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岐黄是岐伯与黄帝的合称。 黄帝原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个氏族的首领,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正因为黄帝氏族是华族的始祖,它的文化对华族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历代人们都以自己是黄帝子孙为荣,而且为了追本溯源,也常把一切文物制度、著作冠以黄帝以取众。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主要部分是以黄帝问、岐伯答的体裁写成的,所以书名为黄帝,仅是托名而已。故后世有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的说法。...
医道之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巨著。它为中医学奠定了较为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其成书标志着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后世医家大多在《内经》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加以阐发,从而形成不同学术流派和竞相发挥的各家学说。现在中医运用的传统基础理论仍以《内经》为主要依据,临床实践也以它为指导。因此,讲中医必得说到《内经》。《内经》的产生绝非偶然,它是春秋、战国、秦、汉以来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在西汉以前所出现的许多古典医学文献基础上,总结、汇集编辑而成的。 相传《黄帝内经》为黄帝、雷公、岐伯和俞跗等人讨论医药的笔记,实际...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所谓中医学的特点是在与西医比较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独特之处。中西医虽然都以人体为研究对象,但由于观察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所以两个学术理论体系无论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方面都是不同的。中医学在古代朴素的自发的辩证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观察,经过抽象思维,逐步形成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概括地说,整体观念就是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而人本身又是这一巨大体系的缩影,也是对立的统一体。这也是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运用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各方面所得到的认识。 人与环境是一个对立的统一...
古代神医 扁鹊 扁鹊(约前407~前310),本名秦越人。因为秦越人医术高明,热心为民治病,人们便满怀敬意地称他为扁鹊(传说黄帝时神医)。他按照长桑君传授的方法治病,并且不断实践、研究,逐渐成为妙手回春的名医。他还广收门徒,带着他们周游列国,为民治病,名满天下。 扁鹊一生的医疗实践对祖国医学有着突出的贡献。扁鹊行医向来精益求精,十分注意从不同角度仔细诊断疾病,望、闻、问、切、针灸、推拿等诊断和治疗方法往往都要用到。看病的时候他既看病人舌苔,又听病人说话、呼吸和咳嗽的声音,还问病源和得病前后的种种情况,并向病人家属和亲友仔细查询,以求得准确结论,对症下药...
唐代颁布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医学史上,最早由国家组织多方面人员编撰并颁行全国使用的药学典籍,是我国唐代苏敬主编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 7世纪上半叶,唐王朝建立初期,社会上所通行的药物学专书是南北朝时期陶弘景于5世纪末~6世纪初编撰的《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收载的药物虽有730种,但我国北方地区的药物较少。到唐初时,《本草经集注》已流通了百余年,《本草经集注》经过长期的多次转手传抄,不可避免地会有所遗漏和错讹,造成社会上用药的混乱。在此期间,人民群众的用药经验不断丰富,大量新药不断发现,加之当时国内外交通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我国内地和边疆之间、国内外医药学...
我国古代的医学流派 中医学有不同的师承传授关系,产生了不同的学术见解,这是产生医学流派的条件。一些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学习心得,各创新说,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我国古代的医学流派主要包括伤寒学派、寒凉学派、温病学派、脾胃学派、滋阴派、攻邪派等。他们各具特色,各有创见,都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促进了中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发展。 伤寒学派 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为主要主张的众多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发端于晋唐时期,形成于宋金时期,兴盛于明清时期,发展于近、现代。 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在...
中医学中的“神” 中医学中提到的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其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即所谓精神、神气。包括人的神志、面色、形体、动态、语言、呼吸和对外界的反应等各方面的表现。狭义的神,是指人的思维和意识活动,即所谓神明、神志。望诊中的望神应包括这两方面的内容。 《内经》对神的记载约有100多处,由于其所处章句文意不同,后世对神的解释也有多种,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三种。 一种是指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其规律性。《易经》曰:阴阳不测谓之神。由于《内经》理论与先秦哲学的同源性,以及它强调人与天地统一的观点,因而,一方面《内经》根...
