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车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在黄帝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从自然界得到启发,知道应该怎样制作车了。《淮南子说山训》有圣人见飞蓬转而知为车;《续汉书舆服志》有:上古圣人,见转蓬始知为轮。蓬指蓬草,转蓬,即蓬草团随风旋转。而新石器时代随着手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创制出许多轮转工具,如纺线用的纺轮,制陶用的陶车和琢玉用的轮形工具等等,又为制作车创造了先决条件,春秋末年齐国记录的官书《考工记》即言:察车自轮始。 最初的车是把圆木垫在木橇之下,其上载物,借人或牛而使圆木滚动来移动木橇。少昊时就已经开始用牛拉车。《史记》则记载,大禹...
骈、骖、驷 周代驾车的马由商代的二匹增加到三匹、四匹甚至六匹。车驾二马的叫做骈;驾三马的称骖;驾四马的名驷,其中驾辕的二马叫做服马,两旁拉车的马叫做骖马;驾六马为六。周代的车一般以驾四马为主,多以驷为单位计数马匹。又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经常车马连说,说到车即包括马,说到马也意味着有车,所以,驷也就成为计算车辆的单位了。《论语季氏》中即有:齐景公有马千驷。就是说齐景公有1000辆车和4000匹马。四马加一车称为一乘,说到有多少乘,也就意味着有多少组与之相应的马。...
《诗经》里的交通工具 《诗经》中有非常多的诗歌涉及车马。《诗小雅出车》描述的就是如何推出战车,奔赴战场。战车在《诗经》中叫做戎车。《诗小雅采薇》: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即四匹公马拉的战车。《诗小雅六月》中的元戎十乘,就是指战车十辆。在《诗经》中,打猎用的车叫做田车,如《诗小雅车攻》的田车既好,四牡孔阜,就是说田猎车子已修好,四匹公马强又壮。《诗小雅吉日》是记述周宣王择日选车马行猎,其中也有田车既好,四牡孔阜句。《诗经》中还有用来载运使节的车,如《诗小雅四牡》的四牡,周道倭迟;《诗小雅皇皇者华》中的我马维驹,六辔如濡。《诗经》中还有迎亲的车马,如《...
汉代车的类型 汉代的车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小车(马车)、大车(牛车)和手推车。 双辕车 按《释名释车》:小车,驾马,轻小之车也。源自先秦时的驷马车,只是将单辕变为双辕,其结构也较简单。 西汉是双辕车逐渐兴盛的时代。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之后,独辕车逐渐演变为双辕车。从考古资料看,这一演变过程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晚期。在河南淮阳马鞍冢战国晚期墓葬的1号车马坑、甘肃秦安秦墓中,均发现有驾一马的双辕车。另在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漆卮上也绘有驾一马的车。陕西凤翔秦墓中还出土了陶制的双辕牛车模型。这些均可视为双辕车的滥觞。 自汉武帝以后,双辕车开始逐渐普及,考古发...
木牛流马 相传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以运输粮草。木牛流马实际是从汉代的辘车改制而成的。木牛即指辘车,不用牛马也能行车,好像一头不吃草的牛,流马意即独轮转动灵便,运行轻快,如同能流转疾奔的马。辘车起源于穷乡僻壤之地,自然使用者也是广大的劳苦大众。另外,当时一些贫寒文人或落魄之士,因无资格乘马车,于是坐这种辘车。相传诸葛亮制作了木牛流马,魏兵很是羡慕,夺得木牛流马后也仿制了许多,用来驮粮食。结果被蜀兵截住,把木牛流马嘴内的机关一扳,木牛流马个个不能走动,魏兵再次夺回去也无法驱赶,反而损失掉很多粮食。...
明清时期的轿车 明清时代的车多用一匹或两匹骡子挽行,统称为骡车。但为区别乘人的车与载物的车,又有大车、小车之分。乘人的车为小车,因其有棚子、围子,形如轿子,所以习惯上称之为轿车。 轿车都是木制的,普通百姓坐轿车是用柳木、榆木、槐木、桦木等制作,皇室和贵族坐的轿车则用楠木、紫檀、花梨等上好木料制作。车成型后,都要刷以油漆,好木料的轿车用本色油漆,叫做清油车;一般轿车则是用栗壳色、黑色油漆。 轿车的形制是由辕、身、梢、篷、轴、轮几大部件组成。车辕为两根圆头方身的长木,后连车身、车梢,构成整个车的龙骨。车厢坐人处一般用木板铺垫,讲究点的,木板中心用极密的...
