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定都南京,为什么他的儿子朱棣却要将都城迁到北京?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把南京定为都城。朱元璋死后传位于皇孙朱允炆,可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政变,夺取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自己当了皇帝,他就是永乐皇帝。 永乐皇帝登基后便大力提升燕京北平府(今北京)的地位,以北平为北京。不久,又下诏在北京修建皇宫。永乐十九年(1421)下诏正式迁都北京,改北京为京师。 永乐皇帝为什么一登基就要迁都呢?原因大致有四点: 首先,北京这个地方是朱棣的大本营,这里有他自己的势力和亲信,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朱棣被封为燕王,在北平设立王府,在北京经营了三十多年。 其次,朱棣的皇位是从侄子朱允炆手里抢来的...
明朝皇帝命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为了寻找什么宝物吗? 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朱棣命太监郑和率领由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多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船队远航,访问位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此后,直到宣德八年(1433)郑和去世,如此规模的远航又进行了六次之多,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的船队每到一国,首先向当地国王或酋长宣读诏书,举行隆重的册封典礼,赏赐宝物。除了建立藩属关系之外,郑和还奉命调解各国间的纷争。除了赏赐之外,郑和也从西洋带回了许多宝物。明朝赏赐给各国的物品要比自己收到的物品多得多。可见,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找什么宝物。 其实,朱棣派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想宣扬国...
明武宗为什么下令全国禁止养猪? 明朝的一些皇帝很有个性,明武宗正德皇帝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某些行为很奇怪,比如他不住在宫中,而偏偏要住在豹房。豹房里面养着各种动物,还有教坊乐工和许多女子,武宗在里面过着荒淫的生活。又如,他不以皇帝自居,却偏要自称威武大将军总兵官镇国公朱寿。 更可笑的是,他居然下令禁止民间养猪。据史料记载,武宗在南巡途中突然颁布圣旨,禁止民间养猪、杀猪、卖猪。他让农民把家里养的猪杀净吃光,小猪扔到水里去。他发布禁猪令的理由有二:其一,猪与自己的姓氏朱同音,要避讳;其二,武宗生于辛亥年,生肖属猪。而对于违犯者的处置是将其全家老小发往边疆充军。 这一禁令...
万历皇帝在位48年,却有20多年不上朝,他为什么如此消极怠工? 万历皇帝是明代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共48年,但这48年中,皇帝有20多年不上朝、不见大臣,他为什么要如此怠工呢? 这一切的起因是万历皇帝的王皇后没有生儿子,万历皇帝想立他最宠爱的郑贵妃所生的皇子朱常洵为太子。但是群臣坚持遵照传统,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洛是万历皇帝与一位王姓宫女所生,皇帝不喜欢王氏,因而也不喜欢朱常洛。 立皇太子之事一日不定,朝中大臣就不停地上书皇帝,要求册封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万历皇帝想尽办法拖延,甚至动用廷杖的酷刑,也没有吓退大臣们的攻势。于是,他找各种借口不上朝,后来他连借口也懒得找了,直接消失在了大臣的视线之外,...
为什么说明朝是士大夫最没有尊严的时代? 中国古代的儒家典籍中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话,意思就是士大夫或有品级的官员犯罪,要受到惩罚时,不能随意用刑。后来发展到由科举获得功名的人也不能随便施以刑罚。 然而,在明代,这一规矩被打破了,皇帝将廷杖作为一种制度确立下来。所谓廷杖,就是将官员扒去官服,反绑双手,用木杖打。官员不再分官职大小,是否德高望重,是否为国立过功,是否为国家和皇帝着想,只要一句话让皇帝听着不舒服,就有可能遭到廷杖的惩罚。所以明朝大臣上朝都是提心吊胆的。 早先,受廷杖的官员不用脱去衣服,还可以用厚棉衣垫着,但士大夫失去了人格尊严。即使这样,被打的大臣也要卧床...
土地登记簿为什么叫鱼鳞图册?和鱼有关系吗? 编制鱼鳞图册是中国古代社会为建立系统便捷的土地赋税管理办法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图册中详细登记了每块土地的编号、所有人的姓名、亩数、边界以及土质的好坏。由于土地间挨次排列,相互连缀,看起来像鱼鳞一般,因此这种薄册被称为鱼鳞图册。 鱼鳞图册最早出现在宋朝农业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福建等地。元末,朱元璋在安徽地区建立政权时,曾将境内的土地丈量划分,编制成册。他称帝后,发现全国土地隐匿现象严重,给国家税收造成了巨大损失,于是下令清查全国的土地,编造完整、严密的鱼鳞图册。 鱼鳞图册在相当程度上使政府摸清了地权,清理了隐匿土地,这是土地管理史上的一...
