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武艺 十八般武艺之说,初见于宋代戏文《张协状元》,泛指各种武艺,并非固指武艺的18种内容。后世有关其内容的说法有多种。 其一,明代戚晋叔辑《元曲选逞风流王焕百花亭》中为:若论着十八般武艺,弓弩枪牌、戈矛剑戟、鞭链挝锤。 其二,元明期间的施耐庵在其《水浒全传第二回》中为:那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耙。 其三,明万历年间谢肇淛的《五杂俎》中为: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清代褚人获的《坚瓠集》、陆凤藻的...
中国古代的兵器 中国古代兵器,种类繁多。南宋华岳编于嘉定元年(1208)的《翠微北征录》中称:臣闻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明代谢肇淛撰《五杂俎》和朱国祯撰《涌幢小品》中,记武艺十八式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鞭、锏、挝、殳、叉、耙头、绵绳套索、白打。 前17种是兵器名称,第18种是徒手拳术。由于十八般武艺是指使用兵器的技艺,且多是兵器名称,久而久之,便演化出十八般兵器一说。具体说法有八九种之多,较为常见的说法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镗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
长兵器 戈 戈被誉为中华远古民族原有的自创武器,用现代的话说,戈是中华民族的专利武器。它是一种装有长柄,可勾、可啄的多功能兵器。主要用来勾挽、啄刺敌人,所以也叫做勾兵、啄兵。 矛 矛是一种直刺、扎挑的长柄武器。由于矛头锋利,刺杀效果优于戈、戟,所以,在冷兵器时代,一直是军队装备的主要兵器之一。 矛在我国古代兵器史上使用期最久。从原始社会的石矛一直到大革命时期的梭镖、红缨枪,经历了漫长的战争风雨,可谓功勋卓著,历久不衰。 戟 戟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约前16世纪~前13世纪)。最初以青铜制造,战国末期才逐渐用铁代替青铜。 戟是我国古代战国时期极为重要的兵器,...
短兵器 刀 刀是古代一种用于劈砍的单面侧刃格斗兵器,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构成。刀身刃部狭长,刀柄有短柄和长柄之分。 中国古代刀的出现,源于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主要以石刀为主,另有骨刀。在甘肃东乡马家窑发现了距今5000年的最早的青铜刀。商代铜刀开始渐多,一般刀身较小,有直柄刀、兽首刀、长刀等。 西汉时期刀有了长足发展,最有代表性的为环首刀,也称环柄刀,一般为钢铁制造直背直刃,刀背较厚,刀柄窄并呈圆环状,刀形细长。环首刀一直沿用到南北朝时期。两汉时代刀的长度多为1米左右。汉代另外还有阮家刀。据说阮师作刀受法于宝青之虚,以水火之齐,五精之陶。用阴阳之侯,...
射远器 弓箭 中国古代以弓发射的具有锋刃的一种远射兵器。弓由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的弓弦构成;箭包括箭头、箭杆和箭羽。箭头为铜或铁制,杆为竹或木质,羽为雕或鹰的羽毛。弓箭是中国古代军队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同时,弓箭不仅是狩猎工具和作战兵器,而且是人们强身健体的重要体育器械。有关弓箭的内容在敦煌壁画和文献中有大量珍贵遗存。 抛车 据《三国志魏书袁绍传》记载,曹操善用发石车。官渡之战,曹军坚守营垒,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众大惧。太祖乃为发石车,击绍楼,皆破,绍众号曰霹雳车。又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载,马钧研究发石车并加以改进,欲作一轮...
明代的火箭 在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中,火箭的含义比较广泛,如点燃箭头,靠弓弩发射的竹箭也称为火箭。真正的火箭是在火药出现后才发明的。火药武器从唐末到宋初开始使用,但由于当时火药的配方和制作方法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还难以作为推进的燃料。随着火药配方和制造技术的进步,我国于12世纪初研制成功了固体火药,并把它用于制造火器和焰火烟花,在使用这些火器与烟花特别是手持使用时,人们感到火药燃烧会产生很强的后坐力,于是有人在这种启示下发明了新的火药玩具。大约12世纪末~13世纪初出现的玩具穿天猴,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利用反作用原理的火箭,将这种原理的火箭作为武器使用具有...
