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味的地域性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地形复杂,气候、风土人情不同,各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传统风俗都有很大的不同,从而也使各地的口味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以各地的独特风味,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人们早期对于口味的描述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这是比较概括的说法。一般来说,早期口味为苏、粤、川、鲁四大主流。苏以江苏、浙江的菜系为主,还有闽菜的影响。粤为广东、潮州、福建还有客家菜。广州是最早的通商口岸,所以菜系还受了国外的影响。川为长江的上游,受西北、西南影响较大。而鲁则受山东的孔府菜、宫廷菜的影响最大。 后又逐渐形成了八大菜系,分别是鲁、川、粤、闽、苏、浙...
饺子 饺子是中国最有特色的一种食品,在14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中国人民不可或缺的食物,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都离不开饺子。尤其以春节和冬至两个节日,民间习俗是一定要吃饺子的。 饺子的来历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曹魏的张揖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根据考证,饺子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饺子的来历和一位医圣相关。相传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在建安初年(196)任长沙太守,后来瘟疫流行,张仲景辞官还乡,决心为百姓治病。他在回乡路上,见穷苦百姓衣不...
年糕的来历 年糕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 民间年糕的来历是和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段历史分不开的,年糕最先从苏州开始传播。春秋战国时期,苏州是吴国的国都。那时诸侯称霸,战火连年,吴国国君阖闾为防敌国进袭,修筑了一道坚固的城墙,认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所以就纵情欢乐。吴国的重臣伍子胥深感忧虑,嘱咐身边的随从满朝文武如今都以为高墙可保吴国太平。城墙固然可以抵挡敌兵,但里边的人要想出去也会同样受制。如果敌人围而不打,吴国岂不是作茧自缚?忘乎所以,必至祸...
包子和馄饨 包子最早应该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出现。有关包子的最早记载见于五代和北宋的史料之中。陶谷《清异录》记载,五代后周的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闾阖门外张手美出售绿荷包子。王栐《燕翼诒谋录》中说宋真宗在他的儿子(后来的宋仁宗)出生的时候,赐包子给臣下。《鹤林玉露》记载北宋蔡京的太师府内,有专门做包子的女厨。所以中国的包子可能开始于公元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河南开封可能就是包子的发源地。 馄饨是中国出现比较早的食物之一,形如弯月,比饺子的出现要更早一些。对于馄饨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前的汉代,汉代扬雄在他的《方言》中说饼谓之饨或谓之馄。而馄饨这一名...
古代的四种制盐方法 盐是地壳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物质,按照它的存在状况可以分为海盐、湖盐、井盐、矿盐等。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将盐分作海、池、井、土、崖、砂石等六种。盐的生产在我国已经有五六千年的悠久历史,最早发现的是海盐,约公元前26世纪初至前22世纪到约前21世纪初的五帝时代发现池盐,战国末期发现井盐。 古代制盐的方法是和它的存在状况联系在一起的。夏商周三代时期,我国的岩盐就很出名,《吕氏春秋本味篇》把青海产的岩盐称为大夏之盐。 采取晶盐 最一开始人们是在河床和海床或者湖床直接寻找盐的结晶,但是不久人们发现了更为复杂的制盐方法。 海盐的制取 海盐的取得主要是在气...
五谷杂粮 五谷杂粮是对粮食作物的通称,五谷主要指主食,杂粮则主要指辅食。 五谷名称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微子》中即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话。但五谷究竟指哪几种作物,答案却不是唯一的。《周礼》中的五谷指麻、黍、稷、麦、菽(豆);《孟子》中的五谷指稻、黍、稷、麦、菽;《管子》中的五谷指黍、秫、菽、麦、稻;《楚辞》中的五谷指稻、稷、黍、菽、麻;而在近代编成的《辞源》上,五谷为稻、黍、稷、麦、豆。 稻大约是在4700年前的神农氏时代开始种植的;麦(大麦和小麦)的种植,约在史前晚期或于盘庚迁殷以前传入我国华北;黍、稷和秫都是属于小米,黍是黄米;菽是豆...
豆腐的来历 豆腐是我国的一种古老传统食品,也是我国古代最为独特的饮食文化发明之一。豆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仅味美,同时还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按中医书籍记载,豆腐,味甘性凉,入脾胃大肠经,具有益气和中、生津解毒、和脾胃的功效,可用于赤眼、消渴、休痢等症,并解硫黄、烧酒之毒。豆腐还有抗癌的作用。《食物本草》上说:凡人初到地方,水土不服,先食豆腐,则渐渐调妥。也指出了豆腐的药用价值。 豆腐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豆腐,其主要根据是清代汪汲《事物会原》中的腐乃豆之魂,故称鬼食,孔子不食。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豆腐产生于汉代,是由淮南...