中医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 辨证就是分析、判断病属于什么症候的过程。即以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四诊获得的病史、症状及环境等各种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其内在联系和各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抓住主要矛盾,达到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以及判断疾病属于什么症候、什么病。 临床主要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 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其以表里辨别病位,寒热辨别病因,虚实辨别病性,阴阳分辨疾病类别。八纲辨证比其他辨证方法高一层次,各种疾病均可用八纲加以分析归纳。其他辨证方法则...
民国初年关于废除中医的争论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涌入我国,西医也开始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从1848年至1914年间,英、日、德、法、美等国在我国大面积兴办医学院校,已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派系,加之旧中国的统治者崇洋媚外,摒弃传统文化,中医学非但得不到发展和重视,而且还面临着被取消的境地,最终导致了民国初年关于废除中医的争论。 1914年,北平教育部总长汪伯唐发出废止中医中药的宣言。1930年,国民党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了余云岫等西医提出的所谓《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该提案主要内容有三项:(1)中医登记限至1931年底止;(2)禁止中医办学校;(3)新闻杂志报纸一律禁止刊载中医中...
中国的食疗和药膳 食疗和药膳就是以食物当药治疗和预防疾病。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医药学认为,药可以入食,食也可以为药,就形成了食疗和药膳,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就是药补不如食补,食疗胜似医疗。食疗在中国民间,无论古今,都很盛行。医食合一、医厨相通早在周代就已形成传统。在古代典籍中,有关食疗的论著很多,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著作,都有专章论述食疗,对古代食疗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思邈认为,人的健康应以合理的饮食为基础,而不要擅自服药。医生应该先弄清疾病的起因,先以食疗治病,如果食疗效果不好,再用药治疗。孙思邈的食疗观点对...
中药的性能 将药物多种性质及其治疗作用概括为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有毒与无毒等方面,统称为中药的性能,简称药性。中药性能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性(四性寒、热、温、凉)、味(五味酸、苦、甘、辛、咸)、升降浮沉、归经、有毒与无毒等。此外,还有药物本身固有的性质,如质轻、质重、质润、质燥、气味芳香等,也是药物性能理论的一部分。 寒凉药,就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性病症的药物,其药性属于寒性或是凉性。但寒与凉有程度上的差别。寒凉药物能抑阳助阴,一般说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滋阴等的作用。 温热药,就是能够减轻或消除寒性病症的药物,其药性属于温性或是热性。但...
藏医和藏药 藏医是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行于藏族聚居的地区,包括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省区;同时,在南亚的印度、尼泊尔等国,藏医也较为流行。 藏医学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特点,产生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为高寒地区,在古代与外界交通极不方便,因而藏医学长期保持着它所固有的特点。比如,青藏高原动植物品种较为稀少,因此藏药多取自高山氧气稀薄环境中生长的耐寒动、植物等。佛教思想在西藏已渗透到社会各方面,所以藏医学自奠基时期便具有浓厚的藏传佛教的色彩。 藏医学在藏族...
巫医同源 巫医同源是人们对医药起源问题的一种认识和说法。 医药萌芽于人类命运还主要掌握在自然手中的时代。那时,由于人类对自然存有畏惧和崇拜,鬼神观念占据支配地位,人们遭遇疾病或灾难,便乞怜于神的护佑,于是产生了以祈祝为职业的巫人。一部分巫人既掌握着民间的经验药方,又以能与鬼神相通的姿态给人治病,这部分巫人就是巫医,他们的存在给原始朴素的医药知识蒙上了一层迷信的色彩。这也是世界各民族在文化发展初期的普遍现象。我国古代有相当长一段时期也是医巫并存或巫盛于医。但医生并不是从巫人中分化来的,在巫出现的原始社会中虽还没有专职医生,但掌握了一定医药知识的...
