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刘伯温真的和诸葛亮一样神机妙算吗? 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元朝末年,朝廷黑暗腐朽,摇摇欲坠。元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朱元璋为了推翻元朝,到处招揽人才。听说刘伯温很有才能后,朱元璋把他请来,拜为军师,为自己出谋划策。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刘伯温不仅为朱元璋制定了有效的战略方针,还陪朱元璋赴前线指挥,展现出了高超的军事水平。 朱元璋与另一个军事集团的陈友谅展开大战,当时,朱元璋的实力不如陈友谅,很多人都主张投降或逃跑。朱元璋征求刘伯温的意见,刘伯温坚定地说:主张投降或逃跑的人,都应该被惩罚。我们应该利用陈友谅自以为强大这个弱点,...
“土木堡之变”为什么让明朝皇帝成了俘虏? 在古代,君主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与尊严。君主当了俘虏,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情。在明朝,明英宗朱祁镇昏庸无能,却又自不量力,想表现自己的勇敢,亲自上战场,结果打了个大败仗,被敌人俘虏,成为明朝历史上的一大耻辱。 公元1449年,元朝的残余势力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领大军,大举南下,想打败明朝。瓦剌军队一路杀来,沿途明朝将领阵亡多人。军情传到明朝首都北京,太监王振极力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明英宗轻信了王振的话,决定亲自率兵出征。 就这样,明英宗和王振率领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前往大同(今山西大同)迎战瓦剌军队。也先得知明军动向,假装...
戚继光曾用大竹竿杀倭寇,是因为没钱造武器吗? 在戚继光指挥的抗倭战斗中,有一种特别的武器狼筅(xiǎn)。狼筅,就是南方生长的毛竹,把顶端削尖,保留四周尖锐的枝丫。戚继光让士兵用狼筅杀敌,并不是因为缺少经费,而是他细心观察,针对倭寇特点,发明了这种特殊武器。 为了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军队,戚继光从浙江沿海一带的矿工中招募了很多为人老实、力气大、个性勇悍的人当兵,同时,又精心设计了一种阵法鸳鸯阵,用来训练军队,对付倭寇。 鸳鸯阵以12人为一队。最前面的人是队长;其次是2名手持盾牌的士兵,负责防御;接下来就是2名手持狼筅的士兵,负责冲锋;再后面是4名手持长枪的士兵,负责配合盾牌手和狼筅手作战;最后...
明朝大将袁崇焕是怎样保卫北京的? 公元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正式脱离明朝的统治,成为明朝的敌国。当时,为了对付女真族的威胁,明朝在东北一带部署了大量军队,明军大将袁崇焕便是后金政权的劲敌。袁崇焕英勇无畏,善于指挥,多次在战争中取得胜利,遏制了后金对明朝的攻势。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其子皇太极登基。皇太极深知袁崇焕是最大的敌手,于是改变了进攻策略,率军避开袁崇焕驻守的辽东,从蒙古绕道,向明朝首都北京发起进攻,不到一个月时间,长驱直入,直逼北京城。袁崇焕得知消息,率领军队,日夜追击,马不停蹄,沿途对皇太极进行阻截,终于赶在后金军到达北京城下的前一天...
雍正皇帝为什么要设立军机处?是为了指挥作战方便吗? 我们看有关清朝的影视剧时,经常能听到一个词军机处。从字面意思来看,军机处就是处理军事机密的地方,而在历史上,军机处的诞生也的确和军事有关。 公元1726年,青海地区的蒙古准噶尔部发生叛乱。清朝雍正皇帝为了不让军事机密泄露,秘密命令几名大臣在紫禁城内的一处小房子进行军事筹备。公元1729年,清朝正式出兵平叛。雍正皇帝在紫禁城的隆宗门内正式设立军需房,以处理紧急军务。公元1732年,军机处的名字得到正式确认,并成为拥有独立办事权力的政府部门之一,专门负责指挥西北一带的战事。 由于指挥军事的关系,军机处的办事效率非常高。皇帝一旦做出决定,军机处就要把命令...
