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体投地”是哪五体投地? 五体投地是指两手、双膝和头一起着地,是古印度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五体投地的具体做法,要先并足,正身合掌,俯首,然后以手揭衣,先右膝着地,再下左膝,接着两肘着地,伸出双手,手掌过额头,乘空做出接佛足的意念和姿态,再以头着地,良久才完成一拜。 佛经中所见五体投地大多用来表示最恭敬的行礼仪式,它的致敬对象一般是佛教修行者,也可以是外道修行者或王者,还可以是佛教修行地。 随着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与中国本土文化互相渗透、融合,五体投地的意义范围在不断扩大,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由一开始使用字面意义到表示最恭敬的行礼仪式,后来又逐渐虚化,用以比喻...
“总角”是一种什么样的发型?“总角之交”是指什么样的朋友? 总角的发型就是将头发分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因此得名总角。总角是古代八到十四岁少年男女通用的发型,因此后来也用来代指童年时期。比如《诗经卫风氓》中写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意思是回忆两小无猜的童年时,说说笑笑乐得欢。再如陶渊明《荣木》诗序中说:总角闻道,白首无成。意思是从少年时就开始学习,直到老年还学无所成。 这样说来,你差不多已经猜到总角之交是什么意思了吧?跟北京话里的发小儿差不多,都是指小时候一起玩的好朋友。《三国志》注引《江表传》,孙策说道:周公瑾(周瑜)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这是孙策赞美周瑜的话,并...
古人为什么有“过午不食”的说法?这样做是为了减肥吗? 我们首先来弄清这里的午指的是什么?按照中国古代的计时法,午时大约是从中午11点到下午1点这段时间。实际上,过午不食的说法源于佛教,佛教中把过午不食或过中不食叫作持斋,认为持斋是一种有利于身心的修行。不过,僧侣们除了诵经和料理佛事之外还要耕种劳作,所以他们晚上还得吃点东西,不过这时的晚餐人们称之为药食(即少食)。 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也有很多关于少食、节食的说法。《黄帝内经》中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意思是多吃伤害肠胃。孔子在《论语》中说:食无求饱。意思是吃饭不追求吃得过饱。这些观点都强调了饮食过多对于肠胃的伤害。而从现代医学或生理学...
为什么形容一个人本领大会说这个人“三头六臂”? 三头六臂原来是佛家语,在佛经记载中,哪吒原来是印度佛教中的护法神,就是三头六臂的异相。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哪吒的形象也进行了一番中国化演变,成为民间传说中托塔天王李靖之子,在明代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里都有他的英姿。在《西游记》中,哪吒演化为玉皇大帝的战将,孩童天神;在《封神演义》中,哪吒是完全道教化的英雄神。他虽然年纪不大,却法力广大,可以变化为三头六臂,也有说是三头八臂,所以人称八臂哪吒,可同时使用八件武器,足蹬风火轮,双手使两杆火尖枪,其余六只手用六件法宝,变化多端。每逢父亲托塔天王挂帅出征,哪吒必然前往,有时当先锋,有...
“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这种说法对不对? 桃子不仅滋味甜美,而且营养丰富,是非常滋补的食品,所以人们把桃子和长寿健康联系在一起,过生日的时候要吃寿桃。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桃子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钙、镁、膳食纤维等多种营养成分。一个中等大小的桃子(约200克)的热量大概在80~100大卡,差不多小半碗米饭,因此吃桃子会有很大的饱腹感。 杏酸甜可口,会伤人吗?其实,杏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杏的果肉通常为黄色,这是因为其中富含类胡萝卜素,吃杏能补充维生素A,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杏的果肉中也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有的品种的杏,每100克杏肉中,钙的含量高达200毫克。 李子也含有蛋白质...
古人的脸≠面?脸指什么?面指什么? 现在,脸和面的意思差不多,我们也常常连起来说脸面,不过在古代,脸和面的意思并不完全相同。脸最初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脸颊,通常是指女子脸上可以施粉的部位。白居易的《王昭君》诗中有眉销残黛脸销红之句,写美女的残妆,眉毛淡了腮红褪了,这里的脸用的正是脸颊的意思。另一种意思是指眼皮。比如南朝梁武帝《代苏属国妇诗》:帛上看未终,脸下泪如丝。后来,脸的词义逐渐扩大,最终和面的意思一样了,而面的古今义基本没有变化,都是指头的前部,如面孔,面带微笑。 脸和面现在的意思基本一致,不过还是有语体色彩的区别。脸多用于口头语,面多用于书面语。比如骂人时,人...
