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上的各种纹饰图案含有什么寓意? 瓷器的纹饰图案就是瓷器的文化载体,人们借用各种图案表达文化理念、审美倾向,因此,从瓷器的各种图案上可以读出我们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比如,五清图就是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以松、竹、梅、兰、菊为主题。松是百木之长,经冬不凋;竹,清高而有节,宁折不屈,开怀大度;梅耐寒开花,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这一表达高风亮节的五清图案自宋以后常作为瓷器的装饰题材。 再如福禄寿图,其中包含有福、禄、寿三星或者是蝙蝠、鹿、桃的画面,都有长寿的意思。蝠同福,寓意富贵;鹿同禄,寓意高官厚禄;桃即寿桃,寓意高寿,以此三者象征福、禄、寿三星高照,表达了人们心中美好...
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中所说的夜光杯真的可以在黑夜中发光吗? 据说,周穆王应西王母的邀请,赴瑶池盛会,席间,西王母赠他一只碧光粼粼的酒杯,名曰夜光常满杯。周穆王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从此夜光杯名扬千古。 夜光杯选用纯天然且质地优良的祁连山玉精雕细磨而成。夜光杯壁薄,斟满酒后对月映照,月光透过杯壁,与酒色相辉耀,借助外部的光能发出奇异的光彩,以此而得夜光杯的美名。 制作夜光杯的玉材,按颜色可分为墨玉、碧玉、白玉等。墨者,黑如漆;碧者,绿似翠;白者,如羊脂。色彩雅致,质感细腻,温润中透着雪山的凉爽,晶莹中闪着富贵的光芒。夜光杯制作程序繁杂,前后共需28道工序,现在已开发出三十多种造型。夜光杯的纹饰乃天然...
为什么用紫砂壶泡茶,隔一夜茶也不会变质? 古人认为紫砂壶的可贵在于一不夺香,二无煮熟的汤气,三是越宿不馊。所谓越宿不馊就是用紫砂壶泡茶,隔了一夜,茶也不会变质。这简直是个宝壶。 紫砂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功能? 经过技术测试,人们终于解开了其中的奥秘。在高倍显微镜下,紫砂器的显微结构中存在大量的团聚体,它的气孔大部分属于开口型气孔。紫砂器良好的透气性,可能与这种特殊的显微结构有关。据宜兴陶瓷公司对各陶土的理化工艺性能测定,发现紫砂泥的气孔率高达10%以上。透气性好当然就泡茶色香味皆蕴越宿不馊了。 这种特殊的结构与宜兴当地泥土的成分有着密切关系。紫泥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黏土、云母和赤...
景泰蓝明明有那么多颜色,为什么起名字只取“蓝”字? 景泰蓝初创时只有蓝色,而这种蓝色又是景泰年间烧制出来的,因此,这种工艺品就被称作景泰蓝了。 景泰蓝的美在于它的用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色调。明宣德年间以天蓝(淡蓝)、宝石蓝(青金石色)、浅绿、深绿、白色、黄色为主。而到了景泰年间,则出现了葡萄紫(紫晶色)、翠蓝(天蓝、宝蓝的中间色)和紫红(玫瑰色)等新色。这些色彩更加纯净晶莹,辉映着宝石般的光芒,极具富贵之气。到了清代,又出现了粉红、银红和黑等颜色,甚至为了体现皇室气派,在釉料中直接加入金银,使色彩在豪华、古典、雅致的基础上更加光辉灿烂,凸显了皇室的雍容华贵。 景泰蓝与雕漆、...
