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羹”是指关起门来喝汤吗? 想知道闭门羹到底是什么意思,就要从一个唐代的故事讲起了。 据说,唐代宣城有一个才貌双全的歌女,叫史凤,她聪明美丽,能歌善舞,因此很多人慕名前来拜访。史凤应接不暇,又不想得罪人,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她在心里把客人分成好几等,上等客人来了,她就款款走下楼去接待,还奉上自己亲手做的羹。下等客人来了,她不好意思明着拒绝,但也不愿意见面,便也招待客人一碗羹,表示婉拒。 拒绝原本就是一件不好办的事情,但史凤却最大程度地照顾了访客的心理,让被拒的人得到某种补偿。史凤不仅人情练达、八面玲珑,而且还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是个聪明的女子。 当然,现代意义上...
“俩”是两个,“仨”是三个,那么“伵”就是四个,“伍”就是五个吗? 俩是两个,仨是三个,有人或许会推想,那么伵就是四个,伍就是五个了。其实汉字不是简单的一加一,千万不可以想当然。 伵读x,古同侐,是清静、寂静的意思。 伍读wǔ,基本含义有:1.古代军队的最小编制:五人为伍;2.军队,如入伍落伍(掉队);3.同伴,如羞与为伍;4.五的大写;5.姓,春秋时期,吴国有个著名的大夫和军事家叫伍子胥。...
写信封时,寄信人名字后面为什么往往跟一个“缄”字? 缄原指捆箱子的绳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缄,束箧也。箧是箱子之类的东西。东汉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里也有解箧缄的说法,意思就是解开捆箱子的绳子。 原来,在纸张发明以前,古代的公文书信多写在木板、竹简或者绢帛上,写完后用绳子捆上,在绳的打结处加上一块泥,在泥上盖印章,以防被拆,这叫封泥,其目的都是为了保守书信中的秘密。在这个过程中,用绳子捆叫缄,用泥盖印叫封,解开绳子叫开缄。 缄因此沿袭下来,虽然后来又发明了纸,但人们在写信时,还是按过去的习惯在信封上写缄,表示封过。 生活中,人们还用三缄其口比喻慎言,这和孔子有关。据西汉经学家和文...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到底留不留客呢? 从前有一位书生,一天到亲戚家串门,不一会儿,天下起了大雨,到傍晚也没有停下的意思。这位书生就打算住一夜再回。但亲戚不太乐意,又不好明说,就写了一句话: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书生一看就明白亲戚的意思了,亲戚是想让他赶紧走: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这是个陈述句,明确表达了亲戚不留人的意思。书生虽然懂了,但是故意曲解,改了几个标点,意思就完全不同了: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这一下句子的意思完全改变了,亲戚虽然不乐意,到底不愿意撕破脸,只好认了。 可见,标点虽然不像字一样,有各种意思,但它有时能起到关键作用。在不同的位置,标点居然...
“一”不是读一声吗?为什么有时也读二声和四声呢? 如果留心,你会发现很多字的读音在实际对话中会发生变化。这不是误读,而是一种连读变调现象,就是在说话的过程中,由于音节和音节相连发声时相互发生影响,导致其中一些音节的音调发生改变。我们通常把一个音节单念时的音调叫本调,音节相连时本调发生了变化就叫变调。如一读一声是本调,在更上一层楼里读四声就是变调。 严格来讲,变调的现象在普通话的四个声调中都是存在着的,但是以三声的变调最为突出,三声的变调有两种:(1)两个三声字相连,第一个三声变为二声,如雨水听起来跟鱼水一样;(2)三声字后边如果跟着一个非三声字,三声听起来就像只读了一半,后一半向上升...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为什么说“无晴”又“有晴”呢? 原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两句诗使用了特别的修辞手法谐音双关,表面看来,不过是下雨天晴的事儿,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实际却通过情晴同音,而暗示有情无情的儿女情愫。这是一个巧妙的隐喻,语意双关,内涵丰富。 别小看这个修辞,本来平凡普通的句子就变得奇妙了。它不再指一种天气,而是指人们内心那种琢磨和纠结、不安和希望、忐忑的心情。而诗的表现形式是如此含蓄,让读者也禁不住揣摩再三:那唱歌的男子是有情还是无情呢? 少女到底还是乐观的,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可见她还是认为男子对她有情。而这种温柔旖旎的情怀,表现得是那么...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的水真的有千尺深吗? 据说,当时安徽泾县一带有个叫汪伦的人,他和李白并不相识,却给李白写了封信,邀请他来游玩。这封信写得很有诱惑力,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先生,你喜欢游玩吗?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你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经不住诱惑,高高兴兴地去了。当李白问起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时,汪伦就跟他坦白了: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他这幽默风趣的坦白,不仅没让李白气恼,反而还引得他大笑。 尽兴地玩了几天之后,临别前,李白下了一首叫《赠汪伦》的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真...
