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音乐让孔子听了之后“三月不知肉味”? 据《论语述而》记载,孔子在齐国欣赏韶乐时三月不知肉味。这当然不是指孔子三个月没有吃上肉,而是说孔子听得非常专注,以至于根本没有注意送上来的食物到底是什么。那么,韶乐究竟是怎样一种音乐,居然有那么大的魅力? 据说韶乐是古代传说中的贤君舜所创作的乐舞,《史记乐书》认为韶是继承的意思,因此韶乐就可以理解为是舜为了继承尧的圣德而创作的作品,是一种庄重肃穆的宫廷乐舞。而当韶乐传到齐国之后,它在齐国特别注重礼乐文化的社会氛围中经历了变化和发展,已经和原初的韶乐有所不同。尽管如此,齐国的韶乐仍然被认为是古代乐舞文化的正统,所以《隋书何妥传》中有秦...
西方人用哆雷咪发嗦啦(123456)作音阶,我国古代用什么表示音律? 我国古代的音乐学中有五声十二律之称。所谓五声,即宫、商、角、徵(zhǐ)、羽,相当于西方音阶do、re、mi、sol、la。而十二律,则是将一个八度依照三分损益的原则分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ru)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 五声十二律的说法在历代典籍中带有一定的神秘主义色彩。为什么是五声呢?因为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为什么是十二律呢?因为一年有十二个月。这样的解释固然有些牵强,但是除却这层神秘主义的外衣,五声十二律自有其音乐学上的道理。在西方古典音乐中,一个八度也同样分为十二个半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钢琴的...
中国古代有没有类似交响乐的音乐形式呢? 如果把各种乐器的合奏视为交响乐的一大特征的话,那么中国的民间音乐如江南丝竹等似乎也可以被称为交响乐。但是就传统民间音乐而言,如江南丝竹,首先它规模较小,只有三到八人左右(大型的民乐合奏是新中国成立后仿效西方交响乐的规模而创制的);其次,在音乐本身的内涵上,也不如西方交响乐来得深刻、厚重、丰富。 那么,中国古代大型的宫廷音乐又是否能够被称为交响乐呢?比如明清时代的宫廷雅乐,其场合之庄重、乐器之丰富、人数之众多等特征都似乎与西方的交响乐颇为接近。但是,这种宫廷雅乐在音乐性上和交响乐恐怕无法比较;从其功能上而言,也只是能够在祭祀等场合充充...
八音盒与我国传统的“八音”有关系吗? 八音盒是一种半自动音乐盒。其发音原理大致是:将乐曲音符的时间距离转化为金属滚筒(或圆盘)上凸起小点之间的空间距离,将各个音符的音高转化为凸起小点在滚筒(或圆盘)匀速滚动时拨动音板上的金属簧片所产生的不同频率。由于其音色自然清澈,同时又体现出欧洲古典贵族式的浪漫情趣,因此虽然八音盒只能播放一些简单的乐曲,却仍然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 那么八音盒与中国传统的八音是否有关系呢? 八音一词是中国古人对乐器的统称。在《周礼》中,就有以丝、竹、金、石、匏(po)、土、革、木为八音的记载。丝是指琴瑟等弹拨乐器。竹是指笙箫等吹管乐器。金石革木都是打击乐器...
为什么用“琴瑟和鸣”形容夫妻感情好? 琴瑟和鸣这个词涉及琴和瑟两种乐器。传说这两种乐器都是伏羲发明的,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琴瑟合奏的记载也早已有之。其中最著名的是《诗经关雎(jū)》中的那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中也有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样的诗句。因此,尽管古时琴瑟合奏只是一种常见的演奏搭配,但因其往往出现在表达爱情的诗歌中,便经常用来代指夫妻之间的幸福生活,琴瑟和鸣琴瑟之好之类的词都是对夫妻感情良好的形容。 那么,琴和瑟究竟是怎样的乐器呢?这两种乐器都是由木制琴体及丝质或钢质琴弦所组成的弹拨乐器,依靠手指弹拨不同粗细的弦来发出不同音高...
