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冬至不算节”,也有人说“冬至大如年”,冬至到底重不重要呢? 古人对冬至的理解是:阴气重到极点,阳气开始产生,太阳南移到了极点,白天短到了极点,日影长到极点,所以这一天叫冬至。现代天文科学的测定证实了这一点,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这天,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少,但由于此时地面在炎热夏季积聚的热量还没完全消散,所以气温还不算最低。但由于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比获得的太阳热量要多,因而气温短时间内会持续下降。冬至过后,全国各地都进入最寒冷的时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俗语。 关于冬至,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个是冬至不算节,一个是...
“数九寒天”指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数九”是什么意思? 数九,是从冬至起以九天为一组概括天气变化或农事活动的风俗。一般是从冬至日数起,九天算一个九,数到第九个九,共计八十一天。因为是数了九个九,所以又称为九九。概括九九天气变化或农事活动的歌谣称作《九九歌》。也有用图表等形式表现气候变化的,称为《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最简单、最普遍的画法是在一张白纸上画九个大方格,上面写着图名,边上写着九九歌。每个大格中,再用竹笔帽印九个红圈圈。从冬至日起,每天用墨点一个圈。点的时候还可以只点一部分,以区别不同的天气。其中一首歌谣是这样唱的:上画阴,下画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就是说如果赶上阴天,就把...
冬至的时候为什么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却吃汤圆? 北方人常说,冬至到,吃水饺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跟饺子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冬至吃饺子的习俗相传还与医圣张仲景有关。 东汉的张仲景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大夫,他所写的《伤寒杂病论》集当时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奉为医学经典。有一次他在外出行医途中,途经白河地区,时值冬季,冰天雪地。白河两岸的人们缺衣少食,面黄肌瘦,冻得苦不堪言,有些人的耳朵甚至冻伤得很严重。张仲景看到这一景象,心里十分忧虑。他组织乡邻子弟在乡里支起医篷和大锅,在冬至日煮起祛寒娇耳汤分发给民众,很快就缓解了人们的冻疮和风寒之苦。这汤有什么特别的?原来,这娇耳...
为什么要在腊月初八这一天“藏冰”? 古时候,人们有腊日藏冰的习俗。在腊八前,人们要凿冰,把冰凿成一尺见方的冰块。到腊月初八这天,就把冰块放进两丈深的冰窖中。然后再把那些要等到入春以后才拿到市场上卖的食物,放在冰块上,最后把冰窖封上。这样水果等易腐烂的食品就可以保持新鲜了。之所以要在腊八藏冰,是因为腊日前后的冰质量最好。 在清代,藏冰已成为朝廷的定制。清朝宫廷非常重视藏冰,藏冰的工作由工部负责,当时紫禁城内有五座冰窖,其中四座各藏冰5000块,另外一座藏冰9226块。到了夏日,就要把冰块从冰窖中取出,进献给宫中使用,这就是所谓的进冰。藏冰,是为了春夏天气暖热之后取出来制冷。所以人...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为什么要在这一天扫房子呢?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房屋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扫尘的习俗居然源于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代的人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它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搬弄是非的家伙,它经常在玉皇大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混乱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的百姓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查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是怨忿神...
本命年为什么要穿红戴红? 人们一般用十二生肖记录自己的出生年份,每个人生下来就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属相,每过十二年会重新遇上与自己属相相同的年份,这一年就称为本命年。如一个人正值12岁、24岁、36岁那就是恰逢自己的本命年了。在传统观念里,本命年往往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一年。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这句谚语就道出了人们对于本命年的担忧。 人们常认为,本命年里可能生病、破财、运气不好或遇到其他不顺心的事情。也有人认为,本命年顺了,往后的日子就开启人生的一个新阶段,鸿运当头,顺顺利利;本命年不顺遂,以后也难免厄运当头,倒霉到家。因此有些地方的人也称本命年为槛儿年。跨好了这道槛儿...
十二生肖中的动物是如何选定和排序的? 十二生肖动物的选择和排定虽不见于文献记载,不过在民间却流传着不同的说法。 其中有三种说法最为大家熟悉。第一种就是动物赛跑排座次的传说。说的是当年轩辕黄帝要选十二种动物担任宫廷卫士,为了公平起见,于是决定让所有动物来一次赛跑,然后按照动物到达的先后来排序。而这中间还发生了很多插曲,比如牛和老鼠起得最早,牛儿好心让老鼠坐在自己背上,快到终点时,老鼠却一下子先窜了出去,得了第一。 第二种说法认为,这是根据中国古代的阴阳观念和奇偶数决定的。古人认为数字排序也有阴阳,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阴阳要搭配,正如奇偶要搭配一样。老鼠的足趾比较奇特,前足...
