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轿车
明清时代的车多用一匹或两匹骡子挽行,统称为“骡车”。但为区别乘人的车与载物的车,又有“大车”、“小车”之分。乘人的车为小车,因其有棚子、围子,形如轿子,所以习惯上称之为“轿车”。
轿车都是木制的,普通百姓坐轿车是用柳木、榆木、槐木、桦木等制作,皇室和贵族坐的轿车则用楠木、紫檀、花梨等上好木料制作。车成型后,都要刷以油漆,好木料的轿车用本色油漆,叫做“清油车”;一般轿车则是用栗壳色、黑色油漆。
轿车的形制是由辕、身、梢、篷、轴、轮几大部件组成。车辕为两根圆头方身的长木,后连车身、车梢,构成整个车的“龙骨”。车厢坐人处一般用木板铺垫,讲究点的,木板中心用极密的细藤绷扎,上置车垫子。在车辕前架有一短脚长凳,名“车蹬子”,平时架在辕前,乘者上下车时,便取下做垫脚用。另外车辕前还横置一根方形木棍,停车时,用以支撑车辕,以便减轻牲畜所负的重量。
车棚是由木格组成,并不能遮风挡雨,所以往往还要包一层布围,以避风雨。这种布围称车围子。车围子因乘坐对象的不同有很大差别,豪华轿车的车围子或用绸子或用锦缎制成,冬天用皮,夏季夹纱。嵌玻璃,绣珠宝,顶绦子,垂穗子,装饰华丽,变化万千。在颜色上也是各有等级,不得僭越。皇帝用明黄,亲王及三品以上的官用红色,其余用宝石蓝、古铜、绛色、豆绿等色,各随车主爱好。庶民百姓使用的轿车围子只能是棉布或麻布制成,颜色也只能用皂青色或深蓝色。轿车一般不用白色,这是因为白色是重孝的服色。车围子左右还要开一个一尺见方的小窗,上嵌玻璃,讲究的车前后左右均开窗,最多的可以开13个大小不一的窗户,称之“十三太保”。窗形状也各异。车门设在前面,上挂一个小夹板帘子,中间也嵌有玻璃,放下可以望到外面。夏天可换成细竹帘。不上围子的轿车,叫做“光架子骡车”,一般不能上街,只有处决犯人时,才乘这种车去刑场。所以,再破敝的轿车也要上个围子,铺上垫子。
当乘轿车之风兴起后,各种名称的轿车也就随之产生,如夏枝巢在《旧京琐记》说:“旧日乘坐皆骡车也,制分多种:最贵者府第之车,到门而卸,以小童推之而行。出则御者二,不跨辕,步行于两旁,健步若飞,名之曰‘双飞燕’。次曰‘大鞍车’,贵官乘之,京堂以上,障泥用红,曰‘红拖泥’。其余皆绿色油布围之,曰‘官车’,寻常仕官乘之。曰‘站口车’,陈于市口,以待雇。‘跑海车’,沿途招揽坐客。”还有奔驰于通衢、走长途涉远道的专线运送乘客的轿车。
辛亥革命之后,随着人力车和汽车在我国的出现,轿车数量日渐减少,多为乡村中地主豪绅拥有,以妇女乘坐为主。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也有人使用这种轿车。但这时的轿车其装饰就极为简单了,车厢立棚,外面覆以蓝布幔帐,前面挂帘即可。20世纪20年代后期,“此项轿车,日渐减少,近日唯有婚丧喜庆之家用”(《民社北平指南》)。如今,这种以骡驾引的轿车已作为历史的遗迹,陈列于民俗博物馆里,供人们参观了。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