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单骑马的马具

我国古代中原地区骑马的历史要比乘车的历史晚得多。即所谓“驾车在前,乘骑在后”。而单骑的出现又与战争密不可分,如春秋战国之际,赵国的赵武灵王为了对付“三胡”(即东胡、林胡、楼烦),抛弃了传统的车战,“胡服骑射”,组建了骑兵部队,揭开了中原地区古代单骑历史的序幕。至秦汉,骑兵已成为军队的主要兵种之一。以后历代相沿,军队的建制均包括骑兵。到隋唐时,乘骑之风,已自上而下,普及整个社会。而我国古代单骑的马具也和马车的鞁挽具一样,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一套完备的马具,是由络头、衔、镳、缰绳、鞍具、镫、胸带和鞧带几部分所组成。其中络头、衔和镳基本上承袭了马车的马辔头形制,没有太大变化。其他的马具则有别于马车的鞁挽具。如下:
 
辔:即马缰绳,绕过马颈,两端分别系于衔两侧环上,呈封闭式半圆状,骑者握缰以驭马。
 
鞍具:“马鞁具也。”(《说文·革部》)鞍具的出现较辔头要晚。一般说来,古人将马系上辔头后,便直接骑裸背马,而骑光背马,很难控制马的动作,而且时间一长人也会感到不适。所以就出现了一种类似褥垫或坐垫的东西,将它放置在马背上。这种原始的鞍具称为“鞍垫”,在秦始皇陵二号俑坑里的战马和陕西咸阳杨家湾西汉初年骑兵俑战马上均装备有这种鞍垫。及至西汉晚期,一种凹形马鞍始出。两晋南北朝时,马鞍前后起桥,因两鞍桥均直立,所以称之为“两桥垂直鞍”。隋唐时期,鞍桥的形制又有了新的变化,表现为前鞍桥高而直立,后鞍桥向下倾斜,可称之为“后桥倾斜鞍”。这种调整,方便了乘者的上下。鞍具一般为木制,也有用革制的。其上多饰铜泡,鎏金包边,高级的则镶嵌珠宝。鞍下垫鞍褥,也称“鞯”,多为毛毡制作,以防磨损马背。讲究的则用皮毛制作。鞍鞯下有障泥,是一种设于鞍鞯之下垂悬马腹两侧障尘挡泥用的马具。备好鞍具的马,如暂不乘骑,则在鞍上蒙盖一块丝绸缎,称“鞍袱”(也写作复),以避尘埃。唐代称之为“帕”,杜甫《骢马行》中即有“银鞍却覆香罗帕”。
 
胸带:固定鞍具的革带。胸带也称攀胸,唐代则称之为“钩臆带”。唐代白居易诗中有“银收钩臆带,金卸络头羁”。
 
鞧带:也是固定鞍具的革带。鞧带也可写做鞦带,自鞍后绕过马尾下兜过尻部,再连结在鞍上,以免鞍具前斜。
 
腹带:也是固定鞍具的重要革带。它的产生时代较前两种要早,商周马车上已有。其自马鞍底下绕过马腹,两端卡扣在马鞍中部的两侧。这样,马鞍和马鞯被从马的胸、尻、腹三个部位引出的带子牢牢固定在马背上,以免向前、向后或向两侧偏斜。这种固定鞍、鞯之法,至唐代已成定制,后世均相沿用,无大变化。
 
马镫:是马具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件。它随着高桥马鞍的出现而产生。在马无鞍具或只装置低矮的鞍垫时,骑手们上马都是一手抓缰,一手按住马背(或鞍垫),偏身跨腿跃上马背。西晋时,鞍桥变高,且直立,这样就使骑者上下马更为不便。于是一种供骑兵上马时蹬踏之用的马镫出现。1976年甘肃武威南滩一座魏晋墓中,出土一件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铁马镫(已残,形制不详)。另外,长沙西晋永宁二年(302)墓出土的陶俑坐骑上也有镫,呈三角形,只在人上马的左侧前鞍桥处系挂一只,而右侧没有。垂系马镫的革带很短,只及人腿部的一半长,而且俑的脚并未踩在扣里,所以说,这种马镫只是供乘者上下马时蹬踏之用,上马后便无用处了,可视为马镫的原始形态。但它的出现仅仅提供了上下马之便,并未解决骑乘时的安稳问题,所以,古人在这种原始马镫的基础上,又制作出真正的马镫。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两个三角形、木芯外裹鎏金铜片的马镫即是其代表物。从单马镫到双马镫,即为我国古代马镫产生、发展和成熟的两个阶段。马镫的产生和使用,标志着骑乘用马具的完备,因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军事上,使骑兵上下马迅速,人骑在马上不易坠地,控制战马也更自如,使复杂的战术动作和列阵的训练变得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使许多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人也能很方便地上下马和驾驭马,甚至妇女也能稳骑马上。骑马者的姿势也由以往的踞坐式改为挺身直腿。其时所谓“骑士之风”较“乘车之容”更具风度和潇洒大方。隋唐以后的马镫形制改进得更为实用,其镫柄变短,镫体上部呈圆弧形,踏脚处改为微有弧曲的宽平沿,便于乘者蹬踏。
 
蹄铁:为了不使马蹄受伤,汉代曾给马穿上皮制马鞋。但因行动不便,不久就被淘汰。唐代以后有“踠促蹄高如踏铁”(杜甫《骢马行》)和“金戈铁马入梦来”的描写,有人认为此即指蹄铁。但也有专家认为,我国普遍采用蹄铁的时间,大约不会早于元代。而正式文字记载则要到明代。明《增补文献考·经籍志》说:过去没有蹄铁,用编葛护蹄,尹弼商东征建州时,为防冻伤马蹄,用铁片制成圆的马蹄形,分两股钉在马蹄上,蹄钉像莲子形,头尖尾大,每蹄8个,在冰上行走可防滑,从此以后,“有马者均用此”,一年四季不除。
 
具装:是防护战马的铁铠。汉代即有皮制的“当胸”,三国以后开始出现马铠。至南朝时期,“甲骑具装”的重装骑兵已成为骑兵部队的主力。“甲”是指骑士的铠甲、兜鍪。“具装”即马铠,包括护头的“面帘”、护颈的“鸡颈”、护胸的“当胸”、护体的“马身甲”、护尻的“搭后”等等,均为铁制。但由于这些具装笨重不堪,到隋唐时期就废而不用了,矫捷迅猛的轻骑兵重新得到发展。
 
我国古代马具和马饰的发展,经历了战国、秦汉的产生,两晋南北朝的发展,隋唐以后的完备这三个发展时期。而马具的日臻完善是促进古代乘骑之习普及的主要原因。自此以后,具有矫健英姿的骏马、风度翩翩的骑士、富丽华美的马具,便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诗仙词圣书画和讴歌的对象。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