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三大部落 人类的进化是从原始族群逐渐发展成氏族组织,然后出现部落以及部落的联盟,直至成立部族,然后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进一步形成,才出现了民族。据我国古代传说,四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曾居住着许多部落和部落联盟。这些部落大致可分为华夏、东夷和三苗三大集团。其中华夏部落居于黄河上游,东夷部落居于黄河下游,三苗部落则居住在长江中游。各部落间各自生活在自己的地域,和平共处,但也有冲突并因此不断发生战争。 华夏 华夏是远古三大部落中最重要的集团,发源于今陕西省的黄土高原上,在有史以前就已顺着黄河两岸散布于中国北方及中部的部分地区了。最早华和夏...
汉族的形成 汉族的起源和形成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上古先秦时代 在周朝,所谓的华夏代表的是夏商周三个氏族,包括与他们相融合的一些古氏族,其中又以周为中心。这些民族并非单一民族,所以称为诸夏。诸夏之外的氏族,古时候称为夷狄,在古籍记载中,主要有苗、蛮等。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些氏族除了群貊(m)之外,都和中原的华夏民族发生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春秋时北方的晋国与战国时北方的燕赵两国,都征服和兼并了许多狄人的部族和国家,并与之相互通婚。东方的齐鲁两国则完全征服并同化了东夷民族。西方的秦国,本身就是一个戎夏混合的民族,到秦始皇时代已经完全征服了西夷与巴蜀一...
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我国东北地区(指辽、吉、黑三省,在这儿将内蒙古自治区也归入)各族的先祖,早在远古时就劳作、繁衍于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并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按宋蜀华、陈克进主编的《中国民族概论》说,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发展的脉络和轨迹分为三大系统,一是肃慎系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以及明清时东北诸族(如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等);二是秽貊系统:秽貊、沃沮、夫余、高句丽;三是东胡系统:乌桓、朝鲜、柔然、室韦、契丹、奚、蒙古。上述三大系统,大体属于渔猎、游牧、农耕文化。 从该地区出土的旧石器晚期至...
我国古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我国历史上西北地区(主要指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及内蒙古西部)自古就有众多民族繁衍、生息。这里因地处东西交通要道的特殊地理位置,是历史上各民族流动、迁徙、融会之地。并且大多数民族本身人口众多,有自己固定活动的领域,以及相应的政权机构。各少数民族间关系表现为政权与政权,以及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王朝之间的多角度关系。一些少数民族政权控制的地区甚至远达中亚、南亚,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一定影响。 古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之后,有消失的,有同化、融合到其他民族中的,也有发展演变为现代民族的。呈现出一幅纵横交错的复杂画面。...
我国古代中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我国古代中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指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安徽、台湾、贵州等省区,在这儿将中南也归入)民族成分复杂,分布地区广泛。从该地区发现的大量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址,证明中东南地区也是人类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表明该地区的开发和其先民的历史都是悠久的。据族源、称呼、地理分布和文化特征的不同,可以将中东南地区古代少数民族大致分为越、蛮两大类。 越,又称粤、百越、百粤等,主要分布于今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安徽、湖南诸省和越南北部。因部落众多,故被称作百越。百越名称,据记载有于越、句吴、扬越、瓯越、东越、闽越...
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西南地区(主要指西藏、云南、四川和重庆等省、市、自治区)是我国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先后发现有云南元谋人、云南西畴人、丽江人、昆明人,四川资阳人,西藏灵芝人等。古代西南地区民族众多,起源较复杂,有上万年来一直居住在该地区的土著居民,也有从各地迁入的族群,经长期的融合与发展形成不同的族系。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濮、蜀、巴、叟、西南夷、哀牢夷、女国、附国、吐蕃、僚等民族。 据文献记载,西南民族地区的原始族群大体可归纳为夷、越、濮三个族系。夷,指氐羌部落,春秋时从西北迁入,并与西南地区土著汇合,形成今天汉藏语系藏缅族群。越,指从东...
