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行当
“行当”是中国戏曲中一种特有的体制。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个性特征等,然后在演员的化妆、服装、声音和表演等方面进行强调,把这些人物再分为几种类型,这些类型就称为“行当”。
早在元代的元杂剧中就已经划分出很多行当,不过在当时叫做“脚色”,大致分为末、旦、净三大类。明末清初,行当的划分已经十分精细,可分为12种脚色,有老生、正生、老外、末、正旦、小旦、贴旦、老旦、大面、二面、三面、杂。对京剧的行当划分影响最大的是汉剧,汉剧的行当划分得很细致,可分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伕、十杂。后来的京剧行当虽然表面看起来划分得很简练,但是每一大类中又包括若干个小类,将汉剧行当全部囊括进来,而且更加严谨精细。唯一的不同之处是在汉剧中还与元杂剧一样,以末为主要行当,而发展到京剧,生行就替代了末行成为主要行当了。
初期,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后来又将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成为生、旦、净、丑四大类。生行是在剧中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它将净、丑之外的男性角色全部归入其内。根据剧中人物的年龄、性格、形象等,又可以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生行中除了红生勾脸之外,一般都是素脸,被称为“俊扮”。老生专门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因老生都挂有胡子,所以又称“须生”。老生又分“唱工老生”,以唱为主,动作幅度很小;“做工老生”,又叫做衰派老生,以表演为主;“武老生”,又称靠把老生,以武打为主;“文武老生”,唱、念、做、打并重。小生主要扮演比较年轻的男性角色。扮相清秀,不戴胡子,演唱、念白时运用真假声结合的方式,从而表现年轻男子的英俊潇洒,也从声音上与老生区分开来。小生分文武两类,文小生又分“袍带小生”,也叫做纱帽小生,即有官职的青年人;“扇子生”,手拿扇子,头戴文生巾,身着绣花褶子,温文尔雅的年轻人;“翎子生”,文武双全的小生;“穷生”,穷困潦倒的念书人。武生,指擅长武艺、英勇善战的角色。武生可再分为“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长靠武生一般身披大靠,足穿厚底靴,头戴盔甲,具有大将风度;短打武生身穿短衣,足穿薄底靴,用短兵器,身手敏捷。
旦行是剧中扮演女性角色的行当,大致可分为青衣、花旦、花衫、武旦、老旦、彩旦。青衣也称为正旦,在旦行中占有最主要的位置,所扮演的一般是端庄、严肃、贤淑的青年中年女子。表演中以唱为主,行为稳重,一般为正面的角色。花旦都是扮演开朗活泼或身份低下的青年女子,有时也扮演性格泼辣、举止放荡的妇女,表演上以做工和念白为主。花衫在剧中是单纯的唱工戏或单纯的做工戏,所以对演员的专业水平要求比较高。武旦是扮演一些武艺高强的女子,又可以分为“短打武旦”和“长靠武旦”。短打武旦身着短衣,一般不骑马,以武打为主,也注重说白;长靠武旦身穿大靠,头戴盔甲,手持短刀。刀马旦与长靠武旦相似,但是刀马旦除了要会打之外,唱、念、做都很重要,扮演的是武艺高强、气度非凡的巾帼英雄。老旦是专门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唱曲、念白都用真声,还须婉转,对演员的演唱功底要求比较高。彩旦又称“丑婆子”,是表演滑稽、诙谐的喜剧女性角色,以说白为主,化妆和表演都很夸张。
净行俗称“花脸”,因其脸上勾画的彩色脸谱而得名。所扮演的一般都是男性角色,可分为正净、副净、武净三大类。正净也叫做“大花脸”,在表演中以唱工为主,所以又称“唱工花脸”,所扮演的都是具有正义感、地位崇高的男性角色;副净包括架子花脸和二花脸,架子花脸必须唱、念、做、打样样都会,其中以念白、工架、表演为主,二花脸的戏很少,扮演狡猾、诙谐的角色,近似丑角;武净又叫做“武二花”或“摔打花脸”,表演中只重视武打,不注重唱和念。
丑行也称为“三花脸”,多扮演滑稽、机警、伶俐的角色,可分为文丑和武丑两类。文丑是指没有武功的幽默角色,包括“方巾丑”,即指有文化又略带书生酸气的人物;“袍带丑”,即官职较为低的小官;“茶衣丑”,即劳动阶层的人物。还有彩旦等都属于文丑的行当。武丑一般扮演性格机智、武功精湛、动作敏捷的人物,表演中以说白为主。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