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明上河图》让人百看不厌?
《清明上河图》全卷长达528.7厘米,宽度仅为24.8厘米,其中记录的人物达到五百多个,更不用说街市建筑、骡马车船等各色事物了。
尽管画作所涉及的场景极为复杂,但张择端的画笔之细实在让人叹为观止。明代时出现了一些《清明上河图》的摹本,而鉴定真伪的依据往往就在于屋檐上的麻雀踏的是一片瓦还是两片瓦,掷骰子的人嘴里喊“六”时是开口还是撮口。由此推衍开去,我们就知道整幅《清明上河图》究竟精细到什么程度了。正因为其细节的真实,这幅画也引发了种种关于北宋市井生活的讨论。比如画面所描绘的究竟是不是清明节?北宋的市井风俗与南宋人对旧京生活的回忆能否对应得上?这些讨论让我们意识到,《清明上河图》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我们欣赏《清明上河图》时绝不可能一眼就把画面看尽,而需要频繁地转换视角,跟随着视角的转换,逐渐将这幅画如同一段活动的课程一样看完:顺着画面从右往左看,首先是汴梁郊野清风和畅的自然风光、前行的驴队、悠闲的农家小院;慢慢人变得多了起来,茶馆出现了,酒店出现了,商船出现了,虹桥出现了,汴河两岸变得越来越热闹了;而穿过城门进入汴梁,更是一派繁荣热闹的街市景象,商号、客栈、书铺、诊所,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
或许中国绘画“散点透视”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突出了欣赏的过程性。画面没有中心,然而画面的任何一点都可以作为欣赏的起点,使欣赏者在每次欣赏时都能产生一种全新的观感。《清明上河图》让人百看不厌,其根本原因也正在于此。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