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衣裳”和现在的“衣裳”不一样?古人如何穿衣? 《诗经东方未明》里面有句诗: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大意是:东方天还没亮,衣裤颠倒胡乱穿上。衣当裳啊裳当作衣,那是因为公家召唤我召唤得急切啊。试问如果衣和裳一样,怎么能说颠倒呢? 这里的衣是上衣,是上身穿的衣服,包括襦(r)和袍等。当时的小孩子一般穿襦,襦是短上衣。男孩子在行了冠礼表示成年后,才能穿袍子。袍子长至脚,古代的士兵也经常穿着,他们常年征战,不能随身带着被子,袍子可以白天穿着,晚上用来当被子盖。 袍一直流行到清代,清代要求百姓穿着有满族特色的长衫,长衫其实也是从袍发展过来的。到民国时期,长衫成了知识分子的流行...
现在柔软透气的亚麻布在古代居然是给奴隶穿的?真相是什么? 布衣在古代主要指平民穿的衣服,后来这个词也用来代指平民。未考取功名的读书人也经常自称布衣。布衣之交就是用来形容平民间的友情。上古的布,是用葛或者麻织成的,当时的麻布衣服不像现在的亚麻布那样柔软透气,古代的葛衣和麻衣都是由粗葛和粗麻布编织成的,既不保暖也不柔软,奴隶们大都穿粗麻衣服。 在古代,只有贵族和官员才能穿丝织品做的衣服,即锦衣。锦是丝织品的总称,分为很多种类,如绫、罗、绸、缎等。绫有繁复的花纹,且有光泽;罗的质地轻盈;绸的手感柔软细腻;缎的纹路清晰,编织精美。汉代的一本解释字义的书说:锦,其价如金。把锦看成和黄金一样的东西,可...
隋唐时期女孩子的裙子流行拖到地面,她们的裙子到底有多长? 在秦朝、汉朝的时候,女子服饰的样式还不是很多,到了隋朝、唐朝就不一样了。隋朝和唐朝的女子很爱美,要点胭脂,还要贴花黄,但她们最垂青的还是裙子,而且裙子的长度比前代要长得多,裙子的下摆拖到地面在当时是很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富贵人家的女子,为了显示裙子的修长,那些女孩子穿裙时喜欢将裙腰束高到胸部,有的甚至束在腋下。裙子的下摆则要盖住脚面,有的还要在地上拖曳一截。这样的裙子不仅修长,而且宽度也很宽。当时普遍穿着的六幅裙,就是用六幅布帛裁制而成,诗人赞为裙拖六幅湘江水,意思是六幅布帛织成的裙子拖在地上,好像湘江的水一样荡漾绵长。六幅到底有多...
古人的裤子没有裤裆,只有两个裤筒?他们是怎么穿裤子的? 最初的裤子叫绔(k),也称裤,没有裤裆,只有两个分开的裤筒,分别套在左右两腿上,侧面有绳子系在腰间。到了汉代,人们发明了穷绔,就和现在的裤子差不多了,是有裆的。我们或许会好奇,夏天炎热,古人可以穿短裤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古代,短裤被称作犊鼻裈(kūn),裈也是裤子的一种,由于穿着时方便劳作,所以贫苦的劳动人民经常穿它。贵族如果穿这种衣服,是要被人嘲笑的。《史记》记载了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传说司马相如以一首《凤求凰》深深打动了卓文君的芳心,于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是四川当地有名的富家翁,司马相如当...
古代儿童为什么要戴虎头帽、穿碎布缝成的衣服? 古代汉族父母给孩子做的虎头帽、狗头帽和虎头鞋,可以算作古代有代表性的儿童服饰。老虎是百兽之王,父母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老虎一样身体强健,不生病。所以老虎的形象在古代儿童服饰中较为常见。一般来说,古代儿童的虎头帽有大而圆的眼睛,额头上还会绣一个王字,色彩以红、黄、黑三色为主,另用线拉出几条胡须,看上去虎虎生威。此外,人们还将童鞋做成虎头样。古代小孩子戴狗头帽,现在人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其实原因很简单,古代的医学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小孩子经常因生病而夭折,因此父母希望孩子像小狗一样好养活。狗头帽很有特点,帽子被做成狗头形状,高高支起的耳...