左宗棠是怎样力排众议、收复新疆的? 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外国列强纷纷欺压中国。新疆陷入被英国、俄国瓜分的境地。 这时,清政府内部对是否收复新疆存在很大分歧。以李鸿章为首的大臣认为应该放弃新疆,主要做好东南沿海的防御;而大臣左宗棠则力排众议,认为应当收复新疆,他还专门给皇帝写信,讲述了新疆对中国的重要性。在左宗棠的努力下,清政府下决心派兵收复新疆,任命左宗棠担任主帅,率军收复新疆。当时,左宗棠已经64岁了,他命人抬着一副棺材出征,以表示不收复新疆就不活着回来的决心。 公元1876年,清朝军队发动进攻,收复乌鲁木齐(今新疆乌鲁木齐),接着又攻克玛纳斯(今新疆玛纳斯),平定了...
古人的足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类似足球的活动在古代称为蹴鞠(cjū),又叫蹋鞠。有确切记载的蹴鞠运动出现于战国时期的齐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汉武帝时,霍去病将军奉命远征塞外,在打仗的空闲时间,他便率领战士们修筑球场比赛蹴鞠,以此来鼓舞士气。在汉代,蹴鞠不仅是军事训练的重要项目,也是军事检阅项目,是立秋军队大阅的主要内容之一。 汉代时蹴鞠的基本情况已与现代足球大致相似。球场是方形的,称为鞠室,四周有围墙,球场的两边各有球门,形状似月,比赛双方各有十二人,场上还有裁判。蹴鞠所用球称鞠,为圆形,外壳用皮做成,内部用毛发填充。唐代在制球工艺上有两大改进:一是把用两片皮...
足球还有只用一个球门和不用球门的玩法?古人确实这样玩。 古代的蹴鞠比赛形式多样,除了传统的两球门比赛之外,古代人还发明了不少新鲜的玩法,主要有筑球、白打等。 据《宋朝事实类苑》记载,筑球主要是比赛踢球技巧,参赛者可以用足、膝、肩、背、胸等部位接触球,但球不能落地,以球先落者为输,以球久不落者为赢。街头巷尾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的情景。宋朝曾有一个著名的女子足球队,队里有153人,她们可以球不离足,足不离球。筑球比赛也有用一个球门的玩法,宋代颇流行这种玩法。在场地中间设一球网,球网上有一个直径一尺的圆洞,两队分别从两边向球洞射球,以射过球洞次数多者为胜。与现在不同的是,当时的规定是队友之间用脚传球...
唐代居然有18位皇帝爱打马球!古人怎样打马球? 马球是一种骑在马上用球杆击球入门的运动。马球在中国古代又称击鞠、击球、打球。马球用质地轻而坚硬的木头做成,有拳头大小,中间挖空,外边涂上颜色,一般呈红色或彩绘。打马球的棍子叫球杖、鞠杖,一般用木头或藤条做成,由于球棍顶端的弯曲部分形状如弯月,古代诗歌又常用月杖或初月来形容它。比赛用的马,都是经过严格挑选和特殊训练出来的好马。唐代的马球场周围大都建有亭、台、楼、榭等类似于看台的建筑,球门两旁还分别插有二十四面红旗。每队出场的球员大致为十人,他们身穿不同颜色的球衣及专用靴、帽,在乐曲伴奏下上场。唐人非常重视开场得胜的第一球,当时称为第...
为什么在古代驴子能参加球类运动? 我们知道唐代特别流行打马球,但是马球比赛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在比赛中经常发生烈马冲撞的现象,加上球杖的挥舞和球的高速飞行,球员没有专门的防护措施,在比赛中经常发生伤亡事故,所以一些力求安稳的大臣向皇帝上书建议人们远离这项危险的运动。 古人对马球的热情是控制不住的,于是有人开始想,有没有什么动物可以替代马呢?那就是驴子了。驴鞠从马球发展而来,顾名思义就是骑在驴背上挥杖击球,除了坐骑不同,其他与打马球都一样。由于驴子体型、速度和力量都不如马,乘驴打球的风险较小,这种玩法一经出现,就很快在社会上流行起来。 据史书记载,曾有一场驴鞠比赛一直打...
