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用“吹牛”来形容说大话,而不是“吹马”“吹猪”或者吹别的动物呢? 吹牛,现在指说话不根据事实,夸大话的内容。而吹牛最早还真没有浮夸、夸大的含义,并不是贬低牛。吹牛最早出自西北方言,因为西北河流湍急,船很难通行,而西北牛羊众多,人们就想出一条妙计,将若干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气囊,做成皮筏子,扎好口后连接成筏,作为渡河的工具。 具体怎么吹呢?首先,人们在宰杀牛羊的时候,剥下牛羊的整张毛皮,然后再脱毛、涂油、浸水、曝晒,使得整张皮变得松软了,就用细绳将其缝制成袋状,只留一个小孔,然后就剩下充气了。 当然,在古代是没有打气筒的,要想将羊皮袋、牛皮袋灌饱气,就只能靠嘴吹了。这可不是个轻松活儿,一定是要体格强壮、...
“万里”很远,为什么又说“不远万里”呢? 其实,不远万里绝不能等同于万里不远,它不过是使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表达的意思是万里很远,但不认为万里远。 说起来,不远万里是很古老的用法了。在《孟子》里,就有一句不远千里而来,这里不远千里和不远万里用法相同,意思也一样。远本身是形容词,在这里当动词用,是意动用法。不远千里就是不以千里为远,不远万里是不以万里为远。 这种用法并不少见。例如:在《孟子》中,有一句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里的小,就是以天下为小,认为天下小了。小本来是形容词,在这里当动词用,也是一种意动用法。 在古诗词里,形容词作动词的例子就更多了,如我们熟悉的王安石的著名诗句...
马和虎是两种很厉害的动物,为什么“马虎”表示一个人做事不细心呢? 古时候有个画家,作画喜欢随心所欲,常常让人不懂他画的是什么。有一次,画家正在画老虎,他刚画完老虎的脑袋,碰巧有人来请他画马,于是他在虎头后画了一匹马的身子。那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回答:马马虎虎。结果那人没有要这幅画,他便将画挂到了墙上。大儿子看到画,问他是什么,他说是虎;二儿子问他,他说是马。 有一次,大儿子打猎的时候,把人家的马当成老虎打死了,结果他赔给人家好多钱。而他的小儿子外出的时候遇到了老虎,以为是马,结果被老虎咬死了。伤心欲绝的画家写了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
“破天荒”指第一次,这种说法是从哪里来的? 天荒是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用破天荒来形容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东西呢? 原来,天荒并不是一种东西,它本来是指一种状态。比如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天地混沌,这种原始状态,我们就叫天荒。盘古开天辟地,破除了这种混沌状态,世界就像新生长出来一样,具有崭新的意义就称之为破天荒。 天荒还指荒凉而落后的地区。唐朝时,人们把偏远荒凉的荆南地区称作天荒,意思是指那里封闭落后,几十年科举考试都没有一个人金榜题名。后来,唐宣宗大中四年,有个荆南地区的考生终于考中了进士。这个考生叫刘蜕,他的考中是真正的破天荒,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魏国公崔铉镇守荆南一带,得知刘...
“朝三暮四”比喻一个人常常变卦,反复无常,为什么不说“朝五暮六”呢? 朝三暮四的来历和一个故事有关。战国时,宋国有一个老人特别喜欢一种叫狙的动物,狙也就是猴子。跟咱们养宠物一样,他在家里也养了大大小小的一群狙,人们都称他狙公。可是,随着他家的狙越来越多,家里的粮食供不应求,于是他就打算限制给狙的口粮。第二天,他就把家里所有的狙召集起来开会,商讨减衣缩食的问题。一开始,狙公拿出来自己的意见:早上三颗橡子,晚上四颗橡子,大家觉得怎么样啊?众狙一听,怎么早上才三颗橡子啊,这怎么能够吃呢?于是群情激愤,一个个龇牙咧嘴,上蹿下跳,站起来起哄抗议。狙公赶紧拿出他的第二套方案:早上四颗橡子,晚上三颗,这样总可以了...
