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木船

《周易·系辞》有“刳木为舟”,“刳”是割开、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独木舟。它是一种用独根树干挖成的小舟,其制作过程是:先选一棵粗大挺直的树干,将不准备挖掉的部位涂上湿泥,然后用火烧烤未涂湿泥的部位,待其呈焦炭状后,再用石斧等工具砍凿,这样疏松的焦炭层很快就被“刳”尽,如此反复多次,独木终被“刳”成带槽的舟了。
 
有了舟,人们还不能在水中随意行驶,还必须有推动独木舟行进的工具,所以《周易·系辞》又描述了古人“剡木为楫”。即指古人制桨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楫,捷也,拨水使舟捷疾也。”(《释名·释船》)削木头做成桨,以推进舟的行驶。在舵未出现以前,桨还有控制方向的作用。独木舟与桨相配合,人们才可较随意地在水面上活动。所以有了《周易注疏》所说的“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
 
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一柄用整木“剡”成的木桨,按有“桨”就应有“舟”,表明至迟在大约7000年前,我国已开始使用独木舟了。虽然新石器时代的独木舟目前尚未见有实物出土,但晚于原始社会的独木舟,却多有发现,已达20余只。
 
古代独木舟的形制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头尾均呈方形,不起翘,接近平底;一种是头尖尾方形,舟头起翘;一种是头尾均呈尖形,两头起翘。从舟体外形变化来看,第一种应属时代较早的一种,随着行驶经验的积累,人们认识到舟头部尖形比方形省力,且速度快,于是出现第二种形制,继而产生了第三种形制。
 
独木舟的突出优点就在于一个“独”字,舟身浑然一体,严整无缝,不易漏水,不会松散,而且制作工艺简单,所以沿用的历史很长,直至今日,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独木舟还是被用作渡河工具的。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