为什么病入膏肓就是指病得很厉害?“膏肓”指人体的哪个部位? 我们看武侠片,会听到内伤这个说法,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情节:一个人外表看起来好端端的,但是受了严重的内伤,很快就吐血而亡;一个人看起来浑身挂彩,多处受伤,但是养一养就好了,因为皮肉伤不碍事。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外伤在表面,容易修复,而内脏受损,很难修复,医治起来难度较大,特别是心脏。病入膏肓就是指疾病已经深入到心脏的位置,当然是病得很严重了。 病入膏肓的典故出自《左传》,春秋时期,有一次,晋景公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结果医生还没来到的时候,晋景公因病势严重陷入半昏迷状态,恍惚中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什么时间起床和睡觉比较适宜? 古代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百姓的生活绿色简单,顺应天时,根据季节、时令的变化安排生活节奏。太阳出来人们就开始干活,太阳落下就回家休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现代医学认为,人体达到深度睡眠的状态,一般是晚上十点至午夜两点,这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刻,也是身体各器官得到休息、复原的最佳时间。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时间进入深度睡眠并且保证每天7~8小时的睡眠是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有的人由于工作的关系,无法在晚上十点前入睡,但只要确保睡眠质量,睡够自己需要的时间,第二天起来精力充沛,也是可以的。...
麻沸散是现代麻醉药的前身吗? 早在东汉时期,华佗就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名字叫麻沸散。在手术之前,华佗先命病人用酒服下麻沸散,等病人没有知觉后,才做手术。相传有一次,华佗外出治病途中遇到一位腹痛如绞的病人,华佗诊断后断定他的脾烂了,需要马上摘除,于是他取出麻沸散,拌酒让病人服下。病人睡着后,华佗随即给他剖腹切除了病脾。随后将血止住,缝合好伤口,涂上生肌收口的药膏。一个月后,病人便痊愈了。 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也用上了这个发明: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时,他建议关羽用麻沸散,遭到拒绝。结果关羽谈笑自若,边下棋边做了手术,这一细节在打造关羽盖世英雄的形象层面是十分...
小说里常有“碧血丹心”的说法,无良商人又被称为“黑心商”,心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我们都知道,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说,人体的血液是红色的,心脏也是红色的。那么碧血丹心黑心这些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碧血源于苌弘化碧的典故。相传,周朝忠臣苌弘因为得罪朝中权贵蒙冤被杀,有人慕名收集他的血液藏于匣中,三年后全都化为碧玉。后来,碧血就被用来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比如近现代女革命家秋瑾在慷慨就义前曾作诗: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不肯投降元军,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从此成为赤诚忠心的代名词,也常和碧血连在一起,形容英雄豪杰的忠诚坚贞。南宋陆游在《金错刀行》中写道:千年史册耻无名,...
“伤筋断骨一百天”的说法是否符合医学道理? 如果骨折了,或者扭伤了软骨组织,也就是所谓的筋,真的需要卧床休息一百天吗?这句流传已久的俗语到底符不符合医学道理呢? 实际上,骨折或者软组织损伤,需要注意固定伤处,休息静养,不能立即活动,这个大原则是对的。至于休息多久,能否活动,多久开始活动,这些则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因为软组织和骨折愈合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年龄、身体情况、损伤部位、损伤程度等。像股骨骨折的小孩子一个月左右就可基本愈合,成年人则往往需要三个月以上才能愈合。如果骨折处固定不牢,或者过早活动,会影响到骨折的愈合速度,所以患者要多休息静养。但如果是前臂或关节部位骨...
小孩子是不是吃得越饱、穿得越暖越好?为什么有“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的说法? 民间有俗语: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小孩子活泼好动,如果衣着过暖,就容易出汗受凉,继发多种疾病。所以需要根据气候变化随时给孩子增减衣服,让孩子处于七分暖三分寒的环境中,这样才能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同样,小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也还未健全,如果吃得过饱,肠胃负担不了,就容易造成肠胃不舒服。所以让孩子吃个七分饱更有利于消化吸收。 所以,让孩子处于三分饥与寒,不是让孩子挨饿受冻,而是做到有节制地饮食,适时加减衣服,同时坚持体育锻炼。比起过度的饱暖,这样的方法更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古人说:“食谷者生。”不吃主食到底行不行? 主食的主要成分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如果长期不吃主食,身体缺乏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就说过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里说宴席上肉虽然多但吃它不能超过主食。可见孔子十分重视主食的摄入。食谷者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但是吃主食也有讲究,主食越天然、加工程度越低,所含的膳食纤维越丰富,越有利于身体健康。相对于精加工的大米、面条、馒头,多吃小米、玉米、燕麦、杂豆、薯类等更健康。...
