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船的各种称呼

中国舟船发展史绵延数千年,最早创制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筏子,这是一种用树干或竹子并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状物体。古时也称筏子为“桴”、“泭”,或“箄”。
 
编木为筏之后,又有“刳木为舟”的独木舟。但筏子与独木舟都还不是理想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的干舷非常低,装载量一大,筏子便浸没在水中。而独木舟的大小则受到木材的限制,且要想通过改进舟形来提高行舟速度也很困难。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水上运输活动日渐频繁,而且载重量也日渐增加,筏子与独木舟的“短处”便更为明显地暴露出来。
 
在独木舟的基础上,人们创制出新型的船——木板船。木板船的问世,在我国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代。雏形的木板船是非常简陋的,它无非是在独木舟的基础上加装木板,以扩大独木舟的装载量。
 
从独木舟到木板船是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至此,人类不再受自然界所提供的木材形状和体积大小的限制,而能够根据人的意愿,对材料进行加工了。在这一基础上,此后的各种弘舸巨舰、楼船方舟也陆续产生,从而给古代漕运、海上交通、水战带来了众多辉煌壮观的场面。
 
舟船的出现原本是人类为了满足载货、运输和生产的需要,但在奴隶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舟船和马车一样,也成为战争的工具。史籍中有明确记载的水战发生在公元前549年。《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夏,楚子为舟师以伐吴。”杜注:“舟师,水军。”可见春秋时期大规模的船战已登上战争舞台。当时地处长江中游的楚国、太湖流域的吴国、钱塘江流域的越国和济水流域的齐国都非常重视发展战舰,建设舟师,因而水军力量以这四国最为强大,船战也常常在这四个国家之间发生。
 
战舰虽是从民用船只发展起来的,但由于战舰既要装备进攻武器,又要防御敌舰攻击,其结构和性能均比民用船只要优越得多。因此,战舰是当时造船技术水平的最高体现。从文献记载看,当时各国水军的战舰种类繁多,有“艅艎”、“三翼”、“突冒”、“楼船”、“戈船”、“桥舡”,等等。
 
艅艎:又称余皇。船头装饰“鹢首”,专供国君乘坐,因此,又称“王舟”。战时作为指挥旗舰。
 
三翼:指大翼、中翼、小翼,是三种同类型轻捷战舰的合称。
 
突冒:一种冲突敌阵的小型战船。
 
戈船:一种船上安有戈矛的战船。
 
一部中国舟船发展史,上下数千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发展时期——秦汉时期、宋元时期、明代。
 
1.我国造船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秦汉时期是我国造船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船只类型多,规模大,行船动力、系泊设施基本完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武力灭关东六国,统一了中国,在造船业上,继承和发展了原来六国中一些国家发达的造船技术,建造了许多轻舟巨舸,使当时的船舶航行已经能够通江达海。
 
汉承秦制,造船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局面。船只因用途不同,在制造形式上也划分成许多种类:
 
艑:是一种内河运输船。《正字通》:“形扁,故呼为扁子。”《通雅》释为浅船。
 
艇:是一种形狭而长的小船。《释名·释船》:“二百斛以下曰艇,其形径挺,一二人所乘行者也。”
 
舲:是一种内河小船。《广韵》称:舲为上有小屋而设窗的船。
 
舫:又称“方”或双帮船。晋代郭璞说:“舫,并两舟也。”即两船并联一体的船。《史记·张仪传》记载:“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
 
斗舰:是一种有防御装置的战舰。《释名·释船》:“上下重床(板),曰槛(同舰)。四方施板以御矢石,其内如牢槛也。”
 
斥候:一种用于观察敌阵的小船。《释名·释船》:“五百斛以下,还有小屋,曰斥候,以视敌进退也。”
 
艨艟:一种进攻型的轻捷小战船。外部用生牛皮蒙覆,两舷开有划桨孔,左右设有“弩窗矛穴”,敌船难以接近,又不怕矢石攻击,便于快速攻敌。即《释名·释船》所说:“外狭而长曰蒙冲。以冲突敌船也。”
 
楼船:是汉代最负盛名的一种船,也是最能反映汉代造船技术水平的一种船。顾名思义,就是在船上建楼,一般是根据船只的大小在甲板上建楼数层,最高可达三层。按《释名·释船》,每一层都有专门名称:“船上屋曰庐,象舍也。其上重室曰飞庐,在上故曰飞也。又在其上曰雀室,于中候望,若鸟雀之惊视也。”广州东汉墓曾出土过一件木制船模,其舱房是双层的,可称之为“飞庐”楼船。楼船的种类很多,用途也很广。在军事上,它是水军作战的主力战舰,因此,汉代水军统帅也有“楼船将军”之称。
 