中国古代的调味品 古代的饮食也是很讲究调味的。调味简单地说是调和滋味的意思,具体而言就是用各种调味品和调味手段,在原料加热前、后或者加热的过程中影响原料,使菜肴具有多样口味的方法。 味是某种物质刺激味觉而产生的感觉,就是滋味,味可以分为基本型和复合型。基本型是一种单一的滋味,有九种,即咸、甜、酸、辣、苦、鲜、香、麻、淡;复合型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基本味调和而成的滋味,可以分为咸味型、甜味型、酸味型、辣味型、苦味型、鲜味型、香味型、麻味型、淡味型等九种。复合型的调味品大体可以归纳为50种左右。 调味由实践到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商周时期我国已经...
东坡肉 苏东坡(1037~1101)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名苏轼,号东坡居士。他不仅辞、书、画都很有造诣,烹饪技术也很高明,现在还流传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菜肴,东坡肉,也称为回赠肉。 苏东坡早年曾在北宋京城做官,由于与改革派王安石政见不同,自动请调地方,1079年,因所谓的乌台诗案受到弹劾,被捕入狱,几个月后被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苏东坡在贫寒境遇中常亲自做菜和友人共享,而且还作了一首诗说: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又说:火候足时它自美。虽然这有可能是后人杜撰,但是也说明苏东坡比较擅长烹肉。 据《徐州文...
勾践和投醪河 勾践(?~前465)是春秋时期越国国君,曾为当时的一代霸主。现在浙江绍兴城南靠近塔山的一条小河,名为投醪河,与勾践有很大的关系。 公元前496年,吴王夫差大败越兵,越王勾践只剩下5000多兵,被围困在会稽山。走投无路,只得派大夫文种到吴王营里求和。得允后,他忍辱负重,亲自侍候吴王夫差。三年后,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便放其回国了。回到越国后,勾践用文种、范蠡为相,卧薪尝胆,立志复仇。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兵强马壮。勾践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决定伐吴雪耻。出师那天,越国父老以美酒为勾践饯行。勾践说:我不需要那单枪匹马的勇气,我要的是万众一心,同进...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是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中写的。 魏武帝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率军南下,败于赤壁。后来曹操被封魏王。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用人惟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曹操还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
地窖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储藏食物的方法,地窖就是其中一种保存食物、使食物长期保鲜的一种方法。地窖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它的气温随着温度的变化而调节,夏天储存食物,地窖具有冰窖的作用,可以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冬天的地窖则更主要是储藏食物,这种地窖的功能是多样的。 地窖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就是先在地上挖一个坑,上面用树枝和草秆等遮盖,再用泥土压实,留一个口用于存放食物,一个简单的地窖就可以使用了。土质好的地方,可以直接凿土挖窖,先直下挖一人多深,然后再转挖,窖洞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存放的食物来决定挖多大。一个地窖也就形成了。 我国使用地窖的历史很漫长...
古代食具的分类 储藏具 储藏具主要用来储藏食物原料和食物成品,包括瓮、罐、仓、瓶、壶、菹甖等。 盛食具 盛食具是进餐时候用来盛放食物的器具,相当于现在的餐具,主要有以下的几种:盘、盆、碗、盂、、豆、敦、俎、案等。另外,还有既可以作为炊具又可以作为食具的鼎、鬲、甑等。 盘:早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就已广泛使用陶盘作为盛食器皿,盘有陶、铜、漆木、瓷、金、银等多种质料。 盆:比盘大而且深。 碗:碗像盘但是比较深,形体稍小,是中国炊食用具中最常见的器皿。碗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历久不衰且品类繁多。 盂:盛装液体的敞口器具。 :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 豆:盘下有高...
中国古代的酒器 在中国古代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内,酒器的制作技术、酒器的外形以及材料都有不同的变化,因此产生了种类繁多的酒器。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新石器时期的酒器 早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时期,我国已出现了形状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龙山文化时期为代表,酒器的类型增加,用途明确,与后世的酒器有了很大的相似性。已经出现罐、瓮、盂、碗、杯等酒器。酒杯的种类繁多,平底杯、圈足杯、高圈足杯、高柄杯、斜壁杯、曲腹杯、觚形杯等都已经出现。 夏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 商周时期我国已经进入青铜时代,酿酒业的发展,青铜铸造术的提高,我国的酒器...
