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同源”与笔法 书法,详细说来,就是写字的方法。凡事皆有方法,打球、游水、射击、骑马、跳舞、溜冰、着棋、划拳,皆有方法。写字的方法正和这些方法相仿,是一种扼要制胜的技巧。掌握了这种技巧,做起来容易成功些。 当然,说书法是和打球、划拳等等方法相仿,不是说完全相似。写字自有写字的种种特殊条件,和其他不同。不过有一点相同的,即是同为对这种事情扼要制胜的技巧。这一观念很重要,换言之,书法并非什么了不起的大学问。在以前,许多有学问的人把书法也说成一种了不起的学问。因之说出许多奇怪玄妙的言语,传出许多怪诞的故事。由于这样,许多人想学习写字,却吓得不敢写了。 不...
正确的执笔 这一章谈到怎样执笔,才是正确的执法。 关于执笔的方法,自来各家的议论是非常杂乱的。其中最荒谬的是两件事:一件是所谓拨镫法的搅不清,一件是运指说的行不通。拨镫法的名词解释,就是搅不清的事。有人说镫就是马镫子。写字的执笔要和人骑马时的踏马镫相似。脚踏在马镫上浅了,就容易转动。手执笔也要浅,才容易拨动。又有人说,镫字就是灯字。写字执笔的方法就和拿了竹签子去拨菜油灯上的灯草一样。所以拨镫法中,有推脱撚拽四种方法,就是拨灯草的方法。用笔写字要和拨灯草一样。又有人说拨镫法是王羲之所以爱鹅的原因。鹅在水中用蹼掌拨水而进,很像拨镫。王羲之写字研究笔...
如何用笔 如若对于前面第二章所说的执笔方法,完全明了,并且已经完全实行了,那么,紧接的一步,便是如何练习的问题。现在分作以下的几层说去。 第一要说的是执了笔如何去用。用,有一个先决条件。这个先决条件便是悬起手臂来。这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在没有练习基础的情况下,我们执了笔,悬起手臂,便无法写字。因悬起手臂写字,肘臂无依靠,笔在手中发颤,写出字来,笔画就像死了的蚯蚓一般,非常难看。因之,我们一般都是将手放在桌子上,着着实实,安如泰山地写。但以书法的需要而言,这样没有基础是不行的。没有基础,就必须用些功夫,拼着吃一点苦,将基础打定。 怎么说是书法需要...
从结字和用笔入门 在第三章,曾引用元朝赵孟頫所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话。书法里所谓的结字即指字的结构而言。一个字怎样写来,方可写得稳当,写得美,是需要有些安排的。这种安排的方法就叫作结字。 结字的说法,是与用笔相对待的。但实际上还是一件事。就写字全面讲来一面要结字,一面要用笔。由每一字如何组织说,叫作结字。由每一字中各笔画的起落相互关系如何进行说,叫作用笔。而且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也是靠用笔来绾合的。因此,当然无一字无笔的运用,同时,也无一笔不在字的结构之中。在写熟了的人,振笔写去,只觉浑然一体,无从分别...
如何临习 练习的基础方面的一些重要观念和方法已经如上所述,我们现在应该说到怎样将这些配合到练习的日常功课里来。练习日常功课,最重要的是临习古碑帖。当然,如若有古人流传下来的真迹,拿来对临,乃是第一等的好方法。 写字为什么要临习古人的法书呢?道理也很简单,便是接受先民累积下来的智慧,加速自己的学习,希望扩大以前的成绩而已。凡是不肯虚心学习祖先已有的成绩,硬说创造,那除了可以骗自己之外,是谁也骗不了的愚蠢行为。 古人学写字是拿三套功夫同时并进的,因此学习起来进步得快。这三套功夫是钩摹临。什么叫钩呢?拿一张油纸蒙在古碑帖或真迹上,用极细的笔画将油纸...
