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用反犬旁(犭)理所当然,“猪”和“猫”为什么也用反犬旁(犭)呢? 都说猫狗不相容,那为什么狗用反犬旁,猫也用反犬旁呢?难道它们很久以前是一家吗?不仅猫用反犬旁,跟狗一点都不像的猪,用的也是反犬旁,这又是怎么回事? 没错,古人使用繁体字的时候,反犬旁仅仅是犬科动物的特权,如狗狼 狐等字都是反犬旁。猪这个字,开始是不存在的,那时人们用豕(shǐ)字表示猪,豬也是猪,用的就是豕旁。而猫科动物,用的是豸(zh)旁,如貍豹。 后来豕旁和豸旁有一部分统一为反犬旁了,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动物都用反犬旁了。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比如,同为猫科的狮子的狮也用了反犬旁,而事实上它与犬科动物没有关系,也有人说因为狮子是后来从国...
闲谈为什么又称为“聊天”?是因为经常聊到天气吗? 以轻松随便的方式,不拘礼仪不受拘束地谈话,这类闲谈我们叫作聊天。说来奇怪,世界上有那么多可聊的事情,为什么不是聊地聊山聊水,偏偏是聊天呢? 有人说,闲谈之所以叫聊天,是因为人们常常会谈论天气;也有人说,聊天意味着漫无边际地闲扯,聊到天上去了。其实这些都不是聊天的本义,聊天最初的确是跟天有关的,只不过这天不是指天气,也不是泛指天边天际,它是指天象。 据说在战国时期,当达官贵族们要决定某些大事时,总要请一些著名的阴阳五行家或者术士来占卜吉凶,而这些阴阳五行家们占卜时,总会将事情的吉凶与天象的变化(如风雨雷电、流星等)联系到一起。他们往往...
北方人说话爱加儿化音,如“倍儿好”“发小儿”,是因为这样好听吗? 当人们在说话的时候,词汇中的字音韵母因卷舌动作而发生音变,这种现象就叫作儿化。儿化的韵母就叫儿化韵,其标志是在韵母后面加上r。如鸟儿(niǎor)、老头儿(lǎotur)等。北京等地的方言中就有很多儿化现象。 儿化音听起来有种特别的韵味,但不要由此以为儿化音只是为了好听,其实,它还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功能。比如,刺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动词,但刺儿就只能做名词了;一点单独使用的时候,是名词,指时间,而一点儿作量词,是少量、少许的意思。所以,当儿化音区别词义和词性时,是必须要儿化的,否则会产生歧义。但在书面语言或者正式场合,如果不需要用儿化,则尽量不要...
“二”和“两”都能表示数字“2”的概念,那为什么有时用“二”,而有时又必须用“两”呢? 二和两虽然都能做数词,但在用法上是有区别的,多种情况下不能随意换用。否则,不仅读起来拗口,不符合语言表达习惯,而且还容易产生歧义,闹笑话。 那么,二和两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数词二单用或者与别的词组合,可以表示序数、小数、分数、概数等,如:第二、百分之零点二(0.2%)、五分之二、二三十个、二十岁上下等。在这些情况中,二都不能替换成两,如第二名不能说成第两名,二哥也不能说成两哥。 数词两字一般用于量词和半、千、万、亿之前,如:两扇窗、两本书、两只老虎、两个半月等。这里的两都不能用二代替。 至于一些有特定意义的词组,如二把刀二百五二人转等,不...
聊天这件事儿,为什么北京人叫侃大山,成都人叫摆龙门阵,东北人叫唠嗑? 北京人把聊天称为侃大山,意思是漫无边际地聊天,也叫作砍大山。北京人久居天子脚下,见多识广,资讯交流也很便利,因此他们不以传播新知为重点,而把注意力放在叙述的方式上。北京人往往把事情表述得十分吸引人,让人感到惊奇,还颇有几分幽默感,其重点不在于具体内容,而在于哗众取乐。因此很多人会觉得北京人有些贫,有些油嘴滑舌。北京人的侃大山还带有高谈阔论甚至吹牛的意思。 成都人把聊天叫作摆龙门阵。据说,龙门阵是唐朝薛仁贵东征时所摆的阵势,这个阵势曲折离奇,变幻莫测。这个故事被后代人尤其是明清以来的民间艺人津津乐道,添油加醋,大肆渲染。久而久之,龙门...
