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传书
古代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传递官府文书。一般老百姓传递信息,只有托人捎带,然而辗转传递,缓不济急,且易延误遗失。我国古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鸿雁传书”一类的故事。
“鸿雁传书”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因为鸿雁属定期迁徙的候鸟,信守时间,成群聚集,组织性强。传说苏武牧羊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所以,信又有了“鸿雁”的称呼。今天人们依旧把鸿雁作为邮政通信的象征。这也可见老百姓通信的困难。
在封建专制的2000多年间,历代皇朝几乎从未考虑过普通百姓的书信邮递问题,于是一种以代传书信、包裹、汇兑银钱的民用通信机构悄然兴起。早在南朝刘宋时期,就已有“私传”与“私邸”出现,私传专为提供商旅往来食宿之便,私邸则为满足商贾存放货物之需。有时,私传、私邸也兼管捎带私人信件,但不是必营的业务。这些私传、私邸一般均为门阀权势之家自办。平民百姓的信件传递仍是难于上青天。
民间通信组织的形成,大约始于唐朝。当时主要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商贸易的需要。首先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有了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做“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所得的钱,存入各地方政府驻长安的办事机构,然后再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如数取回,这也就是今天汇兑业务的萌芽。
到了明朝才正式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息的民信局。在西南各省也曾有“麻乡约”探亲带信的出现。相传明永乐年间,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移民,由于思念家乡,相约每年推派代表回乡探望,往返时带些土产和信件,而后逐渐形成民信局。
民信局开始出现于交通方便、贸易发达的沿海城市,以后逐渐发展到内地。民信局由私人经营,以谋利为目的。他们一方面是哪里有利就在哪里办,偏僻地区无人管;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招揽生意,竞相为主顾提供方便,如派人上门收取信件、汇款,收费也可以记账等,促使民信局得到了迅速发展。
清同治年间是民信局的最盛时期,全国大小民信局已达数千家之多。有的在商业中心上海设总店,各地设分店和代办店,民信局之间互相联营,构成了民间通信网。
自宋、元以来,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一带的贫苦人民,有的为了谋生,被拐骗国外做苦工,这些旅居国外的侨胞,要与祖国亲友通信,或将物品和汇款寄回祖国,“侨批局”也应时而生。“侨批局”实际上就是侨信局,因为福建方言把“信”叫做“批”,所以,把为华侨通信服务的侨信局习惯称为侨批局。由于侨批局对华侨服务周到,信誉卓著,几乎垄断了华侨寄信和汇款的业务。
自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任凭侵略者侵夺我国邮权,并伙同洋人利用亦官亦洋的特殊权利,强令民信局登记,接受海关邮政领导,限制民信局向轮船发运邮件,并采用资本主义的竞争手段,将大部分民信局置于无法经营的境地。到1935年,民信局已被国民党政府强迫停办,而侨批局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尚有100多家。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