为什么要用兽皮而不是彩纸来制作皮影戏道具?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kuǐlěi,即木偶)戏之一。 皮影戏里的假人大都用皮革做成,为什么要用皮革来制作呢?这与其复杂的工艺要求相关。 皮影戏的各种形象必须腿脚活动自如,因此,头、躯干、四肢自成一体,用线相连,这就要求材料能经得起反复的折叠运动,相对来说皮革比较耐用。 皮影戏与戏曲的发展紧密相关,其形象大多来自戏曲形象,生、旦、净、末、丑样样齐全,这就要求假人也要像舞台上的真人一样装扮起来。假人涂有各种颜色,其绘画染色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
蜡染艺术为什么被称为“东方艺术之花”? 蜡染是我国苗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起源于秦汉,盛行于隋唐。一开始并不是用石蜡做染料,而是用蜂蜡。 蜡染的原理并不复杂。它是在白布上需要白色花型的地方涂抹蜡质,然后放在盛有靛蓝天然染料的缸里浸染,没涂蜡的地方染成了蓝色,涂蜡的地方还是原色。然后放在沸水里煮,蜡遇热而融化,于是呈现出蓝底白花的图案。 在白布上用蜡作画的工具不是一般的笔,是人们自制的一种钢刀,一般有三种形状:半圆形、三角形、斧形。 蜡染的图案极富文化内涵。首先,蜡染的图案反映了人们生产劳动的生活特点。比如,在蜡染作品里出现了大量的谷粒纹、桃花纹、棉桃纹,这些图案是农耕...
酒后写下的草稿竟被后人疯狂追捧,这是怎么回事?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它写于东晋永和九年的兰亭修禊(x)集会上。所谓修禊,就是当时每逢三月三人们都要到水边举行消灾祈福的集会活动,而那年的修禊集会正是在会稽兰亭举办的。在集会上,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饮酒作诗,兴致很高,当酒喝到微醺之际,王羲之挥毫写下了这篇《兰亭序》。等到第二天酒醒时,王羲之惊讶地发现这篇作品尽管是一时兴起写下的草稿,书法水平却非常高,笔姿纵横,千变万化,远远超出了他平时的发挥。而文章本身也写得很好,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但是《兰亭序》的真迹后来不知去向,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后世的摹本。...
点画错乱、线条潦草,到处是随意涂改的文稿,怎么就成了“天下第二行书”呢? 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写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的哥哥颜杲(gǎo)卿、侄子颜季明坚守常山郡反抗叛乱,但终因寡不敌众,先后遇害。这篇《祭侄文稿》就是颜真卿写的祭文草稿。初看此帖,我们会觉得很难接受:点画错乱,线条潦草,处处是随意涂改的痕迹,比起《兰亭序》的温柔蕴藉来,差别太大。为什么如此书法会获得天下第二行书的称号呢?《祭侄文稿》确实很不好看,但是倘若能静下心来体会笔画流动中的情感,我们一定能够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悲愤之气力透纸背。正因为悲愤到了不可遏抑的地步,才会出现反复的涂改,而即使是涂改时的墨线,也让人感受...
《肚痛帖》真的是在肚子痛时创作的吗?为什么字迹越来越潦草? 《肚痛帖》为唐代书法家张旭所作,内容只有三十个字: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从这样的内容来看,很可能确实是张旭某次肚痛时写的。其用笔一开始还比较规整,但是越到后来越狂放(也许是肚子痛得忍不住了),完全超出了一般书法的常规,可谓惊世骇俗。当然,由于《肚痛帖》毕竟只是刻帖,而且不同年代的刻帖中笔画的细节也有很多出入,所以该帖书法的真正水平如何,我们很难做出评价。 《肚痛帖》之所以称为《肚痛帖》,主要是因其开头第一行中有肚痛两字,这是较为常用的给书法作品起名的方式之一。比如王羲之的《十七帖》,...
古人为临摹前人的书法想出了什么高招? 古人想出了拓(t)印的方法:将略带湿润的纸贴在书法碑刻的碑面上,因为纸被弄湿之后具有一定的伸缩度,能够与碑面凹下去的笔画贴在一起,所以在用墨进行捶拓时,碑上的大部分纸面都会变成黑色,而凹嵌在字迹笔画中的纸面则仍然保持白色,这样一来,以黑底白字的方式就可最大程度地保持石碑上字迹的原样。尤其是对于汉代的隶书碑刻来说,因为这些石碑上的文字都是用红笔直接书写在碑面上的(这就是所谓的书丹),所以这种拓印方法能够较好地保存书写者下笔时的状态。 但是,对于后世很多学习书法的人来说,他们更喜欢的是王羲之、王献之等著名书法家笔下的行草书,而行草书一般...
