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就是二十四个朝代的历史吗?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的二十四部史书,它们所记录的是中国的通史。 二十四史分为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唐代房玄龄等的《晋书》、南朝梁沈约的《宋书》、南朝梁萧子显的《南齐书》、唐代姚思廉的《梁书》和《陈书》、北齐魏收的《魏书》、唐代李百药的《北齐书》、唐代令狐德棻(fēn)等的《周书》、唐代魏徵等的《隋书》、唐代李延寿的《南史》和《北史》、后晋刘昫等的《旧唐书》、宋代欧阳修和宋祁的《新唐书》、宋代薛居正等的《旧五代史》、宋代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元代脱脱等的《宋史》《辽史》《金...
古代的大理寺是寺院吗? 如果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说某人去了大理寺,可千万不要以为他是去什么佛寺出家了,其实人家是去国家司法机关上任了。 秦汉时期,负责刑狱、审核各地重案的国家机关被称为廷尉,汉景帝时曾改廷尉为大理,理在古代有掌刑的意思。北齐时期,国家的最高司法机关被定名为大理寺。隋朝及之后,大理寺之名得到了长时间的沿用,清代时则改称大理院。 把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称为寺,那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才有的说法,在此之前,以寺称官署却是常例。寺字在古代与侍是通用,原指皇帝以下最高一级的中央办事机构,寓意着宫廷的侍卫人员敬顺皇帝的旨意。以寺命名的官署,在秦朝时就有,汉代时建...
古代有外国人在我国做官吗?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王朝,发达的经济与文化,开放的社会风气,曾吸引了众多老外来唐王朝做官。据记载,当时有三千多外国人曾在唐朝做官。比如晁衡是日本的遣唐使,本名阿倍仲麻吕,19岁时留学中国,从国子监太学毕业后考上了进士,从此开始在唐朝做官。晁衡在中国54年,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高官厚禄,备受重用。 元朝时有一个名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旅行家来到了中国,后来还写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他曾经在元朝做过官。聪明的马可波罗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在中国的17年间,他曾奉命巡视各地,在扬州当过总管,还出使过南洋。 明朝时,有一个名叫约翰亚当的传教...
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出现在中国?古人怎样了解新闻? 今天,我们可以从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得和交换信息,那么在没有什么先进通信技术的古代,人们怎样及时了解京城发生的大事小情?这就要靠邸(dǐ)报。 有人认为我国古代的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的西汉初年。西汉时实行郡县制,全国被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县。每个郡在京城都有驻京办事处,这个地方就叫作邸。邸里住着驻京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充当皇帝与各郡长官之间的专门联络员,定期把京城中的重要信息通过信使传送给各郡长官。汉代的邸报,从名称到运作方式,成为后代沿袭、学习的对象。 此外,唐代的进奏院状是我国目前有确切证据可考...
古代也有“驻京办”吗? 我国地域广阔,很多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区等都在北京设立了驻北京办事处。事实上,早在汉代就有这样的机构了。 汉代有级别不同的驻京办。级别最高的是国邸,专门接待前来朝见皇帝的诸侯王及其随从,此外又有郡县制背景下的郡邸。地方派出的驻京代表,负责定期把皇帝的圣旨、臣子的奏议以及宫廷大事等通过信使传送给各郡长官。 唐朝时的驻京办称为进奏院。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立藩镇,设置节度使,节度使在京城设立的办事机构称为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进奏院只对地方节度使负责,负责协调节度使与中央政府间的关系,办理藩镇和朝廷联系交涉的各项事宜,以及为地方采编、通...
古代人结婚前为什么要去看一下对方住宅的大门? 古人结婚讲究门当户对。门当和户对原是家门上或门前的建筑装饰品。门当又称门墩,形状有圆形与方形之分。如果一家门口摆放着圆形的门当,就说明这主人为武官,因为圆形门当象征着战鼓;如果一家门口摆放着方形的门当,就说明这家主人为文官,因为方形门当代表着砚台。除此之外,门当上雕刻的花纹也能体现出这家人从事的行当。官宦府第的门当有形状的不同,但是上面都没有花卉等图案,如果哪一家的门当上刻着花卉图案,就说明这家人是经商的世家。 户对广泛用于我国传统民居,尤其是四合院的大门顶部,是装饰门框的部件,通常成对出现,一般是六角形的方木或圆木。户对的数量是大...
