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存古籍知多少 所谓古籍,是指辛亥革命以前的人所撰写的著作,以及后人经过整理而成的各种本子。我国古籍种类繁多、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但由于各种原因,有很多古籍在流传中散失了。现存古籍的数量只能通过古籍书目来查考,但由于各种古籍书目分布在哪些地方,收藏在哪些部门,迄今尚无定论,并且这些古籍书目之间有所重复,又没有编成全国图书馆的联合书目,因此,很难确切地说出现存古籍的数量。据潘寅生在其《中国古籍整理工作述略》一文中提到40年前杨家骆先生曾据历代书目作过一次统计,认为自两汉至清代,已出版古籍达181755部、2369046卷。但传存至今的还没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有人认为8万多...
学富五车 学富五车的典故,源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惠施是战国时哲学家,很有才学,是名家的代表人物。据说惠施是个博学的人,道术很多,他读的书简要用五辆车子拉。后来人们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车等来表示对饱学之士的称赞。王安石《赠外孙》有: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用学五车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宋辛弃疾《水调歌头和赵景明知县韵》也有:五车书,千石饮,百篇才。《醒世恒言》卷三二则为:兼之学富五车,才倾八斗,同辈之中,推为才子。 学富五车的典故,也反映了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内所使用的传播手段。这么多的简册,运输、存放都...
中国图书装帧的演化 卷轴装 卷轴装是中国传统书册装帧形式,是用若干张纸粘连成长幅,用木杆作轴,也有用金、玉、象牙、瓷作轴的,从左到右卷成一束。通常高度为一尺,长度由几尺到几丈不等。一束称做一卷。唐以前即出现。当时书籍多为抄写,装成卷子。后来的书即沿称卷数。现如今,卷轴装多用于书画装帧,常见的有立轴和横卷两种。 经折装 经折装是中国传统书册装帧形式,初见于唐末。其装帧形式是将长卷一反一正地折叠起来,使之成为长方形的一叠,然后在这一叠长卷的前后各加一张硬纸保护。由于当时僧侣宣讲佛经时所持经卷均如此装帧,所以又称为梵夹装。经折装的装帧形式要比卷轴装的装帧形式便...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径行印刷的技术。具体来说,首先是请书法很好的人把要雕刻的文字、图像写在纸上,再把该纸反贴于版上,轻轻平按,使纸上内容移到木板上,接着在版上依字样或图样进行雕刻;其次,印刷时在版面上刷上油墨,然后在版面上覆盖纸张,用干净的刷子均匀地刷过,使印版上的图文清晰地转印到纸张上。雕版印刷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 雕版印刷的雕版,有时叫做镂版、刻版、刊版、墨版、椠版、梓版等,有时也称为付椠、付梓或梓行、刊行等。雕版印刷所用的雕版材料主要是选用纹理较细的...
活字印刷是朝鲜发明的吗 众所周知,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由我国宋代的毕昇在雕版印刷普及的基础上发明的。但是有人却说活字印刷是朝鲜发明的,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从活字印刷的产生、传播过程来看看。据史料记载宋仁宗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前,只有摹印、拓印和雕版印刷,既笨重费力又耗料耗时,不仅存放不便,有错字又不易更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简单灵活,又方便轻巧。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其方法。其制作程序为:先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统一的单字,用火烧硬,使其成为胶泥活字,然后把它们分类放在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备...
1910年中国第一部版权法《著作权律》 清宣统二年(1910)12月18日,清政府颁布了《著作权律》,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版权法。这部法律虽然是封建政府制定的,但是却是以最具权威性的国际版权公约《伯尔尼公约》为蓝本,同时参照了各国的现行法律。这部版权法的制定是为了防止盗版翻印,保护作者和出版商的利益。盗版在我国出现于19世纪末,经过戊戌变法失败后沉寂数年。但到了1902年,随着中国思想界重新活跃,出版业再度繁荣,盗版问题也死灰复燃。1903年5月,廉泉与著名翻译家严复分别上书,要求清政府保护作者和出版商的利益。这是中国知识分子要求版权的第一声呼吁。1904年4月6日商部表态,同意由本部酌定版权律。19...
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文献学家。他曾对古代的文化遗产进行了整理,晚年集中整理《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种典籍,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这些典籍是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喜欢研究《易经》,相传曾作《十翼》共10篇用以阐明《易经》义理。由于翻看《易经》的次数太多,以致把连接竹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
张之洞开的书单 张之洞(1837~1909)为清末著名教育家,字孝达,号香涛,河北南皮人,1863年进士,任翰林院修编。1867年任浙江乡试副考官,继而任湖北学政、四川学政,主管全省教育行政。后任翰林院司业,1880年升翰林院侍讲学士,不久出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书目答问》是张之洞在同治十三年(1874)任四川学政时,为指引学生读书门径而编撰的,诸生为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因录此以告初学。他认为: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读本,事倍功半。因此,初学的人应首先明了哪些书重要,哪些是比较好的版本。这样可得其精粹而读之,少走弯路,起事半功倍之效。《书目...