古琴和古筝都是典型的古代乐器,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尽管古琴和古筝都是横卧式的弹拨乐器,其实它们有很大不同:首先是弦数上的差别。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古琴一般有七条弦,所以又被称为七弦琴;而现代所见的古筝则是二十一条弦。其次,它们改变音高的原理不同。对于琴来说,除了七条弦本身的空弦音高外,每条弦都还可以通过左手按弦位置的左右移动,以改变有效弦长的方式来改变音高,由此产生丰富的音乐效果;而对于古筝来说,它的每条弦都有一根弦柱支撑着,因此弦与面板的距离较大,每条弦的音高不能被任意改变,只能通过左手向下按弦来对音高稍做调整。第三,从音色上说,古琴音量不大,但具有散音、按音、泛音等多种音色变化,...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到底是什么呢? 丝指的是用蚕丝为弦制成的乐器。在丝竹二字被广泛使用的早期中国,二胡这样的拉弦乐器尚未从西域引入,所以丝代指的其实是琴瑟等弹拨乐器。用蚕丝为弦制作乐器是古人的一种发明,与西方早期音乐中用动物的肠线来制作琴弦相比,更为温和持久。而相较于如今琴筝等弹拨乐器所广泛使用的钢丝弦而言,以蚕丝为弦也具有特殊的温柔敦厚的美感。 竹是指用竹管制成的乐器,大致可以分为单管和多管两种。单管竹乐器如箫笛,是在吹奏孔之外,在竹管上另有一排调节音高的按孔,演奏时以手指按住不同的孔来控制乐曲中的音高变化。多管竹乐器如笙竽,是将长短不同的竹管编排在一起,从而在演奏...
如今已经失传的“箜篌”为什么受到众多文学家的青睐? 箜篌(kōnghu)有卧箜篌与竖箜篌之分。传说卧箜篌是汉武帝命人制作、运用于祭祀演奏雅乐的乐器,其形制接近于瑟,有七条弦,用拨子进行演奏。但是这种卧箜篌到了唐宋之后就逐渐失传,因此我们并不清楚汉代人所说的箜篌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乐器。 竖箜篌则来源于西域,是少数民族所演奏的乐器。它与现在西方的竖琴有一定的渊源,演奏方法也与竖琴类似,都是竖抱于怀中,两手在弦的两侧交相弹拨而发出动人的乐声。但是这种竖箜篌到了明清之后也逐渐失传,好在从古代的各种绘画中我们能够看出竖箜篌的样子,可以将它重新复制出来,并用于演奏。 其实与古筝、琵琶相比,箜篌的文学色彩更...
琵琶的名称来源于弹奏手法?古代的琵琶样式和今天的琵琶样式一样吗? 琵琶是古代西域少数民族在马上所演奏的乐器。它的名称来源于演奏的手法:向外弹弦的手法称为批,向内拨弦的手法称为把。 直项琵琶在汉代时已经传入中国,并且在长期的融合中,被逐渐认同为中国本土的乐器。而公元4世纪左右又从中亚传入了用拨子演奏的曲项琵琶,这种琵琶又被称为胡琵琶。曲项琵琶在唐代中西文化交流极为频繁的时期,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喜爱,我们今天在敦煌的壁画中还能看到反弹琵琶的飞天形象。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所演奏的乐器,应该就是这种曲项琵琶;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琵琶,也正是由曲项琵琶演奏演变而来。 当然,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琵琶,在演奏方法上...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为什么汉代宫廷所奏的多为胡乐胡曲? 胡乐是古代北方民族和西域各地音乐的总称。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少数民族的音乐就已进入中原,并逐渐实现了中原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的融合。汉代初期,西南、西北、北部少数民族音乐进入中原,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开始频繁进入宫廷,并逐渐活跃于宫廷之中,它是汉代统一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一部分。如汉初的贾谊就曾经建议汉文帝优待归汉的匈奴人,为他们表演胡人的歌舞杂技,因此汉文帝时的宫廷中已经有许多乐人能够表演胡乐。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中的琵琶也是从胡地传入中原的乐器。在胡地,琵琶多用于马上的弹奏;传到中原后,琵琶经常弹奏的乐曲依然是胡音、...