抱拳的时候是要左手抱右手呢,还是右手抱左手? 抱拳礼又称作揖礼拱手礼,起源于周代以前,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过去人们彼此见面打招呼时或表示感谢时常用的一种行礼方式。行礼时,人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巴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至30厘米。左手与右拳呈抱握姿势以后,两臂屈肘抬至胸前,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目视对方,面含微笑,并说出自己的问候语。 抱拳礼是男女有别、吉凶有别的:吉事为阳,凶事为阴;男子为阳,以左为尊;女子为阴,以右为尊。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抱右手,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这称...
很多人结婚或者开业都要选个好日子,什么是“好日子”?为什么好日子也称“黄道吉日”? 中国人特别看重择日,结婚、开业、上梁、搬家等,都要挑个黄道吉日才能安心、愉快地去办事。吉日就是吉祥的好日子,那黄道又是什么呢? 黄道实际上是一个天文学术语,它指的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地球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周,从地球上看是太阳在天空中移动365或366圈,太阳这样移动的路线,就叫黄道。 我们现在想要查找一个黄道吉日,往往需要翻阅老皇历。所谓的皇历,是一部将年、月、日按照一定的历法排列,包括天文气象、时令季节,并标明生活宜忌的书。之所以称为皇历,是因为在封建时代,它必须由官方审定,并且只能由官方印发。皇历记载了当年的历法,...
狮子和老虎都号称百兽之王,为什么中国人通常在大门口放置石狮子,而不放石老虎? 放眼中国,从古代的衙门、宫殿、佛寺,到今天的银行、法院,门前经常会有一对石狮子,如此看来,我们中国人似乎对狮子比较偏爱。 事实上,中国本土产老虎,并不产狮子,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狮子就是沿着这条东西交通要道进入中国的。东汉时期,今天伊朗地区的王国,曾派商队沿着丝绸之路把狮子作为礼物送给汉朝。这种体形矫健、颈有鬣(li)毛、威风凛凛的珍奇异兽,迅速吸引了朝廷和百姓的目光。由于其新奇性和神秘性,狮子迅速赢得了中国人的喜爱,受到了热情的礼遇。 中国人对狮子的偏爱,还有很重要的宗教层面的因素。东汉时,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还...
人们爱用“半斤八两”表达“差不多”,可半斤是五两,怎么会和八两差不多? 大家在生活中一定都听说过半斤八两这个成语,一般用它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一般用作贬义词,表示两个事物都算不上很好。有人可能觉得古代人不会算数:半斤是5两,和8两差别可不算小。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8两等于半斤呢? 判断一个东西的重量,需要有个标准,古代皇帝夺取天下之后,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制定度量衡,长度、体积、重量都要执行统一的标准。有了统一的标准,才容易进行统治,所以秦始皇才会那么重视度量衡的统一。因为黍米颗粒的大小和质量非常均匀稳定,古人便规定100个黍米的重量作为一铢,24铢为一两,16两为一斤。 古代宫廷中有一种叫黄管乐器(一般也是礼器)...
农历的十二月为什么又称为腊月? 农历的十二月是一年之中的最后一个月份,俗称为岁尾,有腊冬、残冬、腊月、冰月、余月、冬素等30多种称呼,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当属腊月。十二月为什么被称为腊月呢? 腊这个词有好几种含义。一种含义是猎,中国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人们平时主要忙于农事,春种、夏耘、秋收,到冬天了,粮食已经收藏好了,没什么农活,就开始组织狩猎活动。狩猎是为了获得野味,也是为了进行军事训练。 第二种含义是蜡祭。到了年头岁尾,人们便要组织祭祀,祭祀的对象有祖先,也有百神。周朝时腊专祭祖先,蜡专祭百神。秦汉时统称为腊。祭祀的时候最主要的祭品是猪牛羊等,这也和打猎有点关系。 第...
古代的“茶博士”是关于茶叶的学位吗? 如今我们国家的学位分为三级,分别是学士、硕士和博士。博士是最高级的学位(所谓博士后是取得博士学位之后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一种经历,不是学位)。其实,博士本来是一种官名,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主要负责与文献、学术有关的一些工作,这时候的博士主要是取其博,知识面宽。到了汉代,朝廷特别为某些重要的经典文献设置了博士官职,使某专门负责某一经典的整理、研究和教学工作,称为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博士,这时候的博士已经是某一方面的专才了。 唐代以后,博士作为官职,主要负责国立大学(国子监)的教学工作,其类别也不限于五经,还包括数...
