俳优 俳指古代的滑稽戏,优是古代对演戏的人的指称。俳优则指古代以滑稽表演、乐舞为业的艺人。 俳优的存在由来已久,如《荀子王霸》中有:俳优、侏儒、妇女之请谒以悖之。《韩非子难三》中有:俳优侏儒,固人主之所与燕也。《史记司马相如传》中有:俳优侏儒,狄鞮之倡。《孔子家语相鲁》中也记载有:齐奏宫中之乐,俳优、侏儒戏于前。 从这些记载来看,尽管古代的俳优以他们的诙谐表演给王公贵族带来快乐,但他们的地位仍然是十分低下的。因此有了俳优畜之一词,通过指出俳优在社会上的被豢养的地位,间接地揭示了古代一些统治者对文人的态度。如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在汉武帝时为常侍...
宋元杂剧 早在唐文宗太和三年(829),李裕所写的《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状》第二状就有杂剧丈夫二人。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杂剧二字。 唐代的歌舞戏,是以舞蹈叙述故事情节的早期戏剧形式;参军戏,是由先秦时期的优戏发展而来的滑稽、讽刺表演。到了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大规模的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说唱、歌舞、滑稽戏等各种技艺相互交融,在唐代歌舞戏和参军戏的基础上,经过宋代艺人和文人的共同创造,形成了宋杂剧。 宋杂剧已经是基本成型的戏曲形式了,有简单的故事情节,以滑稽调笑为主,形式上偏重于唱或者念诵、说白。宋杂剧的样式由作为开场的艳段、作为主体...
说书 说书是中国曲艺的一个类别。中国曲艺是古代歌唱技艺和民间口头文学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根据审美功能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说书、唱曲和滑稽三大类。其中说书为主要的艺术形式,评书、评话、鼓书、琴书等都是通过口头讲故事进行表演,可归为说书的艺术样式。 说书在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艺术门类。最早关于说书的文字记载是在汉代刘向所著的《烈女传》中,古代妇女怀孕期间,为了使以后生下的孩子形容端正,才德过人,便让人给她讲故事、念诗。隋朝侯白的《启颜录》中,也记载有侯白曾被人要求说书的情形。到了唐宋时期,有了专门说书的表演形式,被称为说...
苏州评弹 又称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合称。评话只有说没有唱,说演的题材大多为历代的英雄和侠义公案,主要剧目有《三国演义》、《水浒传》、《七侠五义》等,风格豪放粗犷,故又被人们称为大书;弹词有说有唱,以家族风波和爱情故事为主,主要有《白蛇传》、《珍珠塔》、《三笑》等,题材小,风格相对较为柔和,所有又被人们称为小书。 早在明代,苏州地区就已经出现了说书艺术的表演。《吴县志》曾记载:明清两朝盛行弹词、评话,二者绝然不同,而总名皆曰说书,发源于吴中。据说当年清乾隆皇帝南巡至苏州时,曾招来当地一位名为王周士的说书艺人御前弹唱,并赐予其七品官。王周士晚...
相声的谱系 相声是中国曲艺的一个种类,也是中国曲艺中影响最大,最受听众欢迎的种类。它具有戏剧特征和幽默品格,产生了独特的审美艺术效果。 在中国民间艺术的历史上,类似相声表演,以对话的幽默与机智取胜的人和事十分常见。早在汉代,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就谈到几个优人讲滑稽笑话的事。优人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他们擅长以幽默的方式进行讲唱。从汉代末期兴起并盛行于唐代的参军戏,主要由两个人表演滑稽的对话或者做滑稽的动作,引人发笑,类似于今天的相声。相声真正作为一种独立的表演形式,大约是在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最早的相声艺人有朱绍文、阿彦涛和沈春和等,他们...
京剧的脸谱 京剧脸谱是演员用水彩或油彩在脸上勾画出的图案,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一种化妆方法。 脸谱的主要来源为古代戏曲中的假面具和民间评书、小说。早在唐朝的代面舞、代乐舞等大型歌舞都是戴着面具进行表演的。假面具可以改变人物面貌,夸张人物的五官及表情,表现力强,但因为它是画在纸板上的,所以比较死板。如果将画在面具上的色彩等都画在人的脸上,就不仅可以更改、夸张人的五官,还可以随剧情的发展需要,任意表达出喜怒哀乐的表情。同时,在当时的民间评书中,关于人物的形象、特征等都采用了夸张的手法进行表现,比如关羽,在小说中都形容他面如重枣,有一双卧蚕眉、丹凤眼...