在没有纸张的年代,古人把画绘在哪里? 众所周知,中国的造纸术一直到东汉才得以成熟,而中国的绘画艺术却远远早于造纸术的发明。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彩绘陶器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具有艺术价值的绘画,这说明几千年前原始时代的古人们已经对绘画艺术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此外,从古代墓葬出土的漆器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多姿多彩的漆画。这种漆画大多是在红底或黑底的器具上施加彩绘,所表现的内容多与神话故事有关。到了汉代,墓葬中的石壁以及木器上也出现了很多表现世俗生活的绘画。 到了先秦两汉时期,出现了最接近于现在在纸上作画的绘画形式帛画,即在布帛上作画。它的起源很早,但由于布帛易腐烂,...
狼毫笔是采用狼的毛发制成的吗? 狼毫笔是用黄鼠狼的毛制成的,优秀的狼毫笔只能用黄鼠狼尾巴尖上的毛来制作,而最好的狼毫笔则必须用产自东北的黄鼠狼的毛。 中国古代的书法用笔,其实经历了一个选材的变化过程。早期的毛笔主要是硬毫,大多是用兔毫制成的,其中最好的是用紫黑色山兔毛制成的紫毫。这种毛笔非常劲挺,但是得来非常不容易,而且使用起来磨损很快,因此相当名贵。而由于狼毫的产量大于紫毫,价格也没那么高,所以狼毫笔就逐渐成为兔毫笔的替代品。据说王羲之写《兰亭序》时所使用的笔是鼠须笔,这种笔即使不是狼毫笔的一种,也肯定是硬毫笔。用这样的硬毫笔写字会表现出几种特性:第一,由于笔毫...
写字画画时为什么要区分“生宣”和“熟宣”? 宣纸的主要产地为安徽宣城泾(jīng)县,由于泾县为宣州下辖县,而且宣州自古也是纸业的集散地,所以该地出产的纸被称为宣纸。 按照纸的生熟程度,宣纸又有生宣和熟宣之分。所谓的生和熟,是制作工艺上的不同。熟宣比生宣多一套程序,即需要在纸上刷上一层明矾和桃胶(或骨胶),使纸变得不再渗水。那么在书画用纸中究竟是渗水好还是不渗水好呢?这取决于不同的创作需要。生宣吸水,对于绘画来说,如果需要表现出画面层次丰富的晕染效果,生宣比熟宣更好;熟宣则更适合于勾勒细腻的工笔画的创作。对于书法而言,由于生宣非常容易吸水,所以下笔很容易渗化开来,并不适合表现牵丝...
泼墨画就是直接把墨汁泼到纸上吗? 国画中的泼墨法相传始自唐代王洽,王洽是个性情狂放的人,他往往在喝醉酒之后把墨泼在绢上,然后手脚并用,又擦又抹,根据墨色的流向而画成山石云水之类的景物。但当作品完成之后,却看不出墨污的痕迹,只是一幅完整的画作。 从传说来看,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泼墨画并不只是把墨汁泼到纸上而形成的抽象画,而是需要进一步加工,使其形成各种自然的景物。第二,既然最终形成的是一幅完整的画作,那么用笔(或如王洽般用手用脚)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为这样高明的技巧,才使泼墨画能成为画,而不只是纸上随意的点污。第三,泼墨的价值在于水墨的交融流动近于天然,这就使画...