“喜鹊叫,客人到。”为什么人们把喜鹊视为吉祥鸟? 喜鹊与中国人的渊源颇深。这种鸟儿最喜欢天晴,每当天气晴好的时候,喜鹊的活动十分频繁,经常可以听到喳喳的欢畅叫声。而古时候人们阴天时不远行,只有天放晴时才出门。所以,人们就自然把喜鹊叫与远方来客联系到了一起。古代交通不便,传递信件费时,又无其他通讯方式,突然有远方客人来到,或许就是思念多时的亲人、朋友,常常使人喜出望外,心情大好。人们对这能报喜的鸟儿便青睐有加,也称其为灵鹊。 趋吉求祥、趋利避害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民俗心理。久而久之,在人们的心里,喜鹊便是一种能够预示好兆头的鸟儿,并且这种喜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其中一个便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牛...
乌鸦喝水、乌鸦反哺的故事常常被人所称道,为什么乌鸦却被认为是不祥之鸟? 乌鸦和喜鹊同属于鸦科鸟类,人们将喜鹊视为报喜鸟,却将乌鸦视为不吉祥的象征。乌鸦嘴乌合之众天下乌鸦一般黑乌鸦当头过,无灾必有祸,这些民谚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对乌鸦的厌恶,那为何人们如此厌恶乌鸦呢? 其实乌鸦在古代本是孝鸟,乌鸦反哺也常被称为孝道的典范。在唐代以前,乌鸦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有吉祥和预言作用的神鸟,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历史传说。不过到了唐代之后,乌鸦开始变成了不吉的象征。 人们将乌鸦称为报丧鸟,因为乌鸦是懂生命预测的鸟,每当有久病的人快要过世时,成群的乌鸦会飞到房前屋后的树上,尖利地啼叫。而常常在乌鸦叫过后不久,家里的病人便撒...
长相丑陋的蝙蝠为什么被中国人喜爱? 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器具、石刻或古建筑装饰中都会刻着蝙蝠的纹样。为何古人这么喜欢蝙蝠?蝙蝠的蝠谐音福,家里绘刻蝙蝠纹样取的是福的美好寓意。如果是蝙蝠与铜钱放在一起的图案,寓意福在眼前;童子捉蝙蝠入花瓶的图案,寓意平安福气自天来,因为瓶子寓意平安。两只蝙蝠并在一起,就代表着福上加福。五只蝙蝠,表示五福临门。五福齐全,被认为是人生功德圆满。 而蝙蝠除了寓意福外,也寓意着寿。这里所说的蝙蝠是一种神奇的白蝙蝠,和常见的黑蝙蝠不同,这种蝙蝠通体雪白,并且能活一千岁。而古代还有一个经典的五福捧寿图案就由此寓意而来,四只蝙蝠均匀排列于四周,而另一只...
关公这位义薄云天的盖世英豪为何成了财神爷? 历史上各朝各代对关公的推崇长盛不衰。从隋代起,关羽就开始进入神界殿堂,被人们视为神加以崇拜。关羽生前只是位居下位的亭侯,死后却得到历代帝王的屡次加封。宋徽宗封其为武安王,明万历年间封其为三界伏魔大帝,明朝末年,关公作为第二任武圣,接替了第一任武圣姜太公的地位,与文圣孔子平起平坐。关羽在清朝也曾得到十次加封,到了光绪皇帝时,关羽的封号竟然长达二十六个字,更是旷古未有,令人惊叹。关公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帝王对关羽如此热情,自然激发了民间对其更深的崇拜。唐宋以来,祭祀关公的庙宇逐渐遍布天下,到了清朝,关公作为财神的形象已经基本...
给老人祝寿为什么要用桃子,而不是其他水果? 中华民族有尊老爱老的传统,家里老人大寿必定会全家以及亲戚朋友欢聚一堂,为其祝寿。寿宴上必不可缺的就是寿桃了,若无鲜桃,就会用面粉蒸的寿桃来替代。在那些寿比南山的年画中,寿星手上也必会拿着一个寿桃。可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祝寿的水果偏偏是桃子,而不是苹果、橘子等其他水果? 传说送寿桃祝寿的习俗与战国的军事家孙膑有关。相传孙膑年少时就离家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有一年五月初五,孙膑忽然想起那天是老母亲的六十大寿,而自己离家已经十二年,从未膝前尽孝,十分愧疚。师父鬼谷子知道后,就拿了个桃子让他回家为母亲祝寿。孙膑回家后,其他兄弟都准备了丰厚...