孔子的名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的“乐”该怎么发音? 乐是一个多音字,我们了解得最多是yu和l两种读音,前者有音乐的意思,后者则是高兴、喜欢的意思。而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名言里,乐字应该读yo。这个音在《王力古汉语字典》有特别注明,并引用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来举例,乐字用作动词,表示喜好、爱好,读yo。这个读音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里是一致的。 其实,除了乐有特殊读音,还有很多汉字也有特殊读音:比如单于的单,既不读最常用的dān音,也不念作姓氏用时的shn音,它的正确读音是chn,单于是中国古代匈奴君主的称号,是一个专用词。又如女红的红,本来最常用的读音是hng,但女红的红却读gōng,女红,指旧时女子所做的...
“差强人意”是“使人感到差劲”的意思吗? 一看到差字,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差劲不好,因为差劲确实是差的一个常用义。但是差还有许多其他意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难免会弄错了。 差原本是一个会意字,从羊从工。羊指羊群。羊的特点是驯顺。羊群的表现是:聚集在一起,边走边吃草,各吃各的草,吃草很专心。工指工地、工程、工作。羊与工联合起来表示工地上服劳役人员的群集劳动,各有分工。所以,差的本义是:群体劳作,各有分工。 发展至今,差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差了,它有五个读音:ch、chā、chāi、cī和chi,不同读音的差表达不同的字义。当它读ch的时候,表示错误、不相当、缺欠、不好,如差劲。而它读chā的时候则是大...
形容一个人很受欢迎叫“吃香”,一个人脾气暴躁叫“吃枪药了”,大家为什么这么喜欢用“吃”字? 大家喜欢用吃字跟中国人的文化有关。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吃饭是头等大事,吃是民生第一权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中国人对于吃有着特别的感情。 在汉语里,由吃字蔓衍出广泛的意义。吃亏吃官司吃不住等词的吃有承受之意;吃老本吃白食吃皇粮吃空饷的吃有依靠的意思;很多奇怪的东西能吃,比如吃闭门羹吃定心丸吃后悔药吃老祖宗;一些不是食品的东西也能吃,比如吃苦吃惊;还有许多带吃的词是有实指和虚指的,如吃醋,既指吃调味品醋,也指产生嫉妒情绪。总之,吃是一个多义的动词,汉语的吃派生出的其他动词之意,大概是世界语种吃中最多的。 此外,吃还在不断进...
汉语中“蝴蝶”“尴尬”和“啰嗦”一类词,为什么两个字连在一起才能表达意思,分开就没有意义了? 汉语里有一种词,叫作连绵词,又称联绵词、连绵字。连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有两个字,但只有一个意义。比如蝴蝶尴尬啰嗦这些词,两个字连在一起才能表达意思,分开就没有意义了。 为什么要用两个字来表示一个意思呢?连绵词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其实,连绵词在表义上确实十分狭窄,但它却有着内在的音韵,表达十分生动。比如慷慨,这两个字声母相同,读起来铿锵有力;比如彷徨,则是韵母相同,读起来委婉曲折;又比如孜孜,两个字同音重复,在一些句子里使用起来有一种连绵的音乐感。可以说,连绵词丰富了汉字的表达方式。 连绵词不能拆开使用,只在极个别...
