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得发紫”常形容一个人事业达到巅峰状态,为什么不说“红得发黄”或“红得发黑”?

原来,“红得发紫”里的“红”和“紫”原本指朝官衣服的颜色。“红得发紫”源于我国封建时代的“品色衣”制度。
 
这个制度开始于北周,形成于唐朝,宋、元、明、清沿用时,只做了很小的调整。就唐代而言,官分九品,三品以上穿紫色,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所以,着紫穿红的人就是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经常出入朝廷,被人们尊重。所以,人们形容一个人官运发达了,就说他“红”了,“红得发紫”“大红大紫”那就是更进一步了。如果一个家族有许多做官的,还被称为“满门朱紫”,“红”和“紫”都是事业好的象征。
 
至于那些穿青色衣服者,则是官职卑微的人,白居易有“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其中就包含了遭贬时官职低微的意思,这种颜色偏于青黑色。所以,形容一个人发达要说“红得发紫”,不能说“红得发黑”,“黑”不是发达了,是被贬了。
 
至于为什么不用“红得发黄”呢?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黄色是皇家御用的高贵色彩,平民百姓是不允许使用的。所以,一个人臣再发达,也不能说“红得发黄”,那就是大逆不道了。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