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和慕容家族
鲜卑是我国古代民族之一。关于鲜卑的族源,文献记载众说纷纭,直到1980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发现了鲜卑拓跋部祖先的“石室”,证明了文献中记载的大鲜卑山就是今大兴安岭北段。由此推论,鲜卑是东胡的一支。秦末汉初,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部分部众退居鲜卑山(今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右翼、中旗西),故而得名鲜卑。他们游牧于西拉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南邻乌桓。据《后汉书》记载:“其言语、习俗与乌桓同。唯婚姻先髡头。”即鲜卑族妇女结婚前先剃发。据《后汉书》载,鲜卑居住区域内,出产野马、原羊、角端牛、貂等,“故天下以为名裘”,所以鲜卑人擅猎不擅渔。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北匈奴被汉朝与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等族联合击败西迁,鲜卑籍呈扇形南迁和西迁,填补匈奴人留下的空白,并且逐渐强盛起来。到汉桓帝年间,鲜卑著名首领檀石槐在弹汗山(内蒙古商都县附近)建立起强大的部落联盟,并将其领地分为东、中、西三部,各设大人统率。檀石槐任用汉人,制定法律,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他死后,诸部联盟瓦解。三国时期,小种鲜卑柯比能部一度强大,另有步度根集团与弥加、素利所率集团相对强大。柯比能部曾一度统一漠南地区,重建局部联盟。西晋时期,鲜卑各部继续内迁,加速封建化过程。两晋与十六国时期,鲜卑中分衍出的各部相继兴起,东部鲜卑分为慕容、段氏、宇文三部,此外,还有乞伏氏和拓跋氏,都一度建立雄踞一方的政权。慕容氏建前燕(337~370)、后燕(384~407)、西燕(384~394)、南燕(398~410);乞伏氏建西秦(385~431);拓跋氏先建代国(338~376),后统一北部,建立了强大的北魏王朝。其后北魏分裂为东、西魏,鲜卑化的汉人高氏与宇文氏分别建北齐、北周。此外还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浑,在羌人地区形成吐谷浑部,鲜卑贵族居统治地位,唐代初叶被吐蕃灭。鲜卑在内迁后,与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自然同化,尤其是鲜卑贵族与汉人名门大姓结合,吸收中原汉人文化,农业、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逐渐与汉族等融合,隋唐以来就不再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治实体存在。但他们的后裔在这两个朝代中仍居于重要地位。
通过鲜卑的发展源流可见,慕容氏自鲜卑分衍而出,原居鲜卑山,后迁居饶乐水(西拉木伦河)。檀石槐分鲜卑联盟为东、中、西、三部时,慕容为中部(右北平西至上谷十余邑)大人之一,并逐渐形成慕容氏。三国时,慕容首领莫护跋受封率义王,迁居辽西。关于名号,一说认为是他们向汉人学习,带步摇冠,而鲜卑人称步摇冠为慕容,正切合汉语“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的说法,故采用“慕容”为名号。另说认为慕容是鲜卑语“富”的意思。鲜卑联盟瓦解后,慕容家族自成一部,逐渐兴起。西晋太康十年(289),慕容涉归之子降晋,封为鲜卑都督,借重西晋王朝,发展自己势力,修明刑政,发展农业生产,收容汉族流人,势力渐盛,曾连败鲜卑宇文部、段部及后赵。十六国时期,其后裔先后建立政权:慕容皝建前燕、慕容垂建后燕、慕容德建南燕、慕容冲建西燕。慕容部不仅建立了四燕国,而且前燕、后燕都曾一度控制关东广大地区,在“十六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慕容廆洛干的庶长兄吐谷浑,率部西迁并以自己的名字为族名,其后裔建吐谷浑国,即南朝诸史所称的河南国,其地界据《南史·河南王传》记载:“东至叠川,西邻于阗,北接高昌,东北通秦岭,方千余里。”慕容部原也是游牧为主,兼营狩猎,受汉族影响,渐务农,并有手工业。其汉化程度较高,后渐融于汉族。因此,慕容家族是鲜卑族的一支,在其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