为什么把双方争论不休,谁也不肯服输的情况叫作“抬杠”呢? 其实,抬杠二字本来跟争论没有关系,这就要从中国北方一个叫抬杠会的习俗说起。 在中国北方,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都会举行抬杠会,由身强力壮的人抬着竹杠,竹杠上面有轿子,里面坐着一个伶牙俐齿的小丑。轿子被抬着在人群里穿梭,围观的人就和小丑比赛斗嘴,这种斗嘴不一定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也说不好谁对谁错,是一种口头功夫,具有随机性,充满了语言上的花巧。小丑寡而敌众,也算是能人了。这种抬杠会成了抬杠一词的起源。 抬杠常常在通俗小说里出现,使用的形式也灵活多样,比如《红楼梦》里有一句:三人抬不过个理字去了。这里的抬便出自抬杠,意思是说纵使...
为什么一个人不遵守诺言叫“食言”?难道语言能吃吗? 原来,食言是有典故的。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候,鲁国大夫孟武伯总是不信守承诺,让国君鲁哀公十分不满。有一次,鲁哀公举行宴会,孟武伯也来了。席间,孟武伯见另一个叫郭重的大臣也在座,不由得心里泛起了一阵嫉妒,因为郭重向来很受鲁哀公器重,孟武伯早就看他不顺眼了。过了一会儿,孟武伯便想借着给鲁哀公敬酒的机会,顺便羞辱一下郭重:您最近吃了什么?长得这么胖啊? 郭重的确长得很胖,孟武伯虽然是人身攻击,倒也是有的放矢。没想到,他这一出击一下引起了鲁哀公的厌恶,鲁哀公不等郭重说话,便替他回答道: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这话不仅将孟武伯的攻击轻松消解,...
相似为什么叫“雷同”,而不是“雨同”“雪同”呢? 雷同多用来批评那些十分相似,缺乏新意,千人一面的作品,那为什么相似叫雷同而不叫雨同雪同呢?难道这个词真的跟打雷有关系吗? 这个词确实是跟雷有关的。我国古代有个说法,打雷时,万物都会同时响应,这个说法在《礼记》中就有记载:毋剿(chāo)说,毋雷同。意思是说,打雷的时候,万物惊惧,都产生了回声,但做人不能这样,应该用自己的心去判断事情的是非,不要拿别人的话当自己的话,也不要随便就随声附和别人。所以,雷同这个词还有随声附和人云亦云的意思。...
“滑稽”为什么从一种流酒器变成了形容令人发笑的人和事? 滑稽最初是指一种流酒器,即酒注子,后世俗称酒过龙。滑稽用来往杯中斟酒,因此里面的酒一直都是满的,于是有人这样说它:俳优之人出口成章,词不穷竭,如滑稽之吐酒不已也。意思是说,演滑稽戏的艺人言辞丰富,层出不穷,就像酒注子里面的酒一样总是满的。 这个词的含义后来不断演化。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中控诉道:突梯滑稽,如脂如韦。在这里,突梯是委婉顺从的样子,滑稽是圆滑随俗的样子,脂韦指油脂和软皮。这句话是说,贵族大臣们就像油滑的脂韦一样,对国君婉转顺从,阿谀奉承。 到了西汉,滑稽开始呈现出现代词义。《史记》中有一篇《滑稽列传》,是专门记载诙谐...
“桃李满天下”常用来形容老师培养的学生遍布各地,学生为什么被称为桃李呢? 春秋时期,魏国有个名叫子质的大臣,做官得势的时候曾推荐过许多人。后来因为得罪了魏王,子质丢了官,独自来到北方。子质在北方遇到了简子,并向简子诉苦,说自己培养了那么多人,在危难时却没有人帮助他。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夏天就可以在树下乘凉休息,秋天还能收获果实;可是,如果春天种下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乘凉了,秋天长出的刺也会伤人。你过去培养的人都是不值得举荐的,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和种树是一个道理,要选择正确的对象啊。 后来,人们就用树人来表示培养人才,而被培养出来的人才就叫作桃李,因此,老师教出来的学生...