腊八粥是用八种材料熬成的吗? 腊八粥一般是由江米、黄米、白米等各类米,大豆、云豆、豇豆等各种豆类,大枣、栗子、杏仁、花生、核桃、桂圆肉等各种干果以及豆腐、肉类熬制而成,不过在各个时代、各个地域,原料选用会有一些差异。宋代周密《武林旧事》记载,腊八当日,寺院和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的做腊八粥。而明代的腊八粥,按照《明宫史》所记,将红枣搥破泡汤,至初八早,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清代熬腊八粥也十分流行,雍正皇帝时期,每到腊八节,雍正就会命僧侣在雍和宫中熬制六锅粥,依次供佛用,呈宫内食用,赏赐王公大臣和大喇嘛、文武百官、雍和宫众喇嘛,施舍百姓...
为什么吃鱼时忌讳翻鱼身?不翻鱼身怎样吃到下面的鱼肉? 在古代,由于鱼与余同音,象征着年年有余。而若是翻鱼,就是翻余,那岂不是把富余给翻了过来,连富余都不要了?那可就是天生的穷命了。除了这个寓意外,对于渔民来说更忌讳翻鱼。渔民出海打鱼很容易遇见风浪,他们常常将翻鱼和翻船联系在一起,所以很忌讳翻东西,不光不翻鱼,碗、杯子也忌讳反过来倒扣,甚至在船上烙饼的话都尽可能不翻面。 那鱼不翻过来,下面的肉该怎么吃呢?人们有时把上面的肉吃完后,把大鱼骨夹掉,然后再吃下面的鱼肉,或者把鱼刺扒开,用筷子夹下面的鱼肉。在有些忌讳不太强的地方,鱼倒是可以翻过来的,但不能说翻过来这个词,而是说顺过来或者划过来;...
金字招牌?冲天招牌?小小招牌讲究多。 招牌,顾名思义,就是招揽客人的牌子。招,手呼也,意为用手召唤顾客。最初招牌是酒家门口挂的布帘子,后来酒家在帘子上写上酒字,成了最早的招牌。慢慢地,挂在门上的匾额,挂在门两边的对联,立在门前的牌子都成了招牌,比如老字号在门上挂的匾额狗不理包子宁化府陈醋,当铺在门上写的大大的当字等。有的行业还流行用实物当店铺招牌,比如修车铺在门前挂一辆老旧的自行车,肉铺在门口挂一只猪头,让人对店铺的营业范围一目了然,而如果挂的招牌跟经营内容不符的话,那就是挂羊头卖狗肉了。 店铺招牌有长有短,一般门上的店名为方便顾客熟记,所以较短。而为了提高身价,很多店...
小孩子把筷子竖直插在米饭里会遭到大人的呵斥,这是为什么?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常常缅怀祭祀先人。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有祭祖的仪式,将瓜果、菜肴、米面供奉在先人牌位前,点香祷告。人们认为这样去世的先人就能享用到这些食物。农耕文明中发展起来的华夏民族,视米粮为最重要的生活物资,供奉先人绝少不了米食。 在绝大部分地区汉族人的丧葬风俗中,家中若不幸有人去世,就要在棺木或牌位前的供桌上放置一碗到头饭(也称倒头饭)。这碗饭上面插着一双筷子或两支木棍,意味着先人再也吃不到人间的饭了,吃了这最后一碗饭好上路。所以,将筷子插在米饭中,是专门为去世的人准备的,人们往往忌讳在日常生活中这样做。也有的人认...
古代的“小学”和今天的“小学”是一回事吗? 小学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由官方建立的初级学校,是教育贵族子弟的地方。它招收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贵族子弟,教授礼、乐、射、御、书、数等课程,也就是教给他们有关礼仪(类似现在的德育教育)、音乐、射箭、驾驭马车、文字书法、算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二是指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因儿童入小学先学习文字,文字是一切学问的基础,所以把文字学称为小学。汉代以后,小学的范围逐渐扩大,也包括了音韵学。唐代以后,小学成为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总称。由于古人一直认为这三大内容关系非常密切,都是以文字...