古代曾流行“戴高帽”?他们的“高帽”有什么样的款式? 古人的服饰一般分为冠、衣、裳、履四个部分。冠就是帽子,履就是鞋子。帽子在中国有很悠久的历史,帽子最早叫头衣,即头部的衣服,到了秦汉的时候,还没有帽这个称呼。头衣可以分为冠、弁(bin)、冕等几类。贵族所戴的帽子叫冠,男子二十岁成年之后才能戴冠,叫作行冠礼,即成人礼,意味着男孩子要开始承担责任了。冕是大夫以上的贵族参加典礼时所用的礼帽。弁是皮革或布做的帽子,是次于冕的礼服服饰。 古代的不同时期,确曾出现过戴高帽的装扮。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诗人屈原就喜欢戴高帽子。他在《涉江》里面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意...
“羽扇纶巾”的装束为什么受到诸葛亮、周瑜的青睐? 冠、乌纱帽等在古代主要是贵族戴的帽子,普通百姓则以佩戴头巾为主。 在魏晋以前,普通的士兵用青巾裹头。因此士兵常被称为苍头,苍是青色的意思。到了魏晋南北朝,苍头又用来称呼下人,也就是戴青色头巾的仆役。头巾也有其他颜色,比如西汉末年的红巾军起义,顾名思义,就是一群戴着红色头巾的人起来造反。这种头巾,贵族是不屑于戴的。但到了汉朝末年,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当时的贵族士人在很多场合不再按儒家的礼制戴冠,而是改为佩戴头巾。三国时代,这种装束就发展成了当时时尚的装束。那时候的人奉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原则,就是我们的身躯、四肢、头...
“不借”在古代是一种鞋子的别名,猜一猜这是哪种鞋? 不借实际上指的是草鞋。草鞋的材料来源多样,有的用韧性较强的野生植物茎秆,也有的使用稻草或者麦秸、玉米秸。因为这种鞋方便易做,价格便宜,普通百姓都可能拥有,所以不用向别人借穿,人们便戏称草鞋为不借。草鞋是中国老百姓自古以来的劳动用鞋,当然,也有皇帝穿草鞋的记载,汉文帝刘恒就曾经穿着不借上朝,来表示自己的节俭爱民,被传为佳话。 草鞋在古代也叫躧(xǐ),因为脱掉草鞋很方便,所以古人常常用脱躧来表示做事情很容易。 我们熟知的三国故事里面,蜀国的建立者刘备,相传在少年时,因为家境败落,就是以编草鞋和卖草鞋为生的。可见做草鞋也是一门手艺活。 冬季...
大诗人发明登山鞋?据说这种鞋还传到了国外。 晋代的大诗人谢灵运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祖辈和父辈都曾做过大官,因此家产丰足。谢灵运喜欢游山玩水,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个野外登山爱好者。他总是到那些偏僻险峻的地方去游玩,也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句。据说谢灵运因为外出游历的需要,还发明了一种登山时穿的特制木屐。 木屐是一种木头做的鞋子,古代的木屐一般为两齿木屐,即在木制鞋底下安装两个木齿,鞋底钻小孔,方便穿缠绳带以固定脚面,绳带的材料有布帛、皮革或葛麻。古代也有平底木屐,无齿。考古学家在浙江宁波慈湖遗址发掘到了一双新石器时期的木屐,设计已趋于成熟。春秋时期,穿着木屐的记载更多了。到了西晋...
清代女子也爱穿高跟鞋,她们的“高跟”鞋和现代女孩的高跟鞋有什么不同? 观看清代宫廷电视剧的时候,宫廷女子脚上所穿的高跟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这种鞋就是满族特有的绣花高底鞋。满族妇女的鞋子独具特色,鞋底一般是木底,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凸出一块,凸出的部分用白布包裹,或者表面涂抹白粉装饰,因此这种木底也叫粉底,考究的粉底还会在四周镶嵌宝石等饰物。木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上宽下窄,像马蹄的形状;一种是上细下宽,如同花盆状,所以这两种绣花鞋也叫马蹄底鞋或者花盆底鞋。 这种鞋最高的有两寸,也就是大约6厘米高,真可以说是当时的高跟鞋了。关于这种鞋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满族的祖先最早生活在...