八旗是哪八旗?为什么有“成也八旗败也八旗”的说法? 八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的扩大、人口的增多,为方便管理,他在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旗帜都为纯色,目的是把女真部族组织起来,统一进行生产和战争。平时旗下的人从事耕作、狩猎等活动,战争时则应征为兵打仗。 到了万历四十三年(1615),努尔哈赤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旗帜是黄、白、蓝三旗镶以红边,红旗镶以白边,进而把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入旗内。皇太极时,又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帜和制度与满洲八旗相同。...
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有个反清的秘密组织叫“天地会”,它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吗? 天地会是真实存在的,它是清代民间秘密社团之一,因拜天为父、拜地为母而得名,又叫洪门,俗称洪帮。 关于天地会的创立,一般有两种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天地会创立于明末清初,最初的成员应该是随明朝大臣史可法抵抗清兵的将领。后来,这些人听命于台湾参军陈永华(陈尽南的原型),而他们创建天地会的宗旨就是为了反清复明。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地会最初是广东、福建一带靠卖苦力为生的劳动者的自卫反暴组织。他们结会的目的多是为了遇事相助,免遭欺凌。最初的成员,大多是农民或由破产农民转化而成的小手工业者、小商贩、水陆交通沿线的运输工人及其他没有固定职业的流浪...
民间盛传顺治皇帝因为董鄂妃之死而万念俱灰,去五台山出家为僧,这是真的吗? 顺治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6岁登基,在位18年,24岁就死了。顺治一生共有19位妃嫔,先后册立过两位皇后。但顺治的全部感情给了董鄂氏。顺治十三年(1656)皇帝册封董鄂氏为贤妃;一个月后,又晋封她为皇贵妃,并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布诏书,大赦天下。这在清朝历史上绝无仅有,充分表明了顺治皇帝对董鄂氏不同寻常的爱。顺治十七年(1660),年仅21岁的皇贵妃董鄂氏病逝,顺治痛不欲生,追封其为皇后。为哀悼这位爱妃,他五天不理朝政。第二年,顺治皇帝也死了。于是,民间就有传言说顺治皇帝其实并没有死,他是为情所困,心灰意冷,到五台山出家当和尚去了,因为顺治皇...
雍正皇帝因篡改诏书而登上帝位?历史真相原来如此。 雍正皇帝即位的背后有着一个谜团。据说当时康熙本没有打算让雍正继位当皇帝,雍正是让人篡改了父皇的诏书而登上皇位的,他在位时大杀兄弟和功臣,都与这件事有关。这是真的吗? 康熙皇帝晚年两次废掉皇太子允礽(rng),面对空着的太子之位,皇子们都垂涎欲滴,并结成党派,明争暗斗。不久,康熙命皇十四子允禵(t)为抚远大将军,统兵援藏,这让人们觉得康熙是意有所钟的。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康熙在畅春园突然病逝,大臣隆科多宣布遗诏,说立皇四子胤禛(zhēn)为太子,继皇帝位,这就是雍正皇帝。 即位后,雍正便将允禵从前线调回,永远禁锢,还把不服从自己的兄弟监禁或杀...
在影视剧中,和珅与纪晓岚总是针锋相对,但真实历史中这两个人可能没碰过面? 在影视剧中,只要出现纪晓岚与和珅的镜头,两人多是在互相挤对、互相挖苦,而最终的胜利者往往是纪晓岚,这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印象:和珅是一个小丑式的人物,而纪晓岚是一个风趣幽默、能说善辩的智者。 其实,和珅和纪晓岚斗智的故事大多来自民间传说。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年龄比和珅大26岁,他博学多才,一生主要从事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工作,最有名的便是主持修纂(zun)《四库全书》。和珅也不是一个小丑人物,他精通武艺,又很有学识,懂满、汉、藏、维吾尔等语言,诗也写得不错,是当时少有的文武全才。 后来,和珅被任命为国史馆副总裁,参与《四库全书》的编纂,又升任为《四库...