“太学”就是“大学”?“太学”与“国子监”又是什么关系? 大学在古代一般写作太学,又称上庠、东序、右学、东胶,是官办的教育王公贵族子弟的地方,高于小学一级。学生十五岁入太学。从西汉开始,太学的主要任务逐渐演变成讲学授徒、培育人才。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建议,在京师长安设立太学,太学之中设五经博士职位,每名博士配备50名弟子,专门学习和研读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魏晋以后一直到明清,有些朝代设立太学,有些朝代设立与太学近似的国子学,或者同时设立太学与国子学,这些都是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明清时期,太学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俗称。 唐代还设立了专门的中央教育管理机构国...
私学厉害还是公学厉害?这位著名的私立学校老师你一定听说过。 中国最早的学校制度是学在官府,即学校都是由官府创办的,社会上不存在私学。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官办的学校日渐衰落,私人办学之风兴起。儒、道、墨、名、法、纵横、阴阳各家学派都有不少人聚徒讲学,学生多的达数千人,这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孔子。战国时,私学大盛,促进了百家争鸣学术局面的形成。汉代以后,私学成为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官学兴废无常,私学相对地得到发展,除一般的私学外,还有进行宗教(佛教和道教)教育的私学。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下诏允许百姓设立私学,后来历代都允许私学存在。唐末出现的书院,也属于私学性质...
古代学生拜师要给老师送“束脩”,老师回赠芹菜和葱,这是为什么? 在古代,学生拜师学艺有一套严格的礼仪规范。学生入学时,要行拜师礼。在拜师礼当中,学生初次与老师见面要行束脩(xiū)礼。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倘若老师收下束脩,便表示答应学生的请求。这个礼仪规范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他在《论语述而》中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无论学生家里多么贫穷,只要送给他十条干肉,他便会收其为弟子,细心教导。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孔子对教育做出的巨大贡献,就把学生入学时送给老师的礼物和所交的学费统称为束脩。 后来,束脩礼随着时代的变迁演化为了六礼束脩。学生拜师前,要写一个恭敬的拜师帖,老师接收拜师帖后...
古代的博士也指学位最高的人吗? 今天的学士、硕士和博士都是学位名,其中博士通常指学位的最高一级。但在古代,博士的意思却不是这样的。 博士在秦代成为一种精通文史的官职,主要由拥有渊博学识的人担任。其主要职责是掌管国家图书,以备皇帝的咨询;同时还可以教授弟子,议论国家政事。 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五经是指《易》《书》《诗》《礼》《春秋》这五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并从五经博士中选出一个有威望的人担任祭酒职务,负责管理博士。各个博士都有他们的专长,有些精通《诗经》,有些精通《春秋》。博士可以教授学生,博士的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每经的博士不止一家,如可以同时有...
古代的“教授”和我们今天的“教授”意思相同吗? 现在的教授是指大学里获得最高职称的教师。中国古代已经有教授的称呼,但却不是这样的意思。 教授较早的意思是把知识传授给别人。后来教授逐渐演变成学官之名,职责相当于汉代的博士,即传授经学的学官。因为博士必须精通经学,并用他们所精通的学问来教授弟子,后来就逐渐用教授作为学官名。教授正式成为一种学官名,开始于宋代。宋朝初年继承唐代的学官制度,设立了学官博士。宋太宗时期为皇室的子孙设置老师,名为教授。后来宋代各州、县学都设有教授,主要由官员或当地名儒担任。宋代教授的主要职责是教导学生学习,并主管学校人事,掌管学校财产,筹备并参加地方在学校中举...
古代学校为什么要把教学内容刻在石碑上? 在纸没有发明之前,古代的教学主要靠老师与学生之间口耳相传,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渐渐出现了纸质课本。 汉代教授儒家经典的博士官,因师承不同,在对学生传经的过程中,出现了争议。为了统一标准,东汉汉灵帝让学者先校定各家所传的经文,然后每经选择一家之说刻在石碑上,共有《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和《论语》等七种经文被刊刻在46座石碑上,立在洛阳都城外的太学内,作为博士官们向太学学生讲授的标准经本,被称为熹平石经。熹平石经是古代最早的石刻官定儒学经本,可以说是标准的官方教科书。 汉代以后,虽然出现了纸质课本,但为了避免出现...
古代学校也分年级分班上课吗? 古代也实行分年级分班教学,比较典型的就是明代在国子监推行的六堂三级制。 明代国子监分为六堂三级,六堂分别为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堂,本义是厅堂,这里也指学习的不同阶段。其中在正义、崇志、广业堂的学习为学习的第一阶段,相当于低年级;在修道、诚心二堂的学习为学习的第二阶段,相当于中年级;在率性堂的学习为学习的第三阶段,相当于高年级。每堂都有十五间房屋,中间五间是老师办公的地方;左右各有五间,里面安放着大凳桌,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在国子监学习,需要从低年级逐渐升到高年级。学生如果熟悉四书,但还不熟悉其他儒家经典,就只能在正...
