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和辽国

辽朝(916~1125),是由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王朝。契丹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源出鲜卑宇文部一支,在建立国家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契丹族起源于我国北方潢河(今西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和土河(今老哈河)之间。南北朝时期,契丹族分为八部落,逐水草迁徙,过着游牧生活。唐朝初年,八部渐渐组成部落联盟,由大贺氏中选任联盟长。唐太宗时,依附于唐朝。唐设松漠都督府,赐姓李,正式接受唐朝行政统治。武则天时期,其首领李尽忠联孙万荣反唐,遭沉重打击,又依附于突厥。唐玄宗时,突厥渐衰落,再度附唐。后因内部矛盾激化,公元730年大贺氏统治结束,遥辇氏首领成为契丹首领。直到契丹建国,遥辇氏任联盟长相继九世。公元745年,回纥建立汗国,曾一度处于其统治下,发展缓慢。后乘回纥汗国灭亡和唐处于衰落之机,契丹逐渐崛起。907年,迭剌部世里(耶律)家族的阿保机被推举为联盟首领,916年耶律阿保机正式称帝,改用汉制称号,自号“天皇帝”,年号神册,国号大契丹。辽太祖任用汉人官员,参照汉族国家模式,制定法律,筑皇都,造契丹文字,确立世袭皇权,建立了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各项事业均初具规模的国家机器。从此与宋王朝并立,对峙长达160多年。他在位期间还展开了大规模的征伐,向南深入汉地掳掠,西扰突厥、吐浑、党项、沙陀、阻卜等。东灭渤海国,改置东丹国。后其次子耶律德光继位,从后唐石敬瑭手中取得燕云十六州,国力大增,947年改国号为大辽国。宋辽的关系以澶渊之盟为界分为前、后期。在前期,为争夺燕云十六州,宋朝多次攻辽受挫,遂采取防守政策。辽丧失称霸中原的野心,采取善宋政策。在后期,宋辽之间维系了长达百年的和平局面,利于双方的发展。1125年辽被女真人建立的金所灭。辽灭前,耶律大石率部西迁,建西辽,1218年被蒙古灭。契丹渐与汉族、蒙古族等融合,元末以后契丹逐渐在历史上消失。
 
辽的国号在建国时称契丹,太宗耶律德光为便于统治汉人,将国号改为大辽。圣宗时(983)又改称大契丹,道宗(1066)又复号大辽。据契丹文献记载,即使在称辽时,仍称国号为契丹,仅在汉语中通用辽。汉人则习惯通称其为辽。
 
辽朝在全盛时,疆域东起日本海、黑龙江口,西至阿尔泰山,北抵克鲁伦河,南以霸县、雁门关与宋朝交界。因各种原因,辽朝形成一个多民族国家,有游牧民和农耕民,故而形成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政治上,辽统治者对各民族实行随俗而治的办法。用契丹的传统方式和法律治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用汉法治理汉人。如辽朝的中枢官制分为北面官与南面官两大系统。北面官管理契丹政事,其官制仍保留着契丹氏族部落制的某些痕迹;南面官管理汉人事务,南枢密院是综理汉人军政的最高官衙。地方官制中在契丹族和北方诸族地区实行部族制,在渤海地区、燕云十六州地区基本沿旧制统治。此外还有斡鲁朵制,即皇帝有其直属的军队、民户、奴隶和州县,构成独立的经济、军事单位。并允许皇族所领有的头下立州城,实行头下军州制。同时,皇族仍保持渔猎骑射传统,进行四时“捺钵”(契丹语“帐篷”),即四季到不同地方“巡幸”,形成制度。其间包括接见邻国使臣,与臣僚议事,安抚、笼络、控制边疆各部族等政治活动。经济上,契丹人以畜牧为主,随水、草游牧,牲畜是他们的主要财产。渔猎生产在其经济中也有深远影响。辽代时手工业、商业、交通也均有所发展。契丹人信萨满教,敬天神。建辽国后,吸收汉文化,佛教传入。并先后借鉴汉字隶书创契丹大字,借鉴回纥文改制成契丹小字,成为一个既有本民族语言又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
 
契丹族建立的辽国,据有北半中国,控制陆路中西交通,加强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联系,对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做出了较大贡献。并且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世界影响深远,以致某些民族语言中至今仍称中国为契丹。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