林则徐究竟做了什么事而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9世纪上半叶,道光时期的清朝,由于长期闭关锁国,皇帝和大臣们根本不知道世界上发生了巨变,什么工业革命,什么坚船利炮,在于他们完全是陌生词汇,甚至连英国和美国是两个不同国家都不知道。这些人还在自命不凡,为自己古老的文明而沾沾自喜。 在这样的情势下,钦差大臣林则徐组织人员从澳门购买外文书报,并翻译成汉语,用来帮助人们了解世界。他还让幕僚把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翻译出来,亲自加以润色、编辑,写成《四洲志》一书。此书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
中国最早的国家银行开办于什么时候?叫什么名字?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另一件则是清政府设立了户部银行,这是我国最早由官方开办的国家银行,目的在于整顿币制,推行纸币,以救助当时困窘的财政。户部银行设总办和副总办各一人,总行设在北京西交民巷27号院。 到了1908年,清朝官制改革,户部改成度支部,户部银行也改称为大清银行,在上海、天津、汉口等地设立了二十家分行。 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吴鼎昌、宋汉章等人向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建议,请求将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获准后,1912年2月5日中国银行在上海汉口路3号大清银行的旧址上...
中国第一首法定的国歌出现在什么时候? 中国第一首法定国歌颁布于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三日,即公历1911年10月4日,名字叫《巩金瓯》。巩是巩固的意思,金瓯就是金子做的盆,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的完整坚固,也泛指国土。所以歌名的意思就是巩固清王朝的万里江山。但滑稽的是,这首国歌颁布6天后武昌起义就爆发了,清朝也随之灭亡。因此,后世人们称之为丧曲。 其实,早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朝陆军部成立时,就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颂龙旗》,政府将它暂定为清朝国歌,也就是代国歌。 后来,清朝驻英大使曾纪泽看到西方国家在公共礼仪场合演奏国歌,觉得清朝也应该有本国的国歌,因此特地上奏了一份《国乐草案》,但未得到...
为什么太极图要画成一黑一白两条鱼的形象? 太极图又叫阴阳鱼图。阴阳的概念,源自中国古人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大自然中存在很多互相对立但又互相联系的现象,如昼夜、天地、男女、上下后来,古人以哲学的思想方法抽象出阴阳的概念。 古人认为世间的万物存在、成长与变化,都有一个总的根源,自然界中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这种无形的力量创造了有形的世界,充溢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是我们的生命之本、文明之源,这就是太极。 太极图中最外圈的圆形,就代表着太极,将它画为圆形是意味着太极周流不息,无始无终,而且无所不包,无处不在。图中的S形曲线,象征着阴阳两分,表示万事万物都包含相辅相成、无...
孔子姓孔,孟子姓孟,庄子姓庄,按这种说法,老子是否姓老? 春秋战国时有很多著名的学者,如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这些称呼都不是他们的本名,如孔子的原名叫孔丘,墨子名叫墨翟(d),大都是在姓氏后加上一个表尊称的子字,成为现在我们熟知的称呼,这也是当时对有地位、有道德者的一种称呼习惯。按照这种习惯来推理,老子是不是应该姓老呢? 我们今天对老子了解得很少,直到司马迁作《史记》,才为他和庄子、申不害、韩非等学者写了一篇合传。据这篇传记的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那么按照孔子孟子的命名方式,他应该叫李子才对,为什么要叫老子呢?这个问题司马迁没有解释。 由于古人大多深信《史记》,所以为此...
老子强调无为,是不是说什么都不做就是最好的? 在《道德经》中,老子要求统治者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后三者都比较好理解,但无为是什么意思呢? 无为不是什么事都不做的意思,而是指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来办事,不以自己的观念和要求作为标准来办事。老子认为,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统治者一定要认清人民的需求和情况,而不能先在自己心目中设定一个模板,强迫人民按照这个模板生活和发展。如果统治者真能达到这样的执政水平,看起来就像是什么都没做一样,所以老子称之为无为。 必须说明的是,无为只是一种执政方针,其最终目的是无不为: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做,实际在各方面都对人民进行引导,使他们获得发展,这就是老子所谓...