古代有课程表吗? 现在的学校都有课程表,古代也有类似的课程表。 古代的学校因所处朝代和学校类别的不同,课程表也会有所不同,如京师太学里的课程表和乡村私塾的课程表就有很大差别。例如明代国子监的课程表,它与我们现在的周课程表不同,是一种月课程表。 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九条学规里面第九条这样规定:原定每月背讲书日期:初一日假,初二日、初三日会讲,初四日背书,初五日、初六日复讲,初七日背书,初八日会讲,初九日、初十日背书,十一日复讲,十二日、十三日背书,十四日会讲,十五日假,十六日、十七日背书,十八日复讲,十九日、二十日背书,二十一日会讲,二十二日、二十三日背...
参加科举考试需要背多少儒家经典?据说加起来有五十多万字? 唐宋教学和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就是儒家经典,主要有《易》《尚书》《诗》《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等,并按经书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大经、中经和小经。唐代规定,《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穀梁传》《公羊传》为小经。宋代略有变化,把《周礼》和《诗》也定为大经。 对于这些儒家经典,因为版本的不同,后人无法给出一个精确的字数,但大致说来,大经中的《礼记》有九万多字,《春秋左氏传》有近二十万字;中经中的《诗》有近四万字,《周礼》有四万多字,《仪礼》有五万多字;小经中的《...
古代没有汉语拼音,如何注音? 最初人们用比况法注音,也就是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为另外一个字注音,也就是古籍中经常使用的读若法,例如,氓读若盲。这种注音方法可以大致描绘一个字的发音,但不能告诉读者精确的读音,因为用来注音的那个字的读音,后人往往也不能准确地知道它本来的读音,特别是如果用来注音的那个字是个生僻字,是一般人不容易掌握的字,这样注了音等于没注。不过,有了这个方法总比没有好,它可以大致为我们描绘一个字的发音。 直音法就是以同音字来为一个字注音的方法。例如,东汉的高诱是这样为《淮南子》里玉待礛诸而成器的礛字注音的:礛,音蓝。与比况法注音相比,直音法注音...
为什么乘法口诀也被叫作“小九九”? 小九九是吴方言,也叫小算盘,原指九九乘法口诀,也叫九九歌。后比喻精细的算计、打算,也比喻心中有数。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有了小九九。在《荀子》《管子》《淮南子》和《战国策》等一些古籍中,就有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 四八三十二六六三十六之类的词句。我们今天所用的九九乘法口诀,是从一一得一开始,到九九八十一结束。而当时的九九乘法口诀却是倒过来的,它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二二得四结束,并没有一一得一。因为它开头两个字是九九,所以人们就把这个九九乘法口诀简称为九九,又叫小九九。大约到了13世纪以后,它才被倒过来,成为现在的样子。 有小九九相应就有大九九...
古人没有计算器,他们用什么工具来计算? 古人把数学称为算学。聪明的古人也有方便快捷的计算工具,那就是算筹和算盘。 算筹又称筭(sun)、筹、策,是用竹、木、骨、石等制成的小棒,它可以用来表示数目,如三就用三根算筹来表示。算筹除记数外,还能以不同的位置排列来表示特定的数学模式。自先秦至宋元,不管是简单的加减运算,还是开方、精确的圆周率计算等,一般都是借助于算筹完成的。元明以后,用算筹进行的计算逐渐被珠算所取代。 珠算是借助于算盘进行的运算。算盘是由框、梁、档和珠四部分组成,它的形状是长方形。常用的算盘是七珠的大算盘,上面二颗珠,下面五颗珠。按一定口诀拨动上下格的珠子,可以进行加...
现在的学校会提供奖学金给品学兼优的学生,古代有奖学金吗? 奖学金是政府、学校、团体或个人为鼓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而颁发的奖金,其目的在于解决部分学生学习期间生活的困难,鼓励他们专心学习,在学业上或在某些创造性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古代虽没有专门的奖学金,但学生享有比现在的奖学金还要高的物质待遇,以保证学生顺利安心地完成学业。 如在明代,国家对国子监的监生待遇特别优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伙食由国家提供;二是平时的衣服、帽子、鞋袜和被褥也由国家按时发放;三是每逢过节,还要发给学生一些赏赐,称为节钱,也就是过节费;四是已婚学生的妻子和孩子由国家供养,未婚学生结婚的话,由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