为什么称他人的父亲、儿子是“令尊”“令郎”,称自己的父亲、儿子就是“家父”“犬子”? 汉语称谓系统里的称呼方式,表达了一种谦己敬人、注重礼仪的文化传统。比如《三国演义》里称曹操为曹孟德,称赵云为赵子龙或者文学史上称白居易为香山居士,称曾国藩曾文正公,都是用字或号来称呼的,不能直呼其名。我们现在还保留着的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以及贤弟贤妹等称谓,便是在亲属称谓前面加了令尊贤这些美好的字眼,都是称呼对方亲属时很有恭敬之意的说法。 相应地,古人提到自己时用的谦称也有好多种,会因身份而有所不同。一般人称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
《百家姓》一共有一百种姓吗?中国的姓氏究竟有多少种呢? 《百家姓》是北宋时期杭州的一个书生将常见的姓氏用四字韵文汇编整理而成的,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诵。那么《百家姓》只记录了100家的姓氏吗?中国历来是个人口大国,难道只有一百多个姓氏吗? 《百家姓》原书出来以后,不断有改编本,到底收录了多少姓氏,至今仍有不同的说法。一说认为最初收录了411个姓氏,后来的改编本增加到了504个,其中单姓占444个,复姓占60个。另一说认为收单姓408个,复姓30个。因其书成于北宋初年,故而把当时最显赫的赵钱孙李几大姓放在最开头,赵是当时宋王朝的国姓。可见百家姓中的百是一个约数,意思是很多。 另外可以肯定的是,在当时姓氏肯定不止这四...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形容人知识渊博、才学高深,学问为什么用“五车”和“八斗”来衡量?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知识渊博、才学高深的人,人们常常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来称赞他们。这里的五车八斗并非泛泛之谈,都有具体含义,分别出自两个历史典故。 战国时有个思想家叫惠施,学识渊博,我们熟知的庄子也是他很要好的朋友,他俩经常在一起就某个哲学问题展开辩论。有一次庄子和别人谈起惠施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这段话的意思是:惠施的学术广博多面,他所写的书可装五车之多,但其理论驳杂,言辞不当。庄子说的其书,一说指惠施的藏书,一说指他的著作,五车形容数量之多。所以学富五车指的便是那些学识渊博的人。 魏晋南北朝时有个非...
借某种名义做某件事情,为什么叫“打幌子”? 幌子在古时候又叫招幌望子,是店铺或作坊的行业标识,向消费者宣传自己生产或经营的商品品种、特点等商业内容,实质相当于今日的店铺招牌。一般是用绸、缎、布类做成的各色旗帜,款式有竖、横、方、三角等形状。 悬帜广告、招幌广告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隋唐时期,我国的集市与商业相当繁荣,当时街市上出现了大量肆、店、铺、行,各种买卖活动都非常兴旺,商家为了让自己在激烈竞争中占有优势,纷纷设置幌子来吸引顾客。在唐诗中也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描写,如刘禹锡的诗中便有城外春风吹酒旗的句子,杜牧则写得更美了:千里莺...
成语“更胜一筹”中的“筹”是什么东西? 更胜一筹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技艺或技能超过别人。筹,本义是古代投壶用的签子,形状如箭。投壶胜负须计数,因而筹逐渐引申为计数的筹码。《礼记少仪》有一段有关投壶游戏的文字,唐代孔颖达专门解释说:投壶时竖立的筹是竹或木做的马每胜一次就立起一匹马,立到三匹马就为全胜。这便是筹码一词的由来。 筹又是古代用以计算的工具,是一种小竹片,通常和策连在一起说。如《老子》:善数不用筹策。意思是说善于计算的人不需要筹策的帮助。筹策由此又引申为算计计谋;由计算计谋又引申为筹划决策。汉高祖刘邦当皇帝后,在洛阳南宫大设酒宴,招待文武百官。他问百官自己为什么战胜了项...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为什么是“三秋”而不是“三春”? 男女情人之间的相思、良师益友之间的思念,我们常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来形容,表示一天不见,就好像过了多年的意思。以三秋来表示时间之长源于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篇《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里三秋为三季之义;葛萧艾都是不同的植物。这首诗表现了一个男子想象爱人采摘着芳草,抒发思念情人的迫切心情,短短几句,反复吟咏,三月三秋三岁层层推进,情感累加积淀,情意浓郁,可谓情诗佳作。此诗的情感魅力经年不衰,几千年来感动着一代一代相思中的情人,一日不见,如隔三...