形容一个人聪明常说“心眼儿多”“七窍玲珑心”,聪明人的心脏比一般人的窟窿多吗? 心眼、心窍,说白了都是心脏中的窟窿。现代医学告诉我们,正常的心脏都只有一个房间隔和一个室间隔,把心脏内分成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共四个腔。如果心脏里面长了心眼,可能造成房间隔或者室间隔缺损,从而引起心脏功能下降或心力衰竭,严重者还可能导致猝死。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心脏上有洞的患者占到了60%到70%,如果真的是心有七窍,很可能是严重的心脏病了。可见,七窍玲珑心只是个传说。 在有关玲珑心的众多传说中,最有名的要算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比干剖心的故事:商朝时期,纣王的宠妃妲己想陷害忠臣比干,就编了个谎话告诉纣王,说自己得了心痛病,快要疼死...
《史记》上说项羽是重瞳,就是一只眼睛有两个黑眼珠,真相到底是什么? 重瞳,又叫重华,是指一只眼睛中有两个瞳孔。古代相术认为重瞳是一种异相和吉相,象征着吉利和富贵,往往是帝王的象征。历史上记载的生有重瞳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帝王或是霸主。 史载最早生有重瞳的人,就是三皇五帝中的虞舜。舜帝又名重华,这名字便来源于他独特的重瞳。他出身贫寒却有大志,二十岁时便以孝闻名乡里,受到四方诸侯的推举,成为帝位的候选人之一。尧曾给舜布置了很多难题,来考验他是否有能力成为一代君主。舜不负所托完美地解决了所有问题,令尧非常满意。尧给了舜丰厚的奖励,不料这些资财却引起舜的家人的觊觎和争夺,幸好舜如有神助一般,每次身处险境都能化...
萝卜白菜保平安?只吃素可以吗? 古人很早就对素食的好处有所认识。民间俗语说:萝卜白菜保平安。粗茶淡饭比大鱼大肉更利于养生。清代扬州八怪中最有名的郑板桥,在江苏兴化老家的厨房自撰一副门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这一联说明郑板桥深谙素食养生的道理。他吃的是青菜萝卜糙米饭,喝的是天然井水浸泡的菊花茶,用的是我国传统的瓦壶。郑板桥粗茶淡饭,不挑食,活到了古来稀的年龄。 另一方面,在艰苦的岁月里,吃肉其实是很奢侈的梦想,那时候不需要提倡素食,大家也只能吃素。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大幅度提高,大鱼大肉、各种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占领了大多数人的餐桌,因此,肥...
怎么吃才有益于健康?古人早就告诉过你。 古语中说:民以食为天。吃饭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吃得健康,吃得适量,才能有一个好身体,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怎么吃才有益于健康呢?古人讲究养生,中医记载了很多养生饮食之法,比如细嚼慢咽、按时定量、温寒适宜等。孔子提倡:食不语,寝不言。在古人看来,吃饭时不说话,是一种良好的饮食礼仪,是有教养的表现。同时,这也是一种科学的饮食习惯。吃饭时说话,不仅会分散注意力,容易呛食,而且也不利于胃的容纳和食物的消化。 中医细嚼慢咽的主张与现代医学不谋而合。现代医学证实,细嚼慢咽不仅有利于消化吸收,保护肠胃,还能预防口腔疾病,也有利于减肥。因此,放慢生活...