为什么“中国队大胜美国队”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都表示中国队获胜? 众所周知,胜败是一对常见的反义词,可大胜大败使用起来竟然是一个意思。比如中国队大胜美国队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都表示中国队得胜,难道这对反义词又变成同义词了吗? 事实上,不是胜败变成了同义词,而是大胜和大败成了同义词,大胜指以绝对优势战胜,而大败则指以绝对优势打败。大胜和大败不仅是一对同义词,而且还是词组,其中的胜败不可以拆开理解。类似的还有战胜和战败,它们的反义词要用被动方式来表达:被战胜和被战败。 汉语中有很多类似的语言情况,如我好容易吃饱了和我好不容易吃饱了,差点摔一跤和差点没摔一跤,那模样好威风和那模样好不威风,果然和果不其然...
古诗中的“妻子”不是我们现在的“妻子”?这样的词还有哪些? 杜甫在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有一句诗是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表达自己听到官军收复失地以后的欢喜心情。没有古汉语知识的人,可能以为这里的妻子只指诗人的爱人,其实诗中的妻子并不仅仅指爱人,还包括儿女呢! 原来,古汉语中没有妻子这个词,诗中的妻子是个短语,即妻与子,读qīzǐ,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的妻子,读qīzi,指已婚男人的爱人、配偶。 这也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基础,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基础。类似的词还有很多,比如夫人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那个人,现在则是对别人的妻子的尊称。形容在古汉语中指形体和容貌,...
“卑鄙”为什么从古代的谦称变成了现在对人的蔑称? 其实,这是卑鄙的古今义不同才导致的疑惑。现代汉语中的卑鄙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是个贬义词,一般用于骂人,比如骂你这个卑鄙小人等,差不多就是对这个人品行的根本否定了。但在古代,卑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相反,它常用来表示自谦。卑的本义是伺候主人的奴仆,后来泛指地位低下,它的反义词是尊。鄙本指远离都市的边远地区,和都(都市)相对,因为住在边远地区,消息闭塞,所以鄙引申为庸俗、浅陋。后来,卑鄙联合在一起组成词组,逐渐作为形容词来使用,意思是卑微鄙陋。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
口头禅跟佛教有关系吗? 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的人喜欢说差不多,有的人则会说随便,有的人总是说没问题,有的人则会说OK。没事总将某个词挂在嘴边,这个词就是口头禅。不过,这些很常见的习惯用语,又不是禅语,怎么会和禅这么高深的词挂上钩的呢? 原来,口头禅最初还真是佛教用语呢!不过,它可不是一个好词,它的本义是指没有经过自己的心灵验证和领悟,而人云亦云地说些禅佛的经典故事以及话语,做出一副好像很明白、很得道的样子,其实已经走进了歧途。禅宗重顿悟,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但能顿悟的人总是少数有慧根的人,普通大众往往喜欢卖弄,知道点什么了,就要显摆一下,生怕别人...
中国历法周期暗合古巴比伦时间单位?week为什么翻译成“星期”? 星期,又叫作周或礼拜,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一个时间单位,也是现在制定工作日、休息日的依据,一个星期为七天。 古时候,巴比伦人把一个月分为4周,每周有7天,即一个星期。由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神每周各主管一天,因此巴比伦人每天祭祀一个神,每天都以一个神来命名。 古巴比伦人创立的星期制,在公元8世纪传入中国,但当时对社会生活没有什么影响,直到清代,英国基督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常在礼拜日进行传道祈祷,西方的星期日才在中国人心中留下初步印象。鸦片战争后,西方人大量进入中国生活和工作,他们按照本国习俗,在星期天休息娱乐,中国人才由好奇慢慢...
形容时间很快叫“马上”,是因为马跑得快吗? 有时候别人让我们做一件事,我们会回答马上,意思是很快。可是脱口而出的时候,你有没有觉得奇怪?自己或许从未骑过马,为什么回答很快要说马上呢? 据说,马上这个词的确是跟马有关的。它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和古代一位将军有关。古代有一个大将骑马行路,却突然接到消息说皇帝病危,他听了之后没下马就直奔京城。所以后人用马上代表立即的意思。 第二种说法认为,在古代,马是最快的交通工具,可以顺利快速到达目的地,成为很多人首选的交通工具。一个人在马上就代表做好了出发的准备,所以才用马上表示很快。 马上表达立刻、赶快的意思,见于元代杂剧《陈州粜米》...