为什么把单老师叫成Dān老师,把查老师叫成Chá老师,是一件尴尬的事? 一般人都知道,简单的单读dān,检查的查读ch,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两个字在作姓用时却读Shn和Zhā,如著名评书表演大师单田芳,知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原名叫查良镛。其实,中国人的姓氏来源十分复杂,尤其是一些不常见的姓氏常常容易被读错或写错。在生活中,弄错别人的姓氏,不仅会给实际生活带来不便,同时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除了单查之外,还有很多姓氏的读音都和常用字的读音不同。 比如仇,我们知道它的常用字义是仇恨,常用的读音是chu。但是,作为姓氏,仇却读Qi。据说,仇姓的祖先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夫仇牧,他姓子。本来姓子的人,是如何成为姓仇的人的祖先呢?说...
“顺口溜”怎样才能“顺口”?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顺口溜是指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齐,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 所以,既然是顺口溜,首先就要顺口。怎么才能顺口?当然押韵少不了。押韵后不仅读起来音韵和谐,悦耳动听,而且还容易记忆。 除了押韵,节奏也是很重要的。顺口溜有自己的节奏感,一张一弛,像一边打拍子一边说话。一般是两字一拍,也有一字一拍或三字一拍的,读起来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这在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顺口溜不仅在音韵和节奏上很有特点,而且遣词造句也是活泼精到。顺口溜一般善于描摹,比如穿着料子,挺着肚子,拖着调子,画...
歇后语为什么分为前后两部分? 其实,歇后语由来已久。歇后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唐代,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里有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的句子,意思就是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个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生动形象,充满了智慧。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是引子。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歇后语的分类,有各种不同分法,比较简洁的是把歇后语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后半部分是从前半截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如水...
连苏东坡也闻所未闻的“皛饭”是什么饭? 汉字中的品字结构酷似金三角,字形很有特色。有许多汉字都有这一字型结构,我们可以分几类: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它们都能组成品字结构的字。鑫(xīn),指财富兴盛,多用于商店牌号或人名。金本来就是财富,三个金字垒成金字塔形状,当然是财富兴盛了。森,树木众多,繁密。淼(miǎo),本义是水大、水面辽阔的样子。焱(yn),火花、火焰。垚(yo),这个字不常见,意思是山高。 六畜:指六种家畜,牛、马、羊、猪、狗、鸡。除了猪和鸡,其他的字都能组成品字结构的字。犇(bēn),奔的异体字,意思是急走、跑。骉(biāo),众马奔腾的样子。羴(shān),膻的异体字,羊...
“吴侬软语”为什么听起来那么“软”? 吴侬,简单来说就是吴人,意思是使用吴方言的人。吴方言是一种很古老的方言,保留了较多古汉语因素,主要通行于中国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区、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和福建西北部及香港、台湾、旧金山等地说吴语的华人中间,使用人口约八千万,在中国方言使用人口数量中排第二位。在这些地区的方言中,侬实际是人字的变音。到后来,侬又分化为表示我、你、他的人称代词。 吴方言中音韵美的代表当属苏州话,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软,尤其女孩子说来更为动听,一波三折,珠圆玉润。苏州话语调平和而不失抑扬,语速适中而不失顿挫,发音部位在口腔中较靠前靠上,这种发音方式有些...
为什么英语由一个个字母组成,而汉字是方块字呢? 世界上的文字种类很多,有的文字学家根据它们表达方式的不同,将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英语是一种表音文字。表音文字的特点是,用语音来表示语言,少量字母经过各种组合,表示不同的读音,不同的读音又表示不同的意义,因此,我们看到的英语都是由一个个字母连接而成的。表音文字形和音的联系是有规律的,见形知音是表音文字的普遍特征。 而汉字的情况就比较特别,汉字是从图画文字脱胎而来的,早期汉字图画意味非常浓,比如象形字,从字面上就能看出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因此可以说其特征是见形知意。但到了后来,汉字中表音成分大大增加,纯粹表音的...