在古代,为什么出席一些重要场合需要脱袜子? 古人也穿袜子,但袜子的材料、样式和今天的都不一样。古代的袜子有皮质的,也有布做的,皮质的袜子叫作角袜,丝织品做的叫作罗袜。在秦汉的时候,袜子还不叫现在这个名字,而是叫作足衣,意思是给脚穿的衣服。到了魏晋的时候,罗袜已经很流行了。曹操的儿子曹植所写的《洛神赋》中就有一句提到了罗袜: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思是洛水女神微步走在水面上,踏起极细的水花,好像罗袜沾染了尘土一样。这句诗使得洛水女神高雅脱俗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古代,有些重要场合是需要脱袜子的。反映春秋时期历史的《左传》就记载,有一次卫国的国君和大臣们喝酒,有一个叫褚师声子的人穿着...
我们现在连接衣服用纽扣或拉链,古人用什么呢? 元朝以前古人多是借助皮质或是布质的腰带系在衣服外面来束身。布帛制成的带子,可以打个结来固定;但是皮质的带子又硬又厚,无法弯曲打扣,只能将带头制成钩状,称为带钩,也简称为钩,用来勾连衣服。钩一般用金属或者玉石制成,做成各种动物的图案,比如龙形、龟形。在秦汉的时候,就出现衣带钩了。 衣带钩虽小,却有大作用。春秋时期,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在齐国内乱后争夺王位,公子纠的心腹管仲为了杀死小白,向他射了一箭,但却射到了小白的衣带钩上,这让小白幸免于难,最终登上了王位。他就是以后称霸诸侯的齐桓公。 到了明朝时,类似现代纽扣的金属领扣使...
我们现在用电熨斗熨衣服,古人的衣服皱了怎么办? 电熨斗是我们常用的生活用品。它的功能是把皱了的衣服熨平,方便实用。其实古代也有熨斗,据说其最早历史可追溯至商代,原来是作为刑具而发明的,大约到了汉代,人们发现它可以熨平褶皱的衣物,于是使用范围越来越广。 汉魏时候的熨斗,主要是用青铜铸成的,有的熨斗上还刻有熨斗直衣的铭文,可见那时候的劳动人民就已懂得了熨斗的用途。熨斗外形如斗,因此在汉代被称为威斗,唐朝称金斗,宋代叫火斗,明朝称为焦斗。古代富贵人家的熨斗制作精美,用料贵重,往往雕刻繁复,手柄也很考究。汉朝到唐朝这段时间,人们将斗内放入热水,比较接近今天的熨斗。到了明清时期,人们为了提...
农村人家门楣上经常贴“五谷丰登”的横批,五谷是哪五谷? 五谷是古代五种粮食的统称,一般来说,五谷指的是稻、黍(shǔ)、稷(j)、麦、菽(shū)。稻不用说,指大米,是我们现在的主食之一。大米有质地细嫩、甘香可口的特点,但在古代,因为种植产量不高,春秋时期的孔子,还把吃米饭和穿锦缎看成同等级的高级消费。黍指黄米,我们现在食用得很少。黍黏性很大,可以用来包粽子或者煮粥喝,也可以用来酿酒。稷又称为粟,是一种耐旱植物。稷的品种繁多,有粟有五彩的说法。古代早期的酒也有用稷酿造的。古人记载说稷米粒大而肥美,曾被称为五谷之首,古时在祭祀活动中常作为五谷祭品的代表,可见它的重要性。但由于稷产量不高,现在已经...
我们常说“五味俱全”,古人做饭是怎样调味的? 调味的最初目的,其实是去除饮食材料中的异味,比如苦味、腥味等。到了后来,人们更加追求的是食物的美味,这一需求促进了调味品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酱在中国古代烹饪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酱在菜肴中的作用和将军在军队中的地位差不多。可见酱的重要性。 酸味主要是由醋来提供的。醋也叫苦酒,传说造酒的老祖师杜康发明了酒以后,他的儿子黑塔也跟着父亲,学会了酿酒的工艺。有一次,黑塔酿酒后觉得酒糟扔掉太可惜,于是就存放起来,在缸里浸泡。过了一段时间,黑塔打开缸,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尝一尝还有酸甜的味道,于是醋就这么产生了。醋开始时叫作醯(xī)或者酢(c),...
