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有护肤霜,古代女子怎么护肤? 现在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护肤霜,古代妇女也有各种各样的面脂。北魏时,用牛髓(suǐ)或牛脂配以温酒,再加入丁香、藿香和青蒿等制成比较简单的面脂,可以洁肤润肤,对一些细菌和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到唐代时,配方大大发展,使用的药物非常丰富,孙思邈曾记载过一个方子:将玉屑、石膏、珊瑚、当归、土瓜根、细辛、白芷、黄芪(q)、桃仁、木兰皮、前胡、杏仁、青木香、冬瓜仁、矾石、秦皮、栀(zhī)子花等54种药料切碎,加入清酒腌一晚,再混合熊脂、白狗脂、牛髓、鹅脂和羊髓等用火煎,三沸三止,等酒气散尽,过滤掉渣滓,放入麝(sh)香末,沿同一方向快速搅拌到膏脂凝固和变...
古人没有香水,如何营造体香? 古人没有香水,怎么才能营造迷人的体香呢?熏香、佩戴香囊、沐香浴这些办法当然可以获得后天外在的香气,但古人认为自然的体香还是要从饮食中获得。所以,唐宋时期非常流行食杏仁、饮杏露和饮香茶。杨贵妃不仅常常沐香汤浴,还爱吃香榧(fěi)子和荔枝。武则天爱饮龙香汤。至于美容大王慈禧太后则喜欢喝驻香露,因为可以使面肤去黑素,媚好溢香气。这种通过服用药物或饮食来获得体香的办法,古时称之为香身,能够香身的方剂被称为体香方。比如《红楼梦》里的薛宝钗,便是因为吃了冷香丸而周身散发着香气。...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流传甚广,古代的针真的是磨出来的吗? 当原始人终于学会把兽皮穿在身上保暖的时候,他们就意识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缝衣服,而难中之难,莫过于怎么制作一枚针。早在石器时代,古人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耐心地将石头或骨头磨细,并钻孔,做成了石针和骨针。在北京山顶洞人遗址里,就发现了一枚骨针,由最新的测定结果可知,山顶洞人大约生活在三万年前,由此可以大致推断这枚骨针的年龄。无独有偶,辽宁省小孤山遗址也出土了骨针,时代同样在三万年前左右,小孤山的骨针比山顶洞人的骨针稍显精致。 后来还出现了竹针、木针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很快出现了青铜针和铁针。我们都知道铁杵磨成针的故事,铁针真的...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古人乘坐的马车都是由四匹马来拉的吗? 汉字是一种很形象的文字。例如古代的一辆马车上如果驾了两匹马,就叫作骈(pin),就是两匹马并排驾车的意思;一辆车上要是驾了三匹马,那就是骖(cān),骖字右半边的参,本来应该是三的大写写法叁。同理类推,一辆车上驾了四匹马,就是驷(s)字了,由于很多车都是一车四马,人们就开始直接用驷来指马车,或者用驷作为马的单位。比如《论语》中有一句话叫齐景公有马千驷,实际上是说齐景公有一千匹驷马,也就是一共四千匹马。明白了驷的意思,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也就很好理解了,它的本意其实是:说出口的话,即使是驾着四匹马拉的车子也追不回来,这句话用来表示说话要算数。...
我们现在出门有书包、行李箱,古人出门用什么装东西? 古人的衣服一般袖子宽大,袖口却很窄,在袖子里边缝一个小口袋,装些随身的贵重物品,既方便,又安全。 古人的袖子里究竟能装多少东西?听了这个故事就明白了。在战国时期,秦国入侵赵国,赵国就向魏国求援,魏国的国王却由于害怕强大的秦国,命令大将军晋鄙按兵不动,不肯对赵国施以援手。魏国的相国公子无忌却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知道赵国一旦陷落,秦国一定会继续进攻魏国。公子无忌屡次劝谏魏王,都不被采纳,无奈之下,他决定偷出兵符,假传君命,让大将军晋鄙发兵救赵。偷兵符的时候都很顺利,去见将军晋鄙时,却被他识破了,无奈之下,公子无忌的随从朱亥就取出藏在袖子...