匈奴的兴衰 匈奴本来是发源于蒙古地区贝加尔湖以南、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以北的一支少数民族,他们的西界原至斤山,与回鹘族的祖先接壤,东界到达北京北部地区,与夷族西北界相邻。匈奴以其金戈铁马兼并诸国后形成了强大的国家。单于是匈奴及其政权的最高首领,即天子,他总揽军政一切大权。单于以下,左、右贤王是匈奴政权左、右两个地区的最高长官。左贤王的地位较高,右贤王次之。左右贤王以下是左右谷蠡王。匈奴政权机构的设置为:单于庭、左贤王庭、右贤王庭。单于庭是政权机构的首脑部,直辖匈奴中部;左贤王庭管辖东部;右贤王庭管辖西部。 当时西汉政权刚刚建立,无法和匈奴...
鲜卑和慕容家族 鲜卑是我国古代民族之一。关于鲜卑的族源,文献记载众说纷纭,直到1980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发现了鲜卑拓跋部祖先的石室,证明了文献中记载的大鲜卑山就是今大兴安岭北段。由此推论,鲜卑是东胡的一支。秦末汉初,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部分部众退居鲜卑山(今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右翼、中旗西),故而得名鲜卑。他们游牧于西拉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南邻乌桓。据《后汉书》记载:其言语、习俗与乌桓同。唯婚姻先髡头。即鲜卑族妇女结婚前先剃发。据《后汉书》载,鲜卑居住区域内,出产野马、原羊、角端牛、貂等,故天下以为名裘,所以鲜卑人擅猎不擅渔。东汉和帝永元三...
契丹和辽国 辽朝(916~1125),是由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王朝。契丹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源出鲜卑宇文部一支,在建立国家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契丹族起源于我国北方潢河(今西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和土河(今老哈河)之间。南北朝时期,契丹族分为八部落,逐水草迁徙,过着游牧生活。唐朝初年,八部渐渐组成部落联盟,由大贺氏中选任联盟长。唐太宗时,依附于唐朝。唐设松漠都督府,赐姓李,正式接受唐朝行政统治。武则天时期,其首领李尽忠联孙万荣反唐,遭沉重打击,又依附于突厥。唐玄宗时,突厥渐衰落,再度附唐。后因内部矛盾激化,公元730年大贺氏统治结束,遥辇氏...
西夏文字知多少 西夏文是我国古代西夏党项羌族使用的一种文字,又称蕃文、蕃字。11世纪西夏主李元昊称帝,命大臣野利荣仁创制。于公元1036年颁行,在西夏境内与汉文同时流行。公元1227年西夏国灭亡之后,党项羌人后裔仍有人使用。一直使用流传了500多年,此后渐湮没,成为一种死文字。直到1804年清代史地学家张澍回乡养病,才被其重新发现。 西夏文属表意文字类型,共有6000多字。因仿汉字而创,故笔画、结构仿汉字,形体方整,用点、横、竖、撇、拐、拐钩等笔画组字,但笔画繁复。字体有楷书、行书、篆书、草书四种。在文字构成上,每字由一块或几块组成,一般分上、中、左、右、下等块,各有含意,绝...
少数民族的史诗和口传文学 就中国文学发展史而言,汉族文学是其主体,但各少数民族文学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反映出中国文学的丰富性。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在少数民族文化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各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谜语、谚语等作品,构成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宝库。其中不少作品通过古代文人的采集、整理,出现在汉文文献和少数民族古代典籍之中。新中国建立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遗产得到重视和保护,各民族搜集、整理的民间文学作品数以万计,它们通过生动形象的艺术画面,展示了各民族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文化以及他们的理想。这些...
少数民族的歌节 我国少数民族节日众多,如以节日的主要活动内容来划分,大致分为宗教、农事、纪念、商贸、文体娱乐、庆贺、生活社交七大类。其中,少数民族的歌节属于文化娱乐节日中的一种。歌节以壮族为代表,以苗、侗、京、布依族的此类节日居多。广西防城县京族每年农历六月初十或八月初十盛行盛大的哈节,又称唱哈节,意为请神听歌,可意译为歌节。其来历是为纪念一位以歌声动员群众反抗封建压迫的歌仙。歌节的活动中心是各地的哈亭周围,唱哈的角色有哈哥和两位哈妹三人,歌词主要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歌、爱情歌等,在演唱空隙里穿插表演民间舞蹈。广西壮族的三月三称为歌圩节,其来历是...