“对牛弹琴”这件事真的有人做过吗?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非常著名的音乐家叫公明仪。公明仪极善弹琴,优美的琴声从他手下流出,听众便会如痴如醉。 一年春天,公明仪带着琴去田野中散步。他发现远处有一头牛正在吃草,对他的到来不闻不问。他忽然有了奇思妙想:如果为这头牛弹上一曲,它会听得进去吗?这样想着,他架好琴,拨动琴弦,便在田野里弹奏起来。他弹奏的这首曲子十分高雅,叫《清角之操》。 这样美妙的琴声,如果人听了,多半会沉浸其中,难以自拔。然而田野中的这头牛却依然低头吃草,时不时还甩动一下尾巴,根本不理会公明仪的个人音乐会,更谈不上领会曲子中的美妙意境了。 公明仪尽心尽力,一曲奏完,...
百货商店里的东西肯定不止一百件,为什么不叫千货、万货、亿货商店呢? 话说清朝乾隆年间,江北有家名叫日日兴的杂货店,货品丰富,生意十分兴隆。于是,掌柜的不禁得意忘形起来,把原来的招牌取下,换上了万货全的招牌。 一天,店里进来了一位气度不凡的客官,开口要买一把粪杈子。粪杈子是一种常见物件,人们在放羊、放牛、放马时,用来随时铲走牲畜的大便,以保证路面的整洁。伙计听了,便给客人递过来一把。没料到,这位客官却说要的是黄金打造的粪杈子。伙计傻眼了,谁会用黄金打造粪杈子呢?这个人是来找茬儿的吧?便只能回答说没有。这位客官听了,冷笑着问:你这不是万货全吗? 掌柜的察言观色,知道遇到了贵人,立刻让伙计摘下万货全的招牌...
“家”是人住的地方,可是“家”字下面为什么是表示猪的“豕”呢? 家是人们遮风避雨的地方,是供人住的。可是家字的外形却有些让人难以理解,它的上半部分是宀,代表房子;而下半部分却是豕(shǐ)字,豕是猪的意思。这就奇怪了,家是人住的地方,又不是猪圈,怎么宀下没有人,却有猪呢? 其实,家的写法跟古人的生活习惯有关系。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还不会种植农作物的时候,狩猎是主要的生活来源,而狩猎的偶然性很大,人们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就想办法饲养牲畜。据考证,猪是较早被驯化的动物之一,在半坡遗址中就有残留的猪骨形象,这应该是原始的家猪。猪被饲养是为人类提供食物,而且一般是在人们居住的地方饲养,不会像狩猎那样...
表示“唱歌”的“哥”为什么变成了对兄长的称呼? 哥的本义是唱歌,它是如何演变出其他含义的呢? 据考证,唐朝时,哥演变出父亲的意思。《旧唐书》里记载,玄宗就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四哥,而玄宗的儿子李琰也称玄宗为三哥。但有意思的是,玄宗又称呼李宪(睿宗长子)为大哥,这里的哥又是兄长的意思了。除了王室,普通百姓在这方面的称呼也有记录,白居易在《祭浮梁大兄文》中也以哥称兄。由此可见,当时哥是兼指父和兄的,这种用法如今还在山西的平遥、文水等地方言中保留着(读音略有区别)。 哥的使用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跟民族融合有关系。经过南北朝和唐代的两次民族大融合,许多少数民族融入汉族,北方民族的一些习俗称谓也...