古人的雨具有哪些?伞是鲁班发明的吗? 蓑笠是古代的雨衣,蓑和笠其实是两样东西,蓑就是披在身上的部分,像一个斗篷一样,笠则是带有宽帽檐的帽子。蓑和笠都是草或者麻编成的,做成由内而外向下垂的样子,穿着它们站在雨中,雨水就顺着蓑笠下垂的方向流下,而不会渗到里面,沾湿衣服。蓑笠制作材料简单,防水效果好,而且穿着它两只手都能空出来做别的事情,有很多优点,所以很受古人的喜爱。 说到雨具,现代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伞。古代也有伞,样子和现代使用的不能折叠的伞差不多,但是不如现在的好用。因为古代没有能够防水的面料,伞面只能用普通的纸或者布,在表面涂一层防水的涂料做成,遇到瓢泼大雨时,雨伞很...
古代没有邮局,古人如何传递个人信件? 送信实在是古代生活中的一大难题。古人出行本来就不方便,行进速度又非常慢,少量的驿站和快马还得供官方传递军政大事时使用,普通人想要送信怎么办?那就只能托顺路的人带去。要是送信人足够细心,真把信送到了,那只能说写信的人运气好,可惜这种好运气并不是常常有的。 接到一封家信实在是太难了,因此古代有很多动物送信的传说,比如大雁传书、鲤鱼传书,甚至在正史里,都记录着一个黄狗传书的故事。这条狗的主人是晋朝著名的文学家陆机,陆机当时正在首都做官,十分想念家乡的亲人,常常对着家里的黄狗述说自己的思念之情,那黄狗居然颇有灵性,不但听懂了陆机的话,还表示...
古装剧里店小二总是问“客官是要打尖还是住店”,什么叫“打尖”? 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这句话是古代店小二常用语,我们在电视电影里常常听到,其中住店的意思很好理解,那么打尖是怎么回事呢? 有的时候,客人路过旅店时并不住下,只是吃一顿饭,稍作休息,然后继续上路。在北京和天津一带,人们将这种做法称作打尖。那么,为什么停下来吃饭叫作打尖呢?这其实是一个错别字。打尖本来应该是打火,打火的说法宋代就有了,由于尖字和火字在字形上非常相像,后来渐渐写错,打火就成了打尖。 打火就是点火做饭的意思,古代旅馆等级不同,提供食宿的水平和方式也不一样。一些没有条件、请不起厨子的旅馆,往往只为客人提供灶台、柴火等基本的做...
古人为什么将路费称作“盘缠”?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流行最久、最常见的货币,就是中间有孔的圆形铜钱。铜钱的主要成分是铜,它虽然样子像是现在的硬币,却基本上不分面值,而且铜钱的价值也较低,所以购买稍贵的东西,往往需要较大数量的铜钱,这样它的携带和点数都比较麻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想了个办法,就是用一根绳子,通过铜板中间的孔,把钱穿成一串,每一串固定穿一千枚铜钱,这一串钱就叫作一贯或者一吊钱。这样大笔交易的时候就方便多了,比如需要五千枚铜钱的时候,直接数出五贯钱来就可以了。 出门的时候,人们肯定需要带上不少铜钱,这些钱背起来重,又需要好好保护,于是大家想出办法:将...
布匹也可以当货币?古人还用哪些物品充当货币? 大概是在夏商以前,人们就开始使用贝壳来充当货币了,在现在的汉字中,和钱财有关的字仍然带有贝字,如钱财的财、商贾(gǔ)的贾。古人为了交易和携带的方便,还会将贝壳货币稍做加工,例如将贝壳的边角磨平防止扎手,在贝壳上穿孔以便穿连携带,或者在贝壳上涂色、画上图案,以便区别。贝壳货币并不是只有天然贝壳可以充当,现代考古发现了很多磨成贝壳形状的玉、石头和兽骨,这些贝壳形状的物体,显然都被用作货币。直到周朝,还能发现贝壳货币的存在。 刀币,这也是先秦时期的货币,由青铜制成刀的形状,虽然形状比较特异,但是已经是由金属制成的了。还有一种青铜货币,样子...