清代的鸟枪和火炮 早在10世纪后期的北宋初年,中国便开始试制最初的一批火药火器,并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完成军用火药的定型发明,率先开始了火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至明末清初,我国火器的发展程度并不很落后于西方世界,军队的火器装备比例基本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如明军主力火炮为红夷炮,号称净重三千斤,射程十里,每发可毙敌千人,而当时后金的大炮射程才1里(500米)。后金努尔哈赤就是被红夷大炮炸毙的。据说他临死前对明军的大炮耿耿于怀,命令后人好好学习明军火器。 清军初期为了和明军争夺政权,大力发展和明军一样的火器。自后金崛起于辽东后,几经征战歼灭关外明军主力,也获得了对关内...
盔甲 中国古代将头盔称为胄,盔甲往往称作甲胄。春秋战国时期,将士多穿皮甲胄,当时的札甲成为非常成熟的甲式。它是由表面涂漆的皮片编缀而成,身甲甲片为大块长方形,袖甲甲片较小,从下到上层层反压,以便臂部活动。另外,春秋战国时期也为战马装备了皮甲胄。这应该是最早的马甲胄。 到了秦代,札甲的长方形甲片已经日趋细小,从而更贴身和灵活,同时编缀技术也出现了阴线和阳线的区分。阳线在东周札甲的胸部以下和袖部已经使用,适用于臂、腰之类需要活动的部位,特征是甲片间有一段较长的纵向绳段。阴线则是随着札甲胸背部制作得更为精细出现的,特征是甲片表面只露出几个极短的...
古代著名的兵书 现存的中国古代兵书达二三千部,最著名的有《孙子兵法》、《六韬》、《三略》、《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将苑》、《登坛必究》、《虎钤经》、《兵经》、《投笔肤谈》、《乾坤大略》、《守城录》、《兵垒》、《太白阴经》、《百战奇略》、《练兵实记》、《草庐经略》等。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名《孙子》、《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为春秋末期吴国孙武所著。《孙子兵法》一向被认为是古之兵经,并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曹操以下有71人曾为之作注。唐朝杜牧在注中说:孙武书数十万言,魏武(曹操)...
被全世界奉为教科书的《孙子兵法》到底有多厉害? 《孙子兵法》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军事著作之一,由春秋时期的孙武所著。它所阐述的军事理论,直到今天也依然被用来指导战争,连外国人都要学习《孙子兵法》,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孙子兵法》从敌我双方实力分析、战略部署、后勤准备、鼓舞士气、敌情观察、作战地理、特殊战法(如火攻、间谍战)等方面,阐述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它是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对战争性质、规律、取胜方法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著作,因此,在军事学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孙子兵法》中提出了许多先进的军事观点,影响至今。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指出军事的真正目的是不通过战争就迫使敌人...
“三十六计”影响国际外交?它有什么神奇之处?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可以说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句俗语。在民间,三十六计的知名度甚至超过《孙子兵法》,但其来源至今仍没有确切的定论。 三十六计分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六套,每套下有六个具体计策,每个计策都配有著名的战争故事加以说明。三十六计流传很广,很多计谋和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如美人计,讲的是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于是勾践将美女西施送给夫差,使其沉溺在温柔乡中丧失斗志,最终反败为胜;如苦肉计,讲的是东汉末年赤壁大战中,东吴老将黄盖故意惹怒周瑜而挨打,向曹操诈降,骗取曹操信任,最终曹操放松警惕,被孙权、刘备两家联手打败...
刘邦为什么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直接从栈道走不行吗? 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名叫暗度陈仓,意思是把真实的意图隐藏在表面的行动背后,给敌人以错觉,从而出奇制胜,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陈仓是地名,在今陕西宝鸡陈仓区。这一计策出自《史记》,与汉朝著名将领韩信有关。 秦朝末年,项羽、刘邦都是起义军领袖,但彼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秦朝灭亡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为了防范限制刘邦,就将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称为汉王。 前往巴蜀的道路十分艰险,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凌空的栈(zhn)道供人通行。刘邦采用了张良的计策,一边继续向巴蜀进发,一边烧毁栈道,给项羽造成一个假象:自己不会再向东与项羽争夺...
“擒贼先擒王”,唐朝将军张巡是怎样从十万大军中准确找出敌方首领的?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前出塞》诗中写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后人在编三十六计时,借用了这句诗擒贼先擒王,作为一计的名称擒贼擒王,意思是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也比喻做事首先要抓关键。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战例张巡智射尹子奇,就是擒贼擒王的典范。 公元755年,由于唐玄宗后期昏庸腐化、政治黑暗,致使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的叛军很快攻占唐朝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唐玄宗被迫逃入四川避难。叛军为了占领全国,南下进攻,在睢(suī)阳(今河南商丘)被守城将领张巡率军抵挡了整整9个月,史称睢阳保卫战。 当时,叛军大将尹子奇率十万大军围困睢阳。每当叛...
