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车的类型

汉代的车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小车(马车)、大车(牛车)和手推车。
 
双辕车
 
按《释名·释车》:“小车,驾马,轻小之车也。”源自先秦时的驷马车,只是将单辕变为双辕,其结构也较简单。
 
西汉是双辕车逐渐兴盛的时代。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之后,独辕车逐渐演变为双辕车。从考古资料看,这一演变过程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晚期。在河南淮阳马鞍冢战国晚期墓葬的1号车马坑、甘肃秦安秦墓中,均发现有驾一马的双辕车。另在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漆卮上也绘有驾一马的车。陕西凤翔秦墓中还出土了陶制的双辕牛车模型。这些均可视为双辕车的滥觞。
 
自汉武帝以后,双辕车开始逐渐普及,考古发现的西汉晚期与东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和汉墓壁画上,基本上是双辕车形象了。
 
双辕车的结构,除车辕变为两根外,其他各部位与独辕车基本相同。双辕开始仍为上扬曲身的形式,为防止车辕折断,往往在车辕中部到车轭之间加缚两根木杆,以加固车辕,后来逐渐演变为平直的形式。双辕车的出现,改变了独辕车至少系驾二马方能行走的局限,使单马拉车成为可能,从而使我国古代车由驷马高车进入了单马轻车的发展新阶段。这种发展变化是历史的必然。在汉代,骑兵是最主要的军事力量。汉武帝时,三次出兵北疆,抗击匈奴,每次仅精骑就达10万之众。大量的马匹被征以军用,再用驷马拉车便很困难了。所以,人们不得不借助改造车的形制来寻求解决的办法。双辕车的出现,适应了这一需要。
 
在汉代,双辕马车因乘坐者的地位高低和用途不同,又可细分为若干种类。结合出土的汉车实物、模型以及形象图,与文献记载对照,现能确认的有:斧车、轺车、施轓车、轩车、軿车、辎车、栈车等。
 
軿车
 
軿车是汉代一种极为舒适而又装饰华丽的高级篷车,专供贵族妇女乘坐。双辕单马,方形车舆,四面施以帷幔,车盖硕大,且四边稍稍上卷,呈盔帽形顶。车门改在前面,舆内仅容一人,御者坐在车舆前的轼板上驾驶。
 
辎车
 
辎车也是汉代一种极为舒适而又装饰华丽的高级马车,多为皇室诸侯官僚乘坐。双曲辕驾单马,形制和车基本相同,略有不同的是车门设在车舆后面,车辕较长,直伸到车舆后边,以供乘者上下时蹬踏之用。它是一种适于长途旅行乘坐的车,既可载行李,夜间又可卧息车中。一般辎车和车可并称“辎”。
 
牛车
 
牛车自古就有,因牛能负重但速度慢,所以牛车多用以载物。汉代交通发达,除乘人的马车以外,载货运输的牛车数量也大量增加。因其车厢宽大,又称大车、方厢车。
 
古代中国历来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因此自古重农轻商,商人虽富,但在政治上却无任何地位,被划归为“庶民”、“小人”之列。在崇尚马车、以马车明尊卑的时代,乘牛车被视为是件“卑贱”的事。至今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有随葬的牛车坑,这种大小奴隶主贵族死后,随葬品只用马车而绝对不用牛车的事实,证明了牛车与马车所标示的等级之分。
 
这种重马车、轻牛车之风至秦汉犹存。汉代牛车由于采用直辕形式,所以支点较低,在平地上行车时远比曲辕的马车平稳安全。加上辕直,制作时便可选用较粗大的木材,提高了车辕的坚固性,而无须像马车那样附设加固杆。汉以后,人们坐车不求快速,但求安稳,于是,直辕的优点渐渐显出,直辕车开始盛行,而曲辕车渐渐被淘汰。
 
独轮车
 
两汉之际,在齐鲁(今山东)和巴蜀地区(今四川)出现了一种适用于乡村田野、崎岖小路和丘陵起伏地区使用的手推独轮车。四川成都汉墓的画像砖,四川渠县燕家村、蒲家湾汉代石阙,山东嘉祥汉武梁祠的“董永故事”画像石上,都有独轮车的形象。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中说:“鹿车窄小,裁容一鹿也。”但据专家考证,汉代井上汲水多用辘轳,属一种轮轴类的引重转动器,而这种手推车就是由一个轻便的独轮向前滚动,形似“辘轳”,所以“鹿车”实为“辘车”。“独轮车”之名,是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才出现。
 
独轮车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两个把手前端架置一轮,把手间以横木连接,形成一个框架,其上或坐人或置物。轮两侧有立架护轮,行车灵活轻便,一般只一人推动,或加一人在前面拉,载人载物均可。在狭窄之路运行,其运输量比人力负荷、畜力驮载大过数倍。
 
独轮车是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它以自身经济而实用的长处,历2000多年而未绝迹,至今在我国一些山区或边远乡村中,各种式样的独轮车仍在使用。曾有人说,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胜利,就是用独轮车推出来的。历经几千年的独轮车,尽管名称各异,但形制却相差无几,可以说都是源于汉代的辘车。据考证,它的出现要比欧洲的独轮车早1000多年。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