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禅让 在我国古史传说中,唐尧和虞舜都是创造华夏文明的著名领袖人物。特别是尧能发现和培养比自己更有才干的杰出人物舜,并主动将帝位让给舜。这就是广为人们传颂特别受儒家推崇的禅让制。 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述: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他是当时中原地区众多部落联盟的首领,是具有很高威望的领袖人物。 尧之所以称为唐尧,是因为其部落活动的中心区域在唐地。晋代出土的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中就有尧封于唐和游居于陶的记载...
夏商周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夏代最初几个君主不称王,而称为后,这是因为奴隶制国家刚刚从氏族社会组织中脱胎出来,还带有氏族社会组织的痕迹。所以夏启被称为夏后启,以后的继承人太康、仲康、相等也被称为后。后,当初的意思是生育,也有祖先的意思。当时的君主是以祖宗的身份来行使统治权力,号令各个部族的,俨然是一个大家长兼最高首领。 夏初的100多年里,国家的体制还未完全稳定,依然保留着部落联盟的某些特点。无论是夏内部还是在其他部落,为争夺最高统治地位而进行的斗争是相当激烈的。直到少康重建夏朝,奴隶制国家才完全确立起来,因此,夏的统治者便进一步地称王了。 从王字的本义来讲,三横...
分封制 西周灭商以后,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如何维护自己的统治,巩固国家政权,成为摆在西周统治者面前的当务之急。在吸收商朝灭亡教训的前提下,西周统治者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创建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即分封制度。作为西周两大制度之一的分封制,对西周的发展、繁荣与灭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分封制度作为西周基本制度之一,其具体内容是,周初封建的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
吕不韦和李斯 吕不韦,阳翟的大商人。以贩贱卖贵为业,经常来往于各国间做生意,成为当时一大富户。曾在赵国碰见被当做人质、留在赵国的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异人,经过几次交往,两人成了好朋友。吕不韦也知道了异人的一些情况。原来安国君有二十几个儿子,他也不知道到底哪一个儿子好些,所以一直没有立世子。 有一天,吕不韦问他父亲:种庄稼、贩卖珠宝的利润有多大?他父亲说:种庄稼的利润是十倍,贩卖珠宝的利润是百倍。他又问:如果扶持一个人当国王,这利又有多大?他父亲笑了:这可是无法估计的利呀。 得到父亲的赞成后,吕不韦就去找异人,问他想不想回秦国,异人说:我做梦都想家...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前208),字涉,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早年为人佣耕。吴广(?~前208),字属,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贫困农民。 秦二世元年(前209),征发闾左900人屯戍渔阳,陈胜和吴广为屯长。他们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东南)时,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过期者斩首。陈胜、吴广便发动戍卒起义,并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鼓动戍卒说: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是,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用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发动群众。他们迅速鼓动起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后因种种原因,起义失败,吴广和陈胜先...
约法三章 按《史记高祖本纪》与司马贞索隐,汉高祖刘邦(前256或前257~前195),字季,沛县丰乡(今江苏省丰县)人,曾做过亭长。秦二世三年(前207)八月,刘邦进了武关。十月,打到灞上,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就乘了素车白马,带着玉玺,向刘邦投降。过了几天,刘邦召集各县有威望的父老豪杰到灞上,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除了这三条,其余秦朝的法律一概废除。老百姓听说刘邦对他们如此宽大仁慈,都希望他能够永远在关中做王,代替秦朝的统治。这就是约法三章的由来,后泛指事先约定的规章制度。...
韩信的胯下之辱 韩信(?~前196),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年少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寒,但他刻苦读书,熟谙兵法,深怀安邦定国的抱负。只是生计没有着落,不得已时还曾在熟人家里吃口闲饭,或是到淮水边上钓鱼换钱,为此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佩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势单力孤,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胯下之辱。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韩信...
萧何月下追韩信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道: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后韩信多次与丞相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后骑马月夜苦追,将他劝回。这就是小说和戏剧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来由。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就向刘邦推荐韩信,称他是汉王...
苏武在哪儿牧羊 苏武(?~前60),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字子卿。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任中郎将,奉命出使匈奴。但因为此次出使中的副使参与了匈奴内部的争斗,苏武也为此受到牵连。匈奴逼迫苏武降顺,遭到苏武拒绝,于是被流放到北海牧羊。但苏武坚贞不屈,一放就是19年。直到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因匈奴又与汉朝和好,苏武才得以还乡。这就是历史上千载流传的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考证,苏武牧羊的北海,就是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一带。...