成语为什么多数是四个字的? 成语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诗经》的影响,《诗经》以四字句为主,开四字诗歌的先河,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等,这些诗句对后世诗歌在句式、节奏、词汇等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现在的许多成语就直接出自《诗经》,如七月流火窈窕淑女等。 二是来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语言。他们的文章大多是有韵的散语,字数并不规整,但经过加工润色,也是以四字居多,二字成语已经处于从属地位。如《庄子》中有一句话: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由此产生成语白驹过隙。 三是古代其他文学作品及文论中,其句式的重要结构就...
形容一个人喝醉了叫“烂醉如泥”,这里的“泥”是指泥土吗? 烂醉如泥里的泥并非是一堆烂泥。这个说法在很多作家的笔记里都有记载。比如南宋吴曾的笔记《能改斋漫录》中记载道: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明朝著名作家张岱也在笔记《夜航船》中说: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如一堆泥。原来,烂醉如泥的泥是一种虫子,它柔软无骨,在水里就好好的,一离开水就像喝醉了一样。 烂醉如泥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后汉书》,书中记载了一位叫周泽的官员,他是掌管宗庙礼仪的,为了以身作则,他常常斋戒后不回家,晚上在斋宫里过夜。有一次,妻子怜惜他年老多病,就忍不住来探望他。结果,周泽不仅不感激妻...
有个成语叫“虚与委蛇”,“委蛇”二字应该读什么音?这是条什么样的蛇呢? 虚与委蛇这四个字都是常用字,却很容易念错,因为蛇字并不读sh,委蛇这个词读作wēiy,也可写作逶迤,意思是蜿蜒曲折状,一般用来形容山川、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断的样子。 那么委蛇是个什么东西?它是蛇? 委蛇确实是一种蛇,它是《山海经》里记载的一种奇特动物,人首蛇身,并且有两个头,身子是紫色的,头是红色的,它特别讨厌雷声,每次打雷都会呆立不动。传说,见过委蛇还能活下来的人,就能称霸天下。《庄子》里记载齐桓公曾见过延维(即委蛇),后来果然成为一代霸主。 成语虚与委蛇出自《庄子》,说的是列子的师父壶子和郑国神巫季咸斗法,壶子虚而委蛇,以虚招迷...
“猴年马月”到底是指哪年哪月呢? 大概很多人以为,猴年马月根本就不存在,所以才会用来指事情不可能发生。事实上,猴年马月是有固定日期的。 首先,我们来看十二生肖。十二生肖作为独特的民俗现象,被我们的祖先拿来纪年。以现在作为基准,离我们最近的猴年是2028年。 其次,十二生肖还能用来纪月和纪日。我们要想知道马月是几月,就来看看每个月份的特定称呼吧。 农历正月,正是深冬季节,冰雪未消,寒风凛冽。山林中,百兽藏匿,唯听猛虎的狂啸,因此,这是属于虎的月份,被人们称为虎月。 农历二月,春风乍起,大地复苏,森林草地,都焕发了生机,也给食草类动物带来了食物,因此是属于兔子的月份,被人们称为...
犹和豫本是两种动物,为什么放在一起表示拿不定主意呢? 犹是一种长得很像麂(jǐ)的动物。麂是什么呢?它是鹿科的一种,四肢比较长,蹄子比较尖,奔跑起来很快,但胆子小。虽然二者长得像,但古人却把犹当猴子来看待,因为犹像猴子一样善于爬树,在岩石树木之间荡来荡去,十分得心应手。《水经注》里说,犹能乘空若飞,所以,犹是相当厉害的爬树高手了。不过,早期学者认为犹之所以那么会爬树,主要还是因为胆子小。它们生性多疑,一听到什么声音,就觉得危险来了,赶紧躲到树上去。爬上去之后,在高处四下观望,又觉得其实没什么,就又爬下来,但不久又会被吓到树上去。就这样,一会儿上树,一会儿下来,犹总是不放心,要折腾好多次...
