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
漕运即漕粮的运输,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我国古代的各封建王朝,在向农户征收地租(官田)和向民间征收田赋时,很长时期内采取的是征收实物的办法。又由于历代王朝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区所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区征收的粮食调运到京城,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措施,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漕运在我国历史上形成过一套较完整的制度,并有相应的一套管理系统。漕运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载运的粮、米,叫做漕粮、漕米。驾驶漕船的军队和民工,叫做漕军、漕丁和漕夫。古代各王朝都设有专管漕运的官员,例如,唐朝设置了转运使,宋朝设置了发运使,元朝设置了都漕司二使,明清两代都设置了漕运总督。而从事漕运工作的漕丁、漕夫,有时多达十余万人。
远在秦汉时代,我国史书就已经有了关于漕运的记载。秦始皇曾把山东粮粟运往河北以供军粮。汉初,每年从山东转运粟数十万石到长安。
隋唐以来,漕运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唐玄宗天宝初年,通过漕运干线大运河调运的粮食,每年就有400多万石。宋朝初年,每年的漕运量,都在600万石以上;宋真宗、仁宗时,达到800万石。
漕粮的产地,主要是江浙地区。因为江浙地区自东晋以后,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陆续开发,逐渐成为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另外,还由于这一地区河道畅通,大运河开发后,更与北方各大都市联结起来,所以更有利于漕粮的运输。唐朝的文学家韩愈曾经说过:“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意思是说,唐朝的收入,十分之九是出在江南地区。宋朝的李怀忠也曾讲过:“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禁卫数十万人仰给于此,帑藏重兵皆在焉。”意为:都城开封,自从开发了汴渠,通行漕运后,每年可从江淮地区运来几百万斛粮米,解决了库存和几十万驻军的用粮问题。由此可见,在唐宋两朝,江淮地区出产的粮食,已经大量调运北方以备其需要了。
漕粮的用途,主要有两种。一是供应封建朝廷和京城人口的用粮。隋、唐、北宋先后建都在黄河流域的长安(今陕西西安)、开封等地;元、明、清建都在北京;京城的粮食需要量是巨大的,需要由盛产稻米的江浙地区来供应。二是供应驻军和作战需要。如北宋时,为了防止和抵抗辽、金的进攻,在黄河两岸驻扎了大量的军队,很大部分军粮也要靠漕米解决。除了以上这两项主要用途以外,一部分漕米还用于救灾和治理黄河、运河的河工需要。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