中国古代的壁画都画在哪些建筑的墙壁上? 我国古代壁画主要可分为三类:墓室壁画、寺观壁画和石窟壁画。 墓室壁画。古人认为,事物皆分阴阳,有阳世,也有阴间,因而人死后会在阴间继续生活。于是人们在墓室的墙壁上常常绘制许多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和时代风俗的画,出现最多的是男女侍从、车马人物、出行仪仗、亭台楼阁、四神图案、歌舞伎乐和装饰图案等。此外,也不乏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如徐州汉墓群的壁画内容有人首蛇身的女娲、交缠奔驰的双龙等神话传说,洛阳城北的汉墓壁画有二桃杀三士、苛政猛于虎等历史故事。 寺观壁画。寺观壁画是中国壁画的一个主要类型,绘于佛教寺庙和道观的墙壁上,内容有佛道造像、传说...
为什么敦煌壁画中有那么多怀抱琵琶的仙女呢? 在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到很多怀抱琵琶在天上飞舞的女子形象,她们被称为飞天。我们在欣赏这些飞天时,可以发现几个很重要的特点:第一,她们大多是在飞动的状态中演奏的;第二,她们演奏的乐器往往都是琵琶;第三,她们的数量非常之多。 其实这几个特点都与敦煌壁画的创作年代,即北魏到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的社会文化紧密相连。那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非常频繁,整个社会表现出一种奔放外向的生命力,因此,来自西域的、善于表现热烈绚烂情调的琵琶就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喜爱,大型的乐队演奏在此时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当这些条件与追求超越俗世的宗教想象相结合时,就产生了...
《步辇图》中为什么有的人被画得特别大而有的人却被画得特别小? 《步辇(niǎn)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作。由于中国传统绘画多采用散点透视法,所以人物画一般不会因为人物的远近不同而表现出人物大小的不同。而《步辇图》之所以把其中的某个人画得特别大,主要是因为这个人地位特殊,他就是唐太宗。 为了在不大的画幅之中表现出帝王的高贵地位,阎立本采用了众星拱月式的绘画设计手法:第一,唐太宗被画得特别高大,与之相对,他身边的宫女就显得特别矮小。第二,唐太宗被画得身材魁梧,而宫女们则被画得比较瘦弱(有人根据唐代《宫乐图》中丰满的女子形象推断《步辇图》是伪作,如果考虑到所需要的绘画效果的话,这一理由其实是不成立的...
《韩熙载夜宴图》中为什么会出现五个韩熙载? 《韩熙载夜宴图》为五代唐画家顾闳(hng)中所绘,表现的是南唐高官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我们看到这幅画时首先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整幅画中会有五个韩熙载?而且他穿的衣服、做的事情各不相同?这其实牵涉到古代手卷画的观看方式。 对于古人来说,他们很难有足够的空间条件像我们现在一样把整幅长卷全部打开,来进行整体性的欣赏;他们只能将长卷逐渐展开,每次观赏一小段。由此,《韩熙载夜宴图》对于古人而言,就不是一幅整体性的单画,而是由多个画面构成的连环画。从右到左来看,首先是韩熙载与各位客人一起凝神倾听乐伎的琵琶演奏;气氛逐渐变得轻松起来,韩熙载...
为什么《清明上河图》让人百看不厌? 《清明上河图》全卷长达528.7厘米,宽度仅为24.8厘米,其中记录的人物达到五百多个,更不用说街市建筑、骡马车船等各色事物了。 尽管画作所涉及的场景极为复杂,但张择端的画笔之细实在让人叹为观止。明代时出现了一些《清明上河图》的摹本,而鉴定真伪的依据往往就在于屋檐上的麻雀踏的是一片瓦还是两片瓦,掷骰子的人嘴里喊六时是开口还是撮口。由此推衍开去,我们就知道整幅《清明上河图》究竟精细到什么程度了。正因为其细节的真实,这幅画也引发了种种关于北宋市井生活的讨论。比如画面所描绘的究竟是不是清明节?北宋的市井风俗与南宋人对旧京生活的回忆能否对应得上?这些讨...
