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说话爱加儿化音,如“倍儿好”“发小儿”,是因为这样好听吗?
当人们在说话的时候,词汇中的字音韵母因卷舌动作而发生音变,这种现象就叫作儿化。儿化的韵母就叫儿化韵,其标志是在韵母后面加上r。如鸟儿(niǎor)、老头儿(lǎotóur)等。北京等地的方言中就有很多儿化现象。
儿化音听起来有种特别的韵味,但不要由此以为儿化音只是为了好听,其实,它还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功能。比如,“刺”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动词,但“刺儿”就只能做名词了;“一点”单独使用的时候,是名词,指时间,而“一点儿”作量词,是“少量、少许”的意思。所以,当儿化音区别词义和词性时,是必须要儿化的,否则会产生歧义。但在书面语言或者正式场合,如果不需要用儿化,则尽量不要用,因为儿化音的使用比较口语化,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并不适宜特别严肃正式的场合。
在生活中,人们常用儿化音来表示一种喜爱和亲切的感情,比如“小花儿”“大高个儿”“我们去看电影儿”……这些儿化音里带有一种愉快的感情在里面。
另外,我们还常常用儿化音来区分南北方人,以为只有北方人说话儿化音多。的确,在华夏文化圈的语言中,除了北方话之外,诸多南方语系不存在卷舌的r音,但儿化音却不是北方话独有的现象,比如处于南方语系的台州话,就保存着儿化音。台州话受北方话影响较小,我们由此可以推测,儿化音很可能是古代汉语本身就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