古代单骑马的马具 我国古代中原地区骑马的历史要比乘车的历史晚得多。即所谓驾车在前,乘骑在后。而单骑的出现又与战争密不可分,如春秋战国之际,赵国的赵武灵王为了对付三胡(即东胡、林胡、楼烦),抛弃了传统的车战,胡服骑射,组建了骑兵部队,揭开了中原地区古代单骑历史的序幕。至秦汉,骑兵已成为军队的主要兵种之一。以后历代相沿,军队的建制均包括骑兵。到隋唐时,乘骑之风,已自上而下,普及整个社会。而我国古代单骑的马具也和马车的鞁挽具一样,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一套完备的马具,是由络头、衔、镳、缰绳、鞍具、镫、胸带和鞧带几部分所组成。其中络头、衔和镳基本上...
轿子 轿子曾是古代一种独特的代步工具。在宋代以前,舆轿多单称舆,扛上肩的属肩舆,用手抬的属腰舆。舆轿一词见于《汉书严助传》中的舆轿而隃(逾)岭的记载。 1.远古时期的轿子 舆轿最早应是用于翻山越岭。《史记》中就曾提到,大禹治水时,山行乘檋,山行即桥。《史记河渠书》集解引徐广注说:檋,一作桥。按《癸巳类稿轿释名》,因檋是过山之用,负在一前一后两人肩上,远望过去状如桥中空离地也,所以又可称桥。而桥、轿二字古时可相通。这是古文献中对轿子的最早记载。 2.春秋战国时期的轿子 如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舆轿实物,是1978年从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发...
筏子 筏子,是古代用竹木编排而成的一种渡水工具,又称为桴或箄等。 在原始社会初期,先民们尚以渔猎和采集为生,他们的活动范围被局限于靠水很近的地域。但由于没有一定的工具,他们无法捕捞深水中的鱼群,无法狩猎河对岸的野兽,不仅如此,如遇洪水泛滥,他们甚至连生命都不能保全。恶劣的环境与求生的本能迫使人类去思考,人们开始寻求一种可以浮于水上的工具,以期猎取更多的食物和战胜洪水的危害。 长期与自然界的抗争不断增添着人们的智慧,自然现象的反复出现也给人们以一定的启迪。《世本》所说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淮南子说山训》所说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表明古人终于...
独木船 《周易系辞》有刳木为舟,刳是割开、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独木舟。它是一种用独根树干挖成的小舟,其制作过程是:先选一棵粗大挺直的树干,将不准备挖掉的部位涂上湿泥,然后用火烧烤未涂湿泥的部位,待其呈焦炭状后,再用石斧等工具砍凿,这样疏松的焦炭层很快就被刳尽,如此反复多次,独木终被刳成带槽的舟了。 有了舟,人们还不能在水中随意行驶,还必须有推动独木舟行进的工具,所以《周易系辞》又描述了古人剡木为楫。即指古人制桨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楫,捷也,拨水使舟捷疾也。(《释名释船》)削木头做成桨,以推进舟的行驶。在舵未出现以前,桨还有...
中国古代对船的各种称呼 中国舟船发展史绵延数千年,最早创制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筏子,这是一种用树干或竹子并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状物体。古时也称筏子为桴、泭,或箄。 编木为筏之后,又有刳木为舟的独木舟。但筏子与独木舟都还不是理想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的干舷非常低,装载量一大,筏子便浸没在水中。而独木舟的大小则受到木材的限制,且要想通过改进舟形来提高行舟速度也很困难。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水上运输活动日渐频繁,而且载重量也日渐增加,筏子与独木舟的短处便更为明显地暴露出来。 在独木舟的基础上,人们创制出新型的船木板船。木板船的问世,在我国可以追溯...