为什么将乱写乱画称为“涂鸦”,而不是“涂鸡”“涂鹅”呢? 原来,涂鸦这个词是有来历的。唐代有个诗人叫卢仝(tng),他有个顽皮的儿子叫添丁。添丁喜欢乱涂乱写,常常把卢仝的书册弄得又脏又乱。卢仝对这个孩子真是又爱又恼,想要惩罚他,自己又舍不得,真是无奈。最后,他发挥诗人的特殊优势,写了一首诗,诗中有一句: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这一句惟妙惟肖,道出儿子的顽皮和自己的无奈,生动有趣。这句诗里的涂鸦二字逐渐流传出去,使用至今。涂鸦一般用来比喻书画或文字幼稚拙劣,多用作谦词。 现代意义上的涂鸦除了保留着过去的含义,还具备多重文化内涵。现在,凡是街头建筑物的墙壁上所出现的各类色彩鲜艳的图案或奇形...
为什么把经久不衰的著作尊称为经典? 经典就是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东西,在古今中外的各个知识领域,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就是经典。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单称为经,如四书五经中的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这几部儒家学派的著作。 典是个会意字。从甲骨文字形看,上面是几根编连起来的木棒,这是册的甲骨文字形,下面的二就是表示铺放册的案桌。为什么要放到案桌上呢?这是因为某些记载重要内容的册是很珍贵的,而这些简册也往往比较长,用手拿着读比较费力。为了表示重要性,往往要把它放到一个专门的小案桌上。右边那个甲骨文典字的右下方还多了一个类似于十字的部件...
为什么把富家子弟称为“纨绔子弟”呢? 这要从古代人们的服饰说起。古时候,上衣下裳(chng)是最早最普遍的一种穿着形式。穿在上身的衣服统称为衣,下身的叫作裳。裳是什么样的呢?它很像我们现在穿的裙子,一开始是用几块布拼合而成,围在下身,腰上系一条带子固定,两侧还会留一条缝隙,方便走路。后来干脆把缝也合上,就成了现在的裙子,无论男女都穿这种裙子。所以,才会出现《诗经》里说的情景:东方未明,颠倒衣裳。是说天还没有亮,一个人急急忙忙起身穿衣,结果上衣和裙子都穿颠倒了。而如果是我们现在的上衣和裤子,是不可能上下颠倒的,所以,古代的衣裳(chng)和现代的衣裳(shang)不太一样。 我们说的裳,...
“髦”字看起来像不像一大把头发?“时髦”一词和头发有关吗? 很多汉字可以从字形或者偏旁猜出字义来,髦字也不例外。它的字形看起来好像迎风招展的头发,从造字方法来讲,髦属于会意字,从髟(biāo),从毛。髟是长发下垂的样子,本义是毛发中的长毫,髦也是同样的意思。 髦也指某些哺乳动物颈部周围生长的又长又密的毛,比如《礼记曲礼》说乘髦马,髦指的就是马鬃。 髦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尔雅》里写的髦,俊也。东晋训诂学家郭璞做出注解:士中之俊,犹毛中之髦。意思是说,俊才在人群中很突出,就如同长毫比较突出一样,因此髦也用来比喻杰出的英才。《后汉书》中就有孝顺初立,时髦允集的句子,这里的时髦指的就是当代的俊杰。 髦在古...
为什么用“足下”敬称朋友? 关于足下这个词的来历,有一段悲伤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间,曾得到过介子推的舍命相助。后来,重耳重返晋国登上大位,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文公。他登基后,要对逃亡中跟随自己的臣子论功行赏,众人纷纷邀功,介子推却带着母亲归隐了绵山。后来,晋文公想起了他的对自己的恩泽,请他下山受赏。介子推早已淡泊名利,坚持不接受。晋文公十分无奈,便使出了放火烧山的狠招,没想到介子推比他更狠,宁死也不从。在这把火熄灭之后,众人在满山灰烬中,找到了抱着一棵树被活活烧死的介子推和他的母亲。晋文公知道后伤心欲绝,然而后悔也来不及了。...
打油诗是去打酱油时做的诗吗? 其实,打油诗的由来与打酱油没有关系,它的名称与第一位打油诗人有关,这位诗人就叫张打油。张打油生于唐代,他本是无名小卒,但是,他的打油诗却深入人心。 这首诗的名字叫《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虽然用词简单,甚至有些笨拙朴素,但是却十分贴切传神,全文虽然没有一个雪字,但从全貌到特写,从色彩到神韵,都将雪的特点描绘得如在眼前。更重要的是,这首诗写得非常生活化,雪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而是邻家女孩,她态度亲和,幽默轻松,反而深得人心。所以,这首诗虽然俚俗,却一鸣惊人,从此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诗体打油诗。 打油诗的...
