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拔的是绳子,它为什么不叫“拔绳”而叫“拔河”呢?
拔河在唐代之前不叫“拔河”,而是叫“牵钩”。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与越国经常发生水战,人们发明了一种叫“钩强”的工具,可以在战争时把对方的船只拖住或推开。平时为了训练士兵的这项技能,军队里准备了一条粗大的竹索,把士兵分为两队,让他们各拉竹索的一端,互相较力。后来,这种活动才逐渐演化为民间的一种游戏。拔河用的绳索由原来的竹索改用四五十丈长的大麻绳,大绳正中插一根大旗,旗的两边划两条竖线,称为河界线。比赛时,以河界线为胜负标志,所以改称为“拔河”。
古代拔河与现在的拔河稍微有些区别。古代拔河用的绳索两头系着数百条小绳套,拔河的人把绳套挂在胸前,就像纤夫拉纤一样把绳子使劲往自己的方向拉,而现在的拔河直接用手来拉。古代拔河有时场面很大,唐玄宗在皇宫里举行的一场拔河比赛,参加者有1000多人。
在皇宫里组织过拔河比赛的还有唐中宗。与那场1000多人的浩大队伍相比,这次比赛就显得小了很多。但是,这次比赛的参赛者们可是个个精英。比赛在皇宫的梨园球场进行,参加者都是三品以上的高官,其中还有两位年迈的宰相。其中一支队伍由七位宰相、两位驸马组成,另一支队伍由三位宰相、五位将军组成。一群身居高位的宰相、将军、驸马在皇帝面前拔河作乐,可谓是皇宫一大奇观。更荒唐的是,那两位年纪大的宰相竟然被绳子拖倒在地,最后只好被人扶起来,逗得皇帝哈哈大笑。
拔河在古代不光是一种娱乐游戏,它还带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拔河游戏在唐代军队中继续作为一种军事训练的重要科目广泛开展。唐以后,拔河在民间广为流行,但参加者一般只是十几人或几十人为一队,再也没有像大唐盛世那样多达千人的大型拔河比赛了。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