我们常用“正”字来计票数,为什么不用其他字呢? 用正字来计票数的办法是由旧时戏院中的司事们(记账先生)记水牌账演变来的。 清末民初,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戏院(俗称茶园)很有意思,它们竟然没有门票!当然,戏院不是慈善机构,不会免费给你听戏喝茶,那么,它们是怎么收钱的呢?原来,那时候的舞台大多是正方形的,座位分为楼下正厅、楼上花楼、左右包厢等,达官贵人们自然预先包下位置好、显身份的座位,进戏院自有人专门招待。那么下等坐席就不一样了,位置偏远,而且都是条凳长桌,来的人也不能随便乱坐,由案目(戏院的服务员)在大门口招呼,凑够五位才能入座。案目每领满五位,司事先生就在大水牌(类似黑板)上写一...
“笨”的本义是“竹子的薄膜”,为什么后来变成了表示“不聪明”? 在《说文解字》中,笨的解释是:笨,竹里也。从竹,本声。原来,笨是指竹子里面那一层白色的薄膜,像纸一样又薄又白,又叫竹白。 在古代,竹白还是一种造纸的原材料,竹白造的纸张不同于早期造纸那么粗陋,它比较精致,因此后来的史书要写在这样的纸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把史书称为竹白,即笨。 笨字从名词转变为形容词,从一种造纸原料转变为后来的愚蠢不聪明,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据《晋书》记载,有四位大臣通过评比,选出了当时的四伯:谷伯、笨伯、猾伯、琐伯。其中的笨伯不是指竹子伯伯,而是指大肥之人,这些人身体肥大,行动不灵巧,看起来很笨重。所以,这里的...
甲骨文中就有“囧”字?它的含义与现在一样吗? 囧字很形象,它的形状就像一张沮丧的人脸:口可以看作人脸的轮廓,口里的八是两道因沮丧或悲伤而下垂的眉毛,八字下面的口则是受委屈而张开的嘴。所以,作为表情,它常常表示郁闷、悲伤、无奈或极为尴尬,有时也形容一个人行为猥琐。另外,囧字的发音和表示窘迫的窘一致,更使得它成为表达沮丧的绝好代名词。 其实,囧是一个古汉字,读jiǒng,在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在《说文解字》中,它解释为光明。唐代诗人韩愈在诗中用过这个字,其《怀秋诗十一首》有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囧囧的句子,囧囧在这里通炯炯,意思是窗户明亮。 看一下囧字的字形演变,我们就知道这是一个标准的象形字...
为什么我们把错别字叫作“白”字而不是“黑”字呢? 其实,错字和别字并不是一回事。错字,就是将字写错了,在笔画、笔形和结构上犯了错误,如把染右上角的九写成丸,贰右上角少个点等;别字,就是张冠李戴,本该用某个字,却写成另外一个字,如诸侯误写成诸候等。 其实,错别字叫白字跟字的颜色没有关系,倒是跟它的读音关系密切。白在古代是别字的通假字。一般来说,同音字或近音字相互通用或假借,称为通假字。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双声通假、叠韵通假。别和白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属于双声通假字。因此,人们就将白字与别字通用,再后来,白字也就代表别字变成错别字的总称了。 因此,白字不是今天的特产,而是很有历史...
我们现在从左到右横着写字,为什么古人却从右到左竖着写? 原来,这与古人的书写习惯和书写工具是大有关系的。在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主要在竹木简牍上写字。竹木简牍是一些竹木片,用皮绳串起来,这样便于卷成册存放。因此,古人写字也就自然而然地按自上而下的顺序来写了。 另外,因为古人在打开卷册的时候,习惯于用右手拿着卷册的一端,左手将其展开,这样比较方便。所以,也导致了书写习惯是从右往左了。 其实,汉字书写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在古代,上为君,为父母;下为臣,为子女。右为大,左为小。无出其右就是没有能超过他的意思。所以,这种书写习惯其实也是古人精神内涵的反映。 那么,现代人为什...