绕口令绕口难说,为什么偏受人们喜欢呢? 首先,绕口令是有实用价值的。各种双声、叠韵词汇或者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和容易混淆的字集中在一起说出来,一开始难免出错,但次数多了就会越来越熟练。长期练习绕口令,可以使人们的头脑变得更灵活,吐字变得更清晰,发声和气息也掌控得更好。因为可以锻炼人舌唇齿相互配合的技巧,绕口令还被形象地称为口腔体操。有些口吃的人,就是通过练习绕口令得到了治愈。绕口令还是学习语言艺术(如相声、快板等)的必修课。 除了实用价值,绕口令还有很浓的趣味性。绕口令的内容多半都很有趣,甚至有些荒诞,对比强烈。比如《捉兔》:一位爷爷他姓顾,上街打醋又买布。买了布,打了醋...
为什么元宵节人们要猜灯谜呢? 灯谜是谜语的一种,只不过是写在彩灯上的,因此而得名。灯谜又叫灯虎,所以猜灯谜也叫猜灯虎。谜语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口头创作,又叫隐语或瘦辞。发展到秦汉时期,民间口头谜语发展成一种书面创作。到了三国时期,猜谜已经开始盛行了。至于灯谜,则出现于宋代,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明清时代,猜灯谜在民间十分流行。 关于灯谜的来历,有个有趣的故事。古时候有个财主,颇有家底,是个势利小人。当时有个叫王少的青年,家境贫寒,有一次,实在无法儿只好去财主笑面虎家借粮。笑面虎一看王少那身衣服,立马就把他赶出了大门。王少心里憋屈,便想了个...
为什么说“冠”不是一顶普通的帽子? 冠是帽子?肯定有人说一点也看不出它像一顶帽子!事实上,冠就是古代的一种帽子,并且还是贵族的帽子。从字形上看,冠由冖元寸三个部分组成,元的最初意思是头;寸本是用来衡量东西的,这里表示与法度、等级相关;冖像用一条丝巾盖在头上,并且不是普通人的头上,而是有地位的人的头上。其实从这个字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古代的中国社会,社会等级区分是非常明显的,连戴帽子都不例外。 即使是贵族,冠也不是随便可以戴的,古代的贵族小孩并不戴冠,一个人要成长到二十岁的时候才戴冠,这就要举行古代的冠礼。冠礼在古代非常受重视,男子到了二十岁便要行冠礼,戴上冠。戴冠之后...
石“砲”与火“炮”,谁的威力更大? 炮这个字我们非常熟悉,炮不就是打仗的时候经常使用的炸死敌人的武器吗?不错,近现代的国家之间要是发生战争,这个炮是非用不可的。因为炮的威力非常强大,所以成为战争的必备武器。 那么,砲是个什么东西?其实,砲也念po,而且它还是炮的哥哥呢!在古代的战争中,人们就是使用砲来杀死敌人的。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古代的砲是石字旁,而近现代的炮是火字旁,这中间有什么秘密? 原来,古代的砲这种武器里面装的是石头,打仗的时候用绳子一拉,装在设计好的木架子上的石头便被抛出去,砸在敌人的头上,就可以把敌人杀死了。据说,唐朝大将李光弼制造出一种威力巨大的战砲...
有一份说明书只有一个字,是哪个字? 染是由水九和木字组成的会意字。木指的是染料,古代的染料大多是古人从自然界的草木中获取的。史书上记载,最常用的染料来源是栀子树的果实和茜草的花。水是染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原料,靠它才能把颜色均匀地染在布帛上。九在古代常用来表示多数,这里指古人染色的重复次数很多,也指染色的过程。因此,从染字的结构来看,它就是一份只有一个字的说明书,记录了古人收集、制作染料,再用染料给布帛上色的一整套方法。中华民族的印染业很早就积累了相当多的宝贵经验,在周朝时便已相当发达,有了专门负责印染的官员染人。 后来,古人把用笔着墨水或颜料来写字作画也叫作染。给白色...
我们常说“买东西”,为什么不说“买南北”? 宋朝,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叫朱熹,他好学多问,爱钻牛角尖。有一天,朱熹在街上偶遇好友盛温和。朱熹看到盛温和手里拎着一个竹篮子,便笑着跟他打招呼:好漂亮的一个竹篮子!是用来装什么的?盛温和见是朱熹,存心要和他开个玩笑,便诙谐地说:当然是用来装东西啦! 朱熹一头雾水,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于是又问:装东西?东西是什么?那为何不装南北呢? 盛温和听了不觉失声笑道:你呀,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我问你,东西南北中这五个方位是如何与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相对应的? 朱熹这才恍然大悟,晃着脑袋很有兴致地说:哦,哦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东方属木,西方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