途径示范 在这一章内,准备介绍一些学习写字的范本。换言之就是开一张名目单子。为了开这一张单子,曾经踌躇很久。现在虽然开出,但,这是考虑到迁就各种可能条件而开出的。初学的人们,也许未能全合口味。不过,这里所开的名目,尽量照顾到可能的购买条件。读者就这名目去求,大概不致有太多的困难。 这张单子大体上分作两类:一类是拓本,一类是真迹。时代虽然尽量排得接起来,但也不能密接。有些著名而不易得的就不选进了。尤其是汉碑中有大名,但字画太不清的不选。甲骨有笔写的真迹,春秋时代绢写本也是很古的真迹,诸如此类也不选进去,为的避免涉及考古的范围。不过汉人木简却不能...
笔墨纸砚 书法的练习,必须我们自己用功。但,工具的优劣足以助长或减杀我们用功所得的成绩。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我们对于学写字的工具,如笔墨纸砚之类的研究,也是不能不知道一些的。我们在这一章大略谈到与这有关的问题。 在谈这些事情之先,我们必须把握一个观念。那就是说,我们中国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许多大大小小的先代事情,我们都还没有查点清楚。这些都有待于历史家的研究。而关于材料方面足资证明的,尤其有待于继续不断地发掘出土。笔墨纸砚的历史方面叙述,也不例外。并且这本小书也不能着重在历史的叙述。 中国的笔究竟始于何时?这至今难有精...
参考书举例 因为这本小书,所叙述的范围极小,言语极简,只是最初最浅的入门书,当然不能满足好学的人稍为进一步的探索,所以在这一章里略举几组参考书,使读者可以采择。这个范围虽然比本书的大了,但仍是很简陋的。尤其是关于历代书家的历史和学书的逸事等方面,更为缺少。读者如若要在这一方面加深研究,也是极值得做的。但却须另求更多的参考书了。 (一)《王氏书苑》 这是明朝王世贞纂集刊行的一部小丛书。这部小丛书乃是并立的两套,一套是《书苑》,一套是《画苑》,总名为《王氏书画苑》。在《书苑》内共为二十二卷。前十卷是《书苑》,后十二卷是《书苑补益》。这二十二卷书,收...
欣赏 在本书卷上第五章说到写字的快乐。这已进入欣赏的范畴了。兹更就此一重要问题,申述如次。 现在就字方面先说。第一说临摹。我们已经知道临和摹是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因此两者应相互补助。摹书容易得到字形,但不容易得到笔法。临书容易得到笔法,但又不容易得到字形。因此这两种工夫必须参用,才可补偏救弊。古人法书,其所以称为法书,就是因为写得好,可以作我们的法式。字中笔画的距离,都是用心结构成的。尤其是很细微的地方,为什么有一笔特别短些,为什么平常不出头的,忽然出了头,都是书家精心妙意的所在。我们应该特别留心。因此我们摹习时,必...
隶书的重要作用 就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看,隶书是一大变化阶段。甚至说今日乃至将来一段的时期全是隶书的时代也不为过。草书和楷书为千余年来流行的书法。它们在形体上,由隶书衍进,固是无待多言的事实,尤其在技法上,更是隶法的各种变化。王羲之是精擅隶书,更以其中许多笔法变化移转到楷书和草书上最有成就的大家。事实上,自从有了他,中国的书法才形成了由他而下的一条书法大河流。 这样,不免有人要问:姑不论为何不谈篆书,既然将书法追到隶书上,为何不从秦汉书法谈起?为何不谈赵高、程邈?为何不谈史游、曹喜?甚至为何连再后一些的蔡邕、师宜官和梁鹄都不谈?甚至连钟繇、张芝也不...