开运动会时操场上常挂彩色的小旗子,古人会在什么时候挂彩旗? 古人在立春这一天挂彩色小旗迎接春天,称为春旗或春幡。在汉代,挂春幡是迎春活动的一部分,人们在立春日鞭春牛的时候就会挂起春幡。在宋代,人们在卖春牛或赠送春牛的时候,都会用春幡作装饰,春幡代表着人们对丰收的企盼。 除春幡外,彩胜也是人们在立春日互相赠送的礼品。彩胜是人们用彩色的绢布或纸剪成的小型春幡或其他饰物,可以戴在头上,也可以挂在花枝上,以表示迎春之意。彩胜是一种饰物,因此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剪成蝴蝶形的就是彩蝶;剪成燕子形的就是彩燕;唐中宗还赐给群臣彩花,可能就是用各色绢布或纸制成的,也属于彩胜一类。后世迎春戴的簪花,大概就是源于唐...
立春时有“咬春”的习俗,“春”怎么“咬”呢? 在我国古代,立春日有制春盘、吃春饼的习俗。制春盘就是在盘中放新鲜蔬菜、果品、糖和饼。在古代的宫廷里,皇帝会在立春日的前一天命人制好春盘,立春日赐给身边的大臣。受宫廷习俗的影响,百姓也喜欢互相赠送春盘。 不同的春盘做法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东晋的李鄂用萝卜和芹菜芽做春盘;元代的耶律楚材用粉丝、藕、豌豆、葱、韭黄、蒌蒿做春盘。而明清时代的春盘往往有萝卜,吃春饼的同时吃萝卜,这就叫咬春,实际上咬的是春饼和萝卜。因为萝卜可以解春困,而且还有通气的作用。 春饼是用面粉制成的小圆薄饼,是与春盘中的菜一起食用的。今天我们在食堂或超市里买到的那种卷...
春联为什么一般都贴在门框上? 在周朝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在大门两侧悬挂两块长方形的桃符,用来避邪驱魔。据记载,这种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写着传说中古代两位降鬼大神的名字神荼(t)和郁垒。此外,人们也会用桃木刻制或者绘画二人神像,悬挂或张贴于大门两旁。桃木颜色红润,人们认为红色可以避邪。古人又称桃木是五木之精,百鬼十分畏惧,所以将桃木挂在门上以保护家宅不被邪魔所侵。 到了五代,有个喜欢别出心裁的后蜀国国君叫孟昶(chǎng)。有一年除夕,他心血来潮,让学士辛寅逊在桃符上作两句诗,诗成后,孟昶认为辛寅逊诗作得不好,于是亲自作了两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意思是新的一年享...
古人怎么拜年?这种快捷拜年法在古代很流行。 跟现代人一样,古人也非常重视拜年这件事。但有时因为太忙不能亲自拜年,人们就会派仆人拿着自己的名片代替主人拜年。拜年的名片也叫门状,门状有大有小,大的用整张纸写,小的用半张纸写,相当于现在的贺年卡片。这种派仆人投送的贺年名片,就被称为飞帖。 飞帖拜年这种风气在明代很兴盛。当时北京的东西长安街住着许多官员,来代主人拜年的仆人们不管认识不认识,见到门就投名片,有些仆人甚至马都不下。这样投送的贺年名片,已不包含什么真正的情感了。到了清代,有人干脆在门上挂一个本子,拜年的人在本上写上名字,就算拜年了。还有人会在门上挂一个红纸袋接名片,称之为接...