什么是步打球?居然还有人想当步打球考试的状元? 现代曲棍球运动起源于19世纪初的英国,并在1908年伦敦奥运会上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经出现了曲棍球比赛,只不过唐代人不把它叫作曲棍球,而叫步打球。步打球是一种徒步持杖击球的游戏,是唐代出现的马球的新玩法。 比较起来,步打球没有马球和驴鞠那样奔腾热烈的场面,但自有它的优点和乐趣。首先,不用驴马代步,游戏者奔跑起来更加灵活,击球的准确性提高了,游戏的成就感也提高了,而且对于古代贫苦的老百姓来说,用马、驴来游戏毕竟是奢侈的。其次,跑步毕竟要比骑马、骑驴安全很多,极少有人会因为玩步打球而受伤或丢掉性命。第三,活动的...
“捶丸”是捶打丸子,看谁打的丸子多的运动吗? 捶丸,来源于唐代的步打球。步打球是挥动球杆将球打进球门的一种运动,类似于现在的曲棍球。但到了宋朝,人们不再像玩步打球那样十几个人争抢一个小球,而是各人击打各人的球,球进洞得一分。竞赛形式变了,名称也随之改变了,叫捶丸。捶即击,丸即球。 捶丸运动的器具、球场、规则与现代高尔夫运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难怪不少学者称它为中国高尔夫。捶丸的球洞叫作窝,通常一块比赛场地上设立多个球洞,每个球洞边插着一面三角旗,有白色旗、红色旗和蓝色旗,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意义。今天高尔夫球设有发球座作为每一洞的发球点,古代的捶丸也划定击球点,称为基,大致是一块...
古代也有保龄球运动?你猜球瓶上写着什么字? 保龄球又叫地滚球,是一种用滚球的方式去击倒远处的瓶状柱子的室内运动。其实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滚球游戏,这种游戏在唐朝开始出现,当时叫木射,又叫十五柱球戏。游戏时放置15个瓶状的木柱于地上,其中10个用红色书写: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另外5个用黑色书写:傲、慢、佞、贪、滥。红黑字柱相间排列,作为目标竖立于场地的一端。游戏者依次在场地的另一端将木球从地面上滚去,击倒红字木柱者为胜,击倒黑字木柱者为输。 木射活动带有鲜明的传统道德烙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所追求的道德规范,傲慢佞贪滥则是古人所不齿的几种行为。...
汉代一位皇帝想玩足球但是又怕累,大臣帮他想出了什么好办法? 蹴鞠在古代大受欢迎,连皇帝也心里痒痒想一展球技。西汉的汉成帝就是一位地道的球迷,但是大臣们认为皇帝是九五之尊,大汗淋漓地追着一个球跑实在是不成体统。汉成帝说:我就是喜欢玩蹴鞠,你们帮我想一个和蹴鞠类似但又不累的运动吧。大臣刘向就献出了弹棋,皇帝很快喜欢上了弹棋。这种棋和足球有什么关系呢? 弹棋是两个人玩的桌上足球。弹棋的棋盘大约呈方形或长方形,用非常光滑的石头或者一大块玉制成,中间隆起,四周低平,两端各有一个圆洞。棋子分黑白棋,各有6枚。下棋双方各占一边,将棋子摆好,并在棋盘上洒上滑石粉,以加速棋子的运行,先将6枚棋子全部弹入对方洞中...
尧舜教子说?战争兵法说?围棋究竟是谁发明的? 尧是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是原始社会末期很有作为的君主。但是,他有个非常令人头疼的儿子丹朱。丹朱从小活泼好动,长大后也整天惹是生非。尧思量着得想个办法改造儿子顽皮的性格,并且开发儿子的智力。有一天,他在沙滩上捡了两陶罐黑白两色的石子,又在一大块石盘上画好横竖格子。然后他叫来丹朱,父子二人各用一种颜色的石子在画有格子的石盘上围猎。这个游戏引起了丹朱极大的兴趣,丹朱的性子果然慢慢成熟起来,能坐下来安静地学习和思考了。后来这种石子围猎游戏逐渐传播开来,人们管这种游戏叫围棋。围棋古代又称弈,是中国最古老的棋戏之一。关于围棋的起源,历来有多种...