司马迁受宫刑 司马迁(约前145~前90),中国古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汉代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幼时曾受业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成年后继其父司马谈任职太史令。 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着手著述《史记》时,一场大祸从天而降。当时,汉朝的骑都尉李陵,奉命率领5000步兵,从居延向北进击匈奴,贰师将军李广利带主力后援。最后,因箭尽粮绝,寡不敌众,李陵战败被俘,投降了匈奴。 因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汉武帝怒而定其死罪。按照汉朝刑法,被判处死刑的人若想不死,有两种减免的办法:或是用50万钱赎罪,或是实行宫刑。司马迁家境贫寒,拿不出那么多的钱赎罪,这样就只能接受宫刑。...
关羽的武功 关羽(?~220)是中国东汉末将领。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人。早年随刘备起兵,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后驻守下邳(今江苏邳州南)。东汉建安五年(200),关羽被曹操擒获,授偏将军。在官渡之战中,为曹军先锋,斩杀袁绍大将颜良,被封为汉寿亭侯。不久关羽千里走单骑回归刘备。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关羽所领的万余水军作为刘备军主力,与孙权联合,大败曹军于赤壁。此后镇守荆州。官至前将军。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关羽出兵攻打襄阳、樊城(今属湖北),乘汉水泛滥,迫降曹将于禁,擒杀庞德,围困曹仁、吕常,威胁中原。后因曹操派兵增援,吴将吕蒙...
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175~210)是历史上一位才华出众的大人物。他曾为孙策、孙权统一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在西征黄祖、赤壁之战等重大战役中都起到了重要的统帅作用。可是在《三国演义》这部古代名著中,周瑜却被描绘为一个狂妄自大、心胸狭窄的人,三番五次谋害诸葛亮不成,最后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呼中气死了。 但历史上的周瑜却并不是这么一副面孔。他勤奋好学,才华横溢,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与开阔胸襟的真英雄。 周瑜年少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决心做一个能统一天下、定国安邦的人,成就一番大事业。后来跟随与他同岁的孙策在江东起兵,开始了他的雄图大业。当时袁绍占据北方想拉拢周瑜,被周...
连诸葛亮都帮不上忙的人:扶不起的阿斗 三国时期,蜀国的刘备死后,把皇帝的位置传给他的儿子刘禅,并请丞相诸葛亮来辅佐刘禅治理国家。刘禅有个小名叫做阿斗。阿斗当了皇帝后,每天只会吃喝玩乐,根本不管事,幸亏有诸葛亮帮他撑着,蜀国才能在魏、吴之间保持自己的力量。可是,当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马上派兵来攻打蜀国,蜀国不但打不过魏国,阿斗还自愿投降,带着一些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过着吃喝玩乐的日子,完全忘记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了。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难过,可是,阿斗却高兴地拍手称...
司马昭之心 三国鼎立之时,曹操已死,魏国只有司马懿还能与诸葛亮算个对手。曹丕死得早,大权渐渐旁落司马氏手中。到曹髦即位时,司马昭任晋公,尽揽魏国军政大权,久有篡逆之心,曹髦心中自然十分不快。 一天,曹髦聚集了手下老幼侍卫300多人驱车出南阙,要讨伐司马昭。司马昭手下有个名叫贾充的,事先得到消息,带着数千铁甲禁兵,来迎曹髦。曹髦摆出皇帝的架子,仗剑大喝说:吾乃天子也!你们拿着刀枪,难道要弑君吗?君臣之分,毕竟非同小可,禁兵见了曹髦也就不敢再动了。 贾充就叫手下一个名叫成济的人说:司马公养你干什么?不就是为了今天吗?成济手里拿着戟,问贾充:要活的,还是...
荒淫无度的隋炀帝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小名阿。杨坚建立隋朝后,13岁的杨广被封为晋王。除了王位外,杨坚还让杨广做并州(今山西太原)的总管。 后来,隋朝兴兵灭南朝的陈,刚20岁的杨广是统帅,但真正领兵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将领。隋灭掉陈进驻建康(今江苏南京)后,杨广表现得很有气度:杀掉了陈后主陈叔宝的奸佞之臣,封存府库,不贪钱财,最后将陈叔宝及皇后等人押回京城。灭陈的战功让杨广进封太尉之职。 此后,杨广也是屡建战功,公元590年他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公元600年他北上击败突厥进犯,这些功劳是其他皇子所没有的。 杨广是个典型的两面派,...
唐朝皇帝多被毒死 唐朝除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外,前后共有22位皇帝。但唐朝皇帝有一个特点,就是这些标榜为老子后人的天子们,都喜欢服食丹药,好几位死在炼丹的术士手里,连一代明君唐太宗都未能免俗。喜欢道教的唐武宗最后也幻想长生不老,死在吃丹药上了,在位仅仅6年。喜欢佛教的唐宣宗一反唐武宗所为,重新复兴佛教,并将唐武宗生前宠爱的道士杀死,但他很快又走上唐武宗的老路,也是服食丹药,最后还是因此而死。至于死于政治谋杀、致毒而亡的还有几位。总之,唐朝皇帝多是被毒死的。...