天热时,大家常说“心静自然凉”,这种说法有什么科学道理吗?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人的主观感觉会起到一定作用。心静自然凉的说法是符合科学的。当内心平静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就会下降,随之代谢与心率减慢,体内产生的热量就会减少。不过这句谚语并不是源于科学实验,而是源于佛学的思想。相传炎炎夏日,唐代诗人白居易去拜访恒寂禅师,发现禅师安静地坐在禅房里,毫无燥热的样子。白居易心有所感,写了一首《苦热题恒寂师禅室》的诗: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这首诗充满禅意:心底清明安静,身体自然也就觉得清凉了。中医也有心静自然凉的理论,《黄帝内经》里说,天热时人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
为什么古人将担任重要职务的辅佐大臣称为“股肱之臣”? 要弄清楚股肱(gōng)之臣,先来弄清什么是股肱。股指大腿,肱是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和肱是支撑起身体的关键部位,所以古代用股肱之臣形象地指担任重要职务、支撑起朝廷主要工作的大臣。股肱和良臣发生联系,最早见于《尚书》。《尚书》中有股肱惟人,良臣惟圣之语,意思是手足长成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有良臣辅佐才能成就一代圣明君主。 《史记》里的三十世家,记载的都是古代股肱之臣的生平事迹,他们忠诚有力地辅佐君主,立下汗马功劳。...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吃蔬菜还要分季节? 萝卜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及其他营养成分,具有抗癌、防止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而生姜能在人体内产生氧化酶,有抗衰老的作用,生姜的提取物能刺激胃黏膜,促进血液循环,振奋胃功能。萝卜和姜都含有较丰富的营养成分,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至于冬吃萝卜的原因可能是,以前的冬天,除了萝卜,没太多别的蔬菜可吃,而且冬天的萝卜最好吃,放到夏天就糠了。至于夏天吃姜,和季节关系并不大。如果喜欢姜和萝卜,无论冬天夏天都能吃。...
为什么很多膏药要贴在肚脐上? 药物贴敷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将药物制成膏、丹、丸、散、糊等,贴敷在皮肤上,然后用纱布或胶布封盖固定。其中最常用的是将药物贴在脐上的疗法。为什么要将药贴在肚脐上呢? 现代研究表明,脐部凹陷处的隐窝,在贴敷后可以形成自然的闭合状态,使得药物能长时间存放和发挥效力,而且脐下没有脂肪组织,所以药物从这里最容易穿透。另外,脐下有丰富的静脉网,所以药物穿透皮肤后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和淋巴免疫系统,迅速弥散于全身,发挥药物的全身治疗作用。...
形容对人赏识或喜爱叫“青眼有加”或者“青睐”,眼珠的颜色还会变? 青眼有加源于魏晋名士阮籍的故事。阮籍为人旷达不羁、不拘礼俗,他的狂放留下了很多有趣的典故。《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能作青白眼,两眼正视,眼球上黑的多,就是青眼;两眼斜视,眼球上白的多,就是白眼。阮籍对待不欢迎的人,就用白眼看待;对待欣赏的人,就用青眼相看。有一次,嵇喜来给阮籍的母亲吊唁,阮籍嫌他为人庸俗,就用白眼看他;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了这件事,带着酒和琴来造访,阮籍高兴地以青眼相对。嵇康为人也旷达狂放,自由懒散,与阮籍意气相投,阮籍当然很高兴见到他。由于这个故事,后来就产生了青睐垂青青盼青照这些词,都是表示对人喜爱、尊重、欣赏的...
手指和心脏离得很远,但为什么说“十指连心”?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这是因为指尖真皮层中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所以手指有痛感的时候,会迅速地通过末梢神经传递到大脑里的神经中枢,产生强烈的感觉。而当伤心或心痛时,疼痛感也会迅速传递到指尖。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种联系,所以才有十指连心的说法。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在《南柯记》中有一句诗是焚烧十指连心痛,图得三生见面圆。 有时,人们在使用这个词语时,也常用来指亲人的安危与自身休戚相关。亲人之间血脉相连,如果一方遇到什么事情,另一方会感同身受,好像十指连心的关系一样。...
“拉钩”为什么表示对自己说的话负责?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我们可能都用过拉钩的方式来表示一个约定或承诺。为什么勾手指会和承诺联系在一起呢?这也许和手指的作用有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讲:指,具有旨的含义,代表着个人的意旨和想法,因此手指相勾就有交心、交流内在想法的意思。另外,中国传统有指天为誓的盟誓形式,指在盟誓中担当了重要角色。盟誓时,人们用手指签字画押,有时还要割破手指,歃(sh)血为盟。鉴于手指在誓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勾手指也成为做出承诺的一种简化的表达方式,同时,勾手指还有心意相通的甜蜜意味,表示彼此十分默契。...
手的第二个指头为什么叫食指?和吃有关吗? 食指的来历还真和吃有关,不过不是吃手指,而是用这根手指试探食物、汤水的冷热,或者放到嘴里尝一下食物的味道。这显然不符合现代文明的礼仪,它是上古时代的习惯,那时,人们是用手直接把食物抓起来吃的。所以,根据这根手指的职能,古人将它命名为食指。 食指大动的典故出自《左传》。春秋时期,郑国的公子宋(字子公)有一根能做美食预报的神奇食指。子公每次将要有口福吃到美食时,食指都会剧烈抖动。他出使晋国时食指大动,便吃到了石花鱼;出使楚国时食指大动,就吃到了天鹅肉;后来吃到合欢橘之前,也是食指大动。他的食指做出的美食预报,准确率百分之百。后来,食指大...