中国古代四大藏书楼 中国的藏书起源很早,大约可以上溯到周代。周朝设史这一官吏,专门掌管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汉代设立国家藏书馆,其中有专门抄写书籍的人员,并定出标准本。汉朝的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藏书的地方。其后官私藏书籍有了更大的规模,藏书楼也越来越多。几千年来,藏书楼在保存文化遗产、开发文献、总结藏书事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做出了历史的贡献。现存古代四大藏书楼为天一阁、皕宋楼、嘉业堂、文渊阁。 天一阁 天一阁是明代私家藏书楼,誉为中国藏书第一楼,位于宁波城月湖之滨,由明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创建,距今已有430多年的悠久历史,素负南国书城之盛誉...
商务印书馆 1897年,商务印书馆成立于上海,由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创办。初为合伙经营的小型印刷工场,1901年改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增至5万元。后张元济入股,并主持编译工作,商务印书馆开始走向现代出版道路。1903年,建立印刷所、编译所和发行所,改为中日合办,资本各10万元,引进日本先进印刷技术。翌年编印《最新国文教科书》,数月间风行全国。此后,陆续编印修身、算术、史地、英语等教科书,兴办师范讲习班、附属小学、养正幼稚园及函授学院。1907年,在上海闸北宝山路建成印刷总厂和编译所新址。1909年,将编译所收藏古籍善本和参考书籍的图书馆定名为涵芬楼,后改名为东...
什么是“十通” 所谓十通是指十部汇考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体政书。三通典、三通志、四文献通考合称为十通。即《通典》、《续通典》、《清朝通典》、《通志》、《续通志》、《清朝通志》、《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具体情况如下: 《通典》、《通志》、《通考》这三通都是开创之作,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名著。《通典》为杜佑撰,全书共200卷,所收资料,起于上古止于唐天宝之末;《续通典》150卷,清乾隆年间官修,记述时间自唐肃宗至明季;《清朝通典》100卷,清乾隆年间官修,记述时间自清初至乾隆年间。《通典》及其后续之作内容均分为食货、选举、职官...
我国古代公文的种类 上古公文 上古文书按其载体可分为结绳公文、陶片公文、甲骨公文、金文公文、石刻公文、简策公文、缣帛公文等9大类。 结绳公文:在文字出现以前,人们以结绳的办法记事。《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郑玄在《周易》注中说: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直到近代一些经济落后的民族中,仍用结绳记事。 陶片公文:以陶片为载体的公文,产生于远古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人们把事情记录在陶片上,如当时龙山文化陶文。 甲骨公文:又称殷墟书契,甲骨卜辞。甲骨文书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公文,也是我国较古老的公务文书。它是商王室活...
中国古代有无博物馆 中国古代没有博物馆,也没有博物馆这一概念。但我国却有着保存和保护文化遗物的悠久历史。从商代起,王室官府和贵族就已重视文物的收集和保存。商王室已有用于占卜的甲骨收藏,周王室则多名器重宝,设有专门收藏机构守藏室,并有簿录登记,并有专职官员藏室史负责管理。宗庙、府库也收藏文物宝器。汉代建立了天禄、石渠、兰台,这是皇家的三大图书文物馆。隋代聚集了魏晋以来的许多书法、古迹和名画,在东都洛阳观文殿后面修建二台;东为妙楷台,藏古迹;西为宝迹台,藏古画。历代王朝也很重视人物画像和历史绘画的保藏。汉宣帝建有麒麟阁、汉明帝建有云台、唐太宗建有凌烟阁,...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由清王朝召集张玉书、陈廷敬等众多学者集体编纂,依据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两书加以增订,成书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它是《说文》系字书的集大成之作。该书分12集,用子丑寅卯等12地支标名,每一集又分上、中、下三卷。收字以不悖古法,亦复便于楷书为原则,共收47035个字,按214个部首的顺序排列。正文之外,还有集中收录冷僻字的补遗和备考两卷。各字的注释罗列《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等诸多韵书的反切,并对同音切语加以归并,附以直音。释义则先注本音本义,后注异音异义,引申、通假。各义项的书证或依时代先后排序...