唐玄宗的风流史:从此君王不早朝 唐玄宗,名李隆基,又称唐明皇。他是唐朝第七代皇帝,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是他开创了唐朝最鼎盛的时期,但也是他把自己开创的盛世一手推向了无底、昏暗的深渊。 唐玄宗即位时才20多岁,血气方刚,虽然年轻但非常有主见。他一心想恢复先帝唐太宗的事业。他重整了朝政,除旧布新。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把中宗时期的混乱局面彻底扭转了过来。在他执政前期,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这与他励精图治,善用人才是分不开的。他选拔人才时,一律不论亲疏,不计贵贱,特别重视德、能。当初就是因为唐玄宗力排众议,重用武则天时代的重臣姚崇。在他...
最没有节操的人:冯道 冯道,字可道,是河北瀛州景城(今河北河间地区)人。相传他未成名问相时,就曾赋诗一首以表心志: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因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他自以为吉人自有天相,任凭乾坤转换,只要识时务不乱方寸,便可以处处通津坦程。冯道的一生也确确实实是按着这一座右铭去做的。 唐末时,冯道曾做幽州刘守光的参军幕僚。刘守光败后,他又转事大宦官、监河东军张承业。张承业用他为巡官,因冯道颇通文学推荐给晋王,任河东节度使掌书记。后唐建立时,拜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后唐明宗时,拜...
王安石的三不怕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年少时好读书,记忆力特别强,从小就受到较好的教育。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十多年。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任三司度支判官时,向英宗上万言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要求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但未被采纳。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神宗刚即位,...
欧阳修赞叹苏东坡的文才 苏轼在20岁前一直在故乡眉山专心学习。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同其弟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初次离开眉山,并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两兄弟顺利地通过预备考试,又一起参加第二年春季的科举,苏轼一举进士及第。此次科举考试的监考官是当时著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及梅尧臣,欧阳修一心提倡古文,以挽救当时文坛浮华不实的流弊,当他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时,十分惊讶,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作品,本来想取第一名,但考虑很久,为了避偏袒之嫌,取了第二名,而本来应是第二的曾巩,反倒成了第一。殿试时,他献上25篇进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赏,于是将苏轼评为翰林学士...
青山有幸和白铁无辜:岳飞和秦桧 现在在杭州的岳飞庙里面,有一座岳飞的墓,墓前跪着两个铁铸的人,即秦桧和他的老婆,门前刻有一幅广为流传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以此来说明忠臣和奸臣必定会有历史来做出公正的判决。 岳飞(1103~1142)是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练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又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卫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投军后,因作战勇敢,深得副...
两个皇帝做俘虏 12世纪最初的25年,是宋朝宋徽宗统治的年代。宋徽宗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和昏君,他使北宋的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宣和元年(1119)和宣和二年,先后爆发了宋江、方腊领导的两次大的农民起义,宋徽宗虽然镇压和瓦解了这两次农民起义,渡过农民革命带来的一场统治危机,但是中国东北地区女真族的兴起,却使北宋王朝面临覆灭的命运。 当时在中国东北部的女真族,于11世纪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称帝,建立了金朝。金崛起后,占领了辽国的许多土地,后来金和北宋联合夹攻辽。在1125年,金军俘获辽的皇帝,辽国宣告灭亡。金灭辽以后,看到北宋统...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12世纪末,铁木真经过十多年战争统一了蒙古各部,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的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意思是坚强的君主。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以后,国力强盛,军事行动波及欧洲的多瑙河流域,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相继灭西夏和金,统一了中国整个北方地区。 公元1260年,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继承了汗位,建都大都(今北京)。到1271年,忽必烈正式称皇帝,建立了元朝(1271~1368),他就是元世祖。元世祖逐步巩固对北方的统治以后,就集中力量攻打南宋,终于灭了南宋。忽必烈以前辈们的赫赫战绩为荣,并借鉴其经...