晋后书派鸟瞰 在谈到书法沿革以前,先说这么一个故事。清朝的阮元是大书家刘墉的学生。阮氏是主张南帖北碑论(南北书派论)的。他研究中国六朝以来书派,认为有两个不同的根源:一是二王等人流传下来的书札;一是各种碑版。东晋南迁,行押书大为流行,便成为后来的帖学;而北朝自魏以次流传下来的多是石刻碑版。这一派在南朝帖学流行时衰微了。他主张要兴起北碑来,以济帖学之穷。他认为他的老师刘墉只是囿于帖学,所以写信婉劝老师要参入北派的碑学。但是老师回了他的信,对此一字不提,只说你作官的地方火腿极好,老人爱吃,可以常常送到北京来! 这一故事是很有味的。从这段故事中可以看出...
二王 中国古代的书家众多,但我们这本小书只想从王羲之、王献之即所谓二王父子说起。由于二王有无真迹流传下来至今不能论定,因之想根据书迹以论二王是很难的。不过比起张芝、钟繇来,二王总算有多些的痕迹留下来的。我们只能主要根据记载。 谈到二王,就不能不谈到他们在那个时代的社会地位。我们知道晋代是讲究门阀的时代。王家和谢家以及郗庾等家族是政治上当权的大贵族。王敦和王导是我们所熟知的晋史上权倾人主的大贵族。他们便是王羲之的从伯父。他的祖父名叫王正,官至尚书郎(所以王羲之生平写正字都避讳写作政字,帖中常见)。他父名叫王旷,官淮南太守。这个王旷不仅是一个...
虞欧褚薛 从中国的碑版上看去,我们以为真正十分成熟的楷书,到唐初才形成而臻极。我们提出虞欧褚薛四家,正是代表这一特点的。 若是远追楷书的根源,则由隶而楷,可以追到汉末魏初。若以个别的书家为代表,则钟繇当然是第一人。在此稍后,有属于孙吴的《衡阳郡太守葛府君碑》,可以说是楷书了。自晋以来直至陈隋,尽管南朝流行简牍,禁止刻碑,尽管北方盛行碑榜,简牍罕传,但楷行笔法都是一致的。不过由于晋朝王羲之传法以来,简牍之风盛行罢了。这种字形上的南北小异,直到唐初丰碑巨碣的森立,才又与笔法的一致而一致起来。唐初楷书的碑,无不直传六朝碑版之意,字形严肃而凝重,富于...
李孙张素 在上一章,我们从唐碑中得知了楷法十分成熟的书家。我已经说过楷书在魏晋时就大体上成熟,但其字形一般尚多隶体,如世传钟繇小楷可以为例。其中王羲之的书法最算新体,虽用隶法,却奴隶形。到唐朝才是十分成熟的时期,那一种新面貌,确乎望而知其由六朝来,但又与六朝不同。 此一时期,几乎可以说是虞欧褚薛的楷书统治时期。与此同时乃至稍后,以行草特出,影响广大的书家,我们举李孙张素为代表。这不是说虞欧褚薛的行草书不好;也不是说李孙张素之外别无超越的行草书家。如早期的唐太宗,及后来的贺知章、李白、郑虔等都是行草绝伦的。甚至那个专门假造古人笔迹的李怀琳也是卓...
颜柳 从虞欧等大家由隋入唐,蔚成唐楷的新局面以后,以武德初年到玄宗天宝年间说来,也已经一百二三十年了。在此期内,书法的波澜虽然天天变化,不过很大的出入可以说是没有的。但时间既已经历了这许多年,既已有了许多变化,则大变化的到来已是必然的了。果然,唐书法中的第二个高峰又起来了,第二个新的局面又展开了。代表这一新高峰新局面的便是颜真卿与柳公权。 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人。他的五代祖便是北齐著名的学者颜之推,而曾祖便是唐初的学者颜师古。他从小是个孤儿,全靠母亲殷氏将他教大。玄宗开元年间举进士。 在他做官的初期便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刚正的品格,也便因...