晋明帝逃跑时为什么要把马鞭交给卖菜的老婆婆?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时的壳。由于壳的外观和蝉本身几乎一样,于是蝉的天敌如鸟类等,往往被迷惑。因此,金蝉脱壳常常形容像蝉脱壳一样造成迷惑,巧妙脱身。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就叫金蝉脱壳,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东晋初年,大将王敦实力强大,甚至凌驾于皇帝之上,对皇帝构成很大威胁。晋明帝司马绍决心消灭王敦,维护皇帝的权威。为了探清王敦的实力,他化装成一个普通商人,亲自潜入王敦军营,刺探军情。然而,王敦的部下有所察觉,发现司马绍不是一般人,想要抓住他。司马绍赶紧骑马逃走,王敦的部下依旧紧追不舍。危急中,司马绍看见路边有位卖菜的老婆...
古代打仗为什么要摆“八卦阵”?“八卦阵”有什么制敌优势? 阵,在古代和陈字是同一个字,意思是军队在战场上摆出的队列。原始时期,不同种族、部落之间发生战争,往往是一拥而上,乱打一气,没有什么队列可言。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发现,规范整齐的队列,对取得胜利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战争中的阵法便应运而生。 阵法是古代训练军队和作战的重要方法。通过队列,统帅教给士兵进退的规矩、聚散的法度,使他们熟悉各种信号和口令,在战斗时做到令行禁止、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整体合力。同时,在作战中,某些特殊的队列形式能够迷惑敌人,合理安排己方力量,在战争中取得优势。因此,布阵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常见的战斗形式...
古代战争中,为什么“鸣金”是收兵的意思? 中国古代有五行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而金木水火土又分别对应西东北南中五个方位。金,就是指金属。在五行中,金对应的方位是西方,西方象征着收敛。收敛,就意味着不再进攻,因此,古人用鸣金来表示停止进攻、战斗结束的信号。 鸣金的金,是一种铜制乐器,名叫钲(zhēng),形状像钟,但是比钟狭长,上方有柄,可以悬挂。古代战争中,一旦敲钲,就意味着战斗结束,双方各自撤退。从战场实际来看,古人击鼓进军,鸣金收兵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鼓用皮革制成,敲击时声音浑厚,震撼人心,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钲的声音清脆,穿透力强,传播距离远,便于士...
为什么投降要举白旗而不是举其他颜色的旗? 白旗起初只是要求暂时停战的标志。远古时期,战斗的双方为了向对方表示谈判的诚意,通常举白旗,因此逐渐形成了一个习惯:白色旗帜表示要求休战谈判。在交战的一方拿出白旗时,对方就知晓来意,下令停止任何进攻行动。举白旗的一方要派出使者向对方说明条件和意图。从使者展示白旗起,直到他回到本方,他有不被侵犯的权利。 举白旗意味着投降,据说起源于秦朝末年。秦始皇建立秦朝后,依据五行相替的说法,认为秦朝是代表水德,战胜了周朝的火德,因为水克火。水在五行中对应的颜色是黑色,秦朝就把黑色作为国家的代表色。秦朝末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都城咸阳,秦朝的末代君主子...
为什么打了败仗叫“败北”而不是“败南”? 我们常常用败北来形容打了败仗,也用来泛指在各种竞争(如体育比赛、竞标、竞选等)中失败。这里的北,并不是东西南北的北。在古代,北字的本义是背或相背,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北字的样子就是两个人一个向左,另一个向右,背向坐着,生动形象地表示背对背的意思。 两军交战,打了败仗的一方逃跑撤退时,一定是背对着胜利方的,因此,北字就慢慢用来形容打了败仗。《孙子兵法》里说:佯北勿从。意思是敌人假装打败了逃跑,不要盲目追上去。西汉时期文学家贾谊也在《过秦论》里提到:追亡逐北。意思是追杀失败逃亡的敌人。 后来,随着汉语音节的发展,本来表达失败含义的...
烽火台上表示求救信号的狼烟真是狼粪烧出来的烟吗? 狼烟,是古代军事上用于报警的信号。古代有学者认为,狼烟是用狼粪烧出来的,这种烟笔直又不容易吹散。但是,现代学者研究之后,认为这一说法并不准确。 那么,狼烟到底用的是什么燃料呢?应该说主要还是植物。古代的烽火台一般都处于荒凉的边疆地区,荒漠上生长着胡杨、红柳、甘草、旱芦苇、梭梭等植物。士兵将这些植物收集晒干,和牛羊粪、湿柴、油脂等混合在一起,点燃后就能冒出浓烟,起到传递信号的效果。现代出土的烽火台文物还有这样的残迹,甘肃省嘉峪关市长城博物馆就有狼烟原料的展品。当然,或许古人也收集过狼粪用于焚烧,但狼烟绝不是只用狼粪烧出来的。 那为什么...