医道之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巨著。它为中医学奠定了较为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其成书标志着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后世医家大多在《内经》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加以阐发,从而形成不同学术流派和竞相发挥的各家学说。现在中医运用的传统基础理论仍以《内经》为主要依据,临床实践也以它为指导。因此,讲中医必得说到《内经》。《内经》的产生绝非偶然,它是春秋、战国、秦、汉以来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在西汉以前所出现的许多古典医学文献基础上,总结、汇集编辑而成的。 相传《黄帝内经》为黄帝、雷公、岐伯和俞跗等人讨论医药的笔记,实际...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书,大约成书于公元1至2世纪,又称《本草经》。在中医学中,本草这个名称,是代表中药的意思。这是因为虽然中药包括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药物,可是,其中却以草类药方最多,它含有以草类药治病为本的意思。本草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公元前1世纪或稍前一些时候。《本草经》托名神农,称之为《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所记载的药物,植物类占大多数,有252种,动物药有67种,矿物药有46种,总数为365种。该书最早对药物进行了分类,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类。《本草经》还简要记载了药物的出产地点、别名、形态、药性和治疗功能等,初步概括了...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我国明朝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医药学巨著,在我国人民群众中几乎妇孺皆知。为医者无不研读这部巨著。就连远在英国的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也把《本草纲目》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加以推崇。可见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的影响确实巨大。 李时珍大约从1552年开始重新修订本草。他经过阅读大量医学文献,多方面从事调查访问、采集和炼制药物,结合行医进行试验,然后分析研究,编写草稿,反复修改。从壮年至晚年,以近30年的时间,终于在1578年编写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中国医药学史上的皇皇巨著。1594年,即李时珍死后一年,这部杰出的医药学家呕心沥血之作才得以...
中药麻醉 我国中药麻醉的经验和知识颇为丰富,古代小说中有许多关于蒙汗药的描述,古代中医文献中也有相当多使用麻醉中药的记载,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麻沸散。 远在人类社会初期,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地认识到有些植物或动物,吃了以后会出现头晕、麻木、昏迷及至死亡等情况;但有些植物吃了之后,创伤疾病的疼痛程度却减轻甚至消失了。这些具有消除疼痛的药物,便被人们作为止痛、麻醉药使用。在《神农本草经》里,已记载了某些药物的麻醉作用。如莨菪的种子这味药,书中说多食令人狂走。又如乌头也具有麻醉的作用,在古代被用于麻醉毒杀禽兽。《神农本草经》说其汁煎之,名:射罔...
人痘接种术——世界人工免疫法的先驱 现今已可采用预先口服或接种某些预防疫苗的办法,使人体产生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以避免染上某种疾病,或者尽可能减少被某种病传染的机会,这就是人工免疫法。早在公元3世纪的东晋时期,我国医学家们已经成功地运用狂犬脑敷贴于狂犬咬伤处以防治狂犬病发作,比西方的巴斯德早了1500年。而在免疫发展史上更有意义的是,我国古代发明了预防烈性传染病天花的人痘接种术。 公元4世纪东晋道士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是我国古代文献最早描述天花疾病的医书,书中详细记载了天花病的症状和危害性。我国最早发生天花的时间难以确定,多数医家认为此病开始发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公元25...
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是人体特殊的网络联系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重要作用。经络学说是研究经络的基本概念、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相互关系的理论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连属部分所组成。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主要有正经、奇经和经别等。正经共有12条,分为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它们有一定的起止点、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
望闻问切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种方法,称为四诊。四诊就是指中医运用视、听、嗅、触等感觉功能以及与病人或知情者交谈,全面了解和系统地掌握与疾病相关的各种信息,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诊断方法。四种诊断方法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在临床上必须综合运用,才能对病症做出正确的判断。 望诊 望诊是中医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舌象、分泌物、排泄物色质的异常变化来诊察疾病的方法。望诊是根据脏腑经络等理论进行的诊法。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如果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活动有了变化,必然反映到人体外部而表现为神、色、形、态等各方面的变化。所以观察...
针灸和推拿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中药、推拿、气功一样,它已经被使用了5000多年,并且现在还在被广泛地使用于世界各地。针灸学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一个网络状通路,可将人体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气血通过全身不同的经脉运行,营养循行路线上的不同器官和组织。气血运行异常可以造成疼痛和器官功能衰弱。针灸师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使气血运行正常,并且激发身体的自愈能力。针灸治病所选用的穴位,绝大部分都在经络上,针灸刺激通过穴位、经络的作用,能够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调节机体的平衡,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传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