杨凝式与李建中 前辈有句话说书法随世运升降。它的意思是说书法是文化总和中的一个环节;而一时代的文化不能不决定于那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的情况。 在书家颜柳的一生中,恰值唐朝强藩发展的时期。懿宗之后到了昭宗,即被朱温所弑而入于五代时期。其间历梁、唐、晋、汉、周约五十多年,都是政治上不安定的时期。接着宋太祖赵匡胤勉强统一了中国,直到太宗太平兴国年间,约二十多年,还不是十分安定的局面。这五代和宋初的时期一共不到八十年。我们提出杨凝式和李建中接续了作为这一时期的书法代表人物。他们给后世的影响不大,但确是接续之交的重要书家。 杨凝式字景度,华阴人。据《旧五代史》说...
苏黄米蔡 我们若以唐宋两朝的书法做一比较,那就可以毫不犹疑地说,整个北宋和南宋的书法远不及唐朝的标准。其所以衍成这样事实的原因,大概有两方面。其一,由于五代以来的丧乱,作为当时社会当权派的士大夫阶级已经只注意一些政治和理论的大事,其余一切,只好付之苟简,对于书法艺术都不大崇尚了。并且晋唐以来的真迹多已散失,根底也亏了。当时欧阳修即曾说: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又说:今士大夫务以远自高,忽书为不足学,往往仅能执笔!这可以看出当时实际情况来的。其二,即《淳化阁帖》的摹刻拓行,也是宋朝书法趋于下降的起点,并遗留给后代不少的毛病。宋太宗喜欢...
赵孟頫 书法的潮流到了元朝是一个复古时期。二王这一系统的笔法在宋朝受了挫,到元朝才又恢复。这一恢复的力量几乎是赵孟頫一个人的力量。当然,书法在宋朝不论是由于米芾那样力言古代笔法的旧派,抑或由于黄庭坚那样暗用古法的新派,都把晋唐的面目神情改变了。这样愈改愈远,到了元朝却又回过头来,复兴了古法。赵孟頫的学博才高,精力绝人,带动新时代的力量异常伟大,甚至在今日也还有他的影响,证明了他个人在这一潮流中所起的领导作用是无人能比的。董其昌说他的书法超过唐人直接晋人。在恢复古法和廓大了强调了古法方面说,董的话完全正确。实际上等不到董来说,在元朝当时就已...
明清书势 自赵孟頫死后,元末明初的书家大势,都是沿着赵的余波的。有一些人学了赵的一些笔法,但由于生活在元末动乱的时代中,在书法上也现出一种动乱的姿态来。这一些人可以杨维桢为代表(稍后的解缙善狂草,但比杨内行些,也可归于这一派)。有一些人继承了赵的小楷本领,仍旧走的规矩路。这一些人可以危素和宋濂为代表。宋濂的行草书还带一些康里子山、饶介的风味。另一派则是倪瓒、宋璲以瘦劲古逸的风神取胜。这已是离赵较远的了。其中离得最远的要推宋克。宋克在举世都被赵字的波涛卷进之时,单独另走一路去写章草,以一种瘦挺的笔画改易了古章草的肥厚姿态,成为新的面貌。这表现...
执笔有法否 近来各地对于书法都很重视,随着也就产生不少问题。其中最迫切的问题有如下的几件:一、精良的文房四宝如何更多供应?二、旧拓碑帖既日少,如何更多发行复制的珂罗版或石印的本子?三、初学选择路径,如何得到更多的良师?四、执笔方法人各异辞,究以何者为最正确? 就中尤以第四问题最为初学者所渴望解决。兹就个人思考所及做一分析。我以为若想问哪个方法是最正确的执笔方法,还不如更进一步,彻底打穿后壁,先问写字执笔究竟有无定法?这样方可回答正确与否的问题。个人所以如此说,是针对古今来纠纷庞杂的执笔论作一平情的衡量,认为这样下手有其必要。而在先谈执笔有无定法...