大汉、汉子、好汉、男子汉,都和汉代有关吗? 汉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时国家统一,文化昌明,武功强盛,国威远播。汉代创造的辉煌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的民族、语言、文字分别称为汉族、汉语、汉字,它们的得名都与汉代有密切关系。 大汉、汉子、好汉、男子汉这些称呼最早源自北方民族对汉族士兵的称呼。汉王朝在经历初期的休养生息后,国力迅速恢复,汉武帝展开了对匈奴的大规模作战。与汉朝人作战的匈奴人,对汉朝士兵的骁勇善战、威武雄壮深感佩服,于是就将汉朝的士兵称为大汉、汉子、好汉、男子汉,这些称呼最早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中流行,后来传入中原地区并迅速流传开来,但是最初它们...
“规”和“矩”最初是两种工具,为什么后来用来比喻标准或法度? 规与矩是绘制或者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多用来比喻标准、法度。《墨子》中有这样一句话: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说得非常明白,矩是画方的工具,大概相当于现代木匠用的拐尺;规是画圆的工具,大概相当于今日学生画圆用的圆规。 古书中常把规矩比作礼法、法度: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礼记》)意思是说:礼仪对治理国家来说就像衡器对于轻重事物的衡量,就像绳墨对于弯曲或笔直的规范,规矩对于方圆事物的把握一样重要。可见,古人常把规矩看得和治国大纲一样重要。 古人还把遵守规矩当作最高境界。孔子说自己七十而从心所...
沈阳、洛阳、淮阴、江阴……我国地名中为什么有这么多“阴”和“阳”? 我国地名多用阴阳二字,分析起来,大致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二字与山水有着密切关系。古人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叫作阳。相对的,阴就是指水的南面和山的北面。人类居住讲究依山傍水,而以阴阳命名的城市也大都依山傍水。比如衡阳在湖南衡山之南,洛阳在河南洛河之北,其他一切以阴阳命名的城市,也一定或在山北水南,或在山南水北。 据考察,我国以阴阳命名的城市中又以阳居多,而这些以阳字命名的城市又常常位于江河北面。古人讲究逐水而居,位于江河北面就常常会背靠大山,面对长河,这自然是最理想的依山傍水的城市选址。 其次,中国古代哲学以阴...
做事情有条理、有层次常被夸为“有板有眼”,这和板子、眼睛有什么关系吗? 做事情有条理、有层次被形容为有板有眼,其实与板子和眼睛没有任何关系。 有板有眼这个成语源自戏曲表演中的一句行话,戏曲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字数有多有少,曲调有快有慢,一律用板和眼来控制,这板眼就是通常说的节拍。乐曲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如一板三眼(四拍子),一板一眼(二拍子)。如果演唱者节奏感差,强弱不分明,就叫走板。走板由此就有了一个比喻义说话离开了主题或不恰当。有板有眼原指唱腔合乎板眼节拍,也就是合乎规矩。做事合乎规矩,自然就有条理、有节奏、像模像样了。这就是把一件事做得稳妥精彩,会被夸为有板有眼的原因。 戏剧行...
古代用“布衣”代指平民,那么“白衣”和“乌衣”又分别代指谁? 在封建社会,人们的穿衣打扮是不能像现在这般随意的,服饰除了有御寒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外,更是一种社会符号,它代表了一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是社会礼仪的一部分,被打上了阶级烙印。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擅长使用修辞的民族,借用事物的突出特征代指事物整体就是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示服饰的布衣乌衣和白衣在历史上也曾被借用来代指某一社会阶层的人。 布衣本是用葛织品、麻织品或是棉织品做成的粗布衣服,因这类材料相对丝帛更容易获得,价格低廉,穿着者一般为平民百姓。因此便借用布衣来指称平民百姓,后来也泛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白衣本指白色之衣,因无官无位的...
《水浒传》中有“第一把交椅”的说法,交椅是一种什么样的椅子?“第一把交椅”为什么成了首领的代称? 宋元时代,第一把交椅的说法非常流行。《水浒传》中这一称谓就比比皆是。 交椅也叫胡床,原为古代马上民族的用具,其结构是前后两腿交叉,交结点做轴,上横梁穿绳,可以折合,上面安一椅圈。因其两腿交叉的特点,遂称交椅。明清两代通常把带靠背椅圈的坐具称交椅,不带椅圈的称交杌(w),也称马扎。交椅可以折叠,携带和存放十分方便。古代皇室贵族或者官绅大户出外打猎、巡游经常携带交椅,以便主人随时随地坐下来休息,交椅逐渐成为身份的象征,就如同黄袍象征帝王身份一般。慢慢地,第一把交椅就成为了首领、地位最高的人的代称。 圈椅是由交椅发展而来的。椅圈使就坐者的肘...
