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西南地区(主要指西藏、云南、四川和重庆等省、市、自治区)是我国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先后发现有云南元谋人、云南西畴人、丽江人、昆明人,四川资阳人,西藏灵芝人等。古代西南地区民族众多,起源较复杂,有上万年来一直居住在该地区的土著居民,也有从各地迁入的族群,经长期的融合与发展形成不同的族系。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濮、蜀、巴、叟、西南夷、哀牢夷、女国、附国、吐蕃、僚等民族。
据文献记载,西南民族地区的原始族群大体可归纳为夷、越、濮三个族系。“夷”,指氐羌部落,春秋时从西北迁入,并与西南地区土著汇合,形成今天汉藏语系藏缅族群。“越”,指从东南沿海逐渐迁入滇南的越人部落,因分布广泛且部落众多而被称为“百越”,形成今西南地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濮”,即哀牢人,是西南地区一个古老族群,部分是从东南亚进入滇西南,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
先秦时各族群的大体分布是:氐羌族群文化分布区为四川西部,西藏,云南西部、北部;百越、百濮主要是东南部。
属于氐羌族群的有:羌族,藏族(唐代称吐蕃),彝族(秦汉时称叟、昆明,唐宋时称白蛮),白族(唐宋称白蛮),纳西族(魏晋时称摩沙夷,唐称磨些蛮)。唐宋时出现了和蛮(哈尼族)、施蛮、顺蛮、栗粟(傈僳)、寻传(阿昌)、锅锉(拉祜);元明时出现了怒人(怒族)、俅人(独龙族)、遮些(景颇)、西番(普米)等族;近代还确认了门巴、珞巴、基诺等族。
百越族群主要有:壮、布依、傣、水等民族。百濮族群中:“濮”就是现今布朗族(史称蒲蛮)、德昂族(原称崩龙)和佤族(自称布饶)。先秦时还有苗民、三苗,秦汉称盘瓠、武陵蛮,明清时进入云南。
秦汉是西南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这时西南各民族总称“西南夷”,生活在包括今四川西部和西南部、云南全部、贵州省西北部以及滇、黔、桂交界地。西南夷包含了众多的族群,分布广泛,大体分为氐羌、百越、濮人三个族系。氐羌族系有:滇、劳浸、靡莫、僰、嶲、昆明、邛都、徙、筰都、冉駹、白马、摩沙等。百越族系有滇越。濮人族系有夜郎、句町、漏卧、且兰、哀牢、濮等。秦汉王朝对西南夷地区进行了长期的开发,并纳入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版图,但西南夷各部发展不平衡。三国时,云南、贵州及四川大渡河以南地区被称为“南中”,公元2世纪末南中大姓崛起,主要有:“焦、雍、娄、爨、孟、量、毛、李等,号‘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华阳国志·南中志》)。其中孟、爨两姓最大,到5世纪时,爨氏大姓称霸南中。爨氏是滇东地区原住民,以叟族为主,族属多,亦称爨蛮。7~9世纪,西南地区以洱海和滇池为中心建立了南诏国,历时274年,在西南边疆形成了唐、蕃、诏三方势力纷争的局面。南诏灭亡后,937年段思平建立了以白蛮为主的多民族的集合体——大理国。在南诏国、大理国统治时期,除了主体民族乌蛮和白蛮之外,还存在着其他民族和部族。属氐羌系的,除乌蛮、白蛮外,还有四川、贵州的乌蛮、和蛮、施蛮、顺蛮、磨西蛮、寻传蛮、裸形蛮等,各部落的社会政治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属百越族系的有傣族的先民,文献中称为金齿、茫蛮、白衣、绣面等,唐宋时有较快发展。濮人族系则有望蛮、朴子蛮等。
唐宋时期,在我国青藏高原上,藏族先民雅隆部,渐由部落联盟发展成奴隶制政权,7世纪初,松赞干布降服青藏高原上各部,正式建立吐蕃王朝,制定法律、军事制度,创造文字,统一度量衡,实力日趋强盛。至元明清时期,伴随着中央王朝对西南民族地区统治的深入,西南各民族也有较快发展,各单一民族先后形成。这些民族是:彝族(元称“罗罗”或“倮倮”),白族(元明清时称“白人”),纳西族(元明清时称“么些”、“摩挲”),傈僳(明时作为“罗罗”一部分),哈尼族(又称“禾泥”、“爱尼”),拉祜族,基诺族,景颇族(又称“遮些”),独龙族(又称“俅人”),阿昌族(又称“峨昌”),怒族(又称“怒人”),羌族(自称“白玛”)、普米族(古称“西番”),傣族(又称“白夷”、“金齿”、“白衣”等),佤族(又称“哈喇”、“哈杜”)、布朗族(又称“蒲蛮”),德昂族(又称“崩龙”)。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