老子主张“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因为他不擅长处理邻里关系吗? 我国有一句谚语叫作远亲不如近邻,人们由于住得很近,可以在遇到难处时互相帮助,这也正是古人重视与邻居搞好关系,乃至主动选择邻居的原因。然而,老子却主张住处邻近的人们最好老死不相往来。 他认为,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能过上吃饱穿暖的生活,由于生活上的需求很少,不需要使用各种工具,因而无须过多地思考,以至于产生互相算计、互相攻击的念头。 老子的主张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在老子生活的时代,诸侯国之间经常爆发战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因此,老子强调清静自然,希望以能满足个人基本需求的简单生活来削弱人们的欲望,通过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来往,...
老子主张“上善若水”,是强调水资源的珍贵吗? 春秋时期,各国战乱不断,人民痛苦不已。面对这种社会现实,老子提出了不争的政治主张,他认为天下频繁发生战争,是人们的贪欲所导致的,只有人们不再相互争夺利益,才能避免战争。为了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用水这种最为常见的物质进行比喻,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上最高境界的善行应该像水一样,恩泽万物却不和万物争夺利益。而且水处于所有人都厌恶的地方,却依然从容自若,这说明水的品格最接近自然的本原道。 老子强调上善若水,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水具有坚毅、谦逊、纯洁的品格,老子希望人能够像水一样,谦逊有礼,不怕困难,勇往直...
为什么“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思想糟粕?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所谓三纲五常,是儒家学者认定的三种重要的人际关系,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要求臣子服从君主,儿子服从父亲,妻子服从丈夫。五常则是仁、义、礼、智、信,这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三纲与五常配合,大多数人在家庭社会中的角色和行事原则就被规定好了。 至于三从四德,则是对妇女的要求。古人认为,女子以顺从为美德,未出嫁之前要顺从父亲,出嫁以后要顺从丈夫,丈夫去世后要顺从儿子,这就叫三从。所谓的四德则指德、言、容、功。德就是品德,如顺从长辈和丈夫,不骄不...
儒家提倡“慎独”,是鼓励人们不要参加集体活动吗? 在儒家学说中,有一个概念叫作慎独。慎就是谨慎,独就是一个人。看起来这个词的意思似乎是谨慎地一个人待着。那么,儒家的先贤们是希望人们都尽量一个人待着,不要参加集体活动吗? 这种解释慎和独的解释都是对的,但是合起来就不对了。慎独是说当一个人在独处时、在别人看不见时也保持谨慎的态度,一丝不苟地处理每个问题。 当然,慎独不是说要人永远板着脸,不能放松,不表露自己的感情,而是说要表里如一,当着其他人时怎么做,自己一个人时也要怎么做。人身上有些毛病改起来很难,需要时时刻刻克制自己,就更需要慎独的功夫。假如领会不到表里如一的要求,慎独也只是空谈而...
儒家所说的“大学之道”是上大学应该注意的行为规范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经典《大学》中的第一句。大学这个词,现代人是很熟悉的,指的是比中学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那么,大学之道是否就是上大学时应该注意的行为规范呢? 答案是否定的。大学这个词的古今含义并不相同,此大学不是彼大学。《周礼》中说,古人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这里的小学是指研究音韵、文字、训诂的学科,大学指的是太学。古人对学童的教育是先从音韵、文字这些基础开始的,到了15岁的时候,就会送他们到高一级的学校去上学。在太学里,学生们学习的是政治、伦理、哲学等教化之道,是为参与国家政治所准备的。因为这种教化之...
“中庸”思想是主张大家做老好人吗? 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儒家经典《中庸》,它的书名已经变成了我们常用的一个词。我们如果说一个人为人中庸,通常是在说这人是个老好人;中庸之道往往也用来指那种不过分激烈、不得罪人的处世之道。 然而,中庸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儒家经典里时,可不是这个意思。在孔子眼中,中庸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指一种不偏激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孔子提出,做事应该去掉两端(两个极端),而取其中,以这种态度去待人接物。这种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就被称为中庸之道。 中庸还有另一层含义:中不偏,庸不易。不偏就是中正平和,不易则是指坚持自己的立场和目标。一个人能坚持原则,又能...
在强调君权的社会中,孟子却主张民贵君轻,他为什么如此叛逆?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各国诸侯互相攻伐,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战争成为那个时代的代名词,天下人无不希望结束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于是,强调君权、实现统一成为诸子百家著书立说的基点,也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孟子却以超越时代的思维,创造性地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就是说,一个国家中,人民应该排在第一位,政权次之,国君排在最后。孟子十分重视民众对国家的作用,强调人民的价值,这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人文主义色彩。 在极力宣扬皇权至上的封建王朝里,孟子的学说很少受到统治者的真心推崇。明朝初...