古人是怎样参军的?为什么要边当兵边种田? 夏商周时期,奴隶是不能服兵役的,军队主要由奴隶主和平民构成。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经常发生战争,为了补充兵源,开始实行征兵制,例如秦国规定:年满17岁的男子都要在官府登记,从23岁起轮流守卫京师和边疆。 汉朝实行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当时规定,凡20岁的男子都要去官府登记,从23岁起服兵役两年,服役期满转为后备兵,随时准备再次参军,到56岁才能免除兵役。汉乐府诗中有一首《十五从军征》就是描述汉朝兵役制的。 三国两晋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口减少,国家实行世兵制,就是将专门作战的士兵之家列为兵户,世代都要参军。 府兵制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于隋唐时期正式实行。...
现代军衔起源于古代军职?“帅、将、校、尉、士”是如何一一对应的? 军衔是用来区分军人地位等级的标志,一般分为将官、校官、尉官、士官和士兵5个等级,目前中国也采用这一分级。 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军衔制度,军人的地位等级主要通过职务和品级来区分。职务,就是官员实际的官职大小;品级,就是官员的待遇和地位高低。现代军衔中的帅、将、校、尉、士这些名称,实际上来源于古代军事职务。 帅,就是元帅。在古代,元有首领的意思,帅就是率领,元帅一词就是率领军队的首领。春秋时期已出现元帅这一职务,一般是一个国家或政权的最高军事负责人。从南北朝起,元帅逐渐成为战时统军征战的官职名称,如唐代设有元帅、副元帅的官职,南宋第...
为什么古代男子手上要戴一枚大戒指?只是一种装饰吗? 影视剧里,我们经常会看到清朝男子大拇指上套着玉石或玛瑙戒指。其实,那不是戒指,而是扳指。 在古代,扳指是一种护手的工具。在冷兵器发达的古代,弓箭是一种重要的作战工具。但是,在弓弦绷紧、箭支发射后,弓弦会迅速弹回,这时弓弦的锐利程度不亚于刀锋,很容易将手指割伤。因此,将扳指戴在用来勾弦的手指上(一般是拇指),可以防止急速回弹的弓弦擦伤手指。 扳指早在商朝就已出现,到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已经很普遍。几千年来,扳指出现过很多种样式,最主要的是坡形扳指和桶形扳指。坡形扳指从侧面看是梯形,即一边高一边低;桶形扳指一般为圆柱体。扳指的材质也有很多种...
为什么古人要把“虎符”分成两半来调动军队? 虎符是古代朝廷调兵遣将用的信物,一般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老虎形状,背面刻有铭文,劈为两半,一半留在中央朝廷,一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当国家发生战争需要调兵遣将时,中央的一半虎符作为命令发出,与将帅的另一半虎符合成完整的一块,验明是真品,调兵命令才能生效。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虎符制度的产生,是为了保证君主在传达命令或者调动军队时不出差错,也用于防范地方军事统帅势力过大发生叛乱。 虎符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早期用竹、木、石一类的材料制成,后来逐渐开始使用青铜、金、玉等高级原料。从...
古人打仗常像影视剧中那样双方大将单挑决胜负吗? 事实上,中国古代确实存在过像影视剧那样的武将单挑的战斗方式。春秋时期,由于礼文化的影响,贵族之间更讲究作战中的礼仪。单挑能够展示贵族的个人实力和礼仪风度,因此,单挑的作战方式一度盛行。《春秋谷梁传》中就曾记载:鲁国大将公子友和莒(jǔ)国大将莒挐(r)率军对峙。战场上,公子友对莒挐喊道:士兵有什么罪过,何必让他们白白牺牲?不如我们俩单挑吧!于是公子友和莒挐单挑作战。眼看公子友处于下风,他的部下便纷纷呐喊起来:孟劳!孟劳是公子友身上佩带的一把宝刀。公子友被部下提醒,猛地拔出宝刀,杀死莒挐,因此反败为胜。 秦汉时期,武将单挑的形式还有一定...