“压岁钱”的“压岁”是什么意思?过年不是长了一岁吗? 传说这个岁指的是古时候一种叫祟(su)的妖怪。据说这种怪物身体黝黑,双手煞白。每到除夕之夜,祟就喜欢到小孩子的床边,用手摸熟睡的小孩子的头,被祟摸了头的孩子,会突然得病,发高烧,说胡话,等到病好了,原本聪明伶俐的孩子就变得痴痴傻傻。因此,为了不让孩子受到惊扰,长辈们往往在大年三十晚上,陪着孩子不睡觉,一起在灯下玩耍。 浙江嘉兴有一户人家老来得子,夫妻俩视孩子如珍宝。有一年除夕夜里,老两口拿出八枚铜钱陪着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下后,他们将铜钱用红纸包好放在孩子枕边,夫妻俩守着孩子不敢合眼。半夜里,突然一阵狂风吹熄了房间的蜡烛,黝黑的祟刚要...
古代的商店春节也要停业放假,他们放几天假? 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工商业店铺春节放假的时间也不一样。有些地方,店铺是从正月初六开始营业的,称之为开市。开市的这一天要很早起来,焚香拜神,燃放鞭炮,打开店铺大门,各商铺互相拜贺,以求开门大吉。开市前,要向商铺的股东汇报一年的账目,有辞职的员工也要在这一天算清工资,可见这一天对工商业店铺来说是很关键的一天。 有些地方,举行开市仪式以后并不马上营业,而是接着关上店门,一直到正月十七才开市正常营业。还有的地方开市后不是整日营业,而是每日只营业半天,直到正月十五以后才恢复正常。 在店铺关门放假的日子里,人们没有办法买东西,所以一定要在...
二月二为什么被称为“龙抬头”日?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日。难道这一天真的有龙抬头吗?对于这一称呼,民间有许多传说加以解释,大都与求雨、龙王有关。其实它们都是后人编排而成的。考察文献,我们会发现二月初二之所以被称为龙抬头,与这一天的天象有关。 我国是农耕社会,农业耕作如何安排呢?根据自然节气的变化安排。节气的变化有很多的迹象,比如气温、物候等。还有一个重要的迹象,就是天象。所谓天象,就是天上日月星辰等天体的运行变化轨迹。古人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学会观测天象变化,从而制定了历法。 对于天上星辰,古人将其分成二十八个星座,俗称二十八宿(xi)。同时,根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又将这...
为什么正月里忌讳理发?为什么要在二月二理发? 正月忌讳理发其实来自口音的误传,而这个误传的源头还有两个说法,一说是从思舅舅而来,一说是从思旧而来。第一种说法来自一个剃头匠和他舅舅的故事。说的是古代有个年轻的剃头匠,跟舅舅特别亲近,但因为太穷,正月去拜访舅舅的时候拿不出礼物,于是就挑着剃头担子,到了舅舅家,十分用心地给舅舅剃头刮胡子,当作拜年礼。舅舅体会到他的孝心,逢人就自豪地说这头是外甥剃的。以后的每年正月,剃头匠都会雷打不动地来给舅舅剃头。没过几年,舅舅因病去世,剃头匠也再没机会给他最亲的舅舅剃头发。每到正月,看着角落的剃头挑子,剃头匠就会想起自己的舅舅,泪如雨下,正所谓正...
为什么鸡蛋在春分这天容易竖起来? 春分竖蛋是中国习俗,因为据史料记载,春分竖蛋的传统起源于四千年前的中国,人们借竖蛋庆祝春天的来临。 竖蛋的玩法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生下四五天的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节,所以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春分这一天为什么鸡蛋容易竖起来?虽然说法颇多,但其中一些还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首先,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都一样长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相对平衡的状态,有利于竖蛋。其次,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间,不冷不热,花红草绿,人...