中国古代船上用品的称呼 人类建造舟船,其目的不仅能浮于水面,顺流漂泊,而且要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在水中航行。然而无论是逆水行舟,还是停船靠岸,都需要有驾驭船只的推进工具。汉船的推进工具有以下几种。 篙:一种撑船工具。用篙支撑河底使船前进。因为篙与筏子同期出现,所以说篙是时代最早、形制最简单的推进工具。为了便于用篙撑船,一般船的船舷或船尾部都修建有撑篙用的走廊,这是我国船舶结构的独有特征。后世,按篙钻形状和用途的不同,篙又有挽篙、独钻、叉篙、钩篙和桡板篙之分。 桨:一种用人力推进舟船的木质工具。其出现时期几乎与篙相同或稍晚。人手握桨柄,用桨板向后划水,通过水的反...
宋代的海船 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中心为广州、明州(今浙江宁波)和泉州三地。海上交通贸易的发达,必将促进海船制造业的发展。宋元时期,泉州造船业兴盛发达。宋人谢履诗云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三朝北盟会编》)。 作为当初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福建泉州所造海船的质量居全国之首,其坚固性、平稳性、适航性、水密隔舱等,在当时世界造船业中也都处于领先的地位,被列为土产上贡。宋人吕颐浩就曾说过:南方木性与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船次之,温、明船又次之。就连北方金朝人也来请福建人打造战船。 近年来,在泉州湾发现了不少造船遗址,并且出土许多船桅、船板...
指南针和海上航行 在指南针发明以前,在大海里航行是非常困难的。在没有什么参照物的情况下,白天人们只能以太阳出没来辨别航行的方向;夜晚只能凭借北极星。如遇阴天下雨,就可能偏离航向。 这个问题的顺利解决得益于指南针的发明及实际应用。 根据史书记载,最晚在北宋时候,我国已经在海船上应用指南针了。 北宋末年的朱彧,曾在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写了一部《萍洲可谈》,讲述了当时海船上的人为了辨认地理方向,晚上看星辰,白天看太阳,阴天落雨就看指南针。同时期的许兢,在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他出使高丽回国后,写了一本《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其中也记载了船行过蓬莱山以后,水...
郑和下西洋时的“宝船” 明永乐三年(1405)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揭开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序幕。郑和领导的船队,共有水手、官兵、采办、工匠、医生、翻译等27800多人,乘坐性能、装备及规模都是当时世界一流的宝船60多艘。其中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中等宝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九桅十二帆,十六橹至二十橹,舵重4810公斤。宝船形制是底尖上阔,代表了东南闽、浙江海制造大型海舶的传统,适合在长江口以南东海、南海等水深的岩岸停泊。宝船载重量估计约1500吨,每艘约可容四五百人。这些船只上有罗盘针和航海图,还有专门测定方位的技术人员,并且有许多充足的舱位可供货物的运输...
大运河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又名大运河、南北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6个省市,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47公里。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大运河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京杭大运河自开凿至今,经历了2400余年的历史,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末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
漕运 漕运即漕粮的运输,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我国古代的各封建王朝,在向农户征收地租(官田)和向民间征收田赋时,很长时期内采取的是征收实物的办法。又由于历代王朝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区所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区征收的粮食调运到京城,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措施,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漕运在我国历史上形成过一套较完整的制度,并有相应的一套管理系统。漕运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载运的粮、米,叫做漕粮、漕米...
宋代的立交桥 世界上最古老的水陆立交桥是太原晋祠圣母殿前的鱼沼飞梁,建于宋代,造型独特。 我国最早的立交桥则是绍兴八字桥,此桥也建于宋代,虽已经历了近800年的风雨及天灾人祸,至今仍保存完好。在《嘉泰会稽志桥梁》篇中就记载有:八字桥在府城东南,而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八字桥是一座梁式石桥,位于现绍兴市东南八字桥直街东端和广宁桥直街交汇处,也是三条河流的交叉点。南北流向的是主河,至今仍通船只,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小河。东去五云门,北通都泗门,西可进入市中心,南近东双桥,地理环境复杂,位置重要。宋代的匠师们非常聪明地利用了这里的天然条件,设计时把桥址选...