现在围棋棋手的水平分为九段,古人是怎么给棋手分级的呢? 现在的围棋标准和等级分为九段,一段最低,九段最高,依次排定。那么,爱好围棋的古人是怎么评定标准、排出等级的呢?棋品是我国古代围棋棋手的等级,当时分为九等,称为九品。与现在的段位制正好相反,古代的棋品按照棋手水平的高低,从一到九排列,一品最高,九品最低。现在我国的台湾地区,还实行着九品围棋制。 东汉时,桓谭所著《新论》已将棋手分为上、中、下三等。这可以说是围棋九品制的雏形。九品之名,起自东汉史学家班固,他在《汉书》里把古代的历史人物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中正制成为从魏晋到隋唐延续几百年的...
我们常把围棋高手称为“国手”,古代有哪些国手? 三国时的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文学水平很高,他还是一位著名的围棋高手。一次,他看人下棋,不料棋盘被人碰了一下,整盘棋被破坏,王粲凭着记忆,重新摆出了原来的棋局。下棋人目瞪口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用布把棋局盖起来,请王粲再重摆一遍。王粲轻轻松松再次摆出了打乱前的棋局,下棋者揭开罩布,竟然还是一子不错。王粲因此被《弈旦评》誉为弈中神人。 唐代棋手多如星云,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王积薪。王积薪是唐玄宗时的棋手,号称大唐第一国手。他担任棋待诏,常在宫中陪唐玄宗下棋。棋待诏是唐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官职,隶属于翰林院。诏指皇帝的诏书,待诏就是...
“象戏”就是大象在表演吗? 象戏的说法,始见于北周,有人认为这种游戏就是后来中国象棋的雏形。关于象棋的起源,影响较大的是创始于先秦时代说。这种观点认为,象棋中的车马卒士等明显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实践。 宝应象戏是历史上有关象棋的著名事件。据《玄怪录》记载,唐代宝应元年,汝南人岑顺旅途中住在了陕州吕氏凶宅,夜间梦见战鼓齐鸣,两支军队在激烈厮杀,他还听见军师命令说天马斜飞度三止各有步卒横行一尺等。后来掘地发现了一座古墓,墓里有一局象棋。岑顺才恍然大悟,原来梦里军师说的其实是象棋的走法。就棋子而言,现代象棋中的将、马、象、车、卒等名称在宝应象戏里都已出现。玩法与...
五子棋和围棋都是黑白子,两者有关系吗? 五子棋起源于古代中国,发展于日本。五子棋与围棋用的都是黑白子,都是中国古代的传统黑白棋种。历来人们对五子棋与围棋的关系有好几种说法:一说五子棋早于围棋,起源于4000多年前的尧帝时期,比围棋的历史还要悠久;一说五子棋源于围棋,是围棋发展的一个分支;也有传说认为,五子棋最初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后渐渐演变成围棋并在炎黄子孙后代中流行开来。 在古代,五子棋棋具虽然与围棋相类同,但是下法却是完全不同的。正如《辞海》中所言,五子棋是棋类游戏,棋具与围棋相同,两人对局,轮流下子,先将五子连成一行者为胜。 现代五子棋在日本被称为连珠,据日本史料文献记...
“格五”是遇到五就跳过去的古代跳棋游戏吗?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创造出一种名叫格五的游戏。格五的玩法,类似今天的跳棋,可以说格五是古代的跳棋游戏。格五游戏要采用一种特殊的用具簺(si,通塞),所以又名博塞或塞戏。簺是一个六面体,类似今天的骰子,除去两面各有一个尖头以外,还剩有四面。掷簺有四种掷法:第一面刻一画,叫塞;第二面刻二画,叫白;第三面刻三画,叫黑;第四面不刻,叫五。塞、白、黑代表赢,遇到五时,则阻碍不能走,格五的名字正是由此而来。 古代格五的行棋方式与现在的跳棋大概相似,双方各执红白(或黑白)棋五枚,每次走一步,遇到对方则跳越,以先到达对方领地者为胜。《庄子》有一个关于...