如果战国时期有诺贝尔和平奖,应该颁发给谁? 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战乱频繁。在战争大行其道的时候,却也有为和平奔走呼号的智者,他就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子。 墨子从小在农民家庭长大,深知下层人民的苦痛,所以他创立的墨家学派关心平民百姓,具有强烈的社会服务精神。墨子大胆地批判社会,提出了很多社会改革方案。他倡导无等级差别的爱,形成了以兼相爱为核心的墨家思想理论体系。其中,至今仍为人称道的当属极力反对战争的非攻理论。 为了实现非攻的理论,营造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墨子经常奔走于各国之间,劝说各国国君放弃战争。有一次,墨子听说公输班要制造云梯来帮助楚国攻打宋国,他立即前往楚国游说楚王...
杜甫被称为“诗圣”,张仲景被称为“医圣”,那么“史圣”是谁? 古时候,在某一领域有着极高成就的人,常被称为圣。几千年来,这样的圣人基本上已经遍及各个领域。比如杜甫是诗圣,王羲之是书圣,吴道子是画圣,张仲景是医圣等。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非常重视历史,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史书的修撰(zhun)。那么在编撰史书这一领域,谁是第一人呢?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我国历史上的一部史书: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这本书是史书中的绝唱,它的价值、地位和艺术性可以与屈原的《离骚》相媲美。这位圣人就是写作《史记》的司马迁。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
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他主张消灭人的一切本性吗? 小时候,我们想吃得饱穿得暖;长大一些以后,我们想过上好的生活,追逐自己的梦想欲望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存在,也是个人自由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我国南宋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却一再重申存天理,灭人欲,那么他是不是反对个人的自由发展呢? 存天理,灭人欲意为保存人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朱熹认为人常常被欲望蒙蔽,看不到真实的自己,因此无法体悟天理。天理是事物运行的基本规律,对自然与社会的各种现象起决定作用,万事万物都要遵循它,人也不例外。人欲则代表了人有私心的一面,会不断扩张,若放任人欲发展,最终不仅会促使罪恶的产生,而且会影响人体会...
佛寺的主持为什么称为“方丈”?“住持”又是什么身份的人? 对于方丈,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古装影视剧中,常常会出现身披袈裟,项挂佛珠,慈眉善目的方丈大师。《水浒传》第三回,赵员外带着鲁提辖投奔五台山,智真长老前来迎接时说:且请员外方丈吃茶。这里的方丈明显不是指人,而是指地方。事实上,把佛寺的主持称为方丈,就源于这一处地方。 方丈又称为方丈室或者丈室等,指的是一丈四方的居室,它是禅寺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相传这方丈之名来源于维摩诘,他是早期佛教中著名的居士,传说当时他所居住的石室四面一丈宽,方丈的称谓就是从这里来的。 既然方丈是一个寺院的主持,那么我们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住持又是什么人呢?住持一词,...
中国的宇宙飞船为什么被命名为“神舟X号”?这样的叫法有什么渊源? 北京时间2016年10月1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中华民族探索宇宙的飞天梦想再一次扬帆启航。 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也渴望着探索宇宙,而且传说他们也有实现梦想的神舟。西晋时张华的志怪小说集《博物志》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传说中大海与天河相通,当时有一个人住在海中的小沙洲上,每年八月会有浮槎(ch,木筏)准时来去。他非常好奇,终于有一次,他鼓足勇气登上了浮槎。浮槎载着他离了岸,十几天内,他穿过了日月星辰,来到仙境,遇到了牛郎织女。 古代的天河,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银河;这浮槎,就是传说中的一种来往于海上和宇...
“清谈误国,实干兴邦”,“清谈”就是聊天吗? 清谈一词,由于盛行于魏晋时期,因而往往被称为魏晋清谈。它是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主要体现易学、老庄的思想,以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社会交际活动。 清谈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它源于东汉末年的清议,最早是国家为了选拔人才,找一批有社会威望的人对某个人的个人能力和品行进行评议,后来发展为对国家大事的一些品评。 但是清谈的这种针砭时弊的风格没有持续下来。清议名士的一些激进言论往往会招致统治者的嫉恨,惹怒当权派,如名士孔融、祢衡等就相继被曹操陷害致死。晋代以后,司马家族更是不允许这些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