《梅花三弄》和《阳关三叠》中的“三弄”和“三叠”是什么意思? 《梅花三弄》是中国著名的古曲,传说为东晋的桓伊所作。只是在《世说新语》对桓伊故事的记载中,其实只说到桓伊为王徽之吹了三段笛曲(弄是段章的意思),并没有说到这首曲子就叫《梅花三弄》。 明代朱权所编集的古琴谱《神奇秘谱》中,出现了《梅花三弄》的名称,由此我们得知它是从笛曲改编而来的琴曲。这首琴曲有三次重复主题的出现,每次的重复都在泛音的段落,整首乐曲便有了一种回环往复、流畅生动的美感,鲜明地体现出傲雪凌霜的梅花意象。这就是它被称为《梅花三弄》的由来。 《阳关三叠》则是对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音乐演绎。《送元二使安西》原文只有四...
为什么《十面埋伏》这首曲子听起来有金戈铁马的肃杀之气? 《十面埋伏》是一首动人心魄的古曲,表现了楚汉相争、垓(gāi)下之围的场面,凸显了乐曲激烈雄壮、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的特点,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曲的代表作。 垓下决战之际,刘邦的三十万汉军将项羽的十万之众团团围住。半夜时项羽突然听到汉营唱起了楚歌,以为楚地已经陷落;被困的楚军听到楚歌,思乡心切,斗志瓦解,纷纷逃散。项羽决定黎明突围,返回江东。此夜,项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众人泣涕,莫能仰视。虞姬是一直陪侍在军中的项王爱妾,她自知难与项王一同突围,便自刎于军中。项王率八...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为什么成了亡国之音? 后庭花全名为《玉树后庭花》,是南朝陈代的最后一位君主陈叔宝(后世称为陈后主)所创制的乐曲,音调非常轻荡绮艳。陈后主和他宠幸的大臣还一起为这首乐曲填写了歌词,并命后宫的佳人们一起歌唱。由于歌曲和歌词听起来非常哀怨,曲中甚至还出现了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这样影射国家兴亡的词句,所以当时人们就认为《玉树后庭花》是陈朝灭亡的预兆。 我们现在所能够看到的较为完整的《玉树后庭花》一诗正是陈后主创作的: 丽宇芳林对高阁, 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 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 玉树流光照后庭。 平心而论,这首诗固然写得华艳,境界也并不高,...
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中的“二泉”是指两眼清泉吗? 二泉不是指两眼清泉,而是指江苏无锡的惠山泉水。阿炳的《二泉映月》让此泉名扬天下。 在中国民族音乐的宝库中,《二泉映月》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但是这首乐曲的诞生却历经坎坷。它的作者阿炳原名华彦钧,从小接受其养父严格的道教音乐训练,掌握了琵琶、二胡等各种乐器的演奏。阿炳在十六岁时已经成为无锡道教界的有名乐师,而在中年双目失明之后,他走上了卖艺、乞讨之路,成为中国普通百姓命运最悲惨的一类人。不过,他仍是无锡城里技艺最出众的艺人,启用艺名瞎子阿炳行世。 在流浪卖艺的生涯中,阿炳逐渐将江南丝竹、常锡滩簧等音乐元素融汇在一起,创制出一首首从其内心流...
最初的舞蹈不是为了娱乐?舞蹈的这些实用功能出乎意料。 最初的舞蹈并不只是出于审美的需要而产生的,它至少有三个现实目的:一是作为祭祀时与神灵和祖先交流的仪式程序;二是作为狩猎和征战时为了恐吓、战胜对方所采用的战术动作;三是作为一种生殖崇拜,向异性展示自己的身体,以增加自己繁衍后代的机会。也就是说,人类最初的舞蹈不是为了愉悦心情和供人欣赏,而是关系到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舞蹈才慢慢从劳动生活中分离出来,逐渐演化为愉悦心情和供人欣赏的一种艺术。 在人类原始部落里,舞蹈具有全社会性。因为在组织散漫、生活不安定的情况下,需要有一种社会感应力使他们团结在一起,而舞蹈就是...