盔甲用纸做成?为什么纸做的盔甲能够起到防御作用? 史书记载,纸盔甲是由一位名叫徐商的唐朝官员发明的,据说坚固异常,飞箭都不能射穿。到了宋代,宋仁宗赵祯为了抵挡西夏大军的侵扰,曾经下诏,要求造3万副纸盔甲,调拨给负责保卫城池的弓箭手。纸盔甲特别适合抵御远程的飞箭袭击,也常被战船水兵使用。 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抗击倭寇的时候,曾大量使用纸盔甲,还进行了改良:在纸张中加入棉花,做成的新型纸盔甲能够抵挡一些初级火器的进攻。 后人记载了纸盔甲的制作方法:用特别柔软的纸作为原材料,加工捶软,叠成厚三寸的甲片,打上钉孔,缀成盔甲。如果被雨浸湿,箭矢就更难射透。 为什么一戳就破的纸张做成盔甲后,坚固程...
火药是什么时候开始应用于军事的? 火药是中华民族的四大发明之一。据历史学家研究,中国人最迟在公元9世纪时就发明了火药。中国古代火药的主要成分是硝石、硫黄和炭,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作为氧化剂的硝石。 火药的发明与中国的炼丹术有关。炼丹家在反复的实验中,无意中发明了火药。火药的这一特性后来被军事家注意到,逐渐被应用于军事。从唐宋时期开始,火药便登上了战争舞台并迅速得到发展。 宋代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记载了三个军用火药的配方,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明确应用于战场的火药配方。宋代早期的火药兵器是火药箭和火药球。火药箭用弓弩发射,箭端带有火药包,能够引火燃烧;火药球则通过抛石机抛掷而...
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女将军? 中国历史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将军是商代的妇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曾多次出征,立下汗马功劳。由于年代久远,妇好的事迹其实一直未见于史书记载。1976年,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妇好墓被发掘,考古学家们从出土的甲骨文中解读出了妇好的事迹,才发现她作为将军出征的史实。出土文物中有一件带有妇好铭文的钺(yu,一种武器,形似斧),被认为是妇好领兵打仗的权力标志。 唐代的平阳公主也是一位著名的女将军。她是唐高祖李渊的三女儿。隋朝末年,李渊起兵反隋,平阳公主把自己的家财拿出来招募了数百名士兵,响应父亲。由于这支队伍的统帅为女性,大家都把这支队伍叫作娘子军。李...
近代有著名的黄埔军校,古代有没有军校? 军校是进行军事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专门机构。中国近代有著名的黄埔军校,在中国古代,为了培养军事人才,也出现过类似军校的机构。 早在夏商周时期,承担贵族教育任务的学校就要教授学生军事思想和武艺技能。当时,贵族要求具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其中的射御指的就是战场需要的射箭和驾车两项能力。 中国古代第一个官方的军校雏形教武堂,出现在东晋时期的北方前秦政权。秦王苻坚于公元208年设立教武堂,专门教授太学生阴阳学和兵法知识。这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官办中央军校雏形。 宋朝,中国终于出现了正式的军校武学。武学最早设立于北宋仁宗时期,但不久后便...
牛、羊、猴子等动物还能上战场?古人是如何指挥动物作战的? 在古代战场上,马是最常见的动物。骑兵作为军种之一,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过,古代还有许多动物,如牛、骆驼、象、鸡、猴子、山羊、鸽子等,也曾用于战争。 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领兵攻打齐国,势如破竹,接连攻下70多座城池,齐国即墨城危在旦夕。即墨城守将田单足智多谋,收集了全城1000多头牛,并在每头牛身上都披上画着五彩龙纹的赤色丝绸;牛角上绑着锋利的尖刀,牛尾上捆着浸满油脂的芦苇;再挑5000名身强力壮的士兵组成一支敢死队,装扮成神仙鬼怪模样。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齐军打开城门,点燃牛尾上的芦苇,牛群受惊冲出,奔向燕军阵地。1000多头被火灼痛的牛在敌...
历史上一大把年纪的老将军都有谁?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老将军,虽然年事已高,依旧在战场上拼杀,为国家建功立业。 赵充国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他年轻时与匈奴作战,非常英勇,立下战功,被封为侯爵。公元前61年,西边的羌人部落侵犯汉朝边疆,因为赵充国曾经与羌人打过交道,于是汉宣帝征求赵充国意见,询问合适的将领人选。这时赵充国已经70多岁了,却自信地回答:没有人比老臣更适合。汉宣帝又询问具体作战计划,赵充国说:听说一百次不如亲眼看见一次,我愿意亲自到前线观察之后,再拟定具体对策。于是汉宣帝任命赵充国为大将,负责对羌作战。赵充国到达前线之后,一方面与侵扰汉朝边疆的羌人交战,一方面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