黄庭坚为什么嘲笑苏轼的字像石头压着个癞蛤蟆? 宋代的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和苏轼有很好的师友关系。他们两人都擅长写诗,并称苏黄,同时他们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被列入宋四家(即苏黄米蔡)。他们的书法个性都非常强,苏轼写的字非常扁,而黄庭坚的笔画特别瘦长。有一次黄庭坚和苏轼开玩笑说:您的字确实是好,但有时有点像石头压着个癞蛤蟆。苏轼也反过来嘲笑黄庭坚:你的字也很好啊,只是有时像在树梢上挂着条死蛇。 为什么苏轼和黄庭坚的字一个像石头压着个癞蛤蟆,一个像树梢上挂着条死蛇呢?他们的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究其原因,恐怕是和苏黄的文人身份分不开的。 在宋代,文人画得到推崇。文人这一身份相当微妙,他...
宋代哪位书画家那么大胆,竟然敢向皇帝索要砚台? 如果要问宋代最有个性的书画家是谁,那么答案一定是米芾。相比起苏轼和黄庭坚这样的文人,米芾更接近于职业书法家。他的书法既能继承古代的优秀传统,又能自出机杼,追求高格调的创新。同时,他在绘画领域也独树一帜,所创造的山水画技法被称为米点山水。 但是米芾又不是一位普通的书画家。他以米颠著称,时不时会做出一些惊世骇俗的举动来。比如,米芾在出行时喜欢戴一顶很高的帽子,因为帽子太高而没有办法坐轿,他就把轿顶撤掉,让帽子高高地挺向半空,露天而坐。有一次,宋徽宗召他进宫写字,他很喜欢宋徽宗的那块砚台,于是写完字后对宋徽宗说:这块砚台已经被微臣弄脏了,...
为什么郑思肖画的兰花都不画土而露着根? 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画家。他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家境清贫,报国无门,只得怀着一腔孤愤眼睁睁地看着国家走向灭亡。南宋亡国后,郑思肖一直以宋王朝的遗民自居,既不愿意承认元朝的统治,也不愿意与北人交往,而他的名字思肖,其实也是寓意思念趙宋王朝的意思。正如他在一首诗中所言: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的民族气节,实在是令人景仰。 郑思肖擅长画兰,而他所画的兰花都没有土露着根,似乎半飘在空中。别人问他原因,他回答道:国土都沦亡了,根又能依托在何处呢?其内心的沉痛不言而喻。另一方面,能够理解其内心孤愤的人极少,所以郑思肖不愿意为别...
明代文人唐伯虎和“唐伯虎点秋香”故事中的唐伯虎是同一个人吗? 说起唐伯虎,家喻户晓的故事就是唐伯虎点秋香。然而,这个故事只是传说,男主人公并非唐伯虎,但是后世的读者更愿意把唐伯虎认定为故事的主角,这主要是因为唐伯虎确实是明代中期的一位著名才子,关于他的各种美谈也相当多。 唐寅,字伯虎,出生于苏州的商人家庭,自小就表现出极高的文艺才能。后来因为科场舞弊案的牵连,被贬做个小官,唐寅拒绝就任,便回归乡里。此后唐寅绝意功名,以其书画方面的卓越才能谋生。 在绘画方面,他曾经有两位老师沈周和周臣。前者是文人画家,后者是职业画家。前者胜在文人清韵,后者则注重绘画技巧。唐寅综合两位老师的长处,既保持了高超的绘...