古人的这个活动跟今天吃回转寿司、回转火锅有点像,是什么样的活动? 上巳(s)节人们要举行许多活动,其中最有趣的就是曲水浮卵和曲水流杯了,这跟现代的回转寿司、回转火锅有点相似。 上巳节的时候,人们先将鸡蛋、鸭蛋等煮熟,涂染上各种颜色,然后放到水中,让它们顺流而下,人们守候在弯曲的溪水边,鸡蛋鸭蛋流到谁那里,谁就可以捡起来吃掉。曲水浮卵的风俗起源于一个上古的神话。传说商朝人的祖先叫契,契的母亲叫简狄,简狄在水中洗浴时看到一只䲻(xun,形似燕子)掉下了一只卵,她吞下了䲻卵,结果怀孕生下了契。因为人的胚胎很像鸟的卵壳,形状都是椭圆形,人脱胎而出的样子很像鸟破壳而出,因此人们会把女性怀孕看作是吞卵的结果,于是...
清明节只踏青?古人的清明节活动可比现在的丰富多了。 清明节在每年公历的4月5日前后,从太阳到达黄经15度开始。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最适于郊游,所以清明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就是踏青。 除踏青之外,清明节还有许多好玩的游戏,其中之一就是斗鸡。斗鸡就是让两只公鸡决斗,一决胜负。有些贵族人家为了让自己的鸡取胜,甚至给鸡装上金属爪子。唐朝的诗人王勃还专门为沛王李贤的斗鸡写过一篇著名的檄文《檄英王鸡》,向英王李显的斗鸡挑战。 跟斗鸡相联系的,是斗鸡卵的游戏。斗鸡卵就是两个人分别拿鸡蛋比较尖的一头去顶对方的鸡蛋,顶破对方的鸡蛋就算赢。因为斗卵需要对蛋壳的厚度、顶鸡蛋的角度、使用的力度做出准确的判断,所以有人...
立夏和夏至,哪个节气标志着夏天的正式到来? 每年公历的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度为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但按气候学的标准,连续5日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而实际上,立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时节。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的地区真正进入了夏季。 公历每年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时,为夏至。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最长,而且越往北越长。如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在北极圈内甚至会出现极昼现象,而南极圈内则出现极夜现象。夏至以后,太阳直...
为什么夏日最热的这些天被称为“三伏”天?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干支纪日法是使用干支记录日序的方法。干支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干支纪日法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 每年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是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所以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为什么中伏有10天和20天之分呢?这是因为夏至与立秋之间如...
屈原?介子推?伍子胥?曹娥?端午节的起源到底是什么?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民间有凭吊介子推、伍子胥、曹娥、屈原四种说法。介子推辞官不言禄,结果在绵山抱着树被烧死,凭吊者北方人居多。伍子胥对吴有大功却被吴王夫差杀害,孝女曹娥等待溺水的父亲归来等了十七天仍不见父亲于是投江,凭吊这两个人的江苏、浙江人居多。屈原则为旷世奇才和忠臣,却因奸人谗言不得重用屡遭流放,楚国灭亡后,屈原投江而死,凭吊屈原者最初以湖北人居多,后来延至整个中华民族。 但是,这四种说法都不是端午节的真正起源。端午节的起源到底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著名学者闻一多写过一篇《端午考》。闻一多的考证虽然只是一家之言,...
曝晒节时别人晒绫罗绸缎,为什么晋朝的阮咸晒大裤衩? 六月初六曝(p)晒节是古代汉族人的传统节日。这时候正值盛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一段日子。由于春末夏初天气渐热,空气变得潮湿,因而衣物书籍极易受潮生霉,甚至被虫子蛀食,人们就把六月六定为曝晒节,在这一天翻箱倒柜,把自家的东西拿出来曝晒,旨在杀菌灭霉。 《世说新语》中就记载着两则有关曝晒节的趣闻,阮咸晒大裤衩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阮咸是文学家阮籍的侄子,是个名士。他住在街南,生活拮据。六月初六这天,阮咸那些住在街北的富贵亲戚们都把华丽的锦绣衣裳搬到街上晒,大有竞争摆阔的意思。而和阮咸一起住在街南的亲戚们大多数是穷人,没什么好东西可晒。没想到...