华佗发明的五禽戏模仿的是哪五种动物? 模仿动物动作的锻炼方法在我国有相当长的历史。早在战国时代,人们就通过模仿熊攀树、鸟伸脚的动作来延年益寿。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导引图》,是一套讲解体育锻炼动作的图谱,上面绘有40多种姿势,有的看起来就像在模仿动物的动作。东汉时华佗对这些前代的功法进行了总结,并编制成了系统的套路,称为五禽戏。南朝陶弘景将这套动作记录了下来。 华佗的五禽戏共有动作54个,分为五套:一是虎戏,模仿虎的动作,如摇头、摆尾、扑按、转斗等,用来锻炼四肢;二是鹿戏,模仿鹿的动作,如探身、仰脖、奔跑、回首等,用来锻炼颈部,舒展筋骨;三是熊戏,模仿熊的动作,如撼运、抗靠...
秋千能在水上荡吗?为什么古代有种游戏叫“水秋千”? 大家都玩过秋千,可是你敢在水里荡秋千吗?有人说那多危险啊,万一掉进水里就不好了。可是,古人的水秋千恰恰是要掉进水里的。 水秋千有些像现在的花样跳水。在鼓声的伴奏下,一名跳水运动员在竖立着秋千的船上,荡起了秋千。只见他越荡越快,越荡越高,一直把秋千荡到与秋千架相平,才猛地双手脱开秋千绳,纵身飞向空中,在空中翻了个筋斗,一头扎进水里,泛起朵朵浪花。 水秋千出现于晚唐,在当时是比较少见的水上运动,经常与龙舟竞渡一起表演。到了宋代,水秋千表演才逐渐多起来。表演水秋千的人需要有很好的水性,并且要经过专业的训练,其难度和现在奥运会上的跳水有一拼...
锦标赛的“锦标”是什么意思? 锦标一词,最早在唐代出现,是赛龙舟取胜的标志。赛龙舟自春秋战国以来就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但这一古老的活动在唐代以前仅为划船活动,并无夺标这一环节。到了唐代赛龙舟成了一项独具特色而又极为隆重的竞赛活动,其目的在于争夺第一名。为了裁定名次,人们在水面的终点插上一根长杆,杆上缠上五颜六色的锦布,鲜艳夺目,称之锦标,也叫彩标。竞渡船只以首先夺取锦标者为胜,故这一竞赛又称为夺标。标就成了冠军的代名词。宋代以后,夺标成为竞渡的法定规则,一直沿用到明清两代。 锦标一词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据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记载,书生卢肇(zho)与老...
古人也爱水上运动?这些运动的难度系数一点儿都不低。 游泳等水上运动在古代统称为水嬉。唐代有一位著名的水嬉艺人,他能端坐在水面上,就好像坐在自己家的凉席上一样惬意。他还会从百尺的高台上纵身跳下,这和现在的高台跳水有几分相似。这个人游泳技术高超,回波出入,变易千状,只见他在水里回旋出没,变换各种游泳姿势,神龙见首不见尾,颇有些奥运会上花样游泳的感觉。 古代不仅有游泳高手,还有一些潜泳能手。汉武帝一次在河边听到水上有歌声,原来是一群老人和年轻人手持乐器在水上表演节目。汉武帝命令他们下水取水底洞穴的宝物,一个人受命潜到数百丈深的水底捞取出了一个硕大的明珠。古代沿海居民很多人都有这样高超的潜泳...
即便被浇成“落汤鸡”也要挤着看的运动是什么? 现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有很多游人前往钱塘江观看大潮。中秋观潮,自古便有。钱塘江大潮是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表演者在水中向观众表演各种泳技,一场表演下来,手里的红旗连旗尾也没有沾湿。可以说,古代的弄潮儿并不比现在的冲浪运动员差,他们不需借助滑板等工具,只凭手脚,就能在潮头腾身百变。 弄潮的风气在两宋时最盛行,特别是宋高宗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之后。每年的八月中旬钱塘江弄潮总能吸引几乎全城的百姓围观。临安市民往往等不到八月十八日潮水最为猛烈的一天的到来,就成群结队去钱塘江边观看了。人站在岸边一小会儿,潮水就会把人浇成落汤鸡,很多人不得...