少数民族的禁忌 禁忌是民间在共同信仰基础上的对于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的约定俗成的禁制。禁忌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文化现象,国际上统称为塔布(taboo). 在中国禁忌一词的出现,最早在汉代。《汉书艺文志》有: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禁,即禁止,一般指来自社会的和文化的约束、干预,多属外在力量;忌,即忌讳,一般指基于自我心理的和情感的抑制、避戒。二者相互影响,融为一体,即是禁忌。由于禁忌在民间往往以风俗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又称为忌讳。 中国民间禁忌源远流长,先秦时代就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之说,后世大凡居住、饮食、服...
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概况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远古时代起,各民族的祖先就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劳作。历经了几千年的分化与融合,由原来众多的民族群体逐渐形成了现在的56个民族。在这个团结统一的民族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从分布特点来看,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因为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原因,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少数民族分布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以上,但并非在这些地区都是少数民族,其中杂居了很多汉族。例如,在内蒙古、广西、宁夏等自治区中,汉族的人口就超过了少数民族人口。同样,汉族地区也杂...
我国各民族语言的语系、语支、语族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是民族的特征之一。一般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但也有几个民族同用一种语言的情况,或者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区使用几种语言的情况。我国有56个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语言的使用实际超出了56种。语言之间因语法、语音、语汇等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又存在着有规则的对应关系,据此,就能确定它们源于同一基础语言,故可以归为同一语系。同一语系中又可据语言间的亲疏分为不同的语族和语支。我国的民族语言按语言谱系法分为: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五个语系。 1.汉藏语系,早期曾称为印支语系,是使用人口最多的语系,包含藏...
云南少数民族的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民族但发展不平衡的特殊情况,而实施的一种统治制度,是一种封建的民族政策。其基本特征是:封建中央统治阶级在政治上利用各少数民族中旧有的贵族分子进行统治;经济上让原来的生产方式继续保留,并通过当地贵族分子进行贡纳的征收。 据《明史土司传》说:西南诸蛮盘踞数千里,种类殊别。历代以来,自相君长。原其为王朝役使沿及汉武,置都尉县属,仍令自保,此即土官、土吏之所始欤。迨有明踵元故事,大为恢拓,分别司、郡、州、县,额以赋役,听我驱调,而法始备矣。然其道在于羁縻。彼大姓相擅,世积威约,而必假我爵禄,宠...
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戏剧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创造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传统戏剧,成为我国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戏剧,主要有白剧、傣剧、彝剧、苗剧、布依戏、壮剧、侗剧、藏剧等。 白剧 白剧是白族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西部的大理、云龙、洱源、鹤庆等县的白族聚居区,又名吹吹腔。据尚存实物资料推算,白剧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有演出,并在光绪年间达到全盛。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专业剧团,1960年正式定名为白剧。白剧在长期的发展中,受到滇剧的影响,曾形成南北两派,南派基本保持原有特色,北派带有滇剧的色彩。吹吹腔源于弋阳腔,20世纪50年代后吸收了白...
元明时期的屯田与移民 为了解决军队的粮食供应,元明时期曾进行了大规模的屯田与移民,皆立屯田,以资军饷,以作为养兵息民之要道。 元代屯田分军屯、民屯两种。军屯由元朝从内地调派到各民族地区驻守的蒙古、汉、回军以及原在南方的爨、畲军等组成。所种田土有自备已业田和官给荒田两种。军屯的田户,除戍守以外,还服军事徭役,从事田土的耕作,他们有权支配自己的产品。与此同时也摆脱本民族封建领主羁绊,成为自由农民。而民屯实际上是中央王朝的官佃户,其中有摆脱土司统治而被朝廷视做漏籍户的居民、退役的军人以及募来的屯户。他们耕作荒地,由官府发给禾种,其收获物则按官府收取40%、屯民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