“久在山西住,哪能不吃醋”,为什么山西人对醋情有独钟? 在过去,山西的农村有着家家有醋缸,人人当醋匠的景观。在每个乡野人家的庭院里,常常放一口麻纸闷着的大缸。夏日去山西农家,还能看到人们在烈日之下用老醯儿(相当于做醋的催化剂)来晒醋,因为做醋要跟着太阳,所以得不停地搬缸,这就是夏伏晒。而到了冬日则需要冬捞冰,也就是将醋放在寒冷的地方,使醋结冰。这样经过酷暑严寒的醋,才能醇香凛冽。 醋是越陈越好,正如酒一样,一年,五年,十年,三十年,不过,至少得五年以上才算是好醋。全国四大名醋山西老陈醋、四川保宁醋、镇江香醋和福建永春老醋,位于首位的正是山西老陈醋。山西老陈醋在历史上还形成了多种品牌,如美...
古代小朋友有糖果吃吗? 在汉代,岭南地区的人们会制造石蜜,汉代杨孚《异物志》记载,人们榨出甘蔗汁,把它叫作糖,又用火煮,加以曝晒,甘蔗汁就慢慢凝结成冰一样的固体,把它切成块,吃进嘴里,入口即化,当时人将它称作石蜜。 这种石蜜可以看成今天糖果的原型,但流传范围不广,而且口味单一。到了魏晋时,出现了饴糖,也叫琥珀饧(xng),饧就是糖。琥珀饧是用浓稠的糖汁做成的小块固体糖块,东汉马皇后说的含饴(y)弄孙,就是含着饴糖,逗弄孙子,这确实是一件很甜蜜的事情。 到了唐代,洛阳市场上开始出现制作高级糖果的作坊,作坊出售一种用砂糖、香苏(一种香料)和牛乳煎炼的乳糖。因为制糖人...
“喝茶”在古代也叫“吃茶”,古人真的把茶叶吃掉了吗? 我们现在都说喝茶,古人将喝茶称为吃茶。吃就是喝的意思,现在的一些方言中仍有这样的用法,例如吃酒,就是喝酒的意思。 古人除了喝茶,还会用茶叶或者茶汁做菜。做菜的习惯至今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还有所保留,比如龙井虾仁、龙井鸡丝、龙井鲍鱼、碧螺鱼片、碧螺炒蛋、樟茶鸭、毛峰熏鲥鱼等,另外,还有我们熟知的五香茶叶蛋。 茶叶完全成为饮料,是到了三国后期。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孙皓宴请群臣时,规定饮酒要喝七升左右。有一个受皇帝宠幸的大臣,因为酒量浅,于是皇帝悄悄地赐给他茶水当酒喝,这才避免了醉酒的尴尬。到两晋时期,饮茶更加流行。客人来家里做客,主人一定有献茶...
古人常喝的“熟水”是什么水?为什么具有保健功能? 古代的饮料除了解渴以外,还有保健、调养身体的作用,当时人将这种饮料称为熟水。 用紫苏叶子熬制而成的熟水,不仅芬芳怡人,还有消痰、润肺、发汗的作用。 苏东坡喜欢的是麦冬熟水,在他写给友人钱世明的书信中记录了这种熟水的配方,是用人参、麦冬和茯苓煮成,有清凉降火去燥的功效。 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青睐的是豆蔻熟水。白豆蔻是一种外形像芭蕉的草本植物的果实。李清照从小体弱,一场病后,她开始用豆蔻连梢煎熟水,有解渴抗暑的作用。豆蔻熟水的制作方法,据《事林广记》记载,就是将白豆蔻壳洗干净,投进煮沸的汤瓶里面,密封几个时辰,就可以饮用了。 到了明代,熟水有...
古人能“千杯不醉”,是因为古人的酒量比现代人的大吗? 所谓的千杯不醉,是虚指,指喝很多杯也不醉。这是因为在宋代以前,古人喝的大多是甜酒。甜酒酒精含量不高,味道偏甜,是宋代以前人们的主要饮用酒。这就是为什么现代人喝几杯酒就容易醉,而古人千杯不醉的原因了。因此,古人的酒量未必有现在的人大。 比如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鬯(chng)字,鬯就是一种香草甜酒,是用黍米加郁金香酿造成的;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醴,是带有饮料性质的甜酒。唐代人饮用的主要还是甜酒。白居易就曾写诗说韩愈近来韩阁老,疏我我心知。户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诗。户大是酒量大的意思,这首诗大意是最近韩阁老您疏远我,我心里知道。这是因为您...