我们把一方向另一方示威称为“给个下马威”,“下马威”指“下马抖威风”吗? 下马威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其中记载说,西汉晚期,定襄这个地方一直动荡不安,难以治理,班伯主动请缨到混乱的定襄去做太守。定襄以前作奸犯科的人都担心班伯到任就会下车作威,大抖威风。于是当地的豪绅大姓把以前犯事的人全都藏匿起来,让班伯找不到线索,难以办案。班伯却很注意采取策略,到任后并不着急搜集豪门大姓的罪证,而是宴请他们,与他们交朋友,让他们放松警惕,慢慢从他们口中了解犯罪者的藏身之处,热后立即下令逮捕。班伯将这些罪魁祸首处理以后,定襄很快就安定下来。 下车作威中的下车是用从车上下来这样一个动作代指官员到任。又因下车下马意义...
九州、十八般武艺、三十六罗汉、七十二变化、八十一难、一百零八将……其中的数字为什么都是“九”的倍数?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九是一个神圣、吉祥的数字,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 九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形似虬龙,表示一种龙属动物,这是九这个字记录的最早的意义。后来人们新造表示比八大、比十小的数字时没有专门的字形,便请九字来帮忙记录。可见九天生就与龙有着不解的渊源,这也是后人崇龙便尚九的由来。 正因九具有龙的神圣,所以古人常用九来象征帝王和皇权。《周礼》中开始规定王城建筑和规划多以九为单位,一直到明清时期均是如此。 另外,古人认为奇数属阳,偶数属阴,九是十以内的最大的阳数。比如古人把天分为九层,九天之上就是天的最高处了,其他如九霄云外九天揽月九...
为什么西方古代建筑多为石质,而中国古代的建筑却多为木质? 传统的中国建筑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材为主体,导致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 首先,最直观的原因就是选材的难易。古代中原林木很多,便于就地取材,而中原地区适合建筑需要的石材较为难觅,且搬运不便。受文化观念的影响,除陵墓建筑外,中国古人并不刻意追求建筑的永恒。而西方,尤其是古希腊、古罗马的自然环境,多裸露的山石,缺少树木,因此西方传统建筑体现出以石为本的风格,追求一种高大、强大、神秘、威严、震慑的效果,体现弃绝尘世的宗教精神。 其次,从建筑的功用来看,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主流建筑都是为神灵建造的,力求永恒、宏...
中国人自古就喜欢佩戴玉制饰品,是因为玉很值钱吗? 中国人喜欢玉不仅因为它价值不菲,更因为以玉为载体的玉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你一定听说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便是爱国的民族气节;你也一定知道化干戈为玉帛,这便是团结和谐的意蕴;你还一定会说玉不琢,不成器吧,这便是教育陶冶的正确内涵。这些象征意义都是中华美德在玉文化中的沉淀。 《礼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子贡,说从前君子把德性和玉相配比,玉的温润而有光泽,就是仁;玉的致密而坚实,就是智;玉的棱角方正而不伤人,就是义;玉沉重欲坠,就是礼;玉被敲击时,声音清越悠长,终了戛然而...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后要取“字”,为什么有了“名”还要有“字”? 姓、名、字、号是汉民族文化中完整的姓名结构。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需要行加冠礼,以示成人,并由主宾取字,主宾往往由家族、社会中德高望重的人担当。取字是为了鞭策与鼓励后生,体现长辈对他的期待。有字以后,除了加冠者本人或长辈、国君可以直呼其名外,周围的人都要叫他的表字以示尊重。 古人常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字主要是用来表明志向德操,或说明长幼序列。名与字之间一般都存在意义上的关系,二者的意思或相同,或相近,或相反,互相能够起到解释或补充的作用。因此古人取字有一条基本的原则义相比附,主要是从名与字的文义相互联系着眼,选取相应的字。 有的名与字...
我们常说“男左女右”,为什么男在左、女在右? 男左女右的规则约定俗成,渗透到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沿袭至今的习俗,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 这种习俗是怎么产生的呢?传说,开天劈地的始祖盘古氏化仙之后,他的身体器官化为日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湖泊和万物生灵。日神是盘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盘古氏的右眼所化,日神就是伏羲,月神即是女娲。伏羲、女娲都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祖先,据说伏羲教导人们从事农、牧、渔业生产,女娲教导人们婚姻嫁娶的人伦礼法。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恐怕由此而始。 另外,男左女右的习俗还和古人的哲学观有一定联系。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