筷子的历史 筷子是中华民族最有特色的餐具,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之中,别具一格。 我国古代使用筷子的历史十分悠久,大概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商代末年,商朝最后一个君主纣王就使用筷子,并且是较为精制的象牙筷子。《韩非子喻老》中就有昔者纣为象箸而萁子饰一说;《史记宋微子世家》中也有:纣始为象箸,萁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箸是筷子最早的称呼,后来才演变称为筷子。 筷子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被称为箸,先秦时期又被称为荚或者挟。《礼记曲礼上》说:羹之有菜者方用荚,羹之无菜者不用荚。隋唐时期筷子称为...
八大菜系 在中国的菜系中,八大菜系被人们普遍认可,它们分别是鲁、川、粤、闽、苏、浙、湘、徽菜。 一个菜系的形成受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的影响,同时也是和这个地区悠久的历史分不开的。中国的八大菜系各具风韵,菜肴之特色也异彩纷呈,各有千秋。 鲁菜 鲁菜即山东菜,主要是以济南和胶东两个地区的风味菜构成。鲁菜的孕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代的发展,称为公认的一大流派。宋代以后鲁菜就成为北食的代表,它选料讲究,刀功精细,调味适中,菜肴具有鲜咸适度、清爽脆嫩的特点。胶东鲁菜擅长烹制海鲜,多采用保留原味的烹调方法,如清蒸、扒、烧等。鲁菜...
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是兴起于清代并集满族和汉族菜点的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它具有礼仪隆重、用料考究、菜点繁多等特点,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清代李斗的《扬州书舫录》、袁枚的《随园食单》以及《大清会典》和《光禄寺则例》等书中,都有关于满汉全席的记载。 满汉全席的由来 按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满汉全席是清乾隆年间的官场之菜,用于新亲入门,上司入境。清代李斗的《扬州书舫录》中也记载了满汉全席的盛况:上买卖街前后寺观,皆为大厨房,以备六司百官食次所谓满汉全席也。这些都说明,清代的满汉全席是清代的地方官府为到地方巡视的六司百官...
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茶已经融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按《华阳国志》记载,约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这是茶已经作为贡品的最早论述。 茶叶最早是用茶来入药的,《神农本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事儿毒,得荼而解之。荼就是指茶,在唐代以前没有茶,所以常以荼代替。唐玄宗开元年间编辑《开元文字音义》时,才将荼字始变作茶。对于茶的最早的可靠论述是《尔雅》,称荼为!和苦荼。 茶叶的饮用,最晚当在西汉以前,按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家僮必须承担去集市买茶、煮茶和洗...
陆羽和《茶经》 茶是中国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在茶的发展历史上唐代的陆羽和他所著的《茶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陆羽(733-804年),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字鸿渐,号季迹,又名疾,别号桑苎翁,自号竟陵子。陆羽本是一个弃婴,为竟陵寺僧所收养,等到稍微长大点以后,不愿学佛,便逃离寺院。先在一个戏班学戏,后在一次演出中,被太守李齐物发现,而后弃伶从学。他当过地方小官,在他任职期间,以俸禄所得积了一些钱。但他不求生活奢侈,而是买了最好的茶叶和茶具,烹煮香茗与朋友同享。21岁时,他决定要写中国第一部《茶经》,从此开始了对茶的考察游历。前后历时26年,以实地考察茶...
《仪礼》中的“六礼” 六礼起源于周朝,是婚姻必须履行的六道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礼记昏义》认为: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婚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婚礼也。《仪礼士昏礼》则具体规定了六礼的详细内容及过程。虽然以后六礼的内容有了发展变化,但每段婚姻均须完成这六个步骤,才能得到正式承认。具体的六道程序如下。 纳采 纳采相当于近现代的提亲,即男家如果想与女家结亲,先请媒人带着礼物上女方家提亲;如果女方家同意,便会收下媒人所带来的...
中国古代的离婚:七出 七出又叫作七去或七弃,是古代离婚的条件,也即离婚的法律依据。七出形成于西周末年,作为礼制中的一部分,到汉唐时编入朝廷的律令。《大戴礼记本命篇》说: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盗窃,为其反义也。在中国古代,男子有休妻的权利,女子却无离婚的自由。妻子只要沾上其中的一条,便可被丈夫随意休掉。因此,七出也就成为丈夫抛弃妻子的方便借口。 不顺父母 《礼记昏义》说:妇顺者,...