“抄手”和“云吞”是同一种食物吗? 不同地方的人对馄饨的叫法各不相同,馄饨有不少有趣的称呼。 在广东,馄饨被称为云吞,取的是馄饨的谐音。是广东有著名的小吃云吞面,就是将云吞和龙须面一起煮制,再加入食盐、生抽、胡椒粉和香油调味做成的。在香港,有的店家还会把云吞用油炸过,称为炸云吞,也受到广大顾客的青睐。 四川人称馄饨为抄手,最著名的抄手是成都的龙抄手。1941年,龙抄手的创制人张光武在成都悦来场开办饭馆,龙抄手成为该店的招牌菜。取名龙字,是因为张光武在筹建该店时,曾在浓花茶园商议,因此借用了其中浓字的谐音,因为四川人n、l不分,浓字发得像龙字,所以后来被传成了龙抄手。龙抄手的馄...
先秦时期人们就喝“羹”,“羹”是一种什么食物? 在先秦时期,羹(gēng)就出现了,它主要是用肉或者菜煮成的浓汤。汉代的《说文解字》说五种味道调和的是羹,因此做羹的时候,要加上梅、盐、酱、醋等各种调料来炖煮。从周朝到汉朝,羹都是主食,吃饭时,羹总是摆在最靠近食者的地方。 羹的种类很多,如肉羹就可以分为牛羹、羊羹、兔羹、雉羹、鱼羹等。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从西域带回了胡羹。这种羹是以羊骨、羊肉为主料加水煮成,再用葱头、香菜、石榴汁调味,胡羹已经很像今天的羊肉汤了。 在先秦时,只有贵族才能经常吃肉,因此,对于一般穷苦百姓或落难者而言,做羹只能放素菜。藜(l)羹就是一种用藜菜做的素羹饭,《吕氏...
豆腐是古人在炼丹的时候发明的?这是怎么回事? 俗话说得好,若要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也有人说白菜豆腐保平安。豆腐本身是高蛋白食品,而且不含胆固醇,有降血压、血脂的功效,非常益于人体健康。 传说豆腐和炼丹有关系。汉代的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相传,刘安喜欢道术,总是梦想长生不老,所以不惜重金招来会炼丹的术士,在八公山炼丹,但总是不成功。一次他的手下献了个方子,建议用八公山的珍珠大泉马跑三种泉水为引子,磨制豆汁,然后放入盐卤(lǔ)炼丹。刘安于是依照此法而行,可还是未能炼成,但豆汁和卤却起了化学变化,变成了白白嫩嫩的东西,尝起来也十分美味,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豆腐。刘安也无意间...
满汉全席真的有一百零八道菜,还要连续吃三天吗? 其实所谓宫廷满汉全席是不存在的。这个名字的出现,只是酒楼饭店为了招徕客人而杜撰出来的。清朝只分满席和汉席,是两种不同民族风格的菜系。满族有自己民族的饮食特色,据记录满族历史的《满文老档》记载,当时的贝勒们设宴时,都是席地而坐,吃的一般都是火锅炖肉,肉类一般来自马、牛、羊等大型牲畜和打猎得来的野兽。皇帝的国宴也是这样,大家围在一起,用刀子割肉吃,很有氛围。另外,当时的满族贵族也喜欢海参等水产品和各类干鲜果。清兵入关后,也把这种饮食习惯带到了中原。他们一方面很喜欢中原地区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一方面又保留了祖制。康熙皇帝不忍心每次宴会都...
为什么中国人吃饭喜欢有“四菜一汤”? 据说四菜一汤的标准起源于朱元璋。相传,朱元璋刚登基没多久,由于多年战乱和天灾,百姓生活艰难,但达官贵人们的生活仍然奢侈,整日花天酒地。朱元璋本是农民出身,对于这种浪费行为十分不满,于是他和马皇后商量了一个办法。 在马皇后生日那天,朱元璋大宴群臣,满朝文武都准备了十分贵重的礼物来祝寿。大家本来还期待着吃皇宫的美味佳肴,可是菜端上桌,第一道菜居然是烧萝卜,大家面面相觑。朱元璋夹起一块萝卜,说:萝卜是好东西,萝卜上了街,药店无买卖。愿众卿上街后,百姓喜笑颜开。大家看皇帝都已动筷子 ,也陆续拿起筷子,吃起了平常根本不屑一顾的萝卜。第二道菜上...
