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把错别字叫作“白”字而不是“黑”字呢?

其实,错字和别字并不是一回事。错字,就是将字写错了,在笔画、笔形和结构上犯了错误,如把“染”右上角的“九”写成“丸”,“贰”右上角少个点等;别字,就是张冠李戴,本该用某个字,却写成另外一个字,如“诸侯”误写成“诸候”等。
 
其实,错别字叫“白字”跟字的颜色没有关系,倒是跟它的读音关系密切。“白”在古代是“别”字的通假字。一般来说,同音字或近音字相互通用或假借,称为通假字。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双声通假、叠韵通假。“别”和“白”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属于双声通假字。因此,人们就将“白”字与“别”字通用,再后来,“白”字也就代表“别字”变成错别字的总称了。
 
因此,“白字”不是今天的特产,而是很有历史渊源了。有关“白字”的笑话流传颇远,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李林甫,他有个小舅子喜添贵子,为了庆贺,李林甫就写了“闻有弄獐之庆”几个字赠给小舅子。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没有想到堂堂宰相大人,竟然写了错别字。我们知道“弄璋之喜(庆)”是庆贺别人得了儿子,璋是一种玉,古人把璋给男孩玩,希望他的品质像玉一样。“弄獐之庆”算什么呢?獐是一种兽类,说人家生孩子是“弄獐之庆”,这不是骂人吗?更可笑的是,因为李林甫有权有势,在场的人当时都不敢说什么,但背后就窃笑不已了。李林甫也从此被冠上了“弄獐宰相”的大名。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