现存最古老的石桥 位于河北赵县境内的安济桥,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因赵县古称赵州,所以又称赵州桥。又因大桥为石砌而成,故当地俗称大石桥。 赵州桥的建筑年代,过去认为建于隋代开皇至大业年间(595~605),又据考查认为可提前至隋文帝时代的开皇十一年至十九年(591~599)之间,由隋朝工匠李春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是中国现存最著名的一座古代石拱桥。它是一座单孔弧形敞肩坦拱石桥,全长64.4米,拱顶宽9米,拱脚处宽96米,跨径37.02米,弧矢723米。主拱两端靠桥头的两个小拱跨径381米,由28道石拱券纵向并列砌筑而成。 赵州桥以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在桥两端的石拱上,辟有两...
赵州桥的工艺 赵州桥不仅是我国,而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在中外建桥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代的桥梁建筑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赵州桥的建筑结构奇巧,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的主要特点为: 一是敞肩拱的运用。过去的桥都是实心的。赵州桥首次在主拱的两肩上各建两个小拱,这样把拱肩敞开了,即所谓敞肩拱。敞肩拱的巧妙运用,是一个伟大的壮举,它不仅能减轻桥身自重,节省石料,而且使桥梁的结构更加合理实用,美观大方,同时又利于宣泄洪水,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增强大桥的稳固性。 二是桥跨度大而弧形平,即桥梁...
古人如何传递消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地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来自甲骨文。甲骨文中有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戍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经专家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在《诗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前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现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就是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1982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
会馆 《辞海》对会馆的解释为: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这是对会馆最全面而简要的解释。 中国的会馆,兴起于明代,鼎盛于清朝,衰微于民国时期。会馆的繁盛与科举制度和商业经济的繁盛有密切关系。它分为同籍贯的会馆和同行业的会馆两大类型。 明清两朝,北京是京师之地,加之每三年进行一次会试,各地商人、学子,以及在京待命的官员云集,为方便这些人的食宿,明末即开始大量兴建会馆。 清代以后,会馆有了蓬勃发展,北京前后设有会馆500处以上。与此同时,国内其他著名商埠集镇,如天津、济南、上海、南京、汉口、杭...
驿站和官书的传递 1840年5月1日,当第一枚黑便士邮票在英国诞生的时候,华夏大地仍在延续一种古老的通信方法邮驿。邮驿最早起源于周朝。当时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有大量的信息需要传递,于是产生了置邮传命的制度,即设置一定数量的人员车马,专供传递消息之用,沿途还设有能供食宿和更换车马的馆舍(即驿站),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消息的快速传递。人们习惯上一般把步行传递消息称为邮,把乘车马传递消息称为驿。据《左传》记载,楚子乘驲,会师于临品,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荆楚已有邮驿设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驿站网,制定了邮驿律令,如竹简...
鸿雁传书 古代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传递官府文书。一般老百姓传递信息,只有托人捎带,然而辗转传递,缓不济急,且易延误遗失。我国古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鸿雁传书一类的故事。 鸿雁传书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因为鸿雁属定期迁徙的候鸟,信守时间,成群聚集,组织性强。传说苏武牧羊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所以,信又有了鸿雁的称呼。今天人们依旧把鸿雁作为邮政通信的象征。这也可见老百姓通信的困难。 在封建专制的2000多年间,历代皇朝几乎从未考虑过普通百姓的书信邮递问题,于是一种以代传书信、包裹、汇兑银钱的民用通信机构悄然兴起。早在南...
大清邮政的建立 1861年,各国驻华使馆采取自派专差传送文件的办法,因感到不便,便要求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代收代寄邮件。清政府承担不久,由于北方捻军和南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总理衙门怕负责任,便想推给海关办理,而当时海关的总税务司(相当于今天海关总署署长)英国人赫德,对中国的邮权早已垂涎三尺,便于1866年移交海关兼办邮政。1878年7月发行了第一套大龙邮票;并于1879年将所办邮局命名为殖民地色彩的海关拨驷达(拨驷达是英文邮政POST的译音)。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正式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总理衙门委任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负责大清邮政官局事务。1897年,各...
“家书抵万金” 信,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亲友如同面聚,因此,自古以来信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唐代大诗人杜甫因安史之乱而身陷长安,在《春望》诗中,他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也表明了书信对传递亲情、信息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