硬笔呢 软笔呢 写字也如打仗。心是元帅,手是前敌总指挥,大大小小的笔是用来作战的轻重武器。古人有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我们对于笔的性能评选,应有一些正确的认识。 但是,各个书家对于笔的选择,意见也不一致。这是由于各人习惯之故,本无优劣之分。恰也往往有许多议论。 一般来说,中国写字用笔,大体不外三种:硬毫、软毫和兼毫。硬毫是兔毛(即所谓的紫毫)及黄鼠狼毛。此外也有所谓鼠须、人须、分鬃及山马毛的(山马毛笔,日本多有)。软毫则以羊毛、鸡毛为主。鸡毛是最软的,用的人极少。兼毫的是两种参合的毛笔,如三紫七羊七紫三羊五紫五羊及鹿狼毫之类。其中分别主...
论长锋羊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一句不易的名言。 就写字而论,应该够上如何条件的笔,方是利器呢?好笔须够尖、齐、圆、健四条件。健的条件不仅指选毫要精,并且兼及笔工手艺要强。其中要点,尤其在乎笔肚子要厚而有力。这样方可助长笔尖在纸上运行时的弹力,而使点画能如人意。当挥运一支好笔时,墨花泛采,点画飞腾,如歌舞家的旋转变化应弦赴节,着实使人心胸舒畅。岂能不叫这种好笔是利器吗? 但长锋羊毫却远非利器。 实际上,无论兔毫、羊毫皆可成为利器,唯独长锋羊毫的形式限定它不但不能成为利器,严格说来,直是不适用而已。其原因即是它的形式与写字的要求条件正好相反...
不必多藏好笔 有句老话新茶旧酒。意思是说茶要本年新摘的才香,酒要陈年老窖的才醇。在文房中,笔与砚的对比,恰好和茶与酒相似。笔是新的方能更尽其长。 绝大多数的笔都是兽毛做的。笔工选毫制笔,经过种种手续,方能装入笔管成为一支全笔。最后还要用适当的水胶,将笔毫从散开的刷子形状,粘固成为圆锥形状。毫与胶两者都是容易生虫的,为时过久而不启用,必然生虫。这种虫真是笔的死敌,单在笔毫要害处横啮穿过,使得圆锥生出许多小孔,一入水中,胶解开后,全落下短毛,于是笔就不能用了。这即是笔不要旧的最大理由。 但是未尝无防虫的方法。苏东坡传有护笔防蛀的药单。最简便的是将笔用...
再谈笔与书法的关系 兔毫制笔,历代都有记载,吴旦生辑《历代诗话》记:白乐天鸡距笔赋,足之健兮有鸡足,毛之健兮有兔毛象彼足距,曲尽其妙。又:苏子瞻答文与可诗,为爱鹅溪白茧光,扫残鸡距紫毫芒。南宋陈樽撰《负暄野录》说:韩昌黎为毛颖传,是知笔以兔颖为正,南兔毫短而软,北兔毫长而劲,生背领者白如霜毫,作笔绝有力,然纯用北兔毫,虽健而耐久,其失也不婉,南毫虽入手易熟,其失也弱而易乏,善为笔者,北毫束心,南毫为副,斯能兼尽其美。北兔毫长,劲锐富弹性,具有制笔的优越性能,姜白石《续书谱》说:笔欲锋长劲而圆,按之则曲,舍之则劲,世俗谓之回性。陈和姜是南宋同时人,迄南...
墨趣 初学写字时,只注意到笔画的起落、转换与字形的结构,至于墨色是无暇顾及的。渐渐学得有些程度了,认识也深起来,要求也高起来。这时方有精神注意到墨色,方知墨色之中大有奥秘。它不仅能助长书法的美,并且它自身几乎也是一种美。这就叫作墨趣。 古代写字用石墨。石墨中没有胶。后来才发明掺胶法,于是墨的光彩因胶而显,开了崭新的奇丽境界。这恐怕要从韦仲将说起,相传仲将之墨一点如漆。《文房四谱》中载仲将墨法云:烟一斤,好胶五两,浸梣皮汁中,下铁臼捣三万杵,多尤善。关于这些技术上的记载,另有专书,此处不谈。总而言之,墨采由胶而发,用胶的轻重之间有伸缩。 写...
