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就是“大学”?“太学”与“国子监”又是什么关系?
“大学”在古代一般写作“太学”,又称上庠、东序、右学、东胶,是官办的教育王公贵族子弟的地方,高于小学一级。学生十五岁入太学。从西汉开始,太学的主要任务逐渐演变成讲学授徒、培育人才。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建议,在京师长安设立太学,太学之中设五经博士职位,每名博士配备50名弟子,专门学习和研读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魏晋以后一直到明清,有些朝代设立太学,有些朝代设立与太学近似的国子学,或者同时设立太学与国子学,这些都是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明清时期,太学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俗称。
唐代还设立了专门的中央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它同时也是最高学府。国子监来源于国子学。晋武帝时期设立了国子学,专门用来教育五品以上官僚子弟。隋炀帝时期改称国子监。在唐代,国子监隶属于尚书省的礼部,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国子学、太学与四门学都是传授儒学的,律学、书学、算学是培养法律、书法、数学人才的。明代永乐年间,明朝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同时在北京和南京设立京师国子监与南京国子监。清代的国子监沿袭明代,国子监的学生称为国子监生,国子监的学期从半年到十年不等。光绪年间设立学部,国子监才被废弃。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