古代图书版本常识 钞本 钞本也称写本,凡是手写的都称钞本。一般唐以前称写本,唐以后称钞本。清乾隆以前的称旧钞本,清末民初称近钞本,民国以后的称新钞本。由于宋以后雕版盛行,现今流传下来的宋元钞本很少,但明代钞本还较多,清钞本更多。现存最早的钞本书是西晋元康六年(296年)写的佛经残卷,因为当时尚无印刷术。 钞本有优劣之分,取决于所抄底本与抄者。其中抄写精美、字体工整的称为精钞本。钞本价值比较高,因为一是钞本一般比较完整;二是钞本常源出古本,错误较少;三是有些未刊刻仅存钞本的,或是原刊已佚,或是可补他本之不足的钞本,钞本价值就很高;四是钞本有的出于名人之手,...
“邸报”和中国古代的报纸 邸报也称邸钞、阁钞、朝报、杂报、条报、除目、状、状报、报状或京报。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通称。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的《开元杂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之一,在唐末孙可之的《经纬集》中对《开元杂报》有详细的记载。邸报在唐代有报状、进奏院状报等称谓,由藩镇驻京进奏院各自传抄。宋代因为邸报由邸使负责传发,所以开始称为邸报。北宋末年开始有小报,南宋更为流行。小报的内容以邸报尚未发表或不准发表的材料为主。宋朝和后来的元朝当局都曾对小报的出版发行进行过查禁。元明清各代,也都出现过这类的小报。宋人称小报为新闻,这是新闻一...
简牍:书的原型 简牍是我国最早的书的原型,简牍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中国古代以经过整治的竹、木为记录载体的文献。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简牍文献流行于先秦,两汉时期最盛,直到东晋末年才被已发明四五百年的纸质文献所取代。简牍作为主要的文献形式在中国使用的时间长达千余年,已知最早的简是湖北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竹简,最晚的是新疆罗布泊古楼兰遗址、民丰尼雅遗址和吐鲁番晋墓所出晋简。简牍的形态各异,较重要的有简、牍、觚三种。 简:由竹或木加工而成,通常是削成长条形,将写字的一面磨光;竹质的还要在火上炙干,目的是使其易于着墨和防!。一根竹片叫作简,把许多根...
汗青与杀青 汗青一词并不陌生。那么,究竟汗青是什么意思呢? 在古时人们用竹简写书。他们通常是将新竹采来,制成简。但是新竹水多,容易朽烂并遭虫蛀。所以在书写之前,要将竹放在火上烘干使其中的水分蒸发出来,在竹简上形成水滴,似汗;烘干之后的竹子也由青变黄。所以又称竹简为汗青,后用为成书之意。《新唐书刘子玄传》:头白可期,汗青无日。在文天祥的诗句中,汗青亦特指史册。 至于杀青,据《风俗通义》引刘向《别录》说: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有汁,善朽!。凡作简者,皆于火上炙干之。陈楚间谓之汗。汗者去其汁也,吴越曰杀,杀亦治也。这里杀青意义与汗青相同。另一...
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帛书是汉代文献最具重要意义的发现。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的29件帛书,计12万余字。大部分用朱丝栏墨书,字体有篆、隶两种,篆书写本写于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左右,隶书写本约写于汉初至汉文帝初年。帛书内容涉及汉初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技等方面,学术价值很高。其中包括: 《老子》的甲、乙本及卷前卷后佚书。《老子》甲本和卷后四篇佚书合抄为一个长卷,共465行,每行约30字。《老子》乙本合卷前四篇佚书合抄在一幅整帛上,共252行,每行60~70余字不等。两种写本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上下篇的次序和今本正好相反;甲本、乙本的佚文...
郭店楚简 郭店楚简是1993年冬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的战国时期的竹简,虽数经盗扰,仍幸存有800余枚。其中有一少部分无字简;有字简据整理后的数字统计,共存730枚,大部分完整,未拼合的小碎片数量不多。郭店一号楚墓位于纪山楚墓群中。历年的考古资料证明,这里是一处东周时期楚国的贵族墓地,其南面约9公里便是东周时期楚国的都城纪南城。郭店一号墓是一座土坑竖穴木椁墓,其中遗存的铜铍、龙形玉带钩、七弦琴飞漆耳杯、漆奁等文物的形状及纹样都具有十分明显的战国时期楚文化的风格。 经学术理论界数年研究得知,郭店楚简分为两部分:道家著作2种4篇,儒家著作11种14篇。此材料填...
