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愚公之居”就是“开门见山”呢?
“开门见山”是个成语,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主题,不拐弯抹角。这个成语出自唐朝刘得仁的诗《青龙寺僧院》,前四句为:“常多簪组客,非独看高松。此地堪终日,开门见数峰。”
那么为什么说“开门见山”是“愚公之居”呢?愚公家怎么全是山?这却要从另一个成语“愚公移山”说起了。“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愚公家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这两座山使得人们的出行很不方便,于是愚公决定将山移走。他的想法被“聪明”的智叟知道了,智叟就笑他太傻,认为移山根本不可能做到。愚公已经九十岁了,他自然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将山移走,但是他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不会再加高了,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于是,他每天带领儿孙们挖山。后来,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帝,天帝便命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了两座山。
在这个故事里,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所以才有“愚公之居——开门见山”这个歇后语。所以“愚公之居”就指“开门见山”的地方了。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