带,近臣可以去拾钱。唐代民间撒帐也用金钱,撒时嘴里必须说“愿辞”,以祝福吉利。
结发
也叫做合髻。这个习俗兴起于何时,已经无法考证,但是从唐诗中可以看到,结发在唐代已经很盛行。所谓合髻,指女子许嫁后,用一种丝绳来束着头发,直到成婚之时,才由新郎亲自从她头发上解下来。后来,传统的新娘、新郎在饮交杯酒之前各自剪下一缕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一般剪下的头发交给新娘保管。如唐代女子晁采写了一首情诗《子夜歌》送给她的情人文茂,其诗为:“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何人处?绾作同心结。”
看新妇
唐代时看新妇又叫做“观华烛”,指新婚的当晚,新娘身戴玉佩花环,并点燃花烛,让宾客依次观看。
看新妇的风俗由来已久,是从“妇见姑舅”之礼而来。汉代的时候已经盛行,到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成为婚礼的一个组成部分,上至天子大臣下至黎民百姓都要看新妇。据《南史·河东王传》记载,齐武帝给河东王娶了大臣柳世隆的女儿,成婚之日,带领群臣去看新妇。唐时的这种风俗也很盛行,可以从唐诗中窥见一斑,如褚亮的《咏花烛》诗:“兰径香风满,梅梁暖日斜。言是东方骑,来寻南陌车。靥星临夜烛,眉月隐轻纱。莫言春稍晚,自有镇开花。”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