京剧的行当 行当是中国戏曲中一种特有的体制。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个性特征等,然后在演员的化妆、服装、声音和表演等方面进行强调,把这些人物再分为几种类型,这些类型就称为行当。 早在元代的元杂剧中就已经划分出很多行当,不过在当时叫做脚色,大致分为末、旦、净三大类。明末清初,行当的划分已经十分精细,可分为12种脚色,有老生、正生、老外、末、正旦、小旦、贴旦、老旦、大面、二面、三面、杂。对京剧的行当划分影响最大的是汉剧,汉剧的行当划分得很细致,可分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伕、十杂。后来的京剧行当虽然表面看起来划分得很简练...
四大名旦和四小名旦 四大名旦是对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位著名京剧男旦角的合称。四大名旦的称呼来源于1927年由北京《顺天时报》发起的选举著名旦角的活动,起初为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徐碧云、朱琴心等6人,被称为六大名旦。后来,随着朱琴心、徐碧云的先后辍演,也就成为四大名旦。梅、尚、程、荀等4人拥有各自独立的剧目,而且具有各自的风格特征,为繁荣中国的京剧舞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梅兰芳(1894~1961),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他出生在戏曲世家,8岁开始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唱青衣,10岁时首次登台,14岁搭喜连成班进行演出。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不但努力学习青...
清代的“花雅之争” 花,即花部,又称地方乱弹,指在清康熙年间兴起的,如京腔、秦腔、梆子腔、二黄调等地方戏曲;雅,即雅部,指在元代末年兴起的昆曲。 花部、雅部的说法最初出现于清代乾隆年间,吴长元所著的《燕兰小谱》中多次提到北京的戏分花、雅两部。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载道:两淮盐务例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又说:郡城花部,皆是土人,谓之本地乱弹,此土班也。至城外邵伯、宜陵、马家桥、僧道桥、月来集、陈家集人,自集成班,戏文亦间用元人百种,而音节服饰极俚,谓之草台戏此又土班之甚者也。若郡...
四大徽班进北京 徽剧,古时称为徽调、二黄戏,是安徽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 明代嘉靖年间,徽剧的先声徽州腔在吸收了弋阳腔的基础上形成了。徽州腔增强了表现生活的能力,将寓意较深的曲词,解释、发挥成通俗易懂的新体曲文。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徽州腔又融入了民间的曲调和杂耍,蹬桌、翻梯、飞叉、滚打、跑圈等招式,幻术、火彩等特技都运用到剧中,形成徽剧的特殊风格。明末清初,西秦腔等声腔又融入徽剧中,形成了徽调的主要唱腔吹腔拨子,后来又发展为二黄腔。清代乾隆年间,徽剧著名艺人高朗亭把徽剧带到扬州,扬州的剧种十分丰富,徽剧在这里吸收了各剧种的长处,而且还受到昆曲的影响,开...
同光十三绝 同光十三绝是指清代同治、光绪时期的十三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在光绪年间被画师沈蓉圃绘制成彩色画像。画中有生、旦、末、丑四种角色,没有净角,据说这是因为画师不善于勾画净角,而并非当时没有净角。同光十三绝为程长庚、卢胜奎、张二奎、杨月楼、谭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郝兰田、刘赶三、杨鸣玉。 程长庚,字玉山,安徽潜山县人。同治、光绪年间为三庆班班主。当时与春台班的余三胜、四喜班的张二奎,合称为三杰。早年精通昆曲,又学京音,唱曲吐字清晰,且跌宕起伏,风格独特。门下弟子较多,如谭鑫培、汪桂芬等都很出名。他所出演的戏以《群英...
川剧的变脸绝活 川剧是一种由昆曲、高腔、弹戏、灯调组合而成的一种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等地。 早在明代时期,四川已经出现地方戏班。明末清初,各地移民进入四川,而且各地也相继建立起会馆,许多南北声腔也因此开始在四川传播开来,它们与四川的方言、民间音乐、舞蹈等逐渐结合在一起,但是这时并没有彻底融合。清嘉庆时的《汉州志》曾记载说:报赛演剧,大约西人用秦腔,南人用昆腔,楚人、土著多弋腔,曰高腔。由于外来声腔各自流入四川的路线不尽相同,日益形成弹戏分布在大、小川北地区,高腔流于川中、川南,丝弦主要在川西,而川昆、胡琴则错落流于四川各地的格局...