“红得发紫”常形容一个人事业达到巅峰状态,为什么不说“红得发黄”或“红得发黑”? 原来,红得发紫里的红和紫原本指朝官衣服的颜色。红得发紫源于我国封建时代的品色衣制度。 这个制度开始于北周,形成于唐朝,宋、元、明、清沿用时,只做了很小的调整。就唐代而言,官分九品,三品以上穿紫色,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所以,着紫穿红的人就是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经常出入朝廷,被人们尊重。所以,人们形容一个人官运发达了,就说他红了,红得发紫大红大紫那就是更进一步了。如果一个家族有许多做官的,还被称为满门朱紫,红和紫都是事业好的象征。 至于那些穿青色衣服者,则是官职卑微的人,白居易有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
形容一个人说话办事不靠谱叫“不着四六”,为什么不叫“不着一二”或“不着七八”? 不着四六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办事不靠谱,这个四六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这个四六不是指数字四、六,而是指天、地、父、母,其中天为父,天字与父字都是四画,地为母,地字是六画,四六就成了天地父母的代称。 古时候,中国人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认为天地父母是至亲,人是天地所生所养的。正因为天上有了日月,地上才有了昼夜的变化,四季的交替,才有阴阳互动,大地上才有了万物。 而父母,则是子女的天和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古代人的观念里,父母是给予自己一切的人,要顺从和孝敬。不孝敬父母的人,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是会被社会唾弃鄙视的。 不着四六的原意是上不知天...
“不管三七二十一”指对什么事情都不管不顾,为什么不说“不管三五一十五”? 三七二十一跟一个战国故事有关。 战国时代,秦国实力强大,其他六国正犹豫不决,不知是要联合起来抗秦还是应该屈从秦国,侍奉秦国。当时,著名的纵横家苏秦是主张合纵抗秦的,他游说六国国君,着力推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天,他来到齐国都城临淄,求见齐宣王,想说服齐宣王抗秦。齐宣王便跟他说了他们的难处,告诉他齐国兵力不足。苏秦听了说:仅仅都城临淄就有七万户人家,如果每户按三个男子服役,就是三七二十一万雄兵了,抗秦的兵力仅临淄一城就足够了,若再加上别处的兵源,力量就更强大了。 苏秦的这种算法听起来十分理想,实际根本不可能。因为临淄城不可能每户都能出...
“杀鸡给猴看”比喻惩戒一个以警戒其余,为什么是“杀鸡”而不是“杀鸭”“杀鹅”呢? 传说古时候,一个猎人经常上山打猎,而家中又喂了不少鸡,平时鸡经常被狐狸偷走。他正为此苦恼时,有一天上山时抓到了一只猴子。猎人想,这只猴子能帮自己看家就好了,于是把猴子用链子锁在自家门口,和它说了一番看家的事情,猴子仿佛听懂了,抓耳挠腮地点了点头。 这回,猎人放心地上山打猎了,等回家后,却发现家里的鸡依然被狐狸偷了几只,于是跑去教训猴子,可是猴子却吱吱乱叫。猎人非常恼火,但也无奈何。 第二天情况依旧,鸡被偷走了三五只,而猴子却自娱自乐地玩呢。猎人气得把猴子打了一顿,可是无济于事。 第三次,他出门回来后,情况更糟糕。眼看着鸡快被偷光了,猎...
成语“三人成虎”是说三个人可以变成老虎吗? 这要从《战国策》里的一个故事说起。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大臣叫庞恭,他即将陪太子去赵国做人质。临行前,他问魏王:如果现在有一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您会信吗?魏王说:我不相信。庞恭继续问道:如果有两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您会信吗?魏王说:那我就有点怀疑了。庞恭再问:如果是三个人说街上有老虎,您会相信这种说法吗?魏王这时回答:那我就相信了。庞恭便说:集市上不可能有老虎,但因为三个人说有,大王就信以为真了。现在我要去赵国的国都邯郸,那里离我们魏国国都大梁,就要比这里离街市远得多了。到时,肯定不止三个人会议论我,希望大王能明辨是非,不要...