为什么傣族人喜欢跳孔雀舞? 孔雀舞是傣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对于傣族人而言,孔雀是一种圣鸟,象征着美丽善良、吉祥幸福。这种象征或许与佛教有一定的关系:相传有一次佛祖讲法时孔雀去晚了,由于听法的人太多,孔雀无法接近佛祖,于是便跳起了美丽的舞蹈,听法的人们纷纷为之吸引,为孔雀让开一条道路,使孔雀得以上前把自己的羽毛进献给佛祖。这是关于孔雀舞来源的一种传说。此外,流传较广的传说还有召树屯与兰吾罗娜的故事。在这一传说中,孔雀舞源于孔雀公主兰吾罗娜在刑场上身披五光十色、灿烂夺目的孔雀氅跳的一支舞,舞姿焕发着圣洁的光芒,充满了和平及对人世的爱。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孔雀舞,...
古典戏曲表演中的水袖是一种什么样的袖子?与水有关吗? 在中国古代的戏曲表演中,袖子的作用非常重要,长袖善舞这个成语说的就是舞蹈中长袖的使用。袖子加长之后,演员在表现肢体动作时就更容易表现出一种飘逸的美感,这种美感在后世的戏剧当中体现得尤为充分。为了能够使人物的动作具有更多的观赏性,同时以更为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出人物的内在心理,戏剧演员服饰的袖子上会多加一段白色的绸缎以便舞动。由于绸缎在舞动时更容易产生水波荡漾般的视觉效果,故名水袖。 早期的水袖并不是非常长,大约只有三寸到四五寸,但是现在舞台上常见的水袖一般有一尺二寸左右长,旦角的水袖甚至可以达到二尺二寸以上。水袖长度的变化与中国戏曲的特...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为什么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纵观中国戏剧史,如果只列举出一位影响力贯穿古今的戏剧家的话,那恐怕非汤显祖莫属。汤显祖的《牡丹亭》久演不衰,广受欢迎。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牡丹亭》是一出爱情故事,爱情的主题经久不衰。第二,《牡丹亭》表现的是年轻人对爱情的渴求。第三,与《西厢记》相比,《牡丹亭》在故事情节方面虽然不如它复杂,但在人物内心的多层次揭示方面,却比《西厢记》丰富生动、耐人寻味也正是凭借这一点,汤显祖才能成为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的伟大剧作家。 《牡丹亭》中这一特点的展现之一就是对杜丽娘的描写: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
昆曲为什么被称为“百戏之祖”? 昆曲之昆,是指位于江苏苏州的昆山。据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的《南词引正》记载,这种戏曲唱腔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由元末明初的乐曲家顾坚整理改进,在明初确立了昆山腔之名。但真正使昆山腔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戏曲唱腔,是魏良辅的功劳。魏良辅吸收南北各种唱腔的长处,打造出一种清柔婉折、细腻优雅的水磨调,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昆曲。 昆曲与同时代的其他戏曲相比,有几点特性值得一提:首先是唱腔的细腻化,发音吐字必须要极尽千回百转之妙,每字发音的头、腹、尾必须细匀,表现出温润清雅的美感。其次是伴奏乐器的多样化。在之前的其他戏曲中,伴奏乐曲多只用弦索,即...
京剧角色中的“丑角”是因为扮演者长得丑而被如此称呼吗? 京剧的角色有生、旦、净、末、丑之分,丑,可以说是京剧中最不可或缺的佐料。所谓丑,并不是指扮演者的长相丑陋,而是指这个角色的扮相比较滑稽。丑角扮相主要是在鼻梁和眼窝间抹一块白色,与脸谱复杂的净的大花脸和二花脸不同,丑被称为三花脸。这一角色既可以扮演机智幽默的正面人物,又可以扮演品质恶劣的反面人物;按其表演功夫的不同,丑角又可分为文丑和武丑。 京剧对于丑角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丑角不仅要在念白上做到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清脆流利、反应机敏,能够经常以插科打诨的方式引起观众的会心一笑,同时,在身段动作的表演方面丑角也更为复杂。比如矮子功,扮演...