秦淮烟雨 秦淮河是古都南京有名的河流,秦淮河畔的夫子庙、贡院是封建统治者笼络和挑选人才的地方。明代的小说中,对此有诸多的描绘。 自古以来秦淮河就是人文荟萃、商贾云集的地方,因而十里秦淮也就成为风华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从六朝兴起的秦淮妓业,到明末清初,由于明朝士大夫的沉沦,他们把生活完全寄托在秦淮歌妓生活上,客观上就造成了十里秦淮河最繁荣的时期。当时秦淮两岸到处是楼亭歌台,人物景象靡丽,余怀在《板桥杂记》里描述说:旷远芊绵,水烟凝碧纨茵浪子,萧瑟词人,往来游戏,马如车龙娈童狎客,杂伎名优,献媚争妍,络绎奔赴。这种繁荣一直持续到清末。曹大章在...
八大胡同和近代名人 八大胡同曾经是老北京花街柳巷的代称,又称八大埠,位于前门外大栅栏观音寺街以西,由西往东依次为: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八大胡同于清初兴起,却到清末才成名。在这里分布着上百家的妓院,配套设施很齐全,提供住宿、饮食、娱乐(打麻将)全套服务。 八大胡同的妓院分为三等,一等、二等的妓院女子色才全备,陪的多是达官显贵,如两院一堂(参议院、众议院和京师大学堂)的人。到八大胡同嫖妓的商人也特别多。京城名妓赛金花、小凤仙等使八大胡同浮出了历史水面。 赛金花,名赵灵飞,从小就穿梭于秦淮河的花船之...
你知道古人一天吃几顿饭吗? 现代人都习惯于一日三餐,实际上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 《墨子杂守》说,兵士每天吃两顿,食量分为五个等级。第一顿称朝食,又叫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时就餐。第二顿称哺食,又叫飧,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对于进餐时间,古人讲食不时不食;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曾怒而下令且日飨士卒,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 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
“粥公粥婆”的由来和哪位大人物有关? 康熙十六年,康熙皇帝为体察民情,第五次离京微服私访。这一年秋天,皇上携随从来到广州,路染风寒,久治不愈。广东封疆大吏察哈尔下文通告岭南各路名医为皇上疗疾,没有治愈。后来听说梅州乡间有一对年逾八旬的阿公阿婆擅长熬粥,他们熬的粥是根据家传密方配制,除了滋润可口,还能养生健体、消病祛疾。于是察哈尔派专人把这对阿公阿婆接到巡督府,并按阿公阿婆的要求架起了柴锅土灶,精选岭南特有乌梅为主料,配以其他辅料及若干味中药,经过若干时辰的文火慢熬,一锅飘着药香的养生粥熬制完成。皇帝小啜一口,顿感气顺,三碗下肚,血脉开张,印堂发亮。没出三日,康熙皇帝便...
我国古代夏天有“冰激凌”吗? 我国是冰棍和冰激凌的故乡。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用冰解暑的记载。 后来皇宫里就有了用奶和糖制成的冰棍。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时代(大约七百多年前),皇宫里又有了类似现在冰激凌的食品,叫做冰酪。 那时,元朝统治者禁止王室以外的人制作冰酪。直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离华回国前,元世祖才让人把这种珍品的制作方法教给他。马可波罗回去后,又把这种制作方法传给了意大利王室,意大利王室把这种方法保密了约三百年,到公元1533年,法国国王和意大利人结婚以后,制作冰酪的方法才由意大利传入法国。公元1777年美国纽约大街上才有了冰激凌广告。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解暑食品...
古人一般吃什么蔬菜? 其实古人食用蔬菜由来已久。蔬菜自上古时代便已成为人类的食物。《诗经》里提到的132种植物,其中作为蔬菜的就有20余种,随着时代变迁,其中部分品种已退出蔬菜领域,成为野生植物,如荇、苕、苞之类。 战国及秦汉时期,我国人民食用的蔬菜有5种。葵,称为百菜之主,因口感及营养欠佳,唐以后种植渐少,明代已经少种它,并不再当蔬菜看待。 韭、葱、蒜是现在常用来调味的蔬菜,在古代蔬菜中独成一属。《汉书召信臣传》中记载太宫园在温室生产葱、韭的情况,并把这样培育出来的韭菜叫韭黄。此外,还有萝卜、蔓菁等根类菜,蔓菁早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就有菜之美者的盛誉。现在常...
历史上第一个吃“涮羊肉”的人是谁呢? 涮羊肉传说起源于元代。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统率大军南下远征。 一日,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他猛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探马飞奔进帐报告敌军逼近。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羊肉!羊肉!厨师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下细盐。忽必烈连吃几碗翻身上马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 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那道羊肉片。厨师选了绵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种佐料,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厨师忙迎上前说:此菜尚无...
“饺子”是怎么来的? 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 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记挂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
“馒头”是谁发明的? 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讨伐他。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有毒。 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另一个办法:用面粉和成面团,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因为称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唐以后,馒头的形状变小。宋时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