为什么把“110”读成“幺幺零”,而不读成“一一零”呢? 原来,这种特殊的数字读法起源于战火纷飞的年代。 战争年代,一个部队的士兵来自五湖四海,说起话来也南腔北调,很难统一,一不小心就容易发生误会。比如,一些南方士兵把2读成n,这让北方人摸不着头脑。为了避免混乱,通信兵就把2读成普通话里的两,这样大家就明白了。同样,因为0有后鼻音,对南方人来说也是个难以攻破的障碍,于是按它的长相把它念成洞。这都是因为地域不同、发音不同,为了进行统一而造成的数字的特殊读法。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与战争的特殊情况有关的。 原来,战场上噪音很大,通信兵在枪炮声中进行通信,如果发出的声音太小了,对方可能听不...
我们今天都要学说普通话,古人也说“普通话”吗? 事实上,中国历朝历代跟现在是一样的,既有各地的方言,也十分重视语言的统一,因此,就出现了一种名为雅言的共同语。《辞海》对雅言的解释是: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所以,雅言就是中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 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雅言是周朝的国都丰镐(今陕西西安)地区的语言。当时,周朝采取分封制,周王室把亲戚分到各地,成为诸侯国,于是王公贵族便把雅言带往各地,并在全国逐渐传播开来。雅言能让不同地方的人互相沟通,孔子在鲁国讲学,用的就是雅言。要知道,孔子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不用雅言还真不好讲学呢。《论语述而》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
为什么我们说“老虎”“老鼠”,而不说“虎子”“鼠子”呢? 原来,古时候的人们对虎和鼠是很畏惧的。那时候,老虎可不会老老实实待在动物园里等着你观赏,发起威来是要人命的,武松为什么那么有名,因为他打的是老虎! 人们也常常用虎来象征威武勇猛。如虎背熊腰形容人身体魁梧强壮;虎将比喻英勇善战的将军;虎步指威武雄壮的步伐;虎威指威武的气概。 至于鼠,虽然个头小,也让人们很头疼。《诗经》里早就抱怨说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意思是大老鼠啊大老鼠,别吃我的粮食啊,可见对老鼠的愤恨。老鼠不仅偷粮食,乱咬东西,还会传播鼠疫,让人忧虑,这也就怪不得有句俗语叫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了。 对自己害怕的东西,古人普遍采取了敬而远之...
我们把双方意见不同叫相“左”,为什么不是相“右”呢? 意见相左是表达观点不同的一个常用词语,这里的左是相违、相反的意思,这个意思的产生与左右的差异有关。 比如,人的左右手就大有不同。一般人右手灵活机巧,做事情顺畅有力,不仅写字、拿筷子习惯用右手,平时提重物也是右手比较靠谱。相比之下,左手就笨拙多了,除了左撇子和少数左右手差不多灵活的人,大部分人的左手都不能用来做写字、拿筷子这样较精巧的动作,显得很不利落。 既然右手方便,让自己觉得顺畅,而左手笨拙,让自己用起来不够舒心,古人就自然而然地用右来表示帮助、亲近,用左来表示相违、反对。用唐代学者孔颖达的话来说:人有左右,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
成语“运斤成风”中的“斤”是表示500克的重量单位吗? 运斤成风来自《庄子》中的一个故事。有一次,楚国国都郢(yǐng)有一个人,弄一点白灰涂在自己的鼻子尖上,就像苍蝇的翅膀那样薄薄的一层,然后让一个名叫石的能工巧匠把这块白灰砍去。巧匠对准鼻尖就要去砍,众人都吓得闭上了眼睛,而等睁开眼的时候,这一斧头已经剁了下去,再看这个郢人,面不改色地站在那里,神情自若,鼻尖上的白灰已经被砍掉了,鼻子却没有受到一点伤害。众人纷纷叫好。后来,宋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把这个巧匠召来,让他再次表演一下这一高超的技艺。巧匠回答道:我以前的确能够削掉鼻尖上的白灰,现在却没法表演了,因为跟我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