朱耷画的鱼和鸟为什么都翻着白眼? 翻白眼是有典故的:据说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他对于自己看不起的人都是翻着白眼跟他们说话,只有遇到看得起的人才会把黑色的瞳仁翻下来(垂青一词由此而来)。朱耷将他的大多数鱼和鸟都画成白眼向天,寓意着世上很少有他看得上的人。同时,在朱耷的画作中留白特别多,一张纸上往往只是孤零零地画一只小鸡或两只鹌鹑,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背景,一片空白,让人不难想见其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为什么朱耷的画会如此奇怪呢?这与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分不开。朱耷是明王朝的宗室,在明亡后出家为僧,曾经自号个山雪个等。耷字也是后来改的名字,意为驴(所以他的一些画作上署名就是...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究竟“怪”在何处? 郑板桥原名郑燮(xi),号板桥道人,所以人称郑板桥。他是扬州八怪中最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人物,原因或许就在于他的怪。 其怪之一,是其书画。郑板桥以画竹石著称,但是他的书法更具特色,自称六分半书。所谓六分半书,其实是相对于八分书即隶书而言的。因为郑板桥的字既有些像隶书,又有些像楷书,时不时还掺杂了行草书的笔意,甚至把画兰竹的笔法穿插其中,各种在别人笔下不可能出现的用笔组合在他的笔下大量出现,而且每个字大小不一,字与字之间疏密错落,让人瞠目结舌。他很得意地称自己的书法为乱石铺街,这种书法确实是前无古人的。 其怪之二,是其为人。他一生仕途并不顺利...
《百骏图》中每匹马的大小差别为什么那么明显呢? 《百骏图》中确实有一百匹形态各异的马,但是大小差别很大,不容易找全。问题是,为什么当我们看其他中国画中的飞禽走兽时,会觉得同类动物大都差不多大,而《百骏图》中每匹马的大小差别会如此突出呢? 其原因就在于,这幅画采用了西洋画的透视方法,而画的作者其实也是一位意大利人,他是清朝前中期非常有名的宫廷画家郎世宁。郎世宁是一名传教士,他善于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接受度较高的新画风,《百骏图》就是郎氏画风最著名的代表作。 中国传统绘画在表现风景时所采用的是散点透视法,所以在观看中国画时,并不需要有固定的视点。但是这对于西方...
古人在印章防伪方面有什么样的巧妙方法? 印章雕刻艺术在我国古代广泛应用,古人利用怎样的技术防止印章伪造呢?首先,可用印的独特形体来防伪。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花押印。花押印又称押字,始于宋朝,成熟于元朝,因此,又称作元押。一般是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八思巴是元朝忽必烈时期的国师,他创造了一种拼音文字叫八思巴文。八思巴文极难辨识,有的文字还仿效了汉字的篆书笔法,尤其难认。用这种文字刻花押章的主要目的就是防伪。花押,就是指个人签名。花押签名,从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至宋朝时这一风气已非常流行,不少文人墨客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花押。花押印有文有图,极具个性特色,难...
古代的木刻版画是在木板上绘画吗? 我们看中国古代的小说时,经常会看到一些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插图,这些插图并不是由画家直接画在纸上的,而是和文字一样,是先反刻在木板上再印到纸上去的,这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木刻版画。 流传至今、年代最早的木刻版画是印刷于唐代的《金刚经》卷首图,它只使用了白描的线条,而并没有套印(即用多种颜色在同一张纸上多次印刷)其他色彩。到了宋代,木刻版画超出了宗教的主题范围,吸收了很多世俗生活的题材。但是直到元代,才出现了红黑二色套印的彩色版画。明清时期,木刻版画的技术得到了较大发展,一方面出现了将文人绘画制成版画的精细技术,印出了《芥子园画谱》...
“短胳膊短腿大脑壳,小鼻子大眼没有脖。鼻子眉眼一块凑,千万别把骨头露。”这说的是哪种画的画法? 题中说的便是杨柳青年画画小孩的画法。杨柳青年画兼有版画的刀法韵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这种风格是由其制作方法决定的。 杨柳青年画的制作是半印半画式的,先依据设计稿制版,作单色套印,然后再用手工填涂彩色,这样就使其作品既有版画的木刻味道,又兼具绘画的笔触色调。 具体说来,它的制作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勾(出稿)、刻(刻板)、印(印刷)、画(彩绘)、裱(装裱),每一道工序都有一个人专门来做,这样一幅年画完工时要经过五个人的手。许多人从小就开始从事某一道工序的操作,终生不变。 杨柳青年画的题材也有五类,一是娃娃类,娃娃的造型以丰满、活泼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