涨墨 涨墨是字形中渗出笔画以外的墨沉。由于笔中所含的墨汁甚多,或笔画之间的距离较近,一些墨沉容易在其间渗出。其更大的原因则是纸与墨不相配合,以致如此。在熟纸上写字渗出墨沉,往往由于前两种原因;在生纸上,则往往由于后一种原因。生纸质松,蓄水量极小。笔一着纸,即渗出墨沉。(所谓熟纸即纸张成形后,又经加工制过的;生纸则未。) 这种渗出的墨沉,使笔画不清,锋铩不显,本是写字中的失误、毛病。但在书史上还是有些书家有意作出这种形状来,一般称之为涨墨。这好像犀角中的通,瘿木中的瘿,因病成妍。在书家则以此为新面目,极为履险如夷,因难见巧了。 不仅写字如此...
说笔墨交融 古人有句话叫作水乳交融。在写字上,也有这样一种境界。我们将它说得更明显些,便叫作笔墨交融。关于笔和墨,今则言其交融处。我们写字就是要由追求而进入到这一境界中去。在这一境界中,书家自己觉得通身轻快,同时也给观者以谐和、悠远、浑然穆然的美感。只有到了这样境界的字迹,才可能具有普遍的感染性而不朽。不朽是生存在继续不断的观赏者心目之中的。 我们选择笔,虽有软硬各种程度的不同,但使用的方法则一。这是说,我们将一支新笔取来,必须首先将它通体(整部笔毛)用水浸透,完全发开;其次将全开的笔在能吸水的细纸上顺拖多次,使毫中之水干去(当然这时笔毛还是柔...
砚 爱写字的人都爱砚、爱笔、爱纸和墨,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很多人却爱砚及墨与纸成癖,轻重往往倒置了。 远的如宋朝人爱墨爱纸故事很多,姑不具论。只就较近代爱砚故事来说,清乾嘉时纪昀(晓岚)及刘墉(石庵)爱砚是著名的。他们贪多务得,互相夸耀。又如焦循(里堂),虽非家书,却也同有砚癖。晚清翁同龢(叔平)好砚。他的砚都放在竹榻下,犹如城垣。夏天他就在榻上睡,借石气以取凉。 实际说来,一个写字的人不但不需要砚多,甚至不需砚好。普通砚台一块决不致委屈了一个大书家。当然太粗的砚石,磨墨不细,写出字来,笔画无光彩,是要不得的。苏东坡所说吾有一手而有二砚的...
说不似之似 以前苏东坡曾作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这是论诗与画不贵形似的极则。恽南田论画则提出不似之似的口号。书画同源而一理。论诗与画的原则也是可以用之于书法的。东坡论书法也就有我书意造本无法的话语。他又说:苟能通甚意,尝谓不学可。我觉得东坡这话不免太极端了,有些英雄欺人。还是就南田的口号试作探寻。 我们曾经谈过书法要诀不外乎用笔与结字两方面。说两方面乃是说好像一只手的两面,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即画论也是如此。中国画不能离开笔墨而谈;但若完全只讲笔墨而不谈形似,则笔墨亦无从而显。所谓皮之不存,毛将安傅也。画,尤其...
博与约 博与约是两个对待矛盾的名辞,而为相反相成的原则。昔日颜渊以此赞美孔子的教育方法说: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这个原则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单就学书而言,也是最要。 练习书法需要长期努力。在古代社会,日常生活和所要勤勉的工作比现在简单得多,尚感必须挤出工夫。现在社会之事日繁光阴更迫,更不宜随意安排。若只是贪多不专,定无成功之望。因此,约的重要性更突出了。 近代康有为是一位长于作文的高手。他很容易将文学中的夸张说法来说书法。他的论书著作《广艺舟双楫》,文字奇丽而奔放;但谈及切实具体的技术方面,则不免妄诞。即如他说临碑,就主张博。他说期年之间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