“染指”一词是怎么来的?这个词跟手指有关吗? 要理解染指的词义,还得从食指大动的郑国子公说起。《左传》中记载了这个典故。有一回,子公在上朝前食指大动,他就知道又有口福了。到了朝堂之上,他看到堂柱上绑缚着一只大鼋(yun)。鼋外形像鳖,据说肉味异常鲜美。当时的国君郑灵公知道子公有预知美食的特异功能,他将鼋肉分赏臣子享用,故意没有赏赐子公一份儿。子公被激怒了,他径直走到郑灵公面前,将手指伸入鼎中,尝了一口之后便扬长而去。这鼎可是国君和诸侯专用的食具,子公在朝堂上公然犯上,郑灵公当然非常恼火,声称要治子公的罪。子公知道自己得罪了郑灵公,终究难逃惩罚,于是在郑灵公找他算账之前,先出手杀掉...
古时候公堂上打犯人,为什么只打屁股不打别的地方? 从先秦的史料来看,最初用刑时并不是专打屁股,而是可以在背部、臀部、腿部甚至其他部位乱打一气的。西汉初还通行肉刑,就是对犯人施行在脸上刺字、割鼻子、斩脚趾等刑罚。汉文帝时期齐国的太仓令(王室仓库主管)淳于意获罪,被押赴首都长安服刑。他的女儿缇萦(T yng)上书,指出受过肉刑的人一辈子残废,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没有机会,她表示自愿给官府当奴婢,请求为父亲赎罪。文帝深受感动,下令废除肉刑,改革刑制,最后确定将肉刑改为笞刑,有的打三百下,有的打五百下。但是受刑人常常被打死,幸而不死也往往致残,所以后来的景帝曾两次下令将打的数量缩减,最多的五百减少...
古人讲究“闭目养神”,为什么闭一会儿眼睛就感觉精神许多? 自古以来,闭目养神便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养生办法。中医认为,眼睛是气血流动集中的地方。《黄帝内经》里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现代研究表明,眼球的视网膜是与外界有直接联系的部分。眼睛和大脑的联系相当密切,可以说是大脑和心理活动的窗户。我们每天接收的各类信息中,大概有8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对于大脑来说,差不多75%的工作都在处理来自眼睛的视觉信息。因此,人在闭目养神时,能阻断大脑接收外界大部分的信息,使脑电波处于平静的状态,使大脑得到很好的休息。所以,可别小看了闭目养神的效果,仅仅几分钟,精神就能为之一振。...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为什么一年四季都犯困? 这其实是人体随着季节气候变化的自然反应。 为什么在春天会觉得困乏?这是因为冬天气温低,为了能减少热量的散发,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于是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和毛孔也闭合起来。而进入春季后,气温升高,毛孔、汗腺和血管开始舒张,皮肤的血液循环和身体的新陈代谢重新旺盛起来。这样一来,供给大脑的血液与冬季相比就减少了许多,所以人们会觉得春困。 夏天打盹也是常事。在夏天,大量出汗造成水盐代谢失调,肠胃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加重,人的身体处于过度消耗阶段。这也是让人感觉疲劳的原因。 到了凉爽宜人的秋天,出汗明显减少,水盐代谢、心血管系统和消化...
古代男子为什么不能随便剃除眉毛和胡须? 古代女子为了美观,会剃拔眉毛,再画上自己喜欢的眉形。而对于男性来说,就不能这么随随便便地剃除眉毛和胡须了,因为须眉代表着男性身份秦汉时,要剃掉男人的眉毛和胡子后才处以宫刑,使之成为宦官。 此外,秦汉时期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刑罚叫耐刑。耐是一个会意字,左边的而在金文中是胡须的样子,表示胡须,右边的寸表示法度。所以,耐刑指的是一种剃去胡须的刑罚(两年不能留胡子),比剃去头发的髡(kūn)刑要轻一级。把胡须剃掉就可以将犯人和一般人区别开来,成为一种刑罚,说明当时的男性一般都会留胡子。 胡须在男性仪容中是很重要的一项。须眉堂堂常常用来衬托男子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