立秋这一天北方流行“贴秋膘”,南方人为什么要当“吃瓜”群众? 立秋这天,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流行贴秋膘的习俗。伏天人们胃口普遍较差,食欲不振,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瘦了当然就要补,而补的办法就是到立秋这天贴秋膘。贴秋膘的意思就是吃美食佳肴来让自己长胖。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肘子,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红烧肉以及各种肉馅水饺、炖鸭、羊肉串、涮火锅等。 立秋除了贴秋膘外,还流行咬秋。咬秋的寓意是,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通过吃来将其咬住。在浙江的湖州,立秋时人们要吃西瓜,喝烧酒,认为这样做可防止疟疾;江苏各地立秋时人们也要吃西瓜,认为这样可以防止生秋痱子;在北京,人们立秋日早上吃甜瓜...
乞巧节都有哪些五花八门的“才艺秀”?没点儿本事还真不行。 七夕在中国古代既是情人节,也是女儿节,古代的女孩子过节的方式就是乞巧。对古代的女孩子来说,织补针线的手艺是非常重要的。织女手巧非凡,会织无缝的天衣,而七夕这天她与情郎相会,心情一定会好,趁此良机,凡间的女孩子就会向她乞求,学得一点她那巧夺天工的手艺。 七夕乞巧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一种是穿针乞巧。这种风俗可以追溯到汉朝,最迟在南朝时期,穿针乞巧就已定型为七夕风俗。穿针的方法各朝各地均有差异,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得用线,而且通常还是彩线。而用来穿线的针,汉代有七孔针,元代又有九尾针,要穿过所有针孔才算得上巧。而穿针乞巧是在晚...
月亮上为什么会有玉兔和嫦娥? 八月十五中秋节源于古时祭祀月亮的礼俗。 在祭月所拜祭的神和神物中,人们最早拜祭的是玉兔。根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考证,最初人们认为月亮上有蟾蜍,由于蜍与兔音近混淆,蟾蜍变成了蟾兔,所以人们又认为月亮上既有蟾蜍,又有玉兔。再后来,又出现了玉兔捣药的传说,人们认为,玉兔捣的是长生不老的仙药。 除玉兔外,人们还要祭祀月姑娘嫦娥。嫦娥美貌非凡,是后羿的妻子,后羿是尧帝手下的神射手。那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烧焦了庄稼,烤死了草木,人们没有了食物。于是尧命令后羿射掉九个太阳,只留了一个太阳。后来,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相约...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佩茱萸? 据南朝文学家吴均在《续齐谐记》里记载,重阳节登高、佩茱萸的习俗源于汉代桓景避难的传说。传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有一次费长房对桓景说,某年九月初九有大灾,要他速速回家,告诉家人缝一些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系在臂上,然后登山饮菊花酒,这样才能躲过大祸。到了九月初九这一天,桓景按照师父的话做了,带着全家人登山,果然平安无事。晚上回到家中,发现鸡犬牛羊全都死了。此后人们每到九月初九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免祸。 这虽然是个荒诞的故事,但却反映出了先民的心理。古人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从一数到九,阳数就数到了尽头,...
农谚说:“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怎么给麦子盖被子呢? 这里的被指的是大雪。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大雪,顾名思义,应该就是雪量大的意思,但实际上,大雪节气降雪量却不一定很大,所以大雪的意思实际上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大雪时节一旦降下大雪,农民们就会非常高兴。这是因为覆盖着大地的厚厚积雪就像棉被一样,让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因寒流侵袭而降得过低,这就给过冬的农作物提供了良好的过冬环境;同时积雪融化还可以杀死害虫;此外大雪还有给田施肥的作用,因为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五倍。民间有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农谚,又有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