川系名菜“鱼香肉丝”中为什么没有鱼? 川菜种类齐全,味道多变。鱼香肉丝则是川菜多味的代表,它的选料讲究,猪肉丝要求肥三瘦七,搭配冬笋丝、胡萝卜、黑木耳和泡辣椒末,加上各种调味料炒制而成。这道菜肉丝软嫩,可以吃出咸甜酸辣四种味道,肉丝和白色的笋丝、黑色的木耳相搭配,色泽亮丽,深得大家的喜爱。可是,这道菜说是鱼香,却没有鱼肉,这是为什么呢? 相传很久以前,在四川有户人家,丈夫常出远门做生意。他们家里人都很喜欢吃鱼,而且讲究调味,在烧鱼的时候一般会放些提鲜增味的配料:葱、姜、蒜、酒、醋、酱油等。有一天晚上,家中的女主人在炒菜时,为了节省,便把上次烧鱼时用剩的配料都放了进去。她...
一道海鲜和家禽炖在一起的菜为什么起名叫“佛跳墙”? 传说这道菜创始于清朝。同治末年,福州钱庄一位官员很想结交权贵,于是设家宴宴请福建当地的主政官周莲。这位钱庄官员的夫人是绍兴人,为表示隆重,她亲自操刀,烹饪了一道大菜,名叫福寿全,将当地特产的海产与家禽,一并放入绍兴酒坛内煨制而成。周莲品尝后很是满意,回去之后仍然念念不忘这道菜的美味,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命令自家的厨师郑春发依样仿制,于是郑春发登门求教这位夫人。他学到这门技术后,利用福建多海产的特色,加大海产的比例,少用家禽,使得这道菜带有了海鲜风味。后来郑春发开办了聚春园菜馆,继续改良这道菜,使之广获赞誉。福寿全也就成为这家菜馆的主...
云南小吃“过桥米线”和桥有关系吗? 过桥米线源于云南蒙自市,历经一百多年,成为云南地区最具特色的风味小吃之一。这道菜也是在无意中发明的。传说蒙自市有个南湖,湖中有个小岛,一座小桥与岛相接,岛上风景优美,文人常在此读书。有位杨秀才也经常来这里读书,而且一读就是一天,他的妻子便天天通过小桥来送午饭。秀才读书十分刻苦,有时会忘记吃妻子送过来的饭食,有时饭凉了才想起来吃。结果身体每况愈下,学业自然也受到影响。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便把家中的母鸡杀了,用砂锅炖熟,想给丈夫补补身体。待她去送第二顿饭时,发现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动,便打算将饭菜拿回去重新热一下。当她捧起砂锅时,却发...
你知道用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来命名的菜肴是哪四道吗?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她们是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因为四大美女还产生了四种菜肴,这四种菜分别是昭君鸭、西施舌、贵妃鸡和貂蝉豆腐。 昭君鸭的来历传说和昭君有关。出生在楚地的王昭君,为了边境的和平远嫁匈奴和亲,但出塞后不习惯少数民族饮食,于是厨师就特别为她熬制了老鸭汤,并加入粉条和油面筋,昭君吃后感觉很合胃口。为了纪念昭君,人们便将这道菜命名为昭君鸭。 西施舌听起来有点儿吓人,在浙江杭州地区,这其实是一道美味点心。在西施的故里杭州,糕点师将糯米粉用水和好,将枣泥、核桃、青梅、桂花等搅拌做馅料,包好后放在舌形模具中压制成型,汤煮或油煎...
上古时代就有火锅?大家都涮什么吃? 我国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饮食器具。火锅的前身鼎,是上古时代贵族做饭的常用器具。当时的鼎呈圆形,三足支撑,做饭的时候,就在三足下架柴烹煮肉食。为了保持鼎受热的稳定,当时的人们又在鼎腹下加了一个圆盘,里面放上点燃的木炭,这就是火锅的雏形。 陕西宝鸡市郊一座周朝墓中出土过类似火锅的鼎,里面铸了几个字,讲述了这个鼎的来由,大意就是鱼伯(鼎主人的名字)不敢吃冷食,妻子邢姬就命人做了一个带火的鼎。这算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火锅实物。 唐宋时期,围坐火锅吃涮食较为盛行。宋代林洪有本食谱,里面就介绍了和友人一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