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为什么分为前后两部分?

其实,歇后语由来已久。“歇后”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唐代,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里有“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的句子,意思就是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个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生动形象,充满了智慧。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是引子。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歇后语的分类,有各种不同分法,比较简洁的是把歇后语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后半部分是从前半截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如“水仙不开花——装蒜”“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对牛弹琴——白费劲”等;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昭君娘娘和番——出色(塞),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这两种分法几乎囊括了所有歇后语的类型。
 
歇后语带有鲜明的民间特色,生活气息浓郁,大部分歇后语都十分幽默,耐人寻味。不过,虽然它们在民间流传很广,却很少有文字记载,是一种存活于人们口头的鲜活语言。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