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谈到中国的姓氏,人们往往会提起《百家姓》。《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百家姓》是北宋初年钱塘(今浙江杭州)的一个书生将中国的一些主要姓氏进行组合、排列所编撰的启蒙读物。虽然名为《百家姓》,其实并不仅仅是100个姓,其中收单姓408个,复姓30个。后来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从字面上看《百家姓》并没有实际内容,但是由于它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像一首四言诗,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读起来朗朗上口,适于诵读和记忆,所以很快传播开来。宋朝以后,又出现过各种改编本,如明吴沉、刘仲质编的《皇明千...
姓和氏有什么区别 今日说到姓和氏,人们往往将它们作为一个概念。但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有着严格的区分,并不能混淆。 姓源自于母系社会。中国最早的姓,大都是女字旁,如:姜、姚、姬、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姜、姚、姬等,就连姓字本身也是由女、生二字合成的。姓的起源比较早,是氏族的族号,形成后也相当稳定。 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是由姓所衍生出来的,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就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按母系来看,一姓姬,一姓姜;...
《百家姓》和中国人的姓名趣谈 中国早在5000年前的三皇五帝之前就有了姓。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那时候,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见上一条目) 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和国家制度的定型,原始氏族逐渐分化,然后又分散到各地,他们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远了,于是每一个分支另起一个名称,这就是氏。早期大多以部族的图腾为氏,出现了以受封的国名为氏,以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以官职为氏,以所处的地方为氏的习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氏不断地变更,一个人也可能有多个氏。氏越来越多,氏与姓的区别实质上也越来越不明显。比如战国时期的商鞅,由于他是卫国公室的子孙,所以他的氏又有卫、公孙,...
有趣的姓氏来源 中国的姓氏来源很复杂,有以国名为姓氏、以邑名为姓氏、以乡亭之名为姓氏、以居住地为姓氏、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以排行为姓氏、以官职为姓氏、以技艺为姓氏、以谥号为姓氏、因赐姓或避讳而改姓等诸多来源。 李姓源于商代。据说少昊有个后裔叫皋陶,尧帝的时候任大理,负责司法事务。他清正廉明,尽职尽责。他的子孙世袭大理职务,被人称为理氏。到殷纣王时,理征因秉公断案得罪了纣王,被处死。理征的妻子儿女逃往外地,因为当地李树很多,当时李子成熟,他们得以填饱了肚子,于是改理为李,他的后人也从此以李为姓了。 孙姓的来源有多种。商朝时候,殷纣王荒淫无道,残害忠...
周代对于姓和氏的制度 周代立国之后,分封了很多诸侯,逐渐衍生出了很多姓氏,进入中国姓氏发展的繁荣期。春秋时期,可以考证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芈、曹、妘、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22姓。周代将封建宗法和姓氏相结合,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姓氏制度。 周代规定,任何人自从生下来起,他的姓都是固定的,但贵族却可以有氏,以区别尊卑。周天子的嫡长子是继承王位者,称为太子,其余的儿子统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王子和王孙统称王族子弟。诸侯的儿子除了太子外均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公族子弟。王族和公族有权力封国为氏,而公孙的子孙则不是公...
名字和别号 今天人们一般只有姓和名,而古人则既有姓和名,又有字,还有别号。 名是人的代表符号,在出生时由长辈所取。无论名好还是坏,个人是否满意,都不能更改。古代规定男子20岁、女子15岁为成年,此时要取字。字或者由自己取,或者由别人送。古时一般只有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才有字,而地位低下者只有名无字。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中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字与名二者关系密切,字往往是名的解释或补充。 字与名之间的关系有三种。第一,名与字的意义相同或相近。比如汉代人班固字孟坚,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第二,名和字的意义相反或相对。比如唐人韩愈字退之,宋人晏殊,字同叔。...
中国的复姓有哪些 中国的姓大多是一个字,如赵、钱、孙、李,这称为单姓。也有的姓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字,叫做复姓。从古至今,中国的复姓也非常可观,不过有不少早已经消失了。今日现存的复姓有下面的81个: 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万俟、闻人、夏侯、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皇甫、宗政、濮阳、公冶、太叔、申屠、公孙、慕容、仲孙、钟离、长孙、宇文、司徒、鲜于、司空、闾丘、子车、亓官、司寇、巫马、公西、颛孙、壤驷、公良、漆雕、乐正、宰父、谷梁、拓跋、夹谷、轩辕、令狐、段干、百里、呼延、东郭、南门、羊舌、微生、公户、公玉、公仪、梁丘、公仲...