革命样板戏 革命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乐《沙家浜》的特殊称呼。 1958年,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戏剧改革,并于当年6月13日至7月4日召开了《戏剧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提出了以现代剧目为纲的号召。而真正将富有革命意味的现代戏剧付诸实践,是在20世纪60年代。1963年,江青以没有任何职务的特殊身份要求文化部、中国京剧团、北京京剧团改编排演《红灯记》、《芦荡火种》。1964年6~7月,在北京举行了全国京剧现代戏演出,在这次演出中,《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
“北京人艺”的特色 北京人艺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简称。成立于1952年6月12日,曹禺任首任也是终身院长,焦菊隐任总导演。 北京人艺是一个具有特色的国家级话剧院,其独特的北京人艺风格为广大观众所熟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剧院推出一系列优秀剧目,以老舍的名剧《龙须沟》为基础,推出了《武则天》、《虎符》、《茶馆》、《骆驼祥子》、《雷雨》、《北京人》、《日出》、《关汉卿》、《名优之死》以及许多外国的剧目,如《悭吝人》、《带枪的人》、《伊索》、《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其中以演出郭沫若、老舍、曹禺和田汉的剧作而闻名。新中国成立10周年纪念之时,北京人艺推出了《蔡文姬》、《茶...
常香玉和豫剧 常香玉是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被人们誉为豫剧皇后,她以一出豫剧《花木兰》中谁说女子不如男的经典唱腔迅速红遍中国的大江南北。 常香玉(1923~2004),原名张妙玲,原籍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董沟。她从9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张福仙学戏,后来又拜翟彦身、周海水为师,初学小生、武生等行当,后来专演旦角。她10岁就登台演出,在13岁时,得到王镇南先生的帮助,主演了六部《西厢》,受到观众的喜爱,开始闻名于开封。常香玉在豫西调的基础上,逐渐将豫东调、祥福调、沙河调等融入于其中,并吸收了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等剧种的声腔技巧以及坠子、大鼓等的优点,博采众长,形成...
皮影戏 皮影戏又叫做灯影戏、土影戏、皮影,是由艺人一边演唱一边操纵着兽皮或纸板雕刻而成的人物剪影,并将灯光照射在剪影上进行表演,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 皮影戏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宋代高承所著的《事物纪原》中记载说: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事之像,至今传焉。《都城纪胜》中还记载道: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皮(羊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介绍了影戏制作材质的发展变化及表演的内容。到了元代,影戏作为一种宫廷和军中的娱乐形式广泛流传开来,并被传播到了一些...
我国最早的戏曲雏形是什么? 东海黄公,为汉代百戏节目之一。据《西京杂记》记载,东海黄公的故事情节大致如下: 从前,东海地方有一黄姓老头,年轻时很有法术,能够制服蛇虎。他身边常备一把赤金刀,以红绸束发,可以立兴云雾,能使平地化为山河。及至年老,气力衰惫,且饮酒过度,从此就不能再行其法术了。 秦朝末年,东海地方忽出现白虎,黄公就带了赤金刀想去把白虎制伏,不料法术失灵,遂为白虎所害。 当时,陕西关中一带的人民,将这个故事编成角抵戏演出,后被汉武帝引进宫廷,经过加工,作为百戏节目,并以招待四方来宾。 正如《西京杂记》所云:三辅人俗用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东海黄公...
戏曲中“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名称是怎么来的?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 (1)生行,简称生。明代文学家祝枝山说:生即男子。说得简单,却合情合理。如先生、后生、儒生以及张生、李生,等等,都是说的男子。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戴雉翎的大将、王侯等),...