朱元璋的和尚背景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于1328年出生在当时盱眙县的太平乡,1344年春旱,朱元璋父母和长兄都死于瘟疫。17岁的朱元璋无依无靠,就来到了凤阳的皇觉寺做了游方和尚。五年的云游,使朱元璋见多识广,为朱元璋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元至正十二年(1352),25岁的朱元璋投奔农民起义军郭子兴。由于他英勇多谋,又多次救了郭子兴的命,郭子兴就把养女马氏赐他为妻,并给他起了官名朱元璋,字国瑞。 1355年,28岁的朱元璋已升为千夫长、副元帅,他带领起义军下采石、取太平。并在郭子兴去世后收编了郭子兴的部卒,挟制当时的小明王韩林儿号令义军。 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1624年出生。他的父亲就是汉族移民领袖郑芝龙。郑成功青年时代,正赶上国内清朝打败明朝,台湾被荷兰人侵占,他亲眼目睹了这两件大事,内心充满了对清王朝和荷兰殖民者的仇恨,暗暗下决心要实现打败清朝、恢复明朝和收复台湾的理想。1647年,他带领一批人马跑到福建、广东交界处的南澳宣布起兵抗清。从这一年起,十几年间,郑成功与清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但终因力量太小,难以取胜,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先收复台湾,以宝岛为基地,再作长远打算。 1661年阴历三月,郑成功率领2.5万名士兵,乘大小战船数百艘,从福建金门岛出发,途经澎湖停留,展开了收复台湾的伟大壮举。他...
孝庄皇后 孝庄文皇后是清朝一位杰出的蒙古族女政治家,她的一生先后经历了4个朝代,辅佐两位幼年皇帝一统江山。她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享年75岁。 孝庄有从政的能力,也经常向顺治、康熙面授机宜,出谋划策,但她不过多出面参政。据记载,康熙年幼主政,安徽桐城一名叫周南的秀才,千里迢迢来京城,上书朝廷,敬请孝庄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但孝庄婉言拒绝。作为母亲、祖母,孝庄投入更多的是对两位皇帝品行的教育。如康熙有吸大烟的恶习,后来孝庄晓之于理,好言劝告,硬是让当上皇帝的康熙把大烟戒掉。孝庄一生节俭,在宫中经常身体力行倡廉拒侈。有史料记载,清朝初期,由于战事频繁...
雍正是如何获得皇位的 雍正如何获得皇位是清初一大疑案,民间流传甚广的一种说法是,雍正将康熙遗诏传位十四子私改成传位于四子。但有学者认为这种传说完全是讹传,因为按照清政权的规矩,重大的文书都必须满汉合璧,就是既用汉文,又用满文。应该说,雍正无法同时篡改满文与汉文。 第一历史档案馆里保存有当年的遗诏,从遗诏内容看,康熙指定的继承人正是后来登基的雍正皇帝。另外,有学者认为,从康熙晚年的一些言论和举动,比如连续两年派雍正去祭天,可以推测出当时他对继承人已经有所定夺。如果康熙真的要指定皇十四子为继承人,就不会在自己晚年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的时候还派他到西北去做大将...
康熙和乾隆各当了多少年皇帝 清圣祖康熙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二代皇帝,他在顺治十八年(1661)8岁时即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共同辅政,并于康熙六年(1667)亲政。康熙八年,年仅16岁的康熙暗结内大臣索额图等人智捕鳌拜,夺回大权。之后宣布永停圈地,准许壮丁出旗为民,又奖励垦荒,益钱免粮,任用靳辅、陈潢治理黄河,规定额外添丁,永不加赋;设立南书房掌票拟谕旨,加强皇权;又平定三藩之乱;派兵攻入台湾;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又巡行东北,两次发起雅克萨反击战,沉重打击沙俄势力侵略,派索额图、佟国纲赴尼布楚与沙俄谈判边境问题,行前确定黑龙江流域的广...
和珅和恭王府 和珅是清代乾隆时期的权臣,满洲正红旗人,钮祜禄氏,字致斋。少年家贫,为文生员,乾隆三十四年(1769),袭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因机灵善辩,仪表俊伟,受乾隆赏识,历任显官,后升任军机大臣,居此要职24年。还兼任多种文武官职,累封至一等公。和珅精明机敏,办事干练,被乾隆视为心腹。乾隆后期,他权势最大,又贪得无厌。政令传宣多由其手书口传,令各省奏折皆用副折送他先阅,各地进贡珍品也多入他家。和珅秉政揽权,广收贿赂,致使府库空虚,吏治败坏,历来被认为是清代中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和珅的私宅位于北京什刹海的恭王府,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嘉庆四年(1799)...
康有为和公车上书 康有为是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广厦,号长素。清咸丰八年(1858),康有为生于广东南海西樵之银塘乡。康有为家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因此,康有为7岁即能文,被视为神童;又由于他有志于圣贤之学,开口不离圣人,乡里戏呼他为圣人。19岁跟从同县大儒朱次琦在礼山草堂学习,后回乡独学4年,除研究史学并由宋明理学而扩及佛学外,得知京朝风气,近时人才及各种新书,道、咸、同三朝掌故,又遍读当时所能见到的、由江南制造局及西方教会所译的各种西方新书,开始汲取新知识。清光绪八年(1882),康有为赴京师应顺天乡试,落第南归后,越发感到西人治国有方,于是大量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