自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700多年间,我国船舶事业的发展缓慢,值得称道的仅有沙船和水密舱的设置。
 
沙船:是我国古代四大航海船型(沙船、福船、广船、鸟船)之一。
 
中国古船种类虽然繁多,但在船形制上,大致可归为两类:方头平底船型和尖首尖底船型。沙船就是前一类船型的代表。它是在古代平底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船型。沙船在唐代定型,宋朝称“防沙平底船”,元代名“平底船”,明嘉靖初年已通称“沙船”。元明时期是它发展的鼎盛时期。
 
水密舱:是将船舱用隔舱板隔成数间,并予以密封,这种被隔开的舱称为水密舱。水密舱的出现是中国对世界造船技术的一大贡献。世界其他国家直到18世纪末,才吸收了我国这一先进技术,开始在船上设置水密舱。
 
2.我国造船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时期
宋元时期是我国造船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时期。在这一时期,海上交通繁盛,海外贸易发达,有一首宋诗对此有所描述:“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一条条通往海外各国的航线被称为“陶瓷之路”,成为中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的主要通道。由于海上贸易成为当时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所以宋、元两朝鼓励海上贸易,从而在客观上推动了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飞速发展。
 
宋元时期的船舶有内河船与海船之分。内河船的形象从一些宋画中可见。在《清明上河图》中,就绘有不同类型的客船、货船、漕船、游船等20余艘。货船的形制为:圆短船形、平底,首尾稍狭,中部宽,甲板上建有屋棚。船舷用木板交错钉成。整个船体遍布排钉。桅、篷、舵、橹、锚、帆、篙以及索具等行船设备一应齐备。舵为能升降的平衡舵,桅座呈人字形,根据需要可以放倒或竖起。橹很大,有6人摇的,有8人摇的,从橹手们那种竭尽全力的神态看,船的载货量是相当大的。据《画墁集》记载,当时已有载重万石以上的货船:“万石船,船形制圆短,如三间大屋。户出其背,中甚华饰,登降以阶梯。非甚大风不行,钱载二十万贯,米载一万二千石。”
 
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中心为广州、明州(今浙江宁波)和泉州三地。海上交通贸易的发达,必将促进海船制造业的发展。按《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海舟以福建为上”,福建又以泉州制造的海船最有名。当时中国海船不仅以其性能优良、结构合理而领先于世界,而且还以体积庞大,负载量多而著称。
 
3.我国造船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时期
明代造船工场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水平,从而形成了我国造船史上的第三次高峰。
 
在这一时期,造船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船舶的种类也很多。
 
运输船有大小黄船、快船、江汉课船、八橹船、满篷梢、摆子船、三吴浪船、西安船、清流船、梢篷船、黑楼船、盐船、乌艚、红单船,等等。
 
海船有蜑船、遮洋船、封舟,等等。
 
战船有战座船、巡座船、哨船、开浪船、火轮神舟、鹰船、三板巡船、连环舟、子母舟、两头船、大福船、苍船、单撇船、白艚、唬船,等等。
 
如此种类众多的船舶,其船型除沙船和福船船型以外,还有广船与鸟船船型。
 
广船船型的特点是:首尖体长,下窄上宽,状若两翼,吃水较深,利于破浪。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有较好的远航性能和较大的续航力。因始创于广东而得名,是我国明代南海地区普遍采用的一种船型。
 
鸟船“‘头小身肥,船身长直’;除设桅、篷(帆)外,两侧有橹二只,有风扬帆,无风摇橹,行驶灵活,而且篷长橹快,‘船行水上,有如飞鸟’”(清《浙江海运全案》)。
 
自明代起,浙、闽、粤沿海的小型海船多采用鸟船船型,以求速快。至此,我国古代四大航海船型全部出现并定型。尽管明清两代,我国的木船种类达千种之多,但就船型来讲,基本上都属于沙船、福船、广船和鸟船这四大类。
 
最能反映明代造船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无过于郑和“七下西洋”时所乘坐的宝船。1405~1433年近30年中,明廷太监郑和奉明成祖之命,统率船队先后7次远航西洋,出使亚非30多个国家,谱写了人类大规模远洋航行的壮丽篇章。
 
可惜,至明末清代,统治者多次实行海禁政策,使我国原有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水平不进则退,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内河与沿海航权陆续落入列强手中,更使中国的造船和航海事业一蹶不振。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已处于奄奄一息的凋败状况。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