清朝的“花样滑冰”有哪些花样?哪位皇帝喜欢花样滑冰? 古人的花样滑冰有单人独滑,也有双人或多人组合,一人做出托举动作,另一人在上面做出腾飞旋转等动作。表演者还可以做出千姿百态的动作,如凤凰展翅金鸡独立燕子戏水等。花样滑冰比赛也很精彩,正式比赛开始之前,要在皇帝的御座附近鸣炮,数里地之外的大旗处随后也鸣炮一声作为回应。随着一声炮响,就见众人从大旗处争先恐后滑向御座,如千军万马驰骋,最先到达御座的为胜,分头等、二等,各有赏赐。 转龙射球是将滑冰和射箭合二为一的活动。这种技艺较高的冰上活动只流行于宫廷,民间少见记述。一人手拿小旗走在前面,后面两人拿着弓箭,一二百旗手和三四百弓箭手曲折盘旋走在...
皇帝站在冰上看冰上表演不冷吗?你可能想多了。 冰上表演在冰上进行,那么皇帝也要站在冰上观看吗?其实不然。清朝的皇帝会乘坐一架特制的冰床亲临现场。冰床,也称拖床,是清代冰上滑行用具。冰床长约五尺,宽约三尺,一般用木头做成。大冰床用黄色缎子围起来,有龙凤花纹,从远处看就像是一顶大轿子。但是它不是由人抬着走的,而是由八个人从后面推着行进的,它的下面装置了利于冰上滑行的铁条。 不仅皇帝在冰嬉时乘坐冰床看表演,官员百姓在冬季时出行也可以乘坐冰床,冰床成为冬季的一种重要交通工具。明代万历年间,宫中水域管理较为宽松,老百姓常在冬季进入皇城内外的水域活动。贫困的百姓经常有靠拉冰床来糊口的,寒冬...
古人用什么做冰鞋?为了玩,古人想出了各种办法。 古人在冬季时经常进行一些冰上运动,既然在冰上运动,就一定要用到溜冰鞋。古代可没有现在这种带轮子的溜冰鞋,聪明的古人会怎么办呢?最早的冰鞋是从冰刀演化而来的,人们为了便于在冰上行走,就把牲畜的胫骨缚于脚下。后来人们对冰刀进行改进,在一块木板的底部固定铁条或铁片,再将木板扎紧在鞋上,称为冰鞋。 清朝时已经有溜冰一说了。溜冰,又叫冰上滑擦。冬季时市民经常聚集在护城河进行溜冰比赛,返回的时候则坐人拉的冰床。 古代还有带毛猪皮做成的冰鞋,这是一种特制的冰鞋。清朝有一种冰上运动名为打滑挞(t),非常类似于今天的高山滑雪。在冬季选一个比较陡的坡,用...
拔河拔的是绳子,它为什么不叫“拔绳”而叫“拔河”呢? 拔河在唐代之前不叫拔河,而是叫牵钩。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与越国经常发生水战,人们发明了一种叫钩强的工具,可以在战争时把对方的船只拖住或推开。平时为了训练士兵的这项技能,军队里准备了一条粗大的竹索,把士兵分为两队,让他们各拉竹索的一端,互相较力。后来,这种活动才逐渐演化为民间的一种游戏。拔河用的绳索由原来的竹索改用四五十丈长的大麻绳,大绳正中插一根大旗,旗的两边划两条竖线,称为河界线。比赛时,以河界线为胜负标志,所以改称为拔河。 古代拔河与现在的拔河稍微有些区别。古代拔河用的绳索两头系着数百条小绳套,拔河的人把绳套挂在胸前,就像纤...
踢毽子为什么被称为“蹴鞠之遗事”? 毽子,在古籍中又写作鞬子。毽子底座(毽铊)通常用铜钱或锡、铁片制成。以铜钱为托,把鸡毛固定于钱眼之中,这是最普遍的制毽子方法。毽子源于古代蹴鞠,而它的踢玩方式、技巧又糅合了唐宋以来踢球的技艺,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它是蹴鞠之遗事。由于踢毽子需要很好的腿上功夫,所以有的地方还把它作为练武的辅助方式。 踢毽子又叫作踢箭攒花,三五个人在一起踢毽子称为撵花。汉代砖雕中已出现踢毽者的形象,这说明至少在2000多年前此项游戏就已经问世。据《高僧传》记载,有个12岁的小和尚在街上的井栏上踢毽子,而且能连续踢500下,可见这个小和尚的踢毽子技术十分高超。踢毽子在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