“兰花指”是形态像兰花的手势吗? 在中国戏曲和民族舞蹈中,都可以看到兰花指的倩影,那是一种仿佛幽兰展瓣吐蕊的曼妙手势。兰花指的动作形态该怎么描述呢?《中国豫剧大辞典》注解为:取自植物兰花的自然形态,拇指搭住中指梢尖,余三指伸直,食指用劲,软而有力。小生、小旦常用。相传兰花指以钩、柔、白、瘦为品鉴标准,达到钩似圆月,柔若无骨,白如玉石,瘦胜麻秆方为极品。 中国人对兰花的热爱,主要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兰花繁于幽谷,清香溢远,高洁美丽,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文人雅士喜欢种兰、赏兰、咏兰、画兰,透过兰花来表达对君子之风以及高洁品行的赞美和追求。宋人郑思肖在南宋灭亡之后,为表...
俗语常说“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在京剧中,红脸和白脸各自代表怎样的人物形象? 京剧中的各种复杂脸谱可以传达出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红色象征着人物的赤胆忠勇,关羽就是典型的例子;白色则象征奸诈阴险,曹操是典型的代表。这两种人物的性格和行事恰恰构成了两个极端,所以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说的就是两个人的言行截然相反。除此之外,黑色不仅象征人物的刚正忠勇,还往往伴随着刚勇的鲁莽,如张飞、李逵这样的角色就是如此;蓝色也同样是勇猛的表现,但更带有蛮横、刚烈的意味;紫色象征沉稳忠直,黄色则喻示了凶狠残暴。至于神佛鬼怪之类,则多用金银色,以表现其虚幻不实。...
黄梅戏是一种曲调优美的地方戏曲,它的命名和梅花还是和梅子有关? 黄梅戏来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黄梅采茶戏,由于黄梅县位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的交界处,人口流动较为频繁,黄梅采茶戏便在这片地域流传开来,并在流传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自然的演进变化。尤其是其中流传到现今安徽省安庆市的一支后来得到了发扬光大,成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黄梅戏。因此,黄梅戏和昆曲一样,都是以其发源地命名的,与黄色的梅花没有任何关系。 作为一种来源于民间的地方戏种,黄梅戏始终没有像昆曲那样走上文人化、典雅化的道路,而保持着较强的通俗性。如安徽黄梅戏中的《打猪草》:小女子本姓陶(呀子依子呀),每天打猪草(依嗬呀),昨天我起晚了(嗬啥),今...
“双簧”原来是“双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双簧产生的历史并不长,其得名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 清朝中后期有一位自弹自唱的艺人黄甫臣,技艺高超,连慈禧太后都听说了他的名声,请他到宫里去弹唱。但当时黄甫臣已经七十多岁了,喉咙沙哑,不能再唱,可是如果不去却是违旨不遵的大罪。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带上同样擅长演唱的儿子一起入宫。表演时,他在前面做出各种弹唱的动作,他儿子则躲在后面演唱,表演效果如出一人。后来慈禧太后知道了真相,反而相当高兴,称黄甫臣父子为双黄。这就是它得名的由来,后来为了和京剧二黄相区别,把双黄改成了双簧。 双簧表演如果和相声融合在一起,往往会产生一种特别幽默的效果...
在相声表演中,常有逗哏、捧哏之说,“哏”是什么意思呢? 哏(gn)是指对口相声中滑稽有趣的言语动作。在对口相声中表演者分为逗哏和捧哏两个角色,逗哏是相声中叙述故事情节的主体,捧哏则对逗哏的叙述进行配合,从而产生一段段令人开怀的笑料(相声称为包袱)。逗和捧两者配合恰当才能产生良好的演出效果,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说,捧比逗更为重要。虽然整段相声开展的主动权是在逗,逗哏必须准备足够多的笑料;但捧哏必须要拿捏时机,对逗哏的言语动作做出及时而恰切的反应,才能使整段相声顺利地进行下去。在对口相声的演出中,尽管捧哏表面上是逗哏的陪衬,但其实捧哏往往多由经验更丰富的师父或师兄来担任,因此有三分逗,七分捧的说...
