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中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我国古代中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指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安徽、台湾、贵州等省区,在这儿将中南也归入)民族成分复杂,分布地区广泛。从该地区发现的大量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址,证明中东南地区也是人类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表明该地区的开发和其先民的历史都是悠久的。据族源、称呼、地理分布和文化特征的不同,可以将中东南地区古代少数民族大致分为越、蛮两大类。
 
越,又称“粤”、“百越”、“百粤”等,主要分布于今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安徽、湖南诸省和越南北部。因部落众多,故被称作“百越”。百越名称,据记载有于越、句吴、扬越、瓯越、东越、闽越、南越、骆越、西呕(瓯)、夷越、夔越、山越等。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越族建立强大的越国,历时160多年,后为楚灭。汉初,越逐渐形成东瓯(东海)、闽越、南越、西瓯几个较强部分,形成政治中心,与汉王朝有密切关系。后被汉武帝征服,改为郡县。至此,百越不再见于史载。越族之名也罕见。三国时,闽越、东瓯中未北徙的部分发展成山越,一度对孙吴统治构成威胁,后渐同化于汉族。宋以后就不再出现。此外,三国时今福建北部的“安家之民”,今台湾的“山夷”,隋朝台湾的“流求土人”,均是越族后裔。百越族称在文献上的消失,并不代表民族的消失,它与壮、侗、布依、水、仫佬、毛南、黎、仡佬、京等族有一定渊源关系。属壮侗语族。
 
蛮,四五千年前就活动于黄河流域,因各种原因南迁,渐被称为“南蛮”、“荆蛮”。因居住地不同,则又有“长沙武陵蛮”、“巴郡南郡蛮”、“荆雍州蛮”、“豫州蛮”、“五溪蛮”等。据祖先传说不同,又分“板楯蛮”、“槃瓠蛮”、“乌浒蛮”等。蛮以种植水稻谷物为主业,其活动范围在南北朝以后遍及今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后在封建化过程中,加速了与汉族的融合。蛮与苗、瑶、畲族有渊源关系,属苗瑶语族。分布在今湘、鄂西及川东一带的巴人,先后被称作“南郡蛮”、“板楯蛮”、“沔中蛮”和“江夏蛮”,与土家族有直接渊源关系。
 
越、蛮两类民族,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还有过不同的称呼,如:俚、僚、仡、伶、仡僚(葛僚、革僚)、姆僚、茆滩、仲家、峒民、峒丁、蕃、莫瑶、土蛮、苗等。中东南地区是中央王朝较早开拓的地区,中央王朝势力深入到各民族地区,并对该地区少数民族产生深远影响。并且因各种原因,不断有中原汉族迁入,各民族交错杂居在一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有着密切联系,经过不断的分化与融合,或早或晚最终形成了今天中东南地区的各个民族。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