狼是危险的动物,为什么有人能“空手套白狼”呢? 其实,白狼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认为的那种凶恶动物,相反,在中国古代,白狼是祥瑞的象征,它的出现往往和圣人、改朝换代联系在一起。孟子说五百年必有圣人出,因此当商朝取代夏朝的时候,祥瑞的白狼就出现了,预示着商朝代替夏朝统治天下。 周朝第五位帝王周穆王在位时,有一次征伐犬戎时得到了四匹白狼,四头白鹿,倍感欣慰。唐朝典籍里也说,白狼只会出现在国君具备仁德的时代,乱世是绝不会出现的。可见,白狼确实是祥瑞的征兆,国君们尤其希望白狼现身,因为这样可以证明自己道德高尚,是明治之君。 因此,空手套白狼最初并不是指人太鲁莽,它是一句褒奖之语,用来表扬那些能...
现在常用“二”形容人头脑不清楚,古代也有这个说法吗? 二本来表示数目,但发展至今有了很多新的意义。比如现在我们说一个人头脑不清楚,就会说这人很二,是个二楞子。这个字很微妙,它既可能是骂人,也可能表示亲近。一般来说,用于陌生人就含贬义,如果说一个自己很熟悉的人二,往往并不含贬义,只是开玩笑。 有个歇后语叫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里面的二也指头脑不清楚吗?其实,这个二只是一个数词。古时候,人的身高为八尺左右,举起手来也不过是一丈,如果一个和尚的身高达到一丈二尺,那么普通人是摸不到他的头的,所以叫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这个歇后语才慢慢发展为某件事让人不明白,摸不着头脑,没有思路。...
铁公鸡犯了什么错?怎么会和小气鬼联系在一起呢? 小气、抠门的人经常被冠以小气鬼葛朗台等称呼,除此以外,我们还会用铁公鸡来形容他们。铁公鸡为什么会和小气鬼联系在一起呢? 清代章回小说《儒林外史》里说:世间何物最坚挺?铁公鸡、铜仙鹤、玻璃耗子、琉璃猫。此四宝,当属毛不拔之物。原来,铁公鸡之所以被认为小气、吝啬,是因为它一毛不拔,它是铁的,毛当然拔不动呀。 后来,铁公鸡便成为人们厌恶取笑的对象。清代袁枚在《子不语铁公鸡》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济南有个富翁非常小气,绰号铁公鸡。有一天,他想纳一个妾,条件是:花费要最低廉,但是人要最美貌。这个如意算盘打得真妙,但居然真的有个美貌女子愿意前来...
为什么说“愚公之居”就是“开门见山”呢? 开门见山是个成语,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主题,不拐弯抹角。这个成语出自唐朝刘得仁的诗《青龙寺僧院》,前四句为:常多簪组客,非独看高松。此地堪终日,开门见数峰。 那么为什么说开门见山是愚公之居呢?愚公家怎么全是山?这却要从另一个成语愚公移山说起了。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愚公家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这两座山使得人们的出行很不方便,于是愚公决定将山移走。他的想法被聪明的智叟知道了,智叟就笑他太傻,认为移山根本不可能做到。愚公已经九十岁了,他自然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将山移走,但是他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
“泰山”号称天下第一山,为什么有人竟然“有眼不识泰山”? 原来,此泰山非彼泰山也。有眼不识泰山说的是一个叫泰山的小孩的故事。 众所周知,鲁班被尊为我国土木工匠的始祖。他一生收了很多徒弟,其中有一个十多岁的小孩子,名叫泰山。泰山从小很喜欢木工,就拜了鲁班做师父。 过了一段时间,鲁班发现泰山上课总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鲁班还发现,泰山经常会跑到后山的竹林里去玩,而且一去就是很长时间,这也让泰山落下了很多功课。 一年后,鲁班想检验一下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就让他们自己做出一些东西来。可是泰山交出的学习成果显得一塌糊涂,他做的桌子歪歪斜斜,连业余水平都没达到。鲁班看了很生气,一气之下,就劝说泰山回家,把...