中国历史书籍的体例 编年体 编年体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体裁之一,意谓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编年体始创于春秋时代,《竹书纪年》《春秋》《左传》《汉纪》《资治通鉴》、历朝帝王起居注、实录均属编年体史书。在世界上,编年体体裁的史书,我国起源最早。东周时,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撰写本国的编年史,但名称不统一,燕、齐、鲁、宋等国均称《春秋》,因商代和西周时,一年只有春、秋二时划分,因此古人称年为春秋。春秋时期,虽然已有四时划分,但是人们仍然习惯用旧称。所以各国史书大多以《春秋》命名,而晋称《乘》,楚称《杌》。《春秋》为现存最...
刻在石头上的佛经 北朝以来有将佛经刻于石上,称为石经。主要是仿儒家镌刻石经之例,把佛经刻在摩崖上,或刻于石柱、碑版而藏于石洞中,以使佛法永存,防止佛经被毁。 佛教的石经有以下四种形式: 1.摩崖石经,即刻自然崖岩上的石经。它的典型代表是山东泰山经石峪所刻的《金刚经》和泰山东南徂徕山映佛岩所刻的《大般若经》。这两处摩崖石刻经都是南北朝时北齐时所刻。摩崖石经气势宏大,刻造亦非常不易。它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四川等省,其中山东铁山所刻的《大集经》规模比泰山《金刚经》还大,有北齐经主和僧人的题字,保存完好。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摩崖石经主要出现在南...
十三经 十三经即汇集儒家经典之丛书。主要有《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13部书。经,为书籍之通称,先秦时已有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汉时《乐》经亡佚,其余五部立于学官,定为五经,成为集中体现官方统治思想的经典。此后经之义始被理解为人们所当遵循之恒久不易的法则。唐以《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与《诗》《书》《易》为九经,至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经,又增益《孝经》《论语》《尔雅》,共为十...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明代官修的大型综合性类书。解缙、姚广孝等奉敕编撰。始纂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五年完成。初名《文献大成》,后经增订重修,命名为《永乐大典》。全书22937卷,其中凡例、目录60卷,装订为11095册,约3.7亿字。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明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假借祖训清君侧之名,发动靖难之役,攫取了其侄建文帝的帝位,年号永乐。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朱棣以天下古今事物,浩如烟海,分散记载于许多书籍上,查找不便,于是下诏翰林院,命解缙等人系统搜集天下...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四库全书》正式开始编修,以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下设纂修官、分校官及监造官等400余人。名人学士,如戴震(汉学大师)、邵晋涵(史学大师)及姚鼐、朱筠等亦参与进来。同时,征募了抄写人员近4000人,鸿才硕学荟萃一堂,艺林瀚海,盛况空前。花了10年工夫,第一部书才完成。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以后又陆续分抄几部,并检查全书,撤毁和补充了一些书籍。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才全部完成。《四库全书》耗资巨大,是康乾盛世在文化史上的具体体现。 《四库全书》共收书34...
《大藏经》 《大藏经》是佛教典籍的丛书,又名《一切经》《契经》《藏经》或《三藏》。内容包括经、律、论三藏。经包括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后来僧入的少数佛教徒阿罗汉或菩萨的说教在内;律包括释迦牟尼为信徒制定的必须遵守的仪轨规则;论包括关于佛教教理的阐述或解释。释迦牟尼涅槃不久,弟子们为保存他的说教,统一信徒的见解和认识,通过会议方式的结集,形成一致公认的经、律、论内容。其后又增加了有关经、律、论的注释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类。原始佛教分裂以后,各大派别大多按照自己的观点编有本派的藏经,但只有上座部的三藏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其他部...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被奉为正史的24部纪传体史书的概称。它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共3249卷,4000余万字,整个编写过程长达1900多年。其中,除通古今之变的《史记》为通史外,其他各史都为断代史。魏晋南北朝时,称《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唐代以后,因《东观汉记》失传,补入《后汉书》《三国志》,称为四史,又称前四史;其后增加《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合称十三史;宋代又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五代史书》(即《新五代史》),合称为十七史;明代时又加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称为二十一史...
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四大类别,统称四部,分为经部、史部、子部和集部,又可分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经部 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10类。包括《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孝经》《尔雅》《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 史部 史部有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15类。包括《国语》《史记》《汉书》《晋书》《宋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
乾嘉汉学 清朝雍正、乾隆两代,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和利诱两手政策,残酷的文字狱促使大批知识分子脱离政治、逃避现实,钻进古书堆中,兴起对经书的文字、音韵、名物、训诂和古代典章制度的考据。复兴的这种汉学,经学史上称为汉学,亦称朴学、考据学,因其盛行于清代乾隆、嘉庆两朝,又称为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重视考据、训诂,学风平实、严谨,以经学为中心,衍及文字音韵、名物训诂、史籍考订、方舆地志、天文历算、金石乐律等各个方面,通过校勘辑佚古代文献,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学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总结,业绩卓著,超越以往,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乾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