欧美的说唱音乐和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有关系吗? Hip Hop是由Rap演变而来的一个新兴音乐流派,是欧美流行的说唱音乐,意为一种节奏快速的以说为唱的音乐形式,而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则主要指鼓词和弹词之类的说一段唱一段,两者其实没有任何关系。 要说到受欢迎的程度,这两种说唱都有极为广泛的爱好者群体,这是唯一的相似之处。尤其是中国从古至今长盛不衰的说唱艺术,始终拥有大量的观众,是除了戏剧之外最受欢迎的一种艺术形式。说用散体,唱为韵文。说唱艺术的地域分布非常广泛,如北方有京韵大鼓、唐山大鼓,南方有苏州弹词、温州鼓词等。以苏州弹词为例,演出时可以是一个人边说边唱,同时饰演多种角色,也可以是两三个人配...
“舞狮”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为什么是舞狮而不是舞别的动物呢? 中国本来没有狮子,狮子是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之所以舞狮而不是舞其他如虎豹之类的动物,主要出于两个原因:第一,狮子在古代被想象为一种最强猛的动物,它不仅让虎豹畏服,连大象都怕它。南朝的宗悫(qu)率兵南征,敌人派出了大象参加作战,宗悫则让士兵扮演成狮子的模样,果然在战阵上把大象吓跑了。这个历史故事也是舞狮的起源传说之一。第二,虽然中国没有狮子,但是在佛教典籍中,狮子作为一种圣兽而出现,比如《西游记》中文殊菩萨的坐骑就是一头青狮。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狮子作为佛前圣兽的形象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佛教流行,在举行佛教活动时...
旱船是什么样的船?陆地上怎么能够行船呢? 其实旱船的船不是指真正的船,而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的舞具。这一舞具很独特,需要先用竹或秫秸(shjiē)扎成船形,之后在船形木架的周围糊上纸或缀上棉布,以遮住表演者的腿脚。船的上面,饰以彩绸、纸花或彩灯、明镜。 为什么会有旱船这种表演形式呢?根据民间传说,旱船的演出是为了纪念大禹或屈原。而在文字记载中,宋代的范成大写过旱船遥似泛,水儡(lěi)近如生的诗句,可见这种表演形式具有很长的历史。但就现在的旱船表演而言,似乎已经没有了传说中的历史纪念意味,而表现为一种渔家生活的戏剧性夸张,主要是供观众欣赏娱乐。 旱船表演至少需要两位演员,一位...
“马踏飞燕”保持重心稳定不倒的秘密是什么? 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一件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这件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形体如此大的一个雕塑,却只有一只马蹄来支撑,整匹马呈现出一种凌空奔腾之势,这是这件雕塑灵动多姿的原因。但这里有一个技术上的难题,工匠是如何让它保持稳定平衡的呢? 原来艺术家有意将马的头和颈往后收缩,让重心尽量后移;同时使马踏燕的后蹄尽量前伸,让马的支撑点和重心正好在一条垂直线上。再加上向前后伸出的两条腿和扬起的尾巴,这样不仅使马在整体上保持了平衡,而且造型更加优美。...
“唐三彩”的“三彩”是哪三种颜色? 唐三彩最早产生于南北朝时期,在唐朝发展到了顶点,因此,用唐来标志。这种瓷器在洛阳出土最多,也被称作洛阳唐三彩。它以黄、绿、白色为多见,还有红、褐、蓝、紫等色,有单彩、两彩或多彩之分。三在语言习惯中表示约数。唐三彩这个名字也不是当时制作时起的,而是民国初年古董商人对这种釉彩艳丽、造型生动的瓷器的私下称呼,渐渐被人们接受,演变成这种瓷器的正式称呼。 唐三彩艳丽的色彩是怎样烧制出来的呢? 首先,它的用料非常讲究。以洛阳周围产的纯净的高岭土为主要原料。这种土土质非常细腻,可塑性极强,做成胎体后不易开裂、变形。 其次,在釉彩的制作上,工艺极为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