古人遇到不懂的字词怎么办?古代有字典和词典吗? 古代也是有字典和词典的,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尔雅》,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也是中国第一部按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尔雅就是使人们的语言接近标准和规范,符合雅言。尔是接近,雅是正的意思,雅言即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就是古代的官方语言。 另一部鼎鼎有名的书是《说文解字》,简称《说文》,它的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是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最早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阅的字典是《广...
“我和你”“附和”“和面”“和稀泥”,这几个“和”字你都会读吗?你还能举出有四个读音以上的字吗?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同一个字竟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且,在读不同音的时候,字的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 比如和字,在我和你中读h,表示并列,是一个连词;在附和中,则读h,表示响应,是一个动词;在和面中,读hu,表示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是一个动词;在和稀泥中,读hu,表示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是一个动词。 其实,除了上述四种发音,和还有h、huo等发音,读h时,为麻将用语;读huo时,为衬字,如暖和软和等。 除了和字有这么多读音,还有很多汉字都有多个读音,比如差字,就有chā、ch、chāi、cī、...
曹操的字谜“一合酥”是什么意思? 这是三国时代的故事了。有一天,曹操收到一份礼物,是一盒美味的酥糖。他打开来,吃了几块,又重新把盒子盖好,还在盒盖上写了三个字一合酥,写完就传给手下看。曹操将大家不明所以的样子看在眼里,嘴上却不说什么,笑笑就出去了。 过了不久,杨修回来了。杨修是个谋士,在曹操手下任主簿。他见大家凑在一起议论纷纷,便好奇地上前一看,不过是一盒酥糖。再仔细一看,盒盖上还有曹操的题字:一合酥。 杨修向来聪明多智,稍一琢磨,便笑了起来,说:今天可真是有口福啊。一边说,一边就去打开盒子,取出一块酥糖吃了。围观的人吃惊地看着他,他也不解释,反而取出更多的酥糖,一...
“1”“一”和“壹”都表示“一个”,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在表示数目的时候,1一壹意思相同,即最小的正整数,它们的读音也相同,却是三个不同的字,那么它们的不同之处到底在哪里呢? 1是阿拉伯数字中最小的正整数。它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如钞票上、数学课本上、记录数字和时间等。再比如,在计算机技术中,1和0是计算机存储的两种状态;在音乐领域,1代表简谱中的1个唱名,读音为do。 一是汉字中最小的正整数,也是汉字的基本笔画,也可单独成为汉字,常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如一个人、一件事等。 壹是一的大写,如壹圆,常用于纸币或银行票据等,使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差错或涂改。 所以,这三个字在表示数目时意思是一样的...
两点水、三点水为偏旁的字大多和水有关,为什么四点水为偏旁的字反而多和火有关? 水的温度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会不同,或者寒冷,或者清冽,或者温和,或者滚烫。古人根据这些感觉,造出了不同的字,偏旁分别为两点水、三点水、四点水。随着偏旁里的水滴逐渐增多,这些字所代表的温度也逐渐升高。 偏旁为两点水的字,给人的感觉往往偏冷。比如冷冻,此外还有冰凉冽凌等。在我们的感觉里,寒风是凛冽的;往冬天的玻璃上哈口气,玻璃上立即凝结成白色的雾;凝结在冬日树枝上的白色晶体叫雾凇。这种冷不一定是指物理温度,也指来自内心的含义,比如看到落尽了叶子的树林,我们感觉一派凋零,心里也会涌起凄凉的情绪。 相比之下,偏旁为三点水的字就温和多了。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