古代人为什么让和尚或道士取名 中国古代有让和尚或道士给婴儿取名的传统习惯。这主要是因为古时候社会医疗水平低下,幼儿的存活率比较低,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一方面自己精心呵护;一方面则希望法力无边的神佛能够驱除妖魔,保佑孩子。于是他们将满月的幼儿送到寺庙道观,让和尚或道士取一个法名或道名,表示孩子已经皈依了佛道。 在民间这种风俗叫做寄名。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小时候就由父亲抱着拜绍兴城内长庆寺的龙祖和尚为师父,得到了一个长庚的法名。 寄名有一定的程序。一般要焚香祷告,有时将小儿的年庚装进红布口袋里,挂在佛橱上,这叫做寄名袋。师父则要送给孩子一些东西,比如衣、道衣、...
古人的谦称有哪些 谦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体现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称呼上也是如此。古人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对自己一般要用谦称。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谦称。《老子》说:王侯自称孤、寡、不谷。孤和寡是少的意思,在这里表示自己德行浅薄。谷是善的意思,不谷就是说不善。一般人称呼自己,有愚、鄙、敝、卑等。愚意思是说自己比较笨,鄙是说自己粗鄙浅薄,敝指自己或己物较差,卑则指自己地位低下。另外,窃有私下、私自的意思,表示有所冒犯、唐突。臣指对方地位高而自己身份卑微。仆是奴仆的意思,表示自己愿为对方效劳。牛马走的意思就更加明白,是说自己愿意像牛马一样...
古人的尊称 对己用谦称,对人则要用表示尊敬的称呼,这叫做尊称,也叫做敬称。 古代称呼身份高贵者的敬称很多。对皇帝,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对皇子、亲王称殿下,对将军称麾下。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称阁下。 令为美好的意思,称呼别人的亲戚时一般要在称谓前加上此字。如称对方父亲为令尊、称对方母亲为令堂,称对方的哥哥为令兄,称对方的伯父为令伯,称对方的叔父为令叔,称对方的儿子为令郎,称对方的女儿为令爱。 有时也用尊字,如称对方父亲为尊上、尊公、尊君,称对方母亲为尊堂。 贤一般用于称呼平辈或晚辈,如称对方为贤家,称对方儿子为贤郎等。 古人称呼...
什么是谥号 古代时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进行评定,给予一个或者褒奖或者贬低的称号,这叫做谥号。此种制度始于西周。当时周公旦和姜子牙为周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死后即获得了谥号。《周礼》说:小丧赐谥。就是指死后不久赐予谥号。 皇帝的谥号要由礼官确定,然后由即位的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则是朝廷赐予,代表官方的意见。确定谥号时要与死者生前的事迹、道德品质相符合。古代的谥号可分为美谥、平谥、恶谥、悯谥。而古代的谥法给每一类都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含义的字。 悯谥类有:伤,未家短折;殇,短折不成;哀,早孤短折;愍,在国逢难;...
古人避讳的规则 古人在写文章或说话时,不直接写出或讲出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甚至连同音的字也不提到,以表示崇敬之情,这叫做避讳。皇帝为天下至尊,他的名字天下人都要避讳。另外父母长辈的名字后代要避讳,老师的名字学生要避讳,上司的名字下属要避讳。 唐宋时期避讳制度最为严格,元代因为统治者的名字为蒙古语的音译,不讲究避讳。明代重新恢复,清朝刚建时则无此风,康熙皇帝之后又开始避讳。不过明清两代并不避同音字的讳。 古代避讳主要有缺笔避讳、同义字或同音字避讳、完全避讳等多种形式。缺笔避讳是将要避讳的字少写一笔。人的名字有多个字组成,所以,哪个字少写有明确的规定,而...
皇帝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领大军巡视边防,见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于是登上泰山祭告天地,并且颁布诏书,将该年定为元封元年。元封元年改元是有史记载第一次有诏书的年号。以后历代皇帝既用干支纪年,又各定有年号。最后一个则是清朝末代皇帝的宣统年号。自汉武帝到宣统皇帝溥仪,历朝历代包括农民起义、地方政权、少数民族政权,共出现过820余个年号。 新皇帝即位之后,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有的皇帝从不更换年号,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不过年号定了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有的则更换较多,几年换一次,甚...
皇帝死后的两种称号 皇帝死后,除了有谥号,还有庙号和陵寝号。 所谓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的名号,以某祖或某宗来称呼。庙号始于殷代,如殷王太甲称太宗,太戊称中宗,武丁称高宗等。从汉代开始,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比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他的子嗣则一般称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等。不过也有例外。元代既称成吉思汗为太祖,又称忽必烈为世祖。明代朱棣不是开国皇帝,庙号为明成祖。清代顺治皇帝也不是开国皇帝,庙号却为清世祖,而康熙皇帝的庙号为圣祖。清末光绪帝的庙号为德宗,这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庙号。一般来说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庙号,但也...