“天下第一行书”、“天下第二行书”是什么作品?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兰亭序》,又称《兰亭集序》、《禊帖》等。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谢安等在绍兴兰亭修禊。会上人皆赋诗,王羲之写下了这篇优美的序文。传世法帖共28行、324字,笔法、结构、章法都很完美,被视为是王羲之书法成就最具代表性的得意之作。赵孟《阁帖跋》说右军王羲之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因此,王羲之的书法得到人们普遍喜爱和推崇。唐太宗更是以帝王之力,确立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王氏书法也同样被历代书家所推崇。 关于《兰亭序》的真伪,历来说法不一。清末广东顺德书家李文田《定武(兰亭跋)》断言文尚难信,何...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是驰名中外的稀世珍品。自此名画问世以来,人们一般都认为其表现的是清明节上坟的情景。但这种认识后来被推翻了,有人以下面这些证据为由指出这应是秋季的景色: 河岸两边小贩摆摊的桌子上,放着切开的西瓜,虹桥的两岸有几处摊子上也放着瓜块,这种情景在北方的清明节是不可能出现的;画中有十多个人都带着扇子,清明时节按说是用不着扇子的;画中有几个孩子光着上身在街头嬉戏,如果真是清明时节,那时还不会有这种情况;打谷场上的碾谷用具,预示着秋收就要到来了。所有这些都充分证明,这幅画所描绘的应该是秋天的景色,而不是清明时...
“马踏飞燕”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品? 1969年在甘肃省武威发现了一座东汉时期的墓葬。从墓中挖掘出大量的铜铸车马。在这些铜马中,有件最有价值的青铜奔马,令人叹为观止。这件青铜奔马昂首长嘶,神速飞奔,四蹄灵活地舒展着,其中一只蹄子踏在一只飞鸟的身上。人们根据这件雕塑的造型把它称为马踏飞燕。近几年有些专家考证认为,雕塑中的这个飞燕是古代传说中的龙雀,而马是神马,是天马。这更为这件雕塑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使这件作品的意境变得更加深远,有一种天马行空的感觉。 这件作品从构思到造型都非常特别,是举世罕见的。它的构造非常精巧,虽然整个雕塑的支点只是一个蹄子,但蜷起的蹄子和飞扬的尾巴,以...
相声中的说、学、逗、唱分别指的是什么? 说、学、逗、唱是相声中经常提到的术语,以此代指相声演员的四种基本艺术手段。 说:最基本的一种表演技巧,貌似平常,实则繁难。相声里的说不等同于生活中的说,是经过艺术加工之后的说,指叙说笑话和打灯谜、绕口令等,要求吐字清晰,语言流畅,字正腔圆,顿挫迟疾,总之,一切要富于美感。相声中常常提到的贯口、倒口等等,都属于说的范畴。所以说是一种基本功,听演员的说,既要听台词,也要听声音;既重视形式,也重视内容。 学:仿学其他艺术形式,丰富自身的表演。学既要学得像,更要学得俏,也就是说讨巧最重要。比如摹仿各地方言,学唱各种地方戏、曲艺、流行歌曲,仿...
你知道评书中的“开脸儿”指的是什么吗? 人物的外貌描写,包括面貌、穿着打扮及外在特征等,在评书中有一个专门称谓开脸儿。在评书中,一个人物出场时,说书人往往要对其相貌进行或细致或扼要的描述,向听众勾画出其外在模样的基础形象,以收先声夺人之势。传统的开脸儿句式常用程序化的贯口或诗词赋赞,比如传统评书中常见的女将开脸儿: 观看这女将,貌美又年轻。柳眉弯又细,杏眼水灵灵。 胆鼻樱桃口,牙齿白如银。头戴朝凤冠,朱缨罩顶门。 金簪压双鬓,斜插雉鸡翎。悬搭虎豹尾,铠甲穿在身。 衲袄红似火,宝镜透光明。背插四杆旗,虎皮绣花裙。 宝弓雕翎箭,青锋佩在身。跨匹银鬃马,花枪系红缨。 两脚踏鞍镫,轻轻...
你了解山东快书吗? 传统长篇山东快书《武松传》,是山东快书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曲目,主要塑造了武松嫉恶如仇、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的英雄形象。全书主要由《东岳庙》、《景阳冈》、《阳谷县》、《十字坡》、《石家庄》、《闹当铺》、《孟州堂》、《安平寨》、《闹南监》、《快活林》、《调虎计》、《飞云浦》、《鸳鸯楼》、《张家店》、《蜈蚣岭》、《白虎庄》、《二龙山》等若干中篇连缀而成,故事情节紧张,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明快,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 山东快书以说唱为主,语言节奏性强,基本句式为二、二